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级复兴系统-第1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见大先生不愿多说,胡从无也不再多问,但是三人的身份,胡从无还是有些忐忑看着王耀“你有什么事情?”

    “晚辈是一名学生,想为武训先生写个本子,来收集素材。”王耀说道。

    “怎么想写武训?这个题材不能动不知道吗?”胡从无皱起眉。

    “为什么?”王耀一怔,十分疑惑。

    “这个题材已经解禁了。”金闻声开口道。

    胡从无看了眼金闻声“我见你有些眼熟?”

    “我早年在各地都说过书。”金闻声笑道。

    “怪不得,有印象。”胡从无点点头“所以这是你的弟子?”

    “是。”金闻声点点头“不过他要写一个戏曲的本子。”

    “你等等。”胡从无对王耀说法,然后在屋内的书架上翻翻找找,最后找出一本满是灰尘的书拍了拍,翻了两页递给王耀“这上面是我早年整理一些当地人对武训的评价。”

    “就这么一点?”大先生看了眼那本书,目测只有百页。

    胡从无沉默了一下“其他的都烧了。”

    王耀皱起眉,对着胡从无表示感谢“多谢。”

    “就在这看吧,别带出去了。”胡从无点点头。

    “能抄写一份吗?”王耀说道。

    “随意。”胡从无让出书桌。

    王耀表示感谢,从背包里拿出稿纸和砚台,一百年研墨一边看着书。

    看了眼王耀随身带的东西,又看了看王耀的年龄,胡从无心生好感,毕竟现在能写毛笔字的年轻人,凤毛麟角了而且还随身带着文房四宝的“你是学什么专业的?”

    “我是学戏曲的。”王耀笑着答道。

    “听说现在人都写钢笔字。”胡从无捋了捋胡子。

    “嗯,不过我写毛笔字习惯了。”王耀笑了笑“先生口音不像是本地人。”

    “嗯,战乱时候迁过来了的。”胡从无瞥了眼在房间里转悠的大先生“这两位都是你师父?”

    “是。”王耀点头道“大先生性格古怪,您见谅。”

    “不敢不敢,这位先生器宇不凡,苍却不见暮色,眸中有神光,声音似牛哞是个大作为的人物。”胡从无小声恭维道。

    王耀抿了抿嘴角“胡先生也是一样,君子若水,宽容大度。”

    胡从无笑了笑“怎么想起武训先生的?据我所知,这个人并不大众,不如那些革命义士。”

    “正是因为这种伟人不为人所知,所以我才要为其修书立传。”王耀轻声说道。

    “以前也有个导演,专门来这里拍摄武训,后来电影出了被批判的很厉害,险些遭受牢狱之灾,后来再也没人敢提这个名字了。”胡从无声音带着痛惜。

    “还有这事?”王耀一怔,他还真不知道有人还研究过武训。

    “龙国最初期的电影导演,给现在电影打下过基础的大导演,名叫孙瑜。”胡从无叹息道“他的电影《大路》,聂耳参与过作曲,当初拍摄《武训传》的时候,周总理和朱德将军都参加过首映礼,而且他跟周总理还是同学。”

    王耀心惊,这种事情他竟然没查到。

    看着王耀惊愕的神情,胡从无笑了笑“也是,都过去五十年了,谁还记得那些事情呢?”

    胡从无满是皱纹的脸上带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无奈。

    王耀抿了抿嘴角,没有做声,开始默默抄写。

    这本书上写了很多武训私塾出去的学生后来对武训的评价和事迹,从这些他人叙述中,一个伟大人格正在王耀脑海中形成。

    看了会儿王耀抄写,胡从无没有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反而支开窗户,点燃了烟杆开始吞云吐雾。

    在烟卷都已经不见的现代,还有人用烟杆抽大烟,还是挺少见的。

    王耀抄写的很快,在太阳落山之前就抄写完了。

第六十五章 张伯驹() 
第六十五章张伯驹

    收笔后王耀长出一口气,下意识的瞥了眼窗外,火红的太阳将这座小镇都镀上了一层红晕,被无数人踩踏摩裟过的青石砖路映射着一种刺眼的红芒,让王耀情不自禁的闭上眼。

    “四十年前,就是这条街,就是这个位置。”胡从无幽幽的声音在王耀耳边响起。

    王耀没有睁开眼,因为这红太刺眼。

    “从武训墓到这条街,那些敲锣打鼓,将武训的尸骨穿在铁架上,用鞭子抽打,还让老百姓砸鸡蛋,一直道前面的小广场,将这具尸骨付之一炬,还有武训当年遗留下来的那些文献。”

    胡从无的声音很轻弱,似乎怕是被谁听到一半,也不敢加上一丝情感。

    “在那些人来之前,这个镇的百姓每年都要在武训墓前敬上一杯酒,来感谢他的教育之恩,但是那些人来了之后,掘开了墓,焚烧了骨,挖走了老百姓的心,所有人的胸口都有一个漆黑黑的大窟窿,比被刨开的墓还要黑。”

    胡从无的声音让王耀进入了另外一个空间,他描述的画面让王耀不寒而栗,在那副让人心颤的游行中,王耀想要在那些围观的人群脸上寻找一种东西,叫做良知。

    “这个窟窿,黑了三十年。”胡从无关上了窗户,遮掩了那一地的猩红。

    王耀缓缓睁开眼,看着胡从无沉声问道“胡先生,当时您在想什么?”

    胡从无敲了敲烟杆,微微眯起眼摇摇头“我忘了,想不起来了。”

    “行了,小耀,我们该去吃饭了。”这时大先生的声音突然传来。

    王耀和胡从无楞了一下,同时起身。

    “这书我拿走看看。”大先生晃了晃手里的书笑道。

    胡从无看了眼封皮,拱了拱手“您请。”

    “我们要在这个镇上呆几天,就住在镇前头的友谊宾馆。”大先生对着胡从无笑了笑,领着金闻声和王耀告辞。

    王耀对着胡从无鞠了一躬,帮他关上了门。

    “哟?走了?不留下吃口饭?”下楼时那个中年妇女热情的招呼道。

    “不了,麻烦您们了。”王耀掏出两百块钱放在一楼的柜台,没让中年妇女发现。

    爷仨儿回到宾馆点了一桌菜。

    大先生难得的让王耀打了半斤酒,跟金闻声喝了起来。

    “那个胡先生是个读书人啊。”金闻声说道。

    “当然,还是个穷酸书生,跟他师父一个样儿。”大先生喝了点酒,有些微醺,嗓门也敞亮了不少。

    “您是怎么看出他师父是张伯驹大师的?”金闻声好奇的问道?

    “跟跟他师父认识了半辈子,要是认不出,怎么能叫朋友?”大先生笑呵呵的说道“当年我被批判,举目无亲饿死街头,是他把我接到家里的。”

    王耀回过神,看了眼大先生“这位张伯驹先生?是您的旧友?”

    “你没听过他的名字?”大先生一怔。

    王耀尴尬的抓抓头“我孤陋寡闻啊,您又不是不是的。”

    “不是你孤陋寡闻,是伯驹先生名声不显。”金闻声轻声说道。

    大先生晃了下神,摆摆手“不可能,不说他的才气,光凭他的人脉,还有他那些收藏,怎么会名声不显?在古玩界,龙国还有一个人能比他名声还大?”

    金闻声抿了抿唇“建国初期,国内局势复杂,张先生将一生继续捐献给博物馆,获得了褒奖,但是也无人问津,等国家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的时候,张先生已经不在人世了。”

    大先生双眼发直,呼吸急促。

    “缓气,心平。”王耀一惊,赶忙起身为大先生顺气。

    几分钟后,大先生通红的眸子看着金闻声“都奖了什么?”

    金闻声抿了抿唇“听说奖了锦旗一面,奖金500。”

    大先生听后突然镇定了下来,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惨笑道“确实是他们的作为啊。”

    拍了拍王耀“来,坐,我给你讲讲这个张伯驹”

    王耀做好,有些紧张的看着大先生,担心他出现什么意外。

    大先生似乎是醉了,边说边唱,绘声绘色。

    看着宛如一个老顽童,但是王耀却能清楚的看见大先生眼中那些闪烁的泪光,微弱而不甘。

    大先生为民国四公子,另外三人是军阀纨绔张学良,清廷皇族溥侗,还有这位官商之后,大先生的表亲张伯驹。

    张伯驹的父亲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张镇芳,袁世凯的内弟,袁世凯当上直隶总督之后,让他管理盐政。

    在古代,盐商是最富的富商,更何况是管理哲学盐商的官员。

    而且张伯驹家还创立了北方第一家银行——盐业银行。

    张伯驹是生父过继给张镇芳的长子,六岁换了爹,并没有影响张伯驹,因为他从小就天赋异禀,7岁入世俗,9岁就能写诗,而且过目不忘,老先生书架上的书,只要他看过,都倒背如流,先生们都称他为‘神童’。

    当然,大先生当年也是神童。

    后来张伯驹被送入英国人办的学院,毕业后被送往军阀锻炼,但是张伯驹不喜欢从政,不顾双亲反对退出了军界,过上了‘纨绔’文人的生活。

    跟着一群当时有名的才子们寻花问柳,吟诗作对。

    张伯驹酷爱戏曲和曲艺艺术,第一任夫人是家里人定的亲,第二房小妾是京韵大鼓艺人。

    张伯驹虽然‘纨绔’,但是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西装革履,永远是一袭长衫,虽然偶尔寻花问柳。

    张伯驹算是个洁身自好的男人,他认为对的他能包容,他不喜欢的东西,就是彻底拒绝,他第二房小妾抽大烟,后来张伯驹就远离了她。

    后来张伯驹迷上了收藏,尤其是文人字画,第一件是个横幅‘丛碧山房’,康熙皇帝御笔。

    从此他跟大先生一样,大先生因为《蜀道寒云图》改号寒云,张伯驹因为这副《丛碧山房》改号丛碧,并且将自己的住房命名为‘丛碧山房’。

    这间房子曾经是打太极李莲英的宅院。

    一直到张镇芳去世之后,临终托付张伯驹照顾好一家人,张伯驹正式接人了盐业银行的董事长。

    北伐战争开始,盐业银行从京城搬到了明珠,张伯驹为了在明珠扩充人脉,自然免不了寻花问柳。

    这时他认识了名妓潘素,潘素是前朝在想潘世恩的后代,从小出身名门,精通音律和女红,后来家道中落清廷灭亡,潘素被卖到了妓院。

    因为清丽的相貌和才华以及弹得一手好琵琶,很快成为当红倌人,在沪上有‘潘妃’之称。

    张伯驹初见潘素就惊为天人,提笔赠词

    ‘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

    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

    将潘素比喻成赵飞燕和王昭君。

    两人一见钟情,但是其中有些坎坷,一个当地军阀也看重了潘素,后来张伯驹大费周章才把潘素娶进门。

    为了潘素,张伯驹分散家产跟两位妻子离婚,专宠潘素一人,潘素喜爱画画,张伯驹请当时的大画师朱德甫,又让潘素拜师过问大师夏仁虎,潘素俨然凭借天资,成为了另一个‘董小宛’。

    明末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虽然是无奈沦落风尘,但是却心忧国事,爱国情怀为人乐道。

    再加上大才子冒辟疆也算圆满的爱情中,成为了秦淮八艳中结局比较好的女人,而且董小宛的才情是傲视很多人的。

第六十六章 比生命更重要的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