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级复兴系统-第5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这跟相声到底有什么关系?”

第五百八十六章 打破(感谢盟主书‘‘‘我的最爱)() 
第五百八十六章打破(感谢盟主书‘‘‘我的最爱)

    “在这片土地培育了所有传统文化和艺术,在近代,都被打乱了,所以现在存在的‘主流传统艺术’并非是原本传统艺术,因为被打乱了,回不到原来的轨道,唯一的方法,就是从原来的轨道上,再造一辆车,重头再来。”王耀严重闪烁着冷芒。

    “你。。。。。你这是离经叛道啊。”何乐大惊“你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

    “我想,看一看诸子百家。”王耀咧嘴露出明艳的笑容“相声最开始就是从众多传统艺术中取出老百姓最喜爱的部分,形成的一种受民众欢迎,其他行业排斥的项目,在经过发展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了宣扬当时主旋律的一种表演形式,但是依旧已经偏离原来的轨道了,只有重新出发,才能回到主流,就像是郭立行的相声,在行里就是下三滥的路子,是最不让人看得起的路子,但是也是相声最开始的样子,老百姓爱不爱看?”

    何乐愣了下,点点头“从上座率来看,确实爱看。”

    “这就是一个最好的开始啊。”王耀咧嘴笑道“既然相声可以,那么其他行也可以,从最开始出现的地方,再次启航。”

    何乐眨了眨眼“那等成熟了,要多少年?”

    “很快。”王耀笑了笑“因为雅的那部分没有消失,俗的部分只要形成规模,自然会直接接轨到雅的部分,这就是一脉相承的文化,这就是属于我们华夏的文化,即便重新来过,到最后,也是一脉相承。”

    何乐有些震撼的吞了吞口水“你确定?虽然理论上我觉得可行,但是你要知道,现在的环境跟几百年前可不一样了。”

    “文明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无处不在,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来自血脉的记忆是不会因为表象改变而改变的。”王耀笑了笑“况且我们还没有偏轨太远,还来得及,跟重要的是,我们有完整的历史。”

    “但是历史高考只有100分。”何乐笑道。

    “你没懂我的意思。”王耀白了他一眼“我说的历史,是历史文化认同感,当相声作为传统文化在大众中变得普及,那么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然就来,以爱屋及乌的理论加上家国情怀,自然对除了相声以外的其他传统文化感兴趣和认同了。”

    “文化入侵的根源不在于对方文化的强大,而是由于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和不认同。”王耀说道“我说让传统重新开始,就是消除‘传统文化’在之前形成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人类,尤其是大众,对于有偏见的东西向来都是敬而远之了,比如纹身,不管纹身者到底是不是坏人,也没人会愿意了解他,这就是不认同和排斥,这件事与纹身者没关系,是与纹身这件事情有关系,国人不认同传统文化,不是说传统文化本身有问题,而是对传统文化这件事,就不认同和排斥,所以自然无法回归主流,不回归主流,就只能成为小众艺术,那么对于改变传统文化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对于树立民族自信心也是没有价值的。”

    “我要是想让一个行业活下去,有很多办法,用商业化,工业化资本运作,都可以把他们包装成跟流行乐一样的商品,但是有意义吗?”王耀认真的说道“我想做的是,让国人挺起脊梁,不会提起传统文化就嗤之以鼻,提起现代文化就拍手叫好。”

    “我们还是聊聊商业化的问题吧。”何乐被绕的有点蒙。

    “传统文化产业商业化的链条是,大众基础+项目基础+商品基础=盈利。”王耀叹了口气。

    “懂,就是娱乐圈的粉丝受众+明星人设+低成本作品=盈利。”何乐秒懂。

    “嗯,比喻很恰当。”王耀笑道“比如前两年的气功热,就是一个成功的商业化案例,气功那种丧心病狂的东西都能成功,传统文化这些还有实物的东西自然也能操作,不过你要是用这种道德沦丧的方法,我可能会弄死你。”

    “哪能呢,咱们是做正经生意的人。”何乐笑着搓了搓手“对了,这种出卖良心从别人兜里抢钱的事情我也不屑干。”

    “我找朋友给昆曲做过一个经济模型,昆曲的投资价值在三十到五十亿美金左右,如果良性发展,可以有持续性。”王耀说道“所以啊,按照经济学来说,只要噱头够,没有什么商品是卖不出去的,只不过这种资本运作,都是违背良心和道德的,收智商税,吃红馒头,危害虽然不如传销大,但是性质是一样的,传销利用的是人性中贪婪和懒惰,资本则是利用智商差距和泡沫化经济。”

    “身边有你这样一个社会责任感和家国忧虑心的人,也是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善良存在的嘛。”何乐笑道。

    “当你有了这种看法,说明你已经不再相信善良了,一个不相信善良的环境,是多么可怕啊。”王耀微微眯起眼“孔子说的礼崩乐坏也不过如此,你想让你的孩子生活在跟你一样的环境中?”

    何乐眨了眨眼,笑道“我的孩子,很难不生活在这种环境中。”

    王耀愣了下“差点忘记了,你在一个最残酷黑暗的环境中。”

    “其实啊,真正需要救赎的,是我们这些人吧。”何乐笑了笑,仰头看着天上的月亮。

    所谓的艺术雅与俗,已经早在王耀眼中变成了另外一个问题了,雅与俗的基础,都是建立在认同上,抨击俗的,是因为对文化艺术的痛心疾首,抨击雅的同样是对文化艺术的阳春白雪表达不满。

    但是如果一个脱离民众基础的文化和艺术,它的雅与俗,就显得没有任何意义了。

    因为这种脱离民宗的文化艺术,不会有感化人性,塑造审美,传承文化的作用,这样的文化和艺术本身就是去了价值。

    郭立行的相声是走下三路,不止是屎尿屁,还掺杂着人参公鸡,以及各种不道德的笑料,但是这种下三路,正是最早期相声撂地文化的发源,过去天桥撂地的老艺人,白沙撒字或者快板唱小曲引起围观,然后为了留住人第一句话多是比较不地道的话。比如“刚才听见隔壁人说有个美娇娘偷汉子,也不知道谁家老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谁走谁绿帽’。

    多数围观者都会有打人的心,但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大多都会留下来听一段,只要是听了,等打赏的时候,撂地的就会有一套‘打杵’的套路等着你,让你不得不掏钱,这就是过去相声遭人骂的主要原因。

第五百八十七章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感谢盟主() 
第五百八十七章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感谢盟主书‘‘‘我的最爱)

    但是相声这种形式真的是解闷找乐的最佳方式,而且听了会上瘾,同时也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因为他们听相声,图的就是一乐呵,一个娱乐,而最能狗造成笑料的,就是这些粗俗不道德的事情,因为人性中,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基因作祟。

    这种基因是需要在漫长的文化熏陶或者家庭教养中才会慢慢改善和克制的,但是想要消除,是很难的,只能用厚重的道德感来压制这种邪念,这时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就好比当相声从撂地转型到茶馆文化后,形成了门户,这种强制留人打赏的方式,就被门内禁止了,如果门人使用会被逐出师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规矩。

    规矩,也是慢慢形成的。

    而当大多数人厌烦了这种下三路的俗气表演形式,相声失去了原本的竞争力,自然会慢慢进步,最后进步到像现在春晚上那些,言辞漂亮,孕有很深的映射,以及讽刺社会不道德现象的表达艺术。

    这时相声就是从俗到雅的一个升华过程。

    这个过程跟人类的成长十分相似,而这种相似的成长,华夏文明和华夏子孙已经经历的几千年了,战火和瘟疫都没有战胜我们的祖先,自然也不会战胜我们。

    所以王耀不再拘泥于艺术本身,而是从生活角度出发。

    因为他知道,现在的华夏文化被打碎了,想要在回到原来的轨迹,需要时间,需要这些传统文化和艺术回归到最开始的状态,与华夏子孙一同成长,风雨同舟。

    现在的华夏文明就像是一个被封印了力量的孩子,这个时候如果不选择让孩子自然成长,而是选择被外来文化影响,那么最后的后果也不会像几千年前华夏文明融合其他文明一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因为现代文明太过强大,甚至可能会出现真正的‘****’现象。

    王耀不是审判和批判主义着,也不是极权者,他希望在正确引导下自然生长,不拔苗助长,等着慢慢长大,君临天下那一天。

    当年总理爱*****上,曾经对于雅俗偏好和传统文化被批落后做出过一次长评报告。

    一个川蜀的文化部领导在会议上觉得川剧是落后艺术,被一个川蜀同志回答:“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

    总理觉得这位同志说的没错,回答的很好,并且发言

    “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明珠人喜爱评弹、淮剧、越剧,要你京城人去批准干什么?

    领导人可以有喜好,有人爱看戏,有人爱看画,有人爱古董,这有什么关系?我们看了戏说好,不一定就好,我们的话靠不住,各人有各人的爱好,怎能作为标准?

    艺术是要人民批准的。

    只要人民爱好,就有价值;不是**、反社会主义的,就许可存在,没有权力去禁演。

    艺术家要面对人民,而不是只面对领导。这是不是主张反对领导呢?

    不是的。领导在政见上有权提意见,要挂帅,但挂帅主要是看它是香花还是毒草,是否**反社会主义,政治上的敏锐要放在这个方面。

    至于艺术方面,我们懂得很少。”

    讲话中还有一段王耀十分认同,是关于文化交融问题的主次顺序。

    “我们是华夏人,总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但是也不能排外,闭关自守,如果那样就是复古主义了。

    外国好的东西也要加以吸收,使它溶化在我们民族的文化里。我们的民族从来是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的。

    我们吸收了印度文化和朝鲜、越南、蒙古、东瀛的文化,也吸收了西欧的文化。

    但要“以我为主”,首先要把我们民族的东西搞通。学习外国的东西要加以溶化,不要硬加。

    《小刀会》是一个很好的舞剧,在明珠演出时,其中的《弓舞》没有女的站在男的身上那些芭蕾动作,在京城演出时加上了。

    事实上在太平天国时代怎么能有这种动作呢?它同太平天国的历史背景不符合。《宝莲灯》也是如此。

    古代神话怎么能够那样演呢?也许他们考据出什么东西作为根据。一些器乐也是如此,总要来点西方情调,听来不和谐。

    在这方面,也许我有些保守。

    我是主张先把本民族的东西搞通,吸收外国的东西要加以溶化,要使它们不知不觉地和我们民族的文化溶合在一起。这种溶合是化学的化合,不是物理的混合,不是把华夏的东西和外国的东西焊接在一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