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级复兴系统-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先生双手捧着仔细观看。

    这些从祖陵带出来的东西,徐守成交代过王耀尽量少让外人知道,王耀之所以给马先生看,第一是马先生是懂的人,如果不给他看,他一定会绞尽脑汁的好奇,直接大大方方给他看,他过了瘾这事情也就过去了。

    毕竟王耀看出了这个马先生身份不一般,这间博物馆专门请他来,也一定是个有身份的人物。

    “好东西,有点像藏传佛教的天珠。”马先生研究了一会儿,还给王耀。

    “不知道,家人传下来的。”王耀带上后笑道,继续逛着博物馆,这件博物馆面积不小,分为几个展区,外面是一些青铜器银器,往里面走还有家具区和工艺区。

    有着马先生的介绍,王耀对这些文物的感官又多了一层理解,两人逛到了字画区,这边似乎还在装修,工作人员带着白手套拿着一些框架在墙上比比划划。

    一位经理迎了出来,带着马先生和王耀到了后面一间屋子,屋子有一张巨大的木桌,至少三十平方米,上面铺着各种字画,墙边还摆着一些画轴,几名带着口罩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裱框。

    “马先生,您给掌掌眼。”经理笑着说道。

    马先生笑了笑,看着第一幅字

    ‘禊堂真赏墨花新,白首摩挲古道民,

    遥忆山窗旧题处,碧梧红豆已前尘。’

    “王时敏的字啊?”马先生看着落款和印章惊讶道“他的字可是少见啊,怎么被你们收拢来了?”

    王时敏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个画家,年轻时就天资聪颖而且出身名门,拜师大画家董其昌,钻研绘画,当过一阵官员在江浙湖广巡查,游览过不少名山圣水,后来改朝换代,王时敏退隐深山,膝下九子都在清朝为官。

    孙子王原祁为康熙《万寿盛典图》现在贵为国宝。

    王时敏开创的画派‘娄东派’,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外加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六家”,在画坛地位举足轻重。

    这位大画家审时度势,一直活到了89岁,而且门丁兴旺,儿孙全是能人官员,所以传下来不少名画手稿,但是字帖却不算多。

    “如何?”马先生自己欣赏了一下,转头看着王耀。

    王耀抿了抿嘴角“笔画均匀,圆入方出,蕴篆、隶庄重含蓄的书法,向轻快便捷的楷书过渡,结字平直宽博。好字。”

    本来经理以为王耀是马先生带来的晚辈,没太当回事,但是听到王耀这么专业的评价楞了一下,顿时凑近乎道“这位小兄弟,怎么称呼?哪里高就?”

    “只是我的一个弟弟。”马先生淡淡的说道。

    经理也很识相的没有多问,只不过对王耀的态度热切多了,一位专业的字画坚定师,对于任何一个博物馆都是重要人才,更何况,王耀还这么年轻。

    一共三十二副画,十副字,二十二画,王耀欣赏了一圈,绘画和书法两项熟练度增加了一大截。

    “两位,留下个字吧,写点观后感。”经理递上早就准备好的笔给马先生,笑道。

    马先生在收藏界和文物界都是有一定名望的,他的留字会给博物馆增色不少,虽然不是什么墨宝。

    马先生想了想,沾了沾墨,挤掉一些墨水,他喜欢写干笔,写了一行诗歌‘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落了款‘观复’

    然后把笔交给王耀。

    经理小心的把马先生的墨宝交给工作人员,转头看着王耀,见他细弱的手腕翻转,纸上出现的一个个字瞪大了眼睛,王耀竟然摹了刚才王时敏的隶书字!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王耀写完后自己还抿了抿嘴角,没有落款。

    马先生大笑“你小子是要干嘛?要反啊?”

    王耀嘿嘿一笑“我还挺喜欢这句的,而且感觉用王时敏先生的隶书写起了,别有一番滋味。”(未完待续。)

第三十六章 《梅花卷》() 
第三十六章《梅花卷》

    王时敏的书法是集大成的,楷书隶书小篆都总和了一些,而且字随其人,心态平和,不卑不亢,所以他的字看起来就会让人觉得一种平和淡然的感觉。

    王耀用这种笔法谢了这么一句看似大逆不道的诗,确实别有一番滋味。

    “不留个印?”马先生笑了笑问道。

    “我就不用了,无名小卒。”王耀咧嘴笑道。

    “小兄弟太谦虚了。”经理从惊愕中回过神,吞了吞口水“您这副字,我一定放在原帖下展出,这对于喜爱书法的后人来说,是学习楷模啊,临摹到您这种水平。”

    王耀腼腆的摸了摸脸颊“您太恭维了,我就随便写写。”

    “马先生,您不是带人砸场子来了吧。”这时又是一道有些苍老的轻笑声在众人身后响起。

    “馆长。”经理赶紧问好。

    马先生跟来人握了握手“老吴同志,好久不见啊。”

    “是啊,井冈山一别数年。”双鬓斑白穿着中山装的吴馆长确实一副官派。

    “去!你还起义了不成?”马先生笑骂了一句。

    吴馆长笑了笑,看向王耀“这个小才俊是?”

    “我的一个弟弟,王耀。”马先生笑着介绍到“这是老吴。”

    “吴馆长您好。”王耀恭恭敬敬的打招呼。

    “不敢当,见证一个字画界的新秀,我太荣幸了。”吴馆长笑呵呵的说道“小兄弟本地人?”

    “在杭城长大。”王耀笑了笑。

    “在我的管辖内竟然有如此年轻才俊,我却不知道是我的失职啊。”吴馆长叹息道。

    “行了,别打官腔了。”马先生翻了个白眼“这年轻才俊是启功先生钦点的。”

    吴馆长神情猛然一阵,惊愕的看着王耀。

    王耀尴尬摸了摸的鼻子,心想为啥这些人总喜欢套关系?

    “弟弟啊。”吴馆长吞了吞口水,热情的揽着王耀的肩膀“走,带你去看看镇馆之宝。”

    “怪不得你爬的这么快,这副嘴脸。”马先生在身后笑骂道。

    吴馆长和马先生对话像是孩子一样,可见关系亲密,让王耀觉得两个人有点像说相声的,都特别能胡侃。

    吴馆长说的镇店之宝,在博物馆后面一间屋子里,屋内光线充足,装修简洁没有多余的装饰,一看就是专业检验文物的地方,因为有不少设备,还有两名年过半百的老者,还有一位蹲在递上从一个木箱子里掏东西的长褂老人。

    老人年岁看着已经过了古稀年,精气神一般,但是拿着那些画轴却丝毫不手抖,确实对手上东西的重视程度。

    老人从箱子里拿出来四副画轴,算上桌子上的哪一张,一共五张,全部都是重宝级别的,而且保存完好,没有太大的损耗。

    杭城地处江南,当年明朝的时候江南画派崛起横扫龙国,以沈周,文徽明,唐伯虎,仇英为主的吴门四家,将江南复古文化风尚挥洒的淋漓尽致,使明末时山水,花鸟,人物画等都有了质的飞跃。

    这位老人拿出的这五幅画,有吴伟的人物轴,沈周的花鸟卷,徐渭的花鸟轴,陈淳的花卉卷,还有一幅唐伯虎的仕女图。

    这四位大画师名气在外,所以流传下来的画卷并不少,这几幅虽然算不上国宝,但是至少也是重宝级别的。

    马先生和吴馆长在欣赏这几幅画,一边跟那位老先生攀谈。

    老先生姓沈,是没落的名门之后,祖上曾在清廷围观,当年收拢了不少名画,可惜破四旧的时候被烧毁了不少,这几年陆陆续续捐给了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一些,这几幅,是最后一批了。

    老先生已经七十六岁高龄了,怕子孙不肖把这些国宝都糟践了,所以才会一批一批的全部捐了出来。

    这些画,每一幅都价值连城,但是老先生却只要了几面锦旗,和几百块的奖金,倒不是老先生家庭富裕,虽然老先生家境可以,捐但是出来,只是老先生想让这些画,在更有意义的地方,供后人瞻仰。

    这样也不枉他先祖历经磨难保下这些画家。

    老先生在抚摸每一幅卷轴的时候,都做都轻柔至极,这些画都是经过他装裱保养的,就像是他的孩子一样。

    老先生谈论这些画的时候语气也不见波澜,可见气度真的不凡,至少这觉悟,就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王耀看了两圈后,目光放在箱子中,里面还有一卷,王耀看向沈老先生有些好奇这最后一幅是什么。

    “沈老,这幅画,是什么?”吴馆长替王耀问了出来。

    “这是一幅残画。”沈老看了看箱子里的画轴,拿出来,解开丝带铺在桌子上“我见到它的时候它就已经这样了,而且也修不好了。”

    那是一卷画。

    卷和轴都是一种装裱方式。

    卷为横幅,一般宽不会超过50cm,长度不限,观看的时候从右往左看,看完再卷起来,类似于电影镜头的移动。

    轴则相反,轴是竖着平铺或者挂起来看。

    这一卷画,宽大约40cm,长度王耀目测应该有两米多。

    沈老轻轻展开,泛黄的古卷和浸入纸心的墨迹都带着一股岁月的沉淀,这不是因为这幅画年代久远,而是因为保养失误。

    从墨迹颜色来看,这幅画应该没有前面那五幅画年代久远,也就是三百年以内的画,但是因为保养不当,卷面大面积破损,还有腐朽的痕迹虫洞之类的。

    图案残破,但是依稀能辨别出,这画得是花卉,而且是梅花。

    “可惜了啊。”马先生看着画卷的破损,满脸痛惜。

    吴馆长和另外两名鉴定员凑了过去用放大镜仔细观摩,最后都摇摇头。

    “这画被裁过,原来的尺寸可能会更宽。”其中一位鉴定员说道。

    “破损到这种程度,已经辨别不出是那位大家的手笔了。”吴馆长叹息道“沈老准备怎么处置?”

    “留着当个念想吧,我慢慢研究,要是在死之前研究出来,我再献出来,要不然搁在你们这里也是压箱底。”沈老笑了笑。

    吴馆长脸色一尬,破损达到了这种程度,几乎多大百分之七十,而且还被裁过的画,修复工程太大,而且没有丝毫考证,这种文物对于现在的龙国文物界来说,真的只能先压压箱底,等未来成熟了或许有机会复原。

    因为现在国内已经出土还未修复的文物,已经多达了七位数,虽然全国几百家国有博物馆,展品几十万,但是依旧有七位数的文物沉浸在各个重要的库房,因为相关行业的人才太少了。

    别说去修复,就连考证的人才,每天不吃不喝一百年也考证不完这些文物,所以只能挑一下正史里有记载的重要文物先考证复原,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毕竟国内考古专业的人才稀少,字画修复等专业的更是少,而且修复这项工作,需要的不只是技术,还有耐心,现在年轻人都是心怀天下,哪有时间窝在这小小的房间内修复几百年以前的东西?

    吴馆长笑得尴尬,沈老笑得豁达,大家都是明白人,知道这东西是个宝贝,但是却是个鸡肋的宝贝。

    马先生虽然心疼,但是毕竟这东西不是他能碰触的,也不愿意惹这个麻烦,但是王耀却有些好奇,走近问道“先生,能给我看看吗?”

    沈老瞥了眼王耀,神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