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级复兴系统-第2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记者摸了摸鼻子“没什么进展。”

    关于未成年乞丐的事情,一直算是王耀的心病,再加上现在复兴学院办起来,算是成功了,而且他现在也应该有能力处理这些未成年乞丐的后事了,只差着找到根源了。

    但是这里面的水之深,王耀也是知道的,只能拜托朱记者暗访调查,一步一步来了。

    闲聊了两句,朱记者拿出录音笔“给你做个专访,再推一下,我跟茅团长打听了,你最后唱的是茅团长改编的《孔乙己》,词太好了。”

    “那词应该不是师姐写的,应该沈正钧先生写的,我师姐改编的,这出戏在前两天圈内挺火的,只是大众不太知道。”王耀点头说道。

    “那咱们就谈谈这出戏,刚好能再推一波,《大腕》和《孔乙己》这种组合确实让人反思,很有话题度。”朱记者认真的说道“说不定还能引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

    “来吧。”王耀边倒茶边说道“您别模糊重点哦。”

    朱记者笑了笑“放心吧,我现在不走流俗的路子了,往正统媒体的道路上回归了。”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著名的小说,也是用黑色幽默的方式通过嘲讽一类人来反应整个社会的问题,这一点跟《大腕》想表现的是一样的,所以王耀选了这一段作为最后的电影收尾。

    而且词确实好,听者伤心,闻者流泪。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就是当初被科举或者体制考核荼毒的文人例子,也是现在很多读书人身上的毛病,不愿意屈尊向现实工作低头,又因为读书读的‘认真’了,融不进现实的‘学者圈子。’

    用高不成低不就来形容不足为过。

    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像是一个段子中,大学生去面试,老板问他会不会打扫卫生,大学生很生气,说自己一个大学生要找的工作不是打扫卫生。

    而老板的回答是,你一个大学生连卫生都不会打扫,还怎么做别的工作?

    这个段子不是为了证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而是告诉‘大学生们’现实的岗位,跟他们理想的肯定有分歧,所有人都是从最普通的工作一步一步做起来的,不要好高骛远。

    而喝醉酒的孔乙己有代表去读书读死了,平时生活的不得已,只有在醉酒是才能吹嘘一下自己的‘学识’。

    都是最典型从学校走入社会后,真实残酷的现实。

第二百五十七章 ‘偷’与‘窃’() 
第二百五十七章‘偷’与‘窃’

    但是《孔乙己》中除了抨击这类被科举体制荼毒的人之外,孔乙己身上更大的影子其实是人们对于‘知识和知识分子’的误解和排斥。

    有句话叫做话不投机半句多,孔乙己跟这些成年人聊不到一起,因为他们除了现实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外,没有什么别的话题,所以他去找孩子,跟孩子说话。

    并且留下了那段被嘲讽了近半个世纪的‘你知道回字的种写法吗?’

    孩子却对孔乙己的四种写法漠不关心,甚至有些不耐烦。

    最后的原文是。

    ‘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子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了一口气,显出极为惋惜的样子。’

    这段描写将孔乙己是个‘书呆子’的形象转折了,他见孩子没兴趣,没有硬着头皮去写,而且叹了口气,选择了放弃。

    孩子是什么?孩子是未来。

    孔乙己是什么,孔乙己是读书人。

    读书人教孩子读书,孩子却不热心,这个是讽刺读书人,还是讽刺未来?

    如果孔乙己象征着知识,那么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只有苍凉和深深的孤独。

    孔乙己这个角色生活的落魄,经常拖欠酒钱,但是他只要有钱了就还钱,这是一个人的信誉,但是他会偷书。

    一个能偷东西的人,选择偷书而不是偷钱,这其中又意味着什么呢?

    孔乙己固然自命清高也是有些浑浑噩噩,但是真的是他的错吗?

    回字的四种写法真的没用吗?如果大多数人觉得回字的四种写法是有用的,那么孔乙己的结局还是会因为偷书被打死吗?

    虽然鲁迅先生用的是,他大约的确是死了。

    这个大约,也是耐人寻味。

    ‘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从来如此,便是对么?’这是《狂人日记》里的两句话

    孔乙己的身上有着的悲凉,是不被大众理解的,但是他一定会被个别人理解,就像他偷书,却不偷钱一样。

    偷窃本身就是错误的,但是都是偷,但是偷书感觉好像有些不一样,可能是因为,窃书,不算偷?

    偷,这个字最开始是用于不和伦理的男女苟合之事,以偷人,偷情这种用法。

    而窃这个字是私人私下隐晦和谦卑的意思,而且是针对于信息和知识这一类的用法。

    两者虽然都是通过不法手段,但是根本意义却完全不一样,孔乙己为什么用这个为自己辩解,他或许只是想告诉围观的人么‘偷’和‘窃’的区别。

    而围观的人根本不在意这些,他们只是想嘲笑和取消他这种酸腐的‘知识分子’。

    在‘偷’跟‘窃’区别的问题,孔乙己的方法在古代诸子百家时称之为‘诡辩’。

    但是诡辩就是胡说八道吗,没有任何意义的为自己开脱吗?

    西方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诡辩有客观解释。

    ‘一说到诡辩我们总以为这只是一种歪曲正义和真理,从一种谬妄的观点去表述事物的思想方式。但这并不是诡辩的直接的倾向。诡辩派原来的观点不是别的,只是一种‘合理化论辩’的观点。’

    诡辩如果正确运用,就是一种钻研真相的精神,而大多数人,并没有这种精神和思维方式,他们习惯了,以偏概全和一棍子打死人了。

    孔乙己窃书固然是错,毋庸置疑,但是‘偷’跟‘窃’之间的差距,确实正确的。

    《孔乙己》一书中‘长衫’一直是被定义成封建残留的那层迂腐的表皮,但是《大腕》最后一幕王耀用疯人院的白被单充当了那件‘长衫’,这其中的含义就是在询问。

    这件‘长衫’真的是本身就有问题吗?

    ‘百无一用是书生

    废了科举折了腰

    孜然一身何所有

    一领长衫随风飘’

    越剧《孔乙己》中长衫对于孔乙己就是全部精神的寄托和信仰,如果把这件长衫的名字换成文化,或许是另外一种风情。

    ‘短衣短,惹人笑,长衫长,更潦倒。

    金蝉脱壳离旧枝,何不脱下长衫挂林梢。

    不!不,不,不!!!

    千年浩气在,百代书香飘,只有长衫在身留风骚。’

    长衫是孔乙己最后的寄托,但是在越剧结尾,孔乙己脱下了这件视若生命的长衫送给了跟他能够谈论风月的女戏子。

    女戏子问“先生,您把这最后一件留给了我,那你还有什么呢?”

    孔乙己答“一件长衫挂残生,乘风归去一身轻松。”

    这是沈正钧先生的原稿《孔乙己》,最终孔乙己脱下了这身长衫,这是沈先生作为一个几乎跟孔乙己同一时期,时代的文人经历过时代变迁后的妥协,大彻大悟,放下了执迷。

    但是茅韦涛在四年前改编的时候把结局改了。

    最后穿着破旧长衫宛如风中飘絮的孔乙己站在酒肆中对着那些嘲笑他的客官们笑道。

    “我给大家唱个小曲,换壶酒,行吗?”

    这是属于茅韦涛自己对于‘文化’和‘传统’的理解,她没有沈正钧先生那样的文人风骨,但是却有着新时代‘文化传承者’的变通,就算卑躬屈膝,也要讲这身长衫传下去。

    正是因为这出戏最后的改编,让王耀觉得这跟《大腕》或者冯小钢和张艺眸等一系列导演们的共鸣之处。

    万分应景。

    朱记者满载而归,带着朱晓霞离开了,王耀还没来得及通知茅韦涛准备排《孔乙己》就又被造访的来客打断了。

    “徐大哥?你怎么有空来这儿?”王耀惊讶的看着一身军装的徐守成。

    “小耀,好久不见啊。”徐守成笑着拍了拍王耀的肩膀“启功先生在吗?”

    “还在午睡,出什么事儿了?”王耀问道。

    “有点小事儿。”徐守成笑道“高丽前段时间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有有一件活字印刷术的活字本,然后就闹出了点小矛盾。”

    “活字印刷?”王耀微微挑眉“能有什么矛盾?”

    “他们媒体对外宣称活字印刷术。还有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起源高丽,跟联合国申遗呢。”徐守成笑道。

    “什么年代的活字本?”王耀皱起眉问道。

    “1377年的,还能用。”徐守成笑道。

    “1377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时候是1000年前后不会超过1100年,他们当时还是北宋的附庸国吧。”王耀哑然失笑“脑子进水了?”

    “学术界倒是没有推动,就是媒体开始宣扬,本来咱们也没当回事儿,但是捅到国际上,这影响太不好了。”徐守成笑道。

    “说实话,四大发明都是外国人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华夏吹出来的,带有政治目的的舆论引导,咱们学术界好像都没把这个当回事儿吧,”王耀笑了笑。

    世界四大发明,这个概念是早起的英吉利的汉学家李约瑟提出来的,李约瑟是英吉利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和科学家,同时对于神秘的华夏有着奇特情节。

    修著让全世界学者对当时还处于战乱后落后的新龙国印象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

    其中就将华夏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公众于世,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肯定,但是其实,其中恩格斯,培根,麦都思等伟人都表示了认可。

    但是同时也掀起了第一轮全世界对于华夏文明探究和研究的热潮,全世界大量学者慕名而来,然后在探究华夏古代文明的时候,发现了华夏这个民族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文明传承不断带,带来的凝聚力。

    而且也共同的认证了,华夏是极其聪明的一个人种。

    于是‘华夏文明威胁论’在各个国家盛行起来,也间接的造成了西方文化对华夏的入侵进程。

    但是华夏古代的发明太多了,四大发明被誉为改变人类进程和科学技术的伟大发明,这点在华夏的科研者眼中是值得骄傲的地方,却不是值得吹鼓的地方,因为过度的赞美和吹鼓有捧杀的嫌疑。

    但是为了树立当时华夏文化在国际地位对于老百姓的民族信心,还是讲四大发明过度的吹鼓了一些,但是说实话,在学术界这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

    而且发明权这个东西需要历史考证,四大发明在整个华夏历史文献山个都有记载,也有部分文物存在,所以也证实了华夏确实是最早‘使用’这些东西的文明。

    华夏的学者们谦虚的用‘使用’而没有用发明,就是表达了一种谦虚,毕竟这四大发明是被全世界主流认证的。

    而这次高丽如此公开挑战这个发明权,确实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连华夏一个五千年文明的国家都没敢用‘发明’这个词,他们竟然想要去申请专利,而且还在他们国家大肆宣扬,这对于文化权威算是一种挑战,于是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