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级复兴系统-第4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耀点点头。

    “傻,你要是说是为了赚钱玩。”启功先生笑道“钱有什么意思,把赚钱当玩才有意思。”

    王耀愣了下,开始琢磨这句话,领过一闪“懂了。”

    启功先生笑眯眯的点点头“明天咱们吃了早饭就去,他家还有点偏,你是写一幅字还是画一幅画?”

    “王先生得意鸽子是吧。”王耀摸了摸下巴。

    “真是机灵。”启功先生笑道。

    纨绔二字在汉语中不算什么好词,提起纨绔就一定会想到不务正业,不思进取的富家子弟。

    《红楼梦》中形容的贾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而将纨绔二字发扬到最高境界,也是一种大家风范,所以这种人被称之为‘玩家’。

    从古至今的‘玩家’,多是有魏晋风流的遗骨,如李渔能把豆腐做出二十六种味道,诗词歌赋,花鸟鱼虫,戏曲**无所不精。

    如金圣叹,生前批笔惊鬼神,临死遗言竟然是:花生米和豆腐干同嚼有火腿味。

    如张岱,墓志铭上刻着‘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只有这种欢脱自在的心态,以及强大的才华以及处事能力,对于生活情趣的热爱的人,才能把玩物丧志变成‘玩物立志’。

    近代这种风流纨绔,前后百年,可能只有京城王世襄了。

    王世襄出生在一个官宦,书香门第,父亲王继是清廷外交官,担任过张之洞的秘书,祖父曾位列内阁中枢。江宁道台,祖父的哥哥,也就是他的大爷爷是为慈禧太后提议修建‘颐和园’的督建者。

    高祖王庆云,曾经是两广总督。

    母亲一系,是江南大户商家,外公更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也是最早一批将后人送出国留学的思想家,母亲金章是美术大家,在英吉利学习过绘画,回来又融合了华夏的传统技法。

    舅舅金城,是二十世纪北方画坛领袖,地位超越张大千。

    标准的官三代加富三代的家庭背景,让王世襄从小接触到东西都不一样,而且强大的遗传基因天赋和勤奋好学,让他少年成名。

    幼时深受官换家族的儒学礼教方面的内核塑造,少年时又接触西方文化以及母亲的艺术熏陶,从小上的都是国际学校,在两种文化叠加的教育下,王世襄本应该成为一个出色的社会精英或者商人政客。

    但是他却成为了一个名动天下,独一无二的‘纨绔’。

    早年间京城八旗子弟众多,而且都是铁杆庄稼不用工作,于是就发展出了丰富的娱乐业,戏曲青楼这种已经满足不了这些纨绔子弟了,他们开始玩宠物。

    王世襄小时候就跟着这群人开始玩,小到蛐蛐,金鱼,上到金雕狼狗,只要是好玩的新鲜的,他无所不能。

    而且钟爱鸽子,为了培育自己的品种,他还请了八卦拳和太极拳的老师学武功,拜师清廷遗老学习摔跤,为了捉兔子抓獾,还学习了训鹰训狗,有两位‘打秋风’的挚友,其中一位就是京剧大师程砚秋的叔叔,荣三爷。

    王世襄先生不但玩,而且还都玩出了名堂,从他写的书名就能看出来,华夏除了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还有有些更加独特的‘娱乐文化’。

    《古代音乐书目》讲古代音乐曲目收录的。

    《竹刻鉴赏》讲传统技艺,竹刻竹雕鉴赏的。

    《清代匠作》记录清代七十余种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现在几乎大多失传。

    《髹饰录》讲述华夏漆器文化哲学和技艺的。

    《明式家具研究》记录明式家具的。

    《蛐蛐谱集成》介绍王世襄先生养过的十七种蛐蛐的养发,生存环境以及特点,而且图文并茂。

    《说葫芦》讲述了华夏两百多种的葫芦种类,培育,还有一些关于葫芦的文人趣事,以及葫芦文化。

    葫芦在华夏文化中占有很大的地位,一万年葫芦谐音‘福禄’,寓意美好。

    《明代鸽经清宫鸽谱》是全世界最早关于鸽子培育的书籍,里面介绍了华夏本土的鸽子种类以及培育方法,图文并茂多达五十多种名鸽。

    《京城鸽哨》记录了制作驯养鸽子的鸽哨制作,以及一些关于华夏鸽子与华夏人的故事,比如周总理幼年时放鸽子的经历。

    《华夏金鱼》记录了华夏金鱼的种类和培育方法,金鱼是全世界只有华夏存在的一个种类。

    《獾狗篇》又名《相狗经》流传上个世纪的爱犬人之间。

    《高松竹谱》重新绘制了元代时期,画竹子的技法和特点,是一本图谱。

    从手工到养殖,到艺术品鉴,王世襄先生几乎包罗万象,海纳百川,将一切能玩的东西都玩出了文化,玩成了精髓,以玩咏志。

    华夏的文化包罗万象,不只是诗词歌赋,百家争鸣,还有这种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玩物文化’。

第四百一十四章 问我何以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第四百一十四章问我何以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驯兽技能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特殊技能,因为有了动物的协助,人类在进步的时候才会有更快的速度,所以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不单单是因为动物跟人类平等都是生命,更重要的是有些动物在人类文明进步中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比如狗,比如鹰,等游猎伙伴,比如牛马驴等代步耕种伙伴,比如猪,羊,鸡鸭鱼等伙伴。

    人类之所以宣传保护动物,就是不能做卸磨杀驴泯灭人性的事情。

    华夏历史中除了这些动物,还有一种,就是鸽子,飞鸽传书这个词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几乎都只是停留在书本和电视剧中,很少有人亲眼见过。

    但是其实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还存在这种养信鸽的人。

    华夏的鸽子种类跟现在大家所认知的和平鸽不一样,现在那种鸽子都是西方常见的和平鸽是不一样的,那种和平鸽多是肉食鸽,没有太大的灵性。

    根据王世襄先生的统计,华夏的鸽子种类大约有一百三十多种,通过眼睛,发色,翅膀以及体态。

    它们的名字也都很好听,紫电,灰玉翅,铁翘乌,铜翅乌,双乌凤,墨环,玉头等等。

    这些有着美丽名字的观赏鸽经过数代人的精心培育,在头型、嘴型、眼睛、眼皮、眼珠、花色、脚趾甲、闪光效果等方面有诸多讲究。

    而且跟鸽子文化同时衍生的鸽哨也同样是华夏的宝贵文化,华夏的鸽子可以驯养,达到飞鸽传书千里不丢的能力。

    鸽哨是用苇,竹等原料制作的一种乐器,绑在鸽子身上,在飞行时与风摩擦发出声音,同时放大量鸽群,鸽哨声会盘旋在空中,美妙异常。

    过去很多国产电影开篇都是用鸽哨的声音做开场,这是一代华夏人的回忆,只不过,现在已经很少能看到了。

    华夏的鸽子因为几次动荡,现在几乎都灭绝的,世面山仅存的就剩下西方的肉食鸽了。

    华夏的‘玩物文化’中密切的联系着华夏独有的审美文化,华夏观赏性鸽子文化与现在单调的肉食鸽相比,高下立判。

    华夏人就是这样,不管做什么都有一种钻研精神,当然有人会觉得这种文化玩物丧志不要也罢,但是不要本末倒置了。

    任何文化在不正当用途上都是不正确的,科学知识造成的高智商犯罪更加可怕。

    观赏文化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和生活态度,生活在一个单调无聊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就会变得同样单调无聊,进而失去了对生活细节的情趣和欣赏。

    简单点,就是这种生灵带来的美丽,会陶冶人的情操。

    但是由于这种观赏性文化,跟早起龙国的国情政策有些不符合,跟传统文化一样,在那场十年动荡中,现在几乎灭绝,原本的金鱼,宠物狗,鸽子等观赏性文化都渐渐的消失了。

    然后更加讽刺的是再过几年,这些曾经被我们抛弃的观赏性文化,又从西方引进了,华夏自古以来养狗的《相狗经》《猫谱》上面有不比西方血统论差的培育方式,但是因为断代文化,后来人只能被动的接受,只有国外的宠物,才值钱的理论。

    今天申奥成功,王世襄先生就想到了在奥运会开幕仪式上能够放飞属于咱们国家自己的鸽子。

    “它不像信鸽那样,一放全都跑了,而是围着巢舍成群盘旋。养好了可以一盘白的,一盘灰的,一盘紫的。鸽哨传出钧天妙乐、和平之音,定能为‘人文奥运’添上最亮丽、最生动的一笔。”王世襄老人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满是沟壑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闪亮亮的眸子中闪烁着宛如儿童般的纯真。

    这是一个真真正活明白的人,王耀不禁心生向往。

    大先生的坦荡与王世襄先生不一样,大先生像是一个藏在瀑布后的石头,神秘且坚固,但是不免有些绝情,他的儿女还在世,甚至都是京城中,他来这么久,也没提起去看过一眼。

    王世襄的洒脱是带着一丝人文温暖的,他确实不看重生死,也看淡了世间,但是他对一些东西,或者说力所能及的东西依旧愿意争取,这就是生活的情趣。

    罗曼?罗兰过‘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王世襄先生就是这种人,他出生高贵却愿意与民为伴,在民间寻找真正的人生,在里尽苦难之后,愿意挺身而出保护一些人和事情。

    跟张伯驹先生一样,作为大收藏家,在哪十年中王世襄先生话无疑为被化成右派。

    预感到家里多年精心收藏的明式家具、佛像、铜器、鸽哨、古籍善本和自己的手稿,都会被划入“四旧”之列,遭到灭顶之灾,于是被迫“自我革命”。

    他主动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来抄家。他不愿意与这些朝夕相处的文物分离,但又不忍心看到它们毁在家里。

    王世襄这种明智的选择使自己的珍品躲过了一劫,并在日后又重新收回了绝大多数的心爱之物。

    84年时,国内当时的各界传统文化大师们都发动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活动,如书法,绘画,金石玉印等,王世襄先生也决定去守护另外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那就是华夏漆器,木制家具。

    因为‘君子远庖厨’的影响,大多收藏家以收藏字画,金石碑帖为荣,而认为木器漆器类文物不登大雅之堂。

    但是王世襄先生认识到这些木器漆器文化也是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既然别人不愿意做,那么就他去做,他出版的几本关于明式家具的书籍填补了当时华夏漆器木器文化研究的通吧,并且在收藏界掀起了风波,以一己之力推动了明式家具的研究和收藏。

    王世襄先生当年收集这些家具文物的时候条件非诚艰难,当时京城施行私房改造,规定出租房达到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