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级复兴系统-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耀也被逗笑了。

    “这东西有意思?”金闻声眯起眼看着王耀。

    王耀敏锐的感觉到后背一凛。

    “我看你挺了解梨园行的,应该也知道梨园行以前是干什么的。”金闻声笑着说道“就是所谓下九流里的戏子,基本上,只是不知道那群徽班撞了多大的运气,一夜之间飞上枝头变凤凰,这梨园行就成了皇家御用的戏子。”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徽班进京的故事,梨园行业从唐明皇后再一次达到所有民间艺人无法望其项背的高度,从帝王岛将相,家里要是没有个戏班子,都不好意思上朝跟人打招呼。

    相传慈禧太后更是梨园大拿,台上任何一个段子的偷气,长吭台上大角儿唱错都能一下子听出来,准的跟最强音域一样。

    从这段话,能听出金闻声老爷子似乎对梨园行不太待见,不过以王耀目前的知识了解,不管是唱戏的还是说书的在古代都属于一家门,说书的给唱戏的写戏,唱戏的叫说书的唱腔,然后相互融合才有了现在华夏这么辉煌的民间传统曲艺文化。

    不过转念一想,梨园行一火,确实砸了不少人饭碗。

    “杂撂地,曲画锅,后来人家锅画到了皇宫。”金闻声老爷子发出一声怪笑。

    撂地原本是只古代戏法艺人的经营模式,节目精彩的时候用‘卖口’来跟观众讨彩头,也就是赏钱,画锅也是一样,不过是古代戏曲艺人在地上用白沙画一个圆圈,表演来换取打赏。

    不过撂地和画锅跟乞讨是有本质上区别的,撂地和画锅都是凭借自身本事赚钱,也就是所谓的营生,所以接打赏的时候都是手心冲下,因为手心朝上的是乞丐,白吃的。

    所以在古代下九流中,乞丐是下九流中地位最低的。

    王耀现在已经基本猜出金闻声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估计就是评书类。

    这里的评书类不是专职评书,而是基本上所有北方语言系的汉族曲艺,都可以成为评书类,包括SD快书,西河大鼓,东北大鼓等等。

    所谓评书,一人演说,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敷演历史及现代故事,类似于基层的‘公知’只不过戏剧化了而已,一听一乐,赚点营生。

    而且看老先生的意思,似乎有意要教自己的样子,王耀不禁有些惊喜,这样就不用‘三顾茅庐’了,毕竟来往的公交车钱还是挺贵的。

    “我其实从小就觉得你天资聪颖。”金闻声看着王耀笑道“当时你才七八岁,就已经能背书了。”

    王耀抓了抓头,腼腆的笑了笑,他确实从小就有一种异于常人的能力,就是基本上文字只要看一遍就能完整的记在脑子里。

    “我跟你父亲也算是过命的交情。”金闻声露出一抹有些感伤的笑容“当年我家失火,要不是你父亲及时发现,我那一辈子的心血就毁于一旦了,那可真是要了我的老命了。”

    王耀眨了眨眼,抿着嘴不说话。

第二十四章 手艺和艺术() 
第二十四章手艺和艺术

    “当年我无以为报,就许下你父亲说,只要我还活着,未来你们父子吃不上饭了,我给你们一碗饭。”金闻声看着王耀沉声说道。

    王耀一怔,以前或许他不懂,不过现在多少了解了一些他们这些传统文化的规矩,这给一碗饭,可不是真的给你吃一顿饱饭,而是教会你一门手艺,活命的手艺。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因为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规律,在古代,人轻易不会离开家乡,而一门手艺,只能养活一个人,再来一个可能就要饿死一个。

    所以一般手艺人不会轻易收徒,只有感觉自己不行了,手中技艺需要传承的时候才会寻找一个弟子,像梨园行那种走了大运,需要大量学徒的民间艺人行当,还是少数,因为市场有饱和度。

    金闻声以这个报恩,确实证明了当时王硕是真的救了他的命,怪不得系统说,这门技艺要断绝了。

    “您的意思是?”王耀小心翼翼的问道。

    “你愿意跟我学评书吗?”金闻声脸色严肃的问道。

    看着老爷子突然义正言辞起来,王耀敏锐的紧张起来“我是愿意的。”

    “那你可能就要从杭艺退学了。”金闻声脸色缓和了一些。

    王耀愣住了。

    “所谓一臣不侍二主,你既然入了我门,自然不能去那梨园行了,而且评书是门大学问,我七十岁了一门心思评书,从艺近五十年,也不敢说自己做的多好。”金闻声说道。

    王耀面露难色,说实话,如果在越剧和评书里选,他是选越剧的,因为第一越剧的条件好,他如果真的拜师徐峰,前途基本不愁,而且他还要在学校里积攒声望值。

    但是如果他选评书,那么根据他对这些传统民间艺人的教授方式,他很可能在二十岁之前都不能出这个小院子,专心钻研这门艺术。

    但是系统那个子虚乌有的奖励又对王耀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这就像是天上掉下来两个馅饼,他只能吃一个,不管他怎么选,都觉得亏。

    金闻声看着王耀那张还有些青涩的小脸纠结的神情,微不可闻的叹息一声,又倒了杯酒,一口干掉后起身“你先考虑着,我去做饭。”

    王耀也起身,在院子里踱起步来。

    院子里一直对王耀虎视眈眈的京巴犬,似乎也自来熟起来,绕着王耀跟他一起晃悠起来。

    将近半个小时过去了,金闻声老先生已经烧好了一桌菜,见王耀还在院子里转悠,不禁有些惊奇。

    虽然王耀在转悠,但是却不是那种无头苍蝇的盲目乱转,从表情和沉稳的步伐就能看出,王耀是在认真的思索,而且似乎陷入很深的思考领域。

    这种在他们眼中,可以叫做‘钻’就是所谓的钻研精神,谨慎,深刻的去研究一件事物,金闻声还是很欣赏这种人的,虽然王耀的年纪不大,但是确实很沉稳。

    “先吃饭吧,没什么好招待的。”金闻声笑着对王耀招招手。

    王耀从出神中回过神,抓了抓头坐回石凳,看着桌子冒着热气的菜。

    西红柿炒鸡蛋,还有一个蒜苗炒肉,还有一个北方的腌咸菜。

    王耀已经很久没吃过这种热气腾腾的家常菜了,学校食堂的饭菜虽然也是热的,但是那是大锅饭,给很多学生吃的。

    而家常菜,是一家人吃的。

    王耀接过金闻声递过来的碗筷,道了声谢,低头闷声吃起饭,虽然他来的时候在学校吃了三个馒头,但是现在也挺饿的。

    更重要的是,他真的很像吃这顿家常饭。

    王耀的情绪波动很明确,见识过无数人的金闻声有些叹息的看着王耀消瘦的身板,抿着散酒叹了口气,确实是个苦命的孩子。

    作为一个从旧时代走过来的老人,吃过太多的苦,经历过太多的磨难,所以很见不到现在的孩子吃苦,尤其是王耀这种孤苦伶仃的情况。

    金闻声的老伴早年去世,这些年一直也都是自己一个人,退休后在津门茶馆继续说评书,然后一路南上,走走停停,教了不少野路子的弟子,尤其是在西河门评书,老爷子是绝对的祖师爷级别,基本上西河门评书所有的后人,都是他的徒子徒孙,可是老爷子到现在也没有一门真传,就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

    真传和外门的差距在于继承,真传继承的不止是这门吃饭的手艺,还有振兴和延续这门手艺的责任,所以人品,天赋以及心气缺一不可。

    手艺人不是要饭的,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手艺人要做的就是这状元,尤其是他们这种以文戏为主的民间技艺,拼到最后,拼的全是学问,如果不会做学问,就没有创新,也就无法发展,封步自固是必死无疑。

    任何一门手艺需要传承,除了原本的东西,还要有发展和进化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精神。

    评书,戏说历史,让白丁百姓知道谁是梁山好汉,三国霸主,以及那些映射历朝黑暗的故事和典故,他们不知是手艺人,还是最基层人民反应当代社会问题的中坚力量,这些手艺进化到现在,早就不是单纯的营生手艺,而是真正的艺术,老百姓自己的艺术。

    但是当说书人意识到这层观念的时候,另外一个门户的问题又来了。

    金闻声是传承与西河门传人,另外还有评书门和东北大鼓来争夺门户正统问题。

    单纯来说,不谈艺术争执,不谈曲艺发展。

    评书门和西河门这种说法本身是不太能站住脚的。

    这个说法之前也没有人没完没了的提,最早就是马岐先生把这事儿当事儿来说。

    评书门的传授,西河门的传授,把门户论当出身论,繁衍到表演的内容是不是评书。

    当然,这里”西河门”几位艺人表演的一些书目是不是评书,咱们先不谈。

    用门户来说艺术,本身就是扯淡!

    本身评书和西河就交叉的很厉害

    张杰鑫先生三位公子就都是西河门户,三侠剑也带到了西河门里,但你不能说人家西河门的人使三侠剑的时候就是大鼓书么?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活看怎么使,跟门户没关系。

第二十五章 复兴任务() 
第二十五章复兴任务

    门户象征,外有隐患,内有大乱

    金闻声就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离开本家,四处游荡,顺便拜访老友,十年前他从津门赴前辈SD快书大师高元钧之约,来整理这些年SD快书高派的文献资料传承。

    虽然高元钧大师给国家快板文化传承留下珍贵的资料和贡献,但是有些东西,还是只能自家人继承,高元钧晚年在徒弟里挑了很久,最后也没有抉择,只能求助系出同枝的西河大鼓后人金闻声。

    因为金闻声身上有着一股让人钦佩的保守精神,东西传到他这里,能够最完整的保存下来,所以很多说书艺术前辈到晚年都会交付给金闻声自己的一生所学。

    所以金闻声身上背负的不只是一个人的传承,可以说是整个评书类的精华所在,所以在选择传承人的方面,他需要慎重再慎重,因为这些都是先人几百年的积蓄。

    跟王耀刚刚聊戏曲时王耀知识全面之广让金闻声十分惊叹,王耀毕竟才十几岁,而且从小也没有经历过系统的传授,长大以后能自学到这种程度,可谓是天赋惊艳。

    艺术都是想通的,尤其是说书跟梨园行,所以王耀的天赋没有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王耀的人品,老话说从小看到老,王耀算是金闻声从小看着长大的,虽然后面几年没有看到,但是这次想见,王耀没有表现失去亲人后的放纵和堕落,反而十分坚韧,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也可以理解成人品的一部分。

    另外就是真正的传承的问题了。

    如果王耀真的入了这一行,就算他天赋再高,也不可能兼顾两个传承,为了让他安心钻研评书艺术,金闻声只能让他二选一。

    而且这也是一个考验。

    徐峰和他,是两个极端,徐峰代表着万丈光芒和前途无限的未来,而金闻声代表着默默无闻和勤勤恳恳,甚至可能还朝不保夕的危机。

    这是一个艰难又简单的选择。

    只能看王耀的觉悟了。

    一顿饭,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