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第2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忱大喜之下,马上拿起来,仔细过目。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八章 新盐法() 
诸位臣工,看看这份奏摺吧。,李忱又在延英殿,招集了几个宰相。递给他们一份奏摺。

    卢侍郎,你的奏摺,你来念吧。,李忱把奏摺交给卢弘正,几个宰相明白了,原来是卢弘正写得奏摺,难怪会特别让他参与议政,卢弘正虽然是户部侍郎,可是他没有加同平章事,就不具备了议政得资格,本来这场奏对,他不能来得。唯有如果李忱特准,还是可以得。

    一曰:准贞元元和年敕,如有奸人损坏壕篱,及放火延烧,捉贼不获,本令合当殿罚,皆已有条制,今见施行。但未该地界所繇,及无捉贼期限。

    一曰:应捉获越界私盐,并刮碱盗两池盐贼,与劫夺犯盐囚徒头首关连人等,一曰诸州府应捉搦贩卖私盐及刮碱煎贼等。伏请前后敕节文。

    这份奏摺不长,就三条而已。简单来说,就是要加强缉私诸如此类得,诸位臣工以为如何。

    善,一针见血。,白敏中发言道,其他几个宰相纷纷附合。能不附合吗他们怎么不知道,这是李忱得意思,再说了,这奏章说加强查缉私盐什么,可以增加税收,又不太得罪人,他们自然不反对了。

    当然了,如果查缉私盐,查到些什么东西,有牵扯到官员,那也没多严重。反正不是针对所有官员,问题都不大。

    那么,下旨,卢侍郎挂同平章事衔,可参与政事。保司空舆安邑两池榷盐使、检校司封郎中兼侍御史,负责查缉私盐。卢相,你把你得盐法十条,顺便念给诸位宰相听听,没问题,便实行了。诺。

    阿,原来不是卢弘正得奏章阿。原本以为那奏章是卢弘正的,他是户部侍郎兼盐铁转运使,上报有关盐政得事,算他份内,结果他是帮人上表,帮那个只是个小判官的司空舆上奏折。现在盐法才是自己得。

    卢弘正,把他的十条盐法一一奏来,李忱听得很满意又有点遗憾。卢弘正,他的父亲很有名,是中唐著名诗人,卢纶。

    如果你还是没听过他,那么你一定听过他的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卢纶。

    卢弘正是他的儿子,本身也颇有才名,他有两个哥哥,三人都中了进士。可以说是虎父无犬子,满门皆进士。另外巧合的是,他如今得官职,他父亲也当过。

    卢弘正在念他的十条新法,李忱很满意,不是满意这新法。基本上这新法,只是元和年间,旧捉盐条制,这个几十年前得查缉私盐条例,修改与补充而已。

    李忱满意的是,卢弘正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又非常依循法条。李忱很想给他加个更高的职位。只是,他的年纪大了些,身体又不太好,李忱很担心他称不了多久。

    他比较有名的是,文宗朝,华州刺史宇文鼎牵连到一桩贪赃罪。卢弘正当时任职御史,奉命与户部员外郎卢允中,一起审查。

    案情属实,文宗很生气,下令要把他处死。卢弘正据理力争,认为此人罪不致死,他是胁从,不是主犯,不该处死。文宗依了他的意见。李忱对此很欣赏,能依法行政,是个人才,可惜就是年纪大了些。

    不过,李忱目光看向殿中几个宰相,有几个年轻的?差别在于身体好坏,懂不懂的调养而已。宰相不单是熬资历,更多是一种历练,没经过那些历练,你当不上宰相。就算当上了,位置也坐不稳。

    加上,人家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通常你考上科举,年纪就不小了,又历练,又辗转升迁,这年纪能小的了才怪。再看看吧,多加个担子应该压不死他。

    诸位,以为如何。,李忱思虑间,卢弘正已经把他的新法念完,李忱问几个宰相意见如何。几个宰相如何听不出,这是元何年间的旧制加版而已,把一些漏洞补上,既然是旧制改良,也没什么反对空间,便一致通过了。此外,唯一得想法大概就是,司空舆算是发达了。

    之后,又讨论了些事情,便散朝了。李忱边走边摇头,他倒不是不满什么,想说,这唐朝官制,真够复杂的。

    绝对不是某个岑姓史学家说得,只有什么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号而已。他为了弄清楚这些官职,花了很长时间。拿那个司空舆的,检校司封郎中兼侍御史。

    基本上这些全是虚衔。他真正的职位,是两池榷盐使。检校和兼。不管加什么,都只是一种荣誉衔。通常用在藩镇招聘得官员身上,或者像是司空舆这样,在盐铁府担任官职得。

    能带上检校,应该算是中层官员了。另外还有一种头衔,叫做试。比方说,试校书郎、试大理评事。这种试衔是授给文职僚佐,通常和京城低层职事官连用。

    还没完喔,如果那是给幕职的文官。如果是给幕职得武官用试,通常会和从三品的高官连在一起,比方说最常见的是试殿中监、试光禄卿、试卫尉卿和试鸿胪卿等,几种特定的高层京城职事官,会被拿来连用。也不知道,这算不算重武轻文?

    唐代官职真的是蛮乱的,让李忱看的头晕,这不比公认,官职复杂的宋代差了。或者说宋承唐制,宋代官职会混乱,唐中叶以后各种混乱的加衔,也脱离不了干系。

    李忱有心想改,这种官衔实在太麻烦,不能简化一点吗?只是,这不是什么紧要得事情,只要熟悉了,他何种职务、何等职位,一目了然。现在会嫌麻烦,主要是他不熟悉罢了。所以他就没有下手。

    今天的议政结束了,李忱心情不错,事情就这么定了,不过还是有个过场要走,还要写成圣旨。

    不过,李忱还要对盐政动手。抓缉私盐只是一个补救措施,李忱想要回归根本,效仿刘晏得盐法。

    刘晏得盐法很简单,根本一个原因,降低成本,然后朝廷只管卖盐。刘晏得盐法,为什么会有成效?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便宜

    他只抓大的生产,只抓十处海盐生产,然后看紧那里。海盐得优势是量大。池盐质优,可是量小。井盐,太麻烦要不断从井中汲取卤水,哪有提海水方便。

    然后刘晏降低官吏得数量,这样可以极大得降低成本,包括了人事成本,和无形得贪渎。就那么几个官,要盯着也比较容易。

    叔,好久不见了。,李忱在紫辰殿,召见了一个小客人,光听他一见面就喊李忱叔,就知道他是李忱收养得孤儿。

    阿正、阿义,真的好久不见了。,李忱笑呵呵的回道,坐,都坐。谢谢叔。,阿正也是笑著作下了,对一旁的阿义猛瞪他,一点都没感觉。让阿义有点无力,说了多少次,进宫以后不能在用以前的称呼了,这人怎么都改不了。

    李忱笑呵呵得看着眼前这两人,他也看到了阿义在盯阿正。这两个人是好友,可是性格刚好颠倒,阿正大大勒勒,很活泼。阿义为人端方古板,很是严谨,注意小节,也不知道这个人是怎么成好友的。

    圣人,今日传诏,不知有何吩咐。,寒暄了一阵,阿义抢先开口了,再让阿正开口,他担心今天会被气死。

    有件事情让你们去做。,李忱首先给了他们一张图纸认得这个吧。风车。,阿义接过图纸一看,就知道是什么。

    风车,这种东西出现在中国,大概有千年历史了吧,早在公元前数百年,中国就有使用风车的纪录。可是,真正要兴盛起来,还要等到宋朝。欧洲也差不多这个时期吧。大概世这个中世纪开始,风车几乎遍布了欧洲,不光荷兰,如果有注意到的话,中世纪很多风景,都会出现风车的样子。

    可是,认真来说,中国人已经落后了,落后给那些胡人。李忱可是听苏莱曼说过,也亲眼见过。中东遍地风车的景况。虽然立国比唐朝晚,可是这方面中东人可是超越了大唐。

    李忱如今打算大力提倡风车的应用,首先应用在海盐上。利用风车提取海水,然后配合日晒法,这样可以极大的增加盐得产量,还降低成本。这就是李忱得以量制价计划。

    除此之外,还会恢复常平盐制度。提高产量、降低价格,加上常平盐,彻底的让私盐没活路,还可以让百姓受益。说穿了,私盐就是不纳税而已。如果同价格拿到得盐,不计较税赋的话,私盐的成本,甚至比一般盐商要高。

    何解?因为走私者不敢走大路,量也不敢太多,路难走不说,量大还不好掩饰。大多靠肩挑手扛,量少且麻烦。即便你用收买官员得方法走私,这收买的钱,难道不是成本?

    李忱相信,双管齐下,他说不定可以取得比刘晏更大的成果。六百多万贯,说不定可以破千呢。

    不过呢,这还需要配合一些东西,这是什么?,阿义好奇得看着手上得粉末。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九章 水泥() 
水泥,这个李忱进入大唐,稳定生活以后,就想要搞得东西,终于完成了。当然,这不是他完成得,但是有他一份功劳在。当初他耗费了不少资金,还没搞定,

    不过他把当初自己研究得失败经验告诉平道人,平道人和那群被他招进宫中,表面上是要炼丹得道士,一起合力弄出了这个东西。

    这东西,只要和水,就会变泥,可以弄成任何你想要得形状。等到干了以后,就会变硬,硬的像石头。好像很危险。阿义把这撮粉末,拿到眼前细看。然后阿正就把它抢过去,好奇得看着。

    沾到以后,马上拿水清洗就好。即便不处理,这东西干了、硬了,也不难剥下来,花点功夫而已。

    水泥量产计划,已经提上日程了。刚好苏莱曼进京,他干脆把事情交给他办了,好险没把苏莱曼累死。

    好在他经商多年,有不少替他办事的人,李忱又给他派了几个助手,那些他好好教育过得孩子,才让苏莱曼从一桩桩事情中,缓过气来。

    水泥,他已经想好了用途了。不怕它量多,就怕不够。铺路?要考虑。他不喜欢水泥路。不太合适。

    水泥铺路,很容易受热,然后会龟裂。车子走多了,日久天长,也会被车轮撵的凹凸不平,然后容易灰尘漫天。台湾很多山间产业道路,是用水泥铺的,好处是,山上有树,水泥路比较不容亦因位受热龟裂。但是,很会滑,李忱走过很多,下过雨水泥路特别滑

    骑两轮的很危险,一个没控好,就摔到山沟里面。尤其是,万一路面长青苔,那更要命。柏油路还好,比较不会滑,水泥路,那怕是平常日子,有长青苔都要小心。

    不过,把水泥当石头路,免强用用吧。在这个年代,哪里去弄什么柏油或是沥青。在平地上,不要整个路面铺上,先把水泥制成水泥版,一块一块铺路,哪块坏了,就换那个,比较经济。

    你们先把地整平,然后水泥调匀了,抹在地上。等干了以后,把海水引进去,反覆得引进同一池里面。这样就可以产生盐了。

    水泥另用他用,铺路,只是最后得选择,建筑也是其次。他已经决定了水泥最大得用途。用在产盐上,只是一个小小地尝试。他还会拿去铺球场,既然这时代人习惯了油敷得地面,水泥地方应该也可以。

    虽然水泥使用起来不难,但是他还是决定先试试看,然后才大规模利用。水泥是调出来了,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