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第1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们觉得我不行,我就用这一万人打给你们看看。李续宾现在满脑子要建功立业,大展宏图的心思。

    出城后他火速向安徽进军,曾国藩的告诫早被他丢到九霄云外,现在的他如同一只猛兽,眼前只有猎物,其他的都不顾忌了。

第282章 三河镇() 
安徽是天京的西部屏障,天京的兵源和粮源大多都依靠这里供应,是太平天国最重视的根据地。

    李续宾打仗的确很有一手,短短三十二天时间,他率领一万人马,连续作战,转战四五百里,大小数十仗,连下太湖、潜山、桐城、舒城四座城池,兵锋直指安徽的中心庐州。

    镇守庐州的陈玉成不是不想增援,此时的他被牵制住了。天京事变后,皖北的形势大变,捻军中第二把交椅的红笔师爷苗沛霖叛变了,他原本随盟主张乐行加入太平天国就心不甘情不愿,此时见太平天国发生如此内讧,觉得太平军没有希望了。

    于是苗沛霖反戈一击,投降了清军,挥舞屠刀,砍向原来捻军的老兄弟,喊出“御捻”的口号。捻军猝不及防,万没想到苗沛霖会如此背信弃义,以致损失惨重,基本退出了皖北,而苗沛霖就牢牢占据了淮南一带。

    另一个太平军的叛徒李昭寿也趁势对太平天国发动攻击,趁着太平军信念发生动摇之际,他依靠原来的老关系,又先后策反了不少太平军中意志松动的人。经过疯狂的扩张,他聚集起了一支数万人的队伍,重新攻下他的老家滁州。

    太平军对皖北已经失去了控制,所以陈玉成不敢轻易西去增援,一旦他离开庐州,滁州的李昭寿必定会断自己的后路,到时候情况就更危急了。

    陈玉成不动,李续宾却先动了,拿下舒城后他觉得太平军也不过如此,决定再向前打一打,他想和庐州的陈玉成扳扳手腕。

    尽管曾国藩、胡林翼都来信让他暂时忍耐,等待大军一起,但立功心切的李续宾还是带着六千多清兵行动了(因为打下四座城,分出了一部分兵守城)。他的第一个攻击点就在三河镇。

    三河镇坐落在舒城和庐州的交界处,因位于丰乐河、杭埠河、马槽河的交汇处,因此称作三河镇。

    三河位置险要,交通发达,巢湖流域的稻米都先在此集中,然后分散转运各地,太平军看中了这块宝地,专门修建城池,囤积粮草和军需物资,是接济天京和庐州的物资集散地和后勤基地。

    李续宾面对这个大粮仓,不禁动了心思,他虽然打下四座城池,但还没有好好补充,正好趁此机会补给一下。

    不过等他到了这里,还是皱起了眉头,他原以为三河只是个小镇,以他的兵力还不手到擒来。

    可三河的防御工事让他觉得这里并不是他想象中那么好打。

    三河的守将是赖文光,他请杨小山帮他调离了东殿,来到陈玉成账下。天京事变,太平军大量精锐内耗掉了,军官职位严重空缺,他这样的读书人现在也不得不带兵打仗。

    陈玉成把三河交给了赖文光,这里是天国重要的粮仓,赖文光是老广西兄弟,又是杨小山推荐来的,陈玉成当然信得过他。而且赖文光脑袋灵活,识文断字,在这里做后勤调度这样的精细事最为合适,又能锤炼他带兵的能力。

    三河本没有城墙,先前陈玉成手下大将蓝成春曾在这里筑城防守,赖文光来了之后又在外围建垒九座,把四通八达,无险可守的三河镇硬是打造成了易守难攻的小坚堡。

    赖文光看到李续宾部气势汹汹而来,不敢托大,他虽有三千守军,但一大半都是后勤队伍,作战能力并不强。敌人来的是精锐中的精锐,赖文光赶紧向庐州的陈玉成发出求救信。

    陈玉成接到求救信知道形势不妙,敌人已经到了家门口,自己必须出动了。而就在这个时刻,两个消息更让他没了顾虑,决心消灭吃了豹子胆的李续宾。

    一个消息是他请的李秀成,已经带兵从巢县过来增援了。现在太平军群龙无首,各自为战,谁都叫不动谁。只有陈玉成和李秀成两人在杨小山账下共事多时,早有了默契。李秀成接到陈玉成的请援信,作为好搭档,就立刻赶过来了。

    另外一个消息是陈玉成绝对没有想到的,李昭寿这个叛徒突然杀了清廷在滁州的四十七名官员,又反正回来了。

    陈玉成刚刚还和这个叛徒对峙了一段时间,一开始收到这个消息他是不相信的,但李昭寿把这四十七颗人头当成投名状交给了陈玉成,陈玉成也不得不相信,李昭寿的确是反正了。

    李昭寿这个大叛徒怎么会突然又叛变了清廷,这个还跟杨小山有关,但里面故事有点曲折,结局也是杨小山没想到的。

    话说李续宾进入安徽后,不断捷报传来,让杨小山有点意外,没想到失去水军相助,只有一万人的李续宾还这么能打。

    杨小山有些坐不住了,他留下一名副史继续审查彭玉麟,带着另一名副史前去安徽。曾国藩惹不起杨小山,见他要走,立马欢送,还派了一个营的清军保护他的安全,送他去安徽。

    到了安徽,杨小山分析了这里的情况,立刻意识到了陈玉成的难处,是怕李昭寿在背后捅刀子。

    对李昭寿,杨小山是充满仇恨的,当年就是他出卖了自己,被敌人俘虏,还使得洪宣娇被杀害。那个时候李昭寿在皖北投靠了胜保,杨小山为太平天国在打江南江北大营,抽不出时间弄他。

    现在自己是五省监察御史,又来到了安徽,这个时候不搞他就真对不起老天爷给自己的这个机会了。

    李昭寿此人早年在老家就欺男霸女,纵横乡里,人品很差。投太平军是想投机革命,捞个大官做做,但东王杨秀清摸清了他的底细一直不用他,官职也给得很小。

    后来李昭寿利用洪宣娇出走投降清廷后,依旧狗改不了吃屎,在他的属区,劣迹斑斑,坏事做尽,名声都臭大街了。杨小山根本没有费事,就查出他一大堆犯法之事。

    等到杨小山把李昭寿的罪证往安徽巡抚福济面前一丢,福济毫不犹豫地就判了李昭寿死刑。一个长毛的叛将根本不值得他巡抚大人出面保护,更何况人家御史来安徽来不找点功绩走说不过去,人家不找自己麻烦,单单就弄这个李昭寿是给自己面子,所以安徽巡抚感恩戴德,毫不犹豫卖了李昭寿,成全了杨小山。

第283章 三河大捷() 
在杨小山的催促下,安徽巡抚福济修书一封,命滁州知府苏秀槐秘密逮捕李昭寿并处决掉他。

    让杨小山和福济都没想到的是,这李昭寿贼得很,先截获了这个消息。得知朝廷要杀他,李昭寿又叛变了,他把滁州大小四十七名官员以宴会的名义请来,然后一不做二不休全部杀掉,紧跟着弦改易帜又挂出了“太平天国”的大旗。

    李昭寿为了表明对太平天国忠心,不仅把清廷四十七名官员的人头送给陈玉成,还转过身来攻打附近的苗沛霖。

    陈玉成是看不上李昭寿这样的人,但现在没功夫和他计较,得先解决李续宾这个燃眉之急。

    与此同时,风头正劲的李续宾犯了一个让他后悔终身的错误。他看到三河防守比较坚固,自己的手下连续作战,有畏战情绪,于是他下令在三河先休整了三天,自己也让人去安庆请援兵。

    三天的时间改变了一切,安庆的清兵原来是胡林翼的人,但胡林翼此刻已经被杨小山打发回家丁忧了,接管这支军队的是湖北总督官文。官文可不是湘军一系的,他是满人,很看不上李续宾,认为他太骄纵,对自己不谦卑,不愿意给李续宾打下手作陪衬。

    接到李续宾请求援兵的信,官文一脸坏笑,用戏谑的语气对手下说:“这李续宾不是一直很牛,号称所向无敌嘛?他从来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不缺我这支援军。”

    官文一句李续宾用兵如神,无所用援,拒不发援军。

    而陈玉成的援军李秀成利用这三天时间,已经离目的地三河非常近了。

    李续宾等不来援军,三天后开始攻打三河镇,遭到了赖文光的顽强抵抗,战斗打得非常惨烈,李续宾毕竟人数占优,所带又是精锐之兵。又三天后,三河外围的九座砖垒全部落于李续宾之手。

    赖文光已经退无可退,凭借着最后的三河小城与李续宾周旋,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曾经一天五次向陈玉成请求援兵。

    陈玉成的回复很简单,一定要粘住李续宾,别让他跑了。

    因为这个时候陈玉成率领两万人已经来到了李续宾背后的金牛镇,切断了他的退路,李秀成也率领两万人来到了三河的西南的白石山,与陈玉成联合号称十万,扎营数十里,对李续宾形成包夹之势。

    刚开始李续宾得知陈玉成出了庐州的时候,他还狂妄地给部下打气,豪言要是陈玉成来了,连他一块收拾。

    当他发现不仅仅是陈玉成,连李秀成也来了,自己已经被太平军数万大军包围的时候,他开始恐慌了。

    虽然被太平军包围,李续宾还是保持了他的悍将本色,他打算趁陈玉成立足未稳,先行偷袭他的金牛镇。只要在这里撕开一个口子,自己的队伍就可以轻松跳出包围,南下撤到桐城。

    天刚刚亮,李续宾七营步兵和一营马队,分左中右三路,偷袭金牛镇。他自己和剩下的人躲进太平军失守的石垒中,防止赖文光出来偷袭自己的背后。

    李续宾这四千突围队的确生猛,很快就和陈玉成的队伍杀在了一处,双方你来我往一时还分不出胜负。

    这个时候一场大雾突如其来,陈玉成觉得起雾对自己人多的一方不利,于是他下令军队后撤,并在后面设置了包围圈。

    李续宾的突围队以为陈玉成害怕了,觉得此次突围有戏,连忙乘势追赶。结果被陈玉成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在一座荒草岗上。

    李续宾还想率领剩下的人前去搭救,赖文光和李秀成怎么可能让他轻易出动,他们先是把河堤掘开,使得周围的圩田都成了水洼,让李续宾举步维艰无法轻易离开,并对李续宾的大营进行合围。

    陈玉成解决完荒草岗上的清军突围队,和李秀成、赖文光一起缩小了对李续宾的包围圈。太平军的大炮已经能直接打入李续宾的营地中。

    而李续宾的炮弹已经打光了,不得不用破碎的铁锅和瓦片代替炮弹,作为还击手段。

    太平军的声势一天比一天壮大,而李续宾的人越打越少,最后只剩下一千多人了。面对太平军的层层压力,李续宾不得不低下了他高傲的头颅,哀叹道:“今败矣!”流露出他心中的失落和绝望。

    大难临头各自飞,驻扎在南岸的李续宾的弟弟李续焘和副将彭瑞祥抛弃了李续宾,率领两营小部人马冲出大营落荒而逃。

    太平军知道此时的李续宾已经是主力被歼,亲信将领叛逃,昔日的湘军悍将现在已经是待宰的羔羊。

    最后的总攻开始了,李续宾知道败局已定,绝望中投大龙潭自杀。

    随行的将领曾国藩的六弟,也是李续宾的儿女亲家曾国华在乱军中被太平军杀死。

    李续宾这支六千多人的湘军陆师精锐,大小文武将官四百余人几无生还。太平军在三河战场打扫出了几箩筐红蓝顶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