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1617-第13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光宗皇帝在即位半年多之后骤然崩逝,消息来的太突然,原本光宗身体不好,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红丸,光宗服用之后精神大好,嘉奖了李可灼,但再次进红丸之后,光宗暴崩,几乎没有给宫中反应的时间。

    而在此之前,是万历皇帝崩逝,统治大明四十八年和掌握内廷多年,万历皇帝可谓深入人心,在其崩逝时,宫中的人未必有多伤感,虽然万历还不到六十岁,就民间来说算正常年龄逝世,在士大夫之中算短命,在大明皇帝来说,则是相当不错的长寿年龄了。万历的逝世,给人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冲击,毕竟一个皇帝的年号用到四十八年,这是相当罕见的事情,人们已经习惯了万历的存在,而一旦老皇帝驾崩,给人带来的心理冲击当然不小。

    当今皇帝的病重垂危,却是给人更加难过和难以接受的感觉。

    皇帝是在二十来岁的年龄到如此地步,而平素的为人来说,天启给人的感觉相当的厚道,皇帝不轻易处罚宦官和宫人,在内廷中也很少多事,皇帝更长的时间是在几个偏僻的殿阁中打造自己的作品,安心做木匠活的天子根本就是没有任何危害,能叫所有人都感觉心安。

    现在才天启七年,皇帝在壮盛之年,犹如一株刚长成了形的树木,就要被无情的砍伐了。

    很多人感觉悲伤,在他们心里也有对未来不可测的惶恐。

    即位的肯定是信王了,对这个少年亲王人们所知不多,但对信王的评价都是普遍一般。信王在少年时在东宫居住,并没有展现出什么良好的性格,在宫中也没有什么传言来肯定他的品性如何。

    更多的传言是这位亲王偏激而固执,而不是更好的评价。

    一旦信王即位,宫中不知道会是如何的情形。

    不管是万历还是天启,对宫人总还是不错,但宫中一些老人还记得嘉靖年间的事,也是一位偏激而聪明,且残忍和固执的帝王。

    如果嘉靖皇帝不是这种个性,恐怕也不会引发宫女刺杀他的血案,堂堂帝王,被几个宫女在半夜勒颈,要不是宫女打了死节,后又慌乱之中没有用力,嘉靖早就被一群小女孩用绳子给绞死了。

    信王会不会是下一个嘉靖,人们都不敢说,但在总体的气氛上,宫中上下已经极为压抑……

    “皇帝!”

    暖阁内传来一声悲泣,却是张皇后的声音。

    信王一激灵,一下子站起身来,但却又缓缓坐了下去。

    过不多时,太医院正满头大汗的从暖阁中出来,看到信王就跪了下去,叩头道:“殿下,恕臣无能,皇上已经殡天了。”

    “起来!”信王强忍悲痛,沉声道:“皇兄患疾已久,非汝等可以挽回天心。”

    “是,是。”太医院正叩头道:“臣等要出去拟最后的脉案和成方,然后向宫外公布,请殿下示下。”

    “好,去吧。”

    这时不仅太医院正要向信王请示机宜,看看是不是能够外出公布天启皇帝已经崩逝的消息,就是一群大太监也从暖阁中出来,各人缓缓分成扇形,站在端坐不动的信王身边两侧。

    信王不动声色,但他两手紧紧握着椅柄,指头的骨结已经握的发白……这显示了信王相当激烈和混乱紧张的内心。

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 天数() 
过一阵子,满脸悲苦之色的皇后从暖阁中慢步走出。

    皇后看看信王,说道:“皇上马上要小殓,请信王来主持。”

    “是,皇嫂。”

    信王答应着,他精神还很激动,甚至站起身时都有些吃力,身体有些在微微颤抖。

    一个太监想过来扶信王,却被信王一拂袖挡开了去。

    皇兄二十来岁就逝世,信王却一向康健,而且信王知道自己绝不会服丹,身为大明皇族的一份子,信王打算要活的长久一些,此时此刻,人心浮动,信王更不会给人以虚弱的感觉。否则,人心不附。

    这太监也有些省悟过来,自己退向一边,脸色有些发红。

    这么一来信王反而镇定下来,他走向张皇后身后,小声道:“皇嫂,此后当一切如常!”

    “不然。”张皇后不愧她的贤名,轻轻摇头道:“信王敬我,我心中感激。不过内廷之事,以后我不会再过问了,周妃贤德,内廷当以她为主持了。”

    这也是应有之事,一朝天子一朝臣,内廷当然也得换主人。如果张皇后有子,则她可以为皇太后,内廷仍以她为主,可惜张皇后无子,以嫂子的身份居住在内廷,只能算半个主人,算是客居的地位了。

    这种心理很微妙,饶是张皇后向来支持信王,也很喜欢信王妃,此时此刻,不免又红了眼眶。

    刚刚逝去的天子,不管对天下臣民的意义如何,对张皇后来说是丈夫,也是倚靠,就是她的天,现在,她的天离她而去了。

    但天家的事不象民间百姓那样,妇人可以什么都不管不顾,只管揽着丈夫痛哭就行了。张皇后不必自己动手,但此时此刻信王还不是内廷之主,很多事情得张皇后亲自安排方可。

    “给皇上小殓,然后入棺,移至乾清宫正殿。”皇后强忍悲痛,吩咐着道:“敲景阳钟,宣布皇上已经离世,开宫门放勋贵戚里和大臣进来参谒观瞻遗容,明天一早宣群臣再进宫,宣布遗诏,请信王在灵柩之前即皇帝位……”

    信王站在已经在脸上蒙了白布的皇兄遗体之前发呆。

    在不久之前,皇兄还在和自己说话,殷殷嘱托着自己,时隔不久,已经是天人两隔了。

    “皇嫂……”听到叫自己即位的话,信王流泪道:“臣弟不敢。”

    “此时不要推托了。”张皇后道:“大位不可空虚,国不可一日无主!今日信王便是储君,明天就继承皇帝位。皇上临终之前不是对你说过,吾弟当为尧舜!”

    “是……”适才话说了很多,信王对天启最后的话都没怎么注意听。道不同,则不相为谋,信王对皇兄有一些感情,但不代表他能接受天启的治国理念。

    笑话,用一个太监来治国,凌驾于满朝文武之上,甚至连皇帝也将权力拱手交出,这算什么?大明天下要是真的沦落至此,将来他有何脸面去见列祖列宗?

    此时的信王当然不敢相信,在历史上他治国十七年,生生将一个庞大的帝国治理到崩溃,自己则逼迫妻妾自尽,然后亲手斩杀女儿,披发遮面,逃入景山上吊自杀,死后也是以发覆面,无脸见人,更不要说去见他的列祖列宗。

    “吾一定会治理好大明。”信王终于动容,说道:“尧舜不敢当之,但愿能为太平天子,将来面见皇兄,可以面无愧色。”

    “信王一定做的到。”张皇后妙目含泪,信王肯读书,有想法,亲近儒臣,这也是她心目中的帝王之选,相比信王,张皇后也觉得自己的丈夫治国有偏差,实在是太不象话,她苦劝过很多回皇帝都固执已见,而后妃也不能过于干涉政务。现在这样,虽然皇后心痛于丈夫离世,但心中也不无欣慰,信王上位,终于要拨乱反正,大明天下,就要太平中兴了。

    ……

    小殓就是拿九套亡人所者的服饰先后换上,然后还有净面净身等仪式,虽然只是小殓,耗时也是很久。

    到下午时,包括各家勋贵在内的文武百官分别从左右掖门入宫抵乾清宫,信王并未受拜,而是避在偏殿之中。

    这时宫中已经嚎啕声大作,来拜谒遗容的勋贵和文武百官俱是在痛哭,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人们都得做出万分悲痛的样子,必须得嚎啕大哭,这个时候当然也不会有御史弹劾君前失仪,今上已经成先帝,大明在十年之内失去了三个帝王,真是流年不利,当然人们要知道十几年后就亡国的话,应该感慨这是天数!

    不管是万历多活十来年,或是天启多活十来年,大明都可能不会亡国。

    人们常议论,如果是朱元璋或某个杰出的帝王代替崇祯,大明会不会能挽回亡国的命运。其实不需要,就天启再多活十几年就可以了。

    等小殓结束,将天启尸身移在乾清宫正殿,接下来还有相当多的繁琐的丧仪礼节等着,勋贵群臣次渐退出,宫中也逐渐恢复安静。

    信王也从正殿退出,在乾清宫后的一座配殿的正殿端坐。

    这时太监和宫人往来不停,所有人都将平时的吉服换下,改为穿着丧服。

    至傍晚时,有太监带人送来膳食,信王不置可否,令人摆放在眼前,但从头到尾并没有动一筷子,一直到温热的御膳变冷,信王也是一口未动。

    信王不仅不吃饭,也不饮水。

    至晚间,张皇后派人来询问原因,信王静静的道:“皇兄骤然崩逝,心中太过哀伤,食不下咽,有劳皇嫂惦记,并无其它原故。”

    后来张皇后大约知道了信王的心思,并没有再派人来问饮食之事,却是派了一队太监站在配殿院落之前,持铜拂尘护卫。

    天黑后,四周逐次点亮灯笼,起更前后有人要熄灯,信王则令继续张灯,不必熄灭。

    这一天一夜,不仅宫中的人忙碌不休,外廷也是一样,遗诏将在明天颁布,到时候信王府的人就能入宫来,并且以天子近侍的身份护卫在信王身边。

    信王静静的坐着,等候天明。

    可想而知外间会十分忙碌,最忙的肯定是内阁和礼部的官员,官员们也要按制守丧,更换丧服,禁饮酒宴乐,民间也是一样在一个月内禁婚丧嫁娶……皇帝之崩为山陵崩,理应有这样的待遇。

    信王目光炯炯,横剑于膝前,两眼直视殿下,殿中一片空旷,只有信王一袭白衣,端坐不动……

    少年亲王在明亮的烛火下端坐着,白皙的脸庞毫无表情,但两眼始终炯炯有神,端坐一夜,直到东方既白。

    “我大明又有主矣。”几个老太监热泪盈眶,相比天启皇帝,眼前的少年信王似乎真的更成熟稳重,看起来又象是圣君再现的样子。

    历经晚年不良于行,足疾严重的万历皇帝,好色无度,死于女色过度的泰昌,还有被文官讥为小蜜蜂的隆庆皇帝,还有木匠皇帝,禀赋很弱,身体一向不好的天启皇帝,再看眼前端坐不动,神色俨然,眼中满是坚毅之色的少年信王,不少年过七十的老太监由衷感慨,这是世宗嘉靖皇帝的样子,这才叫帝王之风。

    天明之后,周后等人在宫门开启之时第一时间入宫,信王府的太监也进来了好几十人,都在信王身边围绕伺候,将信王严密保护起来。

    周后只带着几块烧饼和一壶清水入宫,信王这时也顾不得什么了,先痛饮一番,清水都打湿了他胸口的衣袍,相当显目。

    然后就吃烧饼,饿了大半天加一夜,信王已经是饥肠辘辘。

    在信王吃喝的时候,勋贵和大臣们再次入宫,过不多时,就有人请信王到乾清宫正殿。

    吃饱喝足的信王端正仪态,以最庄重的神情随诸多太监抵乾清宫。

    首辅顾秉谦站在灵柩之前,宣读遗诏。

    信王听到以皇五弟继承大统的话,伏地大哭起来。

    群臣由是劝进,信王三次推让,群臣坚请,于是信王在灵前即皇帝位,从这一刻起,正式成为大明的皇帝。

    内阁拟定的新年号为崇祯,但现在还不能改元,按惯例得把这一年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