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逐鹿传-第4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更多的人,出于对金人的恨,请命中军灭了金国。

    而有大局观的一些人,跟女子一样,提出了,收复燕云之后,可以暂时放任金国,然后休养生息,再然后全力灭掉南宋。

    在这些人眼中,长城以外的贫瘠之地,有如鸡肋,要与不要,意义不大,而南宋所占的富饶的南方地区和有天下粮仓之称的蜀地才是大中势在必得的。

    这些人还提出:

    首先,南宋隔开了大中的领土,让大中收尾不能相连,长久下去,可能会造成中南半岛脱离大中。

    其次,南宋孱弱,内部问题多多,灭南宋比灭金国容易多了。

    再次,中宋之间有着无法消除的仇恨,南宋求和,一定是缓兵之计,待南宋解决了其内部问题之后,势必要找大中报仇,即是如此,莫不如先下手为强。

    再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中原地区虽然也适合耕种,但太看天吃饭了,如果遇到前几年的连年灾荒,那么中原地区,不仅不能自给自足,还需要其它地区支援,而南宋所控制的江南地区和蜀地则完全不存在这种问题,即便是遇到灾年,江南地区和蜀地也一样可以自给自足,并且有大量的盈余,这么说吧,北宋末期,赵佶挥霍无度,甚至是往死里败祸,那时又赶上了连年灾荒,可即便是那样,北宋依旧能勉强支撑,这皆是因为有江南地区和蜀地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支持,所以,大中若想安稳,若想拥有万代不败的江山,就必须也要跟北宋一样拥有富饶的江南和天下粮仓蜀地当后盾。

    在说了先灭南宋的原因之后,这些人又分析了可以暂时放过金人的原因:

    一、正像女子所说的这样,辽国之所以强盛,之所以统制了北方数百年,那是因为辽国一直占据着燕云,那是因为有汉人的文明支持,而金人被赶出长城以外,必然慢慢失去汉人的文明,进而退化成茹毛饮血的野人,到那时,只需用经济手段,辅以一些其它手段,像分化,像离间,像挑唆别的草原势力与金人交战,等等,用不了多少年,金国就会走向没落。

    二、金人如果退到长城以外,那么大中只需在燕云、平滦营三州驻守十万精锐大军,金人就别想再来中原,进而也就不足为惧,而与之相反的是,长江虽然也是天险,但因为它太过绵长,根本无法全面防守,所以,南宋若想向大中发起进攻,随时都可以威胁大中的边境。

    三、金国内部也是矛盾重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制有严重问题的金国,矛盾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尖锐,或许到了某一时刻,金国可以不攻而灭。

    其实

    李衍已经被这种说法说动了。

    这里不仅仅有闻焕章等人所说的原因,其实还有很多非常现实的问题:

    例如,这些年来,中军一直南征北战,真是兵老师疲了,得好好休整一番。

    例如,虽然有高丽、日本、台湾、甚至是中南地区支持,可中原地区的缺口实在是太大了,高丽、日本、台湾、中南地区绝不可能长久背负这个负担。

    再例如,虽然大中占据了中原地区,也平定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区,但这并没有完陕西地区,宋西军还在抵抗大中的统治,河东地区也有部分金军、部分宋军以及数不清的寇匪在垂死挣扎,还有未来的燕云地区,不说收复的过程,就是收复了以后,也必定会有不少抵抗势力,这些可全都需要时间来平定,更重要的还是平定了之后的治理,那话怎么说来着,打江山容易,治理江山难,河东、河北就不说了,虽然被犁过几次,但毕竟有汉人治理了上千年的底子在,还算好治理,真正难治理的还是燕云,那里可是被胡人占了几百年,所以,大中需要时间好好治理这些地区,否则之前的努力,可就全都白费了。

    等等……

    所以,见女子也是这个论调,李衍对女子放下了戒心。

    女子迟疑了一下,解释道:“臣妾并非故意摆棋局吸引陛下,然后借机劝说陛下,今日之事,更多的是巧合,臣妾在这里是等皇后娘娘的……臣妾知道陛下不喜欢后宫干政。”

    李衍看着女子的眼睛,问道:“你这棋局是准备给皇后看的?”

    女子没有否认,道:“这两天,臣妾一直在与皇后娘娘探讨此事。”

    李衍盯着女子漂亮的杏眼看了一会,悠悠地说道:“赵佶如果肯听你的话,北宋可能就不会忘了。”

    没错。

    李衍已经猜出女子是谁了。

    她就是赵佶的皇后、北宋最后一个太后,显肃皇后郑氏,也就是郑太后。

    这没甚么难猜的。

    李衍的妃子是有数的,她们每一个,李衍闭着眼睛,都认出来。

    而李衍唯一一个没见过的,就只有郑太后一人。

    当初,李衍之所以纳郑太后为妃,完全是出于打击赵氏的目的,并没有其她意思。

    另外,李衍听说,郑太后如今已经四十四了,比李清照还要大两岁,比自己大了整整八岁。

    所以,李衍对郑太后也就没有甚么想法了。

    这也就导致了,赵佶的妃嫔,李衍都快玩遍了,也没见过郑太后。

    听了李衍之言,郑太后沉默了一会,道:“他并不是一个坏人,就是……玩心太重了。”

    李衍又道:“那赵构呢,他也应该算是你的儿子吧?你怎么让朕灭了他的江山?”

    郑太后想都没想,就道:“他不是臣妾的儿子,臣妾的儿子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死了。”

    言毕,郑太后又在心里补充了一句:“我的儿子若是不死,大宋又怎会亡,他一定能力挽狂澜……”

    李衍能理解郑太后对赵构的恨,若非赵构见死不救,北宋也不可能这么轻易的就亡了,赵佶他们也不会被捉去金国。

    所以,李衍并没有怀疑郑太后说的话。

    又打量了宛如二十岁出头的少妇的郑太后一会,李衍突然道:“过来朕这里坐。”

    郑太后沉默了一下,然后低着头说道:“臣妾四十四了。”

    李衍听罢,哈哈一笑,道:“无妨,朕的胃口好,就想尝尝赵佶的正妻是甚么味道!”

    听了李衍这霸道之言,郑太后又沉默了一会,然后缓缓站起身来,再然后慢慢向李衍走来。

    在郑太后离李衍还有一段距离时,李衍就伸出手一把抓住了郑太后的手臂,然后往怀中一带,郑太后跌就坐到了李衍的怀中……

    ……

第七百五十八章 壮士断腕(求订阅!)() 


    大中太子府的书房中。

    孙静和李存正对金国的皇权结构进行分析。

    李存道:“金国的皇帝和大臣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界限,君臣之间可以说没什么制度可言,皇帝和贵族大臣们共同治理国家、共同掌管国家军队,这种制度在打天下的时候,可以上下团结一心,使金人所向披靡,可在治理天下时,那些贵族,往往不会考虑国家的利益,只会考虑他们自己的利益,因为国家不是他们的,这就会对皇权形成极大的制肘,当双方的利益出现对立的情况,那些贵族一定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抵抗皇权,一次两次,皇权也许可以避让,但时间长了,皇权必定要谋求反击。”

    孙静问:“皇权为甚么一定要反击?”

    李存答道:“一个国家,要想稳定,要想发展,要想抵御层出不穷的考验,就必须要高度集权,就必须要有统一的声音,否则这个国家一定会因为内部矛盾太多而不强,甚至瓦解。”

    孙静又问道:“金国是靠完颜氏家族来维系的政权,这不能形成高度集权吗?”

    李存答道:“不能,而且金国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宗室的权力太大,甚至大到了可以将皇帝拖下去打二十板子的地步,这种权力架构,是最危险的,只要是人,就会有私心,在面临利益分配的时候,就会出现多个声音,进而使得体制反应僵硬,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而且,一旦利益太大,宗室甚至有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将皇帝换掉,这种情况下,别说中央集权了,就是皇帝自身的安危都没有保证。”

    孙静道:“那殿下觉得,该如何处理此事?”

    李存似乎早有准备,脱口而出了四个字:“壮士断腕。”

    孙静听了,老怀大慰!

    虽然李存的见解不免还有些稚嫩,但他明显已经能看清问题的实质,并且已经有了帝王处事的魄力。

    孙静没有去评说李存的回答是对还是错,帝王应该学会自己认清对与错,而不是听臣子说是对还是错。

    孙静慢慢站起身来,同时说道:“殿下,今日就先到这里吧,老臣再给殿下留个作业,殿下分析一下咱们大中可有这样的隐患,明日咱们来探讨此事。”

    李存心道:“我大中当然不存在这样的隐患,在我大中发展的过程当中,我父皇非常注重各方势力的平衡发展,又非常英明的将文武分开,使他们不互通,进而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威胁,更关键的是,我父皇功盖众人,威在天下,大中文武百官数千,无一人对我父皇有威胁,我父皇又没有宗亲,最早跟随我父皇打江山的老兄弟,又早已不在权力的中心,我大中岂会有完颜宗氏那样的威胁……”

    孙静的话音一落,李存就在心中快速分析大中目前的情况。

    不过

    这并不影响李存礼送孙静离去。

    孙静和李存来到门口,发现刘慧娘正静静的站在这里似乎她已经在这里站了很长时间。

    孙静赶紧下拜道:“微臣孙静,见过娘娘。”

    刘慧娘道:“孙先生请起……你们刚刚的论答,本宫全都听到了,官家给存儿找了一位好老师。”

    孙静很郑重的说道:“能为大中培养继承人,是老臣此生最大的荣幸,所以,即便是死,老臣也死而无憾了。”

    孙静教李存的东西太多了,很多已经触犯了礼法,很多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也就是说,是绝不能摆到桌面上说的东西。

    可孙静不管,一股脑的全都教给了李存。

    这些如果真追究起来,那孙静有可能会在劫难逃。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是以仁孝治天下,大臣们最喜欢的皇帝是宋仁宗那样的皇帝,而不是孙静教给李存的这些东西,孙静想让李存变成的帝王。

    所以,孙静要承担被人弹劾的风险,甚至有可能会成为李衍的替罪羊。

    刘慧娘道:“官家是何等担当,岂会让有功之人受委屈?所以,孙先生放心,你一定可以长命百岁。”

    得了刘慧娘的承诺,孙静无喜无悲,而是恭恭敬敬一拜,道:“谢谢娘娘,谢谢官家。”可能,真像孙静所说的一样,能为大中培养继承人,他已经看淡了自己的得失,甚至是自己的生死。

    孙静很快又道:“微臣府里还有些事,就不打扰娘娘和殿下说话了。”

    刘慧娘出宫也有一阵了,在李存这里待不了太长时间,所以顺势道:“孙先生请便。”

    言毕,刘慧娘给随身的嬷嬷使了个眼色。

    嬷嬷见状,冲孙静一伸手,同时道:“我代娘娘送孙大人。”

    说这话的同时,嬷嬷从一个侍女手上接过一个锦盒,拎在手上。

    不用说,这一定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