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级复兴系统-第5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来拜访自己的恩师,就是告知自己的决定:德国,不去了;婚,先不结了。

    叶企孙的心情是复杂的。

    民族大义,他自是知晓,不该拦着熊大缜;可是熊大缜如果去德国,必然在学术上更有成就,他日必成大器。

    叶企孙追问了好几次,熊大缜的回答依然不变。无奈之下,叶企孙告诉自己的这位爱徒:“你放心去吧,我也暂不离开这里。你到那里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即时告诉我。”

    叶企孙做梦也想不到,今生今世,他再也见不到自己的这位学生了。就连他自己,也将面临灾祸。

    这场变故,甚至间接的改变了华夏科学发展的走向。

    投身抗战的熊大缜利用自己的知识技术,帮助抗日军民制造烈性炸药、地雷、无线电设备。

    叶企孙也没有闲着。他在倭寇的严密管制下,多次向根据地运送制作炸药所需的原材料。不仅如此,他还安排护送一批清华师生前往根据地,为抗倭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在建国后的诸多电影中,那些炸药和地雷都是农民兄弟的天才创造。殊不知,他们都是青年学子们冒着生命危险研制的。

    但是一场内部变故,让这位年纪轻轻的才俊,草草的结束了还未大展宏图的一生,也成为了叶企孙一生难以忘却的痛。

    熊大缜因为这场变故,背上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莫须有的罪名令熊大缜愤怒不已,性格本来就刚强的他在被押运的途中与看守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那名看守长官决定私自枪毙他。

    毕竟是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死一个人,无论是谁,都属于‘意外’。

    眼看大期将至,熊大缜提出的最后一个要求不是求饶,也不是求助,而是提出了个要求:

    用石头砸死自己,因为他知道敌后军民制造弹药是多么的不易。

    熊大缜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莫须有的罪名中终结了。这一年,他才26岁。

    噩耗传来,叶企孙万分悲痛,但国家还处于危难之中,他只能强忍心中的伤悲,继续支援抗倭队伍。

    但他也从未忘记为自己蒙冤而死的学生奔走申冤。抗战胜利了,战争胜利了,叶企孙难舍故土,留在了大陆。

    新龙国百废待兴,本是科学家大展宏图之时,之后大力发展科学,叶企孙成为清大领袖,主持清大建设以及科学发展,但是好久不长,在那十年风波中,叶企孙却不幸成为了被针对的对象,因为他学生熊大缜的案件。

    在殴打和辱骂当中,这位昔日儒雅恬静的名教授,腰弯成了90度。他的神志一度失常。

    终日游走在中关村附近的大街上,面色凄惶,伸手像路边的行人乞讨。

    那时钱三强、任之恭、赵元任等很多学生都跑去看望他,他都一一拒之门外他都说:“你赶紧离开我,躲起来,以后你要是见到我也不要理我,躲我远远的。你们这么重要的工作,最忌讳和我们这些有污点有问题的人来往”

    偶尔也会有神志清醒的时刻,他曾经的学生走近问候他,他连连摆手赶学生走。

    当时他已为罪人,他怕拖累自己的学生。

    虽然叶企孙后来被恢复了名誉,但是在这些年的病痛和羞辱之中,叶企孙的精神已经极度不稳定了,曾经那个味华夏科学的未来播下种子,画下蓝图,风华正茂,胸怀经纬的英雄,最后终于被现实摧残成了一个‘老乞丐’。

    后来北大作教师的张之翔骑着自行车,在校外的一所公寓中找到了他。

    张之翔回忆道“他已经不认识我了,我说我是张之翔阿,他说哦哦,坐坐。他坐在藤椅上,就给我看,这个腿,两个腿肿得很厉害,走不了路。他也没有牢骚,很平静的。可是人已经不像个人形了。我也没有多少好说的,我说先生多多保重,我就,我就…”

    他泪流满面。“我就离开了,以后再也没有看到他”。

    叶企孙的晚年是他的侄子照顾,他的侄子说他从没对任何人讲过自己的悲惨。

    “他的看法好像是世界上和历史上冤枉的事情很多,没有必要感叹自己的人生”。

    他只是经常坐在一张旧藤椅上,读点古典诗词或历史书打发时光。

    1977年1月13日,他去世。

    在生命的尽头,钱临照去看他时,他取出《宋书》来,翻到范晔写的《狱中与甥侄书》中的一段:“吾狂衅覆天,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然平生行已在怀,犹应可寻,至于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在他生命弥留之际,抢救医生最后听到这位老人用含糊不清的声音还在念叨着“回清大,回清大……”

    可惜,他再也回不去了。

    对伟大人物的忘恩负义,是一个民族伟大的表现。二战时的英吉利首相丘吉尔说过。

    但是让英雄含冤而死,则是耻辱。

    饱受折磨的叶企孙含冤离开了人世到死前,他都没能为自己的学生熊大缜洗去罪名,甚至连自己的清白也无从辩驳。

    叶企孙的追悼会在公墓礼堂草草举办北大副校长周源培只能以死者好友名义主持追悼会,“冤案”这个词也不能被提起参加追悼会的众人也愤懑不已,叶企孙昔日好友吴有训更是拂袖愤然离席,以示愤怒。

    直到1987年,叶企孙和熊大缜冤案才被洗脱污名。

    1992年,海内外共127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呼吁为叶企孙建立铜像,单当时仍有人说“你们要为这个人造像,我就尿它”。

    一直到1995年,叶企孙纪念铜像在清大落成。

    但是直到今天,又有几个人直到他的名字呢?

    如今的华夏子孙享受着以叶企孙为首当年那些先烈们为科学救国带来的福利,祖国在一步步强盛,但是他们似乎在一点点被遗忘。

    当年叶企孙先生含泪对王淦昌先生讲的:“一个国家与一个人一样,弱肉强食是亘古不变的法则,要想我们的国家不遭到外国人的凌辱,就只有靠科学!科学,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

    如今在当年那些科研先驱者的努力下,祖国渐渐强大了,虽然还在发展中,但是却比世界上很多国家有骨气的多。

    但是历史和现实,似乎忘记了他。

    堂前桃李万顷,落得潦倒半生。

    怪不得,王耀遍寻华夏科学典籍,也寻不到那复兴的关键。

    原来,是断在了这里。

第六百二十章 无非是写字和度日,两件事罢了() 
第六百二十章无非是写字和度日,两件事罢了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从杨先生那里回来的路上,王耀看着窗外发呆,脑海中没有太多的想法,可能是系统消失让他的思维从高负荷的运作一下子进入了停滞期,也可能是真正的放空。

    有很多人对王耀说过‘无知是福’这种言论,但是有些时候,知道的越多,确实会多承受了一份责任和压力,尽管王耀自己都不知道,只是听了个故事,怎么会多出这么多的东西。

    尽管听过了这么多关于苦难,不公平,甚至屈辱的故事,但是王耀毅然坚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值得他去为之奋斗。

    尽管他如同沧海一粟,跟那些前辈们一样,不会改变什么,但是他相信,他现在做的事情,有一天流传下去,有幸被后人得知,就一定会有年轻人,想当初的他一样,愿意去承担起这份在‘世俗’眼中愚蠢的责任。

    只要不断有人,那么这个世界,终究一天会变得越来越好。

    如此,也不枉此生。

    人生在世,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是厚度有可能是无限的。

    从杨先生口中除了得知叶企孙先生的故事,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束星北。

    他是与叶企孙等人当时齐名海内外的物理学天才,李政道的另一个恩师,华夏的雷达之父,天才中的天才,但是一生除了一些他随手而为的建树,如雷达的策划等,剩余多数时间他都因为自己当时生活在一个不适合他的环境中,教书度日,扫了十几年的厕所。

    新龙国当年研发洲际导弹之时,最后一步测算,几乎所有人都束手无策的时候,当时的负责人突然响起了束星北,费了很大的功夫才查到这位当年的物理学天才大师。

    却在青岛一间大学扫厕所。

    当时负责人向组织申请了高大百万的资金让束星北来处理这个测算,但是束星北一分没要,只要了一支笔,一叠纸,甚至连计算机和侧脸仪器都不要。

    当时已经七十三岁还身患眼中哮喘的束星北,解决了这个测算,轰动了整个航天界。

    天才,终究还是天才。

    但是直到他去世,依旧没有继续做他当年为了支持抗倭放下的科研工作。

    无人机,无人潜水艇,激光武器等等。

    或许他心中有怨,但是即便如此,他依旧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当时急需活体实验的华夏医学事业。

    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脑子很好用,值得研究。

    这是一个真正的天才,甚至是人类中当之无愧的天才,但是几乎没人知道他的名字。

    如果他从青壮年时期,没有遭受过任何波折,那么他应该比他的学生李政道更早拿道诺贝尔奖,或许龙国成为第一恶拥有无人驾驶潜艇,无人机,尖端战斗机的国家。

    可惜,他本应该绽放光芒的年纪,却被时代和现实囚禁在了阴暗的角落中,默默枯萎。

    天才需要的突然来之不易,人类埋没的天才比培养的要少的多。

    以前王耀觉得这句话只是怀才不遇的另一面,现在看看,这句话,就是现实。

    不说这些能够改变世界的大天才,在王耀身边,如郭立行这般的小天才,为了活下去,也是费尽心力。

    华夏近代以来,科技进展停滞,王耀似乎找到了原因,与文脉无以为继一样。

    在当年那么艰苦,没有钱,没有支援,没有资料的情况下,能够研发出震动世界的两弹一星,在如今多国建交,资金充沛的现在,却还没有跟上世界军备的第二行列。

    当年李政道回国探访,总理委婉的希望他能够从国外邀请一些教授来龙国担任教师,但是李政道十分不解,因为他是从还没有科学的清廷民国时期过来的,那时能够培养出她和杨振宁以及邓稼先等人的华夏,如今竟然需要到外面邀请教师?

    他反问“为什么要从国外请,我以前的许多老师,他们的科学造诣不亚于国外的著名科学家,比如我的老师束星北。。。”

    当时从叶企孙那一代科研工作者算起,洋务运动之后外出留学的归国后不到二十人,之后建立了以清大物理系为首的科研基础,培养了杨振宁和钱学森等科研工作者,有没有归国的,也有归国的,在建国初期,人数大约有四百人左右。

    三十年时间,叶企孙那一代人培养出了近十倍的科研学者,让华夏从对西方科研一无所知的环境,建立了一个可以有能力单独搞科研的基础队伍。

    按照这个比例,一个老师在二十年间可以培养出二十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还是在环境艰苦,对科学一无所知的环境下,那么经历了近六十年期间,国内至少应该能够培养出两万余科研精英,多余千名的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