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逐鹿传-第4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然后,李衍将朱琏的两个侍女挑了出来——这两个侍女天天围着朱琏转,李衍自然是认识她们的,见她们出现在侍寝的人员当中,李衍哪还能不知道朱琏是希望李衍纳了她们,而这个面子,李衍无论如何都得给朱琏,否则朱琏就没法掌管宋宫了,那样的话,宋宫就会乱,而李衍也会因此多出不少烦心事。再者,朱琏的这两个侍女本来就是朱琏千挑万选、悉心培养、用来帮她自己稳定皇后地位的,因此,她们的才貌品性都是上上之选,是难得的好女人,李衍没有不要的理由。

    再再然后,李衍将郑庆云的那对双胞胎妹妹挑了出来——说实话,李衍惦记这对长得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已经有些日子了,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收了她们,今日李衍的兴致很高,正好将她们收了。

    再再再然后,李衍又挑了五六个自己比较中意的。

    这时,李衍看到了王姓使女。

    被郑庆云猜对了。

    王姓使女的风韵,准确的说应该是那股子风骚加妩媚劲,让李衍眼前一亮。

    所以,李衍将这王姓使女也留下了。

    剩下的,李衍挥挥手,让她们先下去——她们只能等下次机会了。

    这一夜,龙蛇乱舞,李衍夜战八方……

    ……

    次日一早,神清气爽的李衍,早早的就起来了,然后同朱琏、折苗苗等人一同吃了顿早餐,再然后去校场练了一会武艺。

    待到辰时,李衍收功,然后去上早朝。

    跟以往一样,今天又是一大堆事。

    比如,金人派了十万大军增援辽东、燕云,吴玠不敌,退回辽东固守,完颜斜也将亲率大军增援燕云、平州。

    比如,宋将张所的游击队已经扩张到了二十万,严重威胁大中境内的安全。

    比如,新收复地区严重缺粮,地方官员请求朝廷尽快拨付粮食稳定局面,这其中又以河东和河北最急,两地如今已经快成人间地狱了。

    比如,北宋已经数年没有清理黄河河道了,要谨防黄河在汛期决堤酿成大灾难。

    比如,孟人和傣人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如今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处于劣势的孟人,也就是以堕罗钵底国为主的一众孟人国家,请求大中出面干预,抑制住以女王国为首的一众傣人所建国家的侵略行为。

    比如,西夏请求派遣使节来恭祝李衍创建大中。

    比如,以前一直避而不见的大理国,现在主动想跟中南诸郡贸易。

    等等……

    而这些还只是大事,小事就更多了。

    对此,李衍的原则是,抓大放小。

    小事,一概交给一众宰执们去处理,而自己只要结果就行。

    大事,李衍则亲自参与讨论,甚至是亲自拍板。

    最终——

    金人增援。

    在李衍的坚持下,朝廷选择相信前线将领的判断——刘锜、韩世忠、岳飞惹要增援,就立即给他们派援兵。反之,刘锜、韩世忠、岳飞如果不提援兵一事,就由着他们。

    为保证援军能在最短时间内派出去,朝廷让王彦和八万精锐大军停止开荒待命,随时准备出征。

    另外,朝廷还给杨沂中下令,让他放慢收复江苏、安徽、湖北等地的脚步,留出五万精锐随时待命。

    张所的游击队扩大到二十万。

    除了又派出一万轻骑防止这些游击队侵扰各地以外,在李衍的坚持下,朝廷还命令各个地方政府和军情部甄别招安这些游击队,给他们反正的机会。

    新收复地区缺粮。

    在李衍的坚持下,朝廷先从东京的粮仓中分出去三百万石粮食应急。

    紧接着,李衍又亲自点将,任命陈康伯为都转运使、胡世将为都转运副使,动用大中目前所能动用的一切资源,从高丽、日本、台湾、甚至是中南,往中原运粮,赈济灾民。

    而所有事情当中,最让李衍头疼的就是黄河。

    不夸张的说,金朝和元朝的灭亡,其实都与黄河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就连北宋的灭亡,也与黄河有一定的关系。

    考虑到这些,又听了一众大臣的分析和主张之后,李衍拍板做了三手准备,一手是出资一亿元(贯)顺水势清理黄河河道(李衍可不干北宋君臣干的那种傻事,非得要改变黄河的流向),第二手是迁民,将容易受灾地区的民众迁走,最后一手是从现在开始就做赈济黄河两岸百姓的准备。

    至于中南半岛之事,李衍则大手一挥,全部都交给王伦等人处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首先,那里太远了,远到朝廷真有点鞭长莫及。

    其次,中原的事太多了,多到李衍也有些顾及不上中南半岛上的诸郡和朱罗郡。

    所以,李衍才将那里的事,全都交给王伦等人处理。

    至于西夏遣使一事,对大中而言,是一件好事——目前,大中可以说是腹背受敌,能暂时稳住西夏,当然是好事。

    至于将来收复西夏,随便找点理由就可以撕毁现在签的任何条约,古往今来,莫不是如此嘛。

    ……/12_12048/

第七百二十章 李衍和赵构不是亲戚嘛(求订阅!)() 


    下朝了之后,石秀照例来到李衍身边,汇报道:“官家,南宋那边出了点事。”

    李衍问:“甚么事?”

    没等石秀答话,也来到李衍身边的柴进,就抢先一步答道:“李纲被免职了。”

    随着发展,大中的三支情报部门,难免产生一些交集,甚至是产生了竞争。

    这其中,交集比较密集的、竞争比较激烈的,就属军情部和政情部。

    当初,大中还没入主中原的时候,军情部的情报力量有些不足,无法在所有敌占区建立完整的情报网,因此,天眼和政情部的人也被派到敌人内部去打探消息。

    天眼和政情部的人进入敌占区后,各自发展,如今也具备了很强的收集情报的能力,现在如果将之撤回或是废除,无异于自废武功。

    除非是脑子有问题,否则谁又会干这自废武功之事?

    反正,李衍是不会干这种傻事。

    所以,天眼和政情部进入敌占区发展的情报人员和他们所发展的情报网也就被保留了下来。

    而李衍既然允许天眼和政情部将手伸进军情部的盘子中,那自然也得允许军情部将手伸进天眼和政情部的盘子中。

    慢慢的,这三支情报部门就变成了现在这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解难分。

    其实,李衍坐视这三支情报部门这么发展,除了上面所说原因以外,也是因为,对李衍而言,这是有好处的——这样的话,李衍可以让这三方相互监视,免得这三支情报部门不受李衍控制,李衍甚至都准备等战争结束了之后将军情部改建成为另一个锦衣卫。

    这也就导致,柴进和石秀争得更厉害了,现在他们就连老兄弟那点情分都有些不顾了——其实,这也跟柴进和石秀的性格有关,这两个人,一个原来根本无法为官,一个原来极为渴望出人头地,换而言之,两人的仕途之心都极重,如今两人又都摸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柄,试问,他们又怎么会不怕争输了而失去目前的权势?进而又怎么能不争?

    李衍看向柴进,道:“哦?李纲被免职了?为甚么?”

    柴进禀报道:“李纲整顿军政的设施,有助于南宋伪朝廷支撑局面,尚能为宋康王所接受,可他主张坚决抵抗咱们大中及反对投降活动,却为宋康王及汪伯彦、黄潜善等人所不容,现在宋康王及汪伯彦、黄潜善等人正在谋求与咱们大中议和,想要与咱们大中划江而治。”

    李衍听言,道:“这个消息准确吗?”

    石秀道:“千真万确,不久前宋康王调李纲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另委黄潜善接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牵制李纲,接着,又于前日罢免张所、傅亮,撤销河北、河南招抚司及河东经制司,蓄意破坏李纲的部署,迫使李纲辞职。”

    柴进看了石秀一眼,接过话道:“昨日南宋伪朝廷早朝,殿中侍御史张浚弹劾李纲,宋康王罢李纲观文殿大学士等职,任汪伯彦为宰相、黄潜善为副相,目前,汪伯彦、黄潜善等人正在谋划将李纲彻底赶出南宋伪朝廷。”

    李衍听言,暗自一叹:“李纲在南宋的仕途应该是彻底完了。”

    至于赵构选择议和,李衍一点都不意外。

    首先,目前南宋小朝廷的局势非常不好,不提中军随时都有可能杀过江去灭了南宋,就是南宋内部,现在都是矛盾重重。

    目前阶段,大部分宋军对于赵构这个南宋皇帝的命令都是听调而不听宣,甚至就连宗泽部都有这样的情况。

    可以说,武将现在成了南宋最大的隐患,至少赵构是这么认为的。

    其次,国家要想稳定,要想发展,没有钱怎么能行?

    而南宋现在真就没钱。

    上一世的赵构和南宋,之所以能一直苦苦支撑,那是因为有海上贸易的商税支撑赵构和南宋,而这一世,李衍早就切断了南宋的海上贸易,以至于南宋根本就没财源。

    现在,南宋小朝廷连军饷都发不下去,这也是导致宋军大多将士听调不听宣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次,当初赵佶在位时,在南方大肆搜刮花石纲,搞得南方人对宋朝怨声载道,最后甚至爆发了方腊起义,后来,北宋朝廷派军去征剿方腊,又在南方为害不小,以至南宋在南边的群众基础极差,换而言之,南方人民不愿意接受南宋的统治。

    最后,综上种种,南宋境内现在出现了两股非常大的反抗组织。

    其中一股是以李成为首的义军。

    李成原来是试弓手,后来累次迁升至淮南招捉使,再后来聚众为盗,活动在荆楚一带。

    不久之前,李成这伙寇匪被杨沂中击败,然后逃过长江,在江南钞掠,现在已经壮大到了十万之众,严重威胁到了南宋的统治。

    另一股是以钟相为首的义军。

    钟相,原来就是在洞庭湖地区活动的一支农民起义的首领——这支义军其实也是明教的一支。

    北宋末,钟相在家乡利用宗教活动组织群众——凡加入他的组织也就是“乡社”的农民,都要交一点钱粮,社内实行互助共济,因此都能“田蚕兴旺,生理丰富”。

    钟相宣称:“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

    这比北宋初王小波“均贫富”的思想又进了一步。

    钟相因此深受群众拥护,被称为“老爷”或“天大圣”,周围数百里的贫苦农民加入乡社的不计其数。

    不久前,钟相组织民兵三百人,命其长子钟子昂率领北上“勤王”。

    这支队伍还未与中军接触,就被刚即位的赵构命令遣返。

    钟相因此大怒,便以这支队伍为基础起义了。

    宋朝在南方本就不得人心。

    另外,南宋朝廷因为没法征收商税,只能搜刮南方人民。

    南宋统治者横征暴敛,政烦赋重,以至于南方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钟相一伙这一揭竿而起,鼎、澧、潭、岳、辰(后世湖南澧县、长沙、岳阳、沅陵)等州十九县民立即跳起来响应。

    钟相趁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