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逐鹿传-第5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人皆说,陈俊卿未来必定可以当宰相。

    虞允文竟然可以和陈俊卿得到相同的待遇,可见虞允文的前途有多光明。

    虞允文和陈俊卿在李衍身边历练了四五年。

    李衍决定御驾亲征大金和蒙古诸部让太子李存监国之后,就将虞允文和陈俊卿全都派到李存身边,让他们为李存出谋划策帮李存掌管大中。

    很多政治敏感的人,甚至猜测,虞允文和陈俊卿有可能就是李衍为李存储备的宰相。

    虞允文在李衍身边待了四年,对李衍的性子摸得非常透,知道李衍这是将他和陈俊卿给了李存,也知道李衍这是在为李存铺接班的路。

    也就是说,如果不出甚么意外,用不了几年,李衍就会将江山交到李存的手上。

    退一步说,就算李衍暂时不退位,如果不出甚么意外,李存也一定会得到更多的权柄。

    对虞允文而言,他正式走上政治舞台的日子就快到了。

    与陈俊卿不同,虞允文很快就接受了他自己的新身份,并很快就进入角色,也就是,他不再是李衍的臣子,而是李存的臣子。

    看起来,李衍的臣子和李存的臣子这两者似乎区别不大,李衍和李存是父子,李衍又极力为李存接自己的班铺路。

    但实际上,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而且,虞允文很快就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虞允文考虑了好几天,才下定了决心!

    一朝天子一朝臣。

    而且,李衍将他虞允文和陈俊卿给李存,就是希望他们能成为李存之臣,能辅佐好李存。

    所以,虞允文才来见李存,才跟李存说道:“请问太子殿下,陛下是否又颁下了分配令……臣再斗胆问太子殿下一句,殿下是否想到了分配令对殿下的危害?”

    ……

    zwqiushu

第八百六十五章 李衍有七初长成(七)(求订阅!)() 


    “臣再斗胆问太子殿下一句,殿下是否想到了分配令对殿下的危害?”

    虞允文说这话之时,也是提心吊胆的——要知道,李衍可是千古第一帝,古往今来功绩最高的帝王,而他这明显是在质疑李衍的决策!

    关键还是,李衍对李存真是太好了——李衍有近千个儿子,可是却独独力推李存上位,为了能顺利的传位给李存,李衍真是不留余力的为李存扫清他登基前的一切障碍。

    因此,李存但凡是有那么一丁点良心,也不能让别人诋毁李衍。

    可站在虞允文的角度,必须得说这话。

    从秦朝往下数,历朝历代造反者不计其数,但以皇子身份参与或领导造反的,其实并不多,毕竟,造反是个高危行业,身为地位尊崇的皇子,完全没有必要去犯险,另一个原因就是自秦汉时期分封制被完全废除,皇子很难获得实权,且身份太过敏感,很难获得造反的实力。

    也就是说,从秦朝到宋朝,尤其是宋朝,是非常限制皇子的权力的,很多朝代甚至宁可将皇子当猪养,也不让他们摸到权柄。

    这样虽说对这些皇子来说有些不公平,但不得不说,效果其实还是挺不错的。

    反之,有些朝代,像唐朝,对皇子的限制就比较小,结果,不算李世民的宣武门之变,还有神龙政变、景龙政变、马嵬兵变。

    当然了,唐朝之所以多有皇子造反,也跟李世民有关——唐初,长兄皇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不肯屈为人臣,而李世民也认为是自己奠下唐朝开国的基业,遂与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猜忌日深,两派大臣之间互相倾轧,最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事后,李世民又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李渊被逼让出军政大权给予李世民,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从那以后,李氏皇族子孙,总认为通过自己努力,就可以像李世民一样,也有拥有天下的机会,而不惜冒险一试。

    到了大中朝,李衍不仅走了唐朝的老路,甚至更慎——李衍竟然将两百多个皇子扔到了大中的各个角落,而且,看这架势,未来李衍有可能将自己近千或者更多的皇子都扔到大中的各个角落,然后慢慢提拔起来!

    万一!

    这上千皇子中出几个,不,哪怕只是出一个极为优秀的皇子,那李存之位怕是就该不稳了。

    是。

    李存极为优秀,并不怕这样的事。

    可能力不凡的虞允文,却能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也就是李存身上存在着的两大隐患。

    第一个,就是李存的身体问题,这个问题很容易唤醒诸王争夺皇位的野心——设想一下,万一哪一天,李存一不小心病倒了,那时,必然会有人拿李存的身体情况做文章,要知道,一国帝王一定不能是一个病秧子,因为这太不稳定了,所以,那时,有野心的皇子没准就会跳起来争夺李存的皇储之位。

    除了这个隐患以外,李存身上其实还有一个巨大的隐患,那就是李存无子——李存真是不好女色,再加上身体不太好,以至于李存到现在为止就只有一个女儿。

    无子,对于皇储而言,是一个非常致命的大伤,尤其是在李衍拥有众多子孙的情况下——退一步说,现在就算让李存当上皇帝,那由谁来当太子?是李存从哪个兄弟那里过继一个,还是将来立哪个弟弟?

    当然了,李存毕竟还年轻,才二十六岁,还是有机会生儿子的。

    可这种事,向来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所以说,李存的帝王之路充满了隐患,因此虞允文担心不已!

    而且,虞允文还不仅仅是为李存担心,他更为大中这个空前强大的帝国担心——虞允文很怕因为李衍将一众皇子全都下放下去,而让这个好不容易才建起来的大帝国产生动荡!

    其实——

    虞允文的担心也不无道理。

    以明初为例。

    朱元璋推行的就是分封制度,将诸多皇子派往边疆,并且允许他们拥有一定规模的军队。

    朱元璋此举,本意是在守卫国家安危,避免发生农民起义的情况。

    然而,事情的发展,超乎朱元璋的预料——事情最后往着最坏的一面发展。

    太子朱标突然逝世,唤醒了诸王争夺皇位的野心。

    而朱元璋又仍然坚持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太子。

    皇子们对此皆是心存怨念。

    这其中就数燕王朱棣心机最深,他暗中培养军队,企图割据一方势力。

    等到时机成熟了之后,朱棣更是以“清君侧”为由,推翻了建文帝的政权,成功上演了一场祸起萧墙的夺位悲剧。

    深究其成功的原因,会发现“分封制”功不可没。

    为了李存,为了大中这个空前强大的大帝国,虞允文才义无反顾的站出来提醒李存。

    李存盯着虞允文看了一会,然后不答反问道:“你说完了?”

    虞允文有些不解,但还是说道:“臣说完了。”

    李存摆摆手,道:“说完了,就下去吧。”

    虞允文一怔,然后想再说点甚么。

    可李存却看都不再看虞允文一眼,然后就低下头继续批阅奏折。

    虞允文见状,在原地站了好一会,然后才心不甘情不愿的离开了李存的书房。

    刚一出来,虞允文就看见陈俊卿站在门口,似乎是在等着他。

    虞允文来到了陈俊卿面前,然后直言不讳的问道:“应求(陈俊卿的字)兄在等我?”

    陈俊卿点点头,道:“彬甫(虞允文的字)兄,你今天的事做错了。”

    虞允文眉头一皱,然后问道:“还未请教应求兄,我今日错在哪里?”

    陈俊卿一边示意虞允文他们二人先离开、一边说道:“我观彬甫兄你这几日魂不守舍,听到分配令下来,就急忙来见殿下,便猜到你定是前来提醒殿下,然后紧赶慢赶来追你,可惜还是迟了一步,让你将这话说了出来。”

    虞允文深吸了一口气,然后说道:“大丈夫何畏生死。”

    陈俊卿直言不讳道:“你以为我是担心你的生死才来追你的吗?”

    虞允文听言,先是一怔,然后就是一笑,道:“原来是我自作多情了。”

    陈俊卿道:“在国家大事上,你我之间的这点私交又算得了甚么。”

    虞允文飒然一笑,道:“不错,你我都不是以私废公之人,那……应求兄此来是何意?”

    又走了一会,陈俊卿才道:“你想到的问题,我也想到了,我还想过向陛下进言,为了大中今后的稳定,当规定皇子们无诏不得出京,让除了太子以外的皇子,富贵一生,安稳一生。”

    虞允文像终于遇到知己一般,赶紧说道:“应求兄跟我想到一块去了!只是……应求兄为何又要说我做错了?”

    陈俊卿道:“后来,我将历朝历代的皇子叛上作乱的典籍仔细翻阅了一遍,有些感悟。”

    虞允文没吱声,他在等陈俊卿的后文。

    陈俊卿继续说道:“巫蛊之祸,汉武帝晚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并与阳石公主通奸,导致公孙贺父子下狱而死,诸邑公主和阳石公主、卫青长子长平侯卫伉被牵连而死,而后,汉武帝令江充调查此事,江充因与太子有旧怨,逐趁机陷害太子刘据,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刘据恐惧之下才起兵。

    刘邵和弟弟刘濬因为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为了防止泄露,便向姐姐养在宫中的巫女严道育求助,严道育便以巫蛊之术帮助两人,此事后被宋文帝所知,便令两人遣走严道育,可他们根本没听宋文帝的,宋文帝在得知严道育仍在东宫活动后,大怒之下决定废掉太子、赐死刘濬,因为潘淑妃的泄密,在刘濬的鼓动下,刘邵率兵夜闯皇宫,杀父弑君,自立为帝。

    拓跋绍虽为皇子,但其为人凶恶残忍、阴险叛逆,不遵守教导,拓跋绍的母亲贺夫人又因犯错被道武帝在宫中囚禁了起来,并意图杀死她,贺夫人后秘密派人将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儿子,拓跋绍当晚便召集帐下武士和宦官数人联络谋划跳墙进入宫中杀死了道武帝拓跋珪。

    武则天执政后期,由于精力有限无暇处理政事,因此深受其宠信的张易之、张宗昌兄弟开始插手政事,这遭到了大多朝臣的抵触,太子李显的儿子邵王李重润与女儿永泰郡主李仙蕙、女婿武延基因暗中讨论二人被逼死后,武氏集团、刘氏集团和二张之间的矛盾才全面爆发。

    李重俊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虽然被立为太子,但位置极不稳固,朝中武三思为首的武氏集团虎视眈眈,后宫又有韦皇后、安乐公主野心勃勃,备受压力的李重俊才联合左金吾大将军李千里、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李思冲以及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人,率领左右羽林军级千骑三百余人发动兵变。

    马嵬兵变就不多说了,若非唐明皇老年昏庸无道,以至爆发安史之乱,太子李亨也不可能起兵自立。

    至于五代时期的闽国王继鹏、朱梁、朱友珪哪一个不是因为帝王无道或是太子不德而爆发的皇子叛乱。

    至于西夏李宁令哥造反,就更是李元昊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