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逐鹿传-第4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完颜宗宪这次之所以跟随他哥哥完颜宗翰伐宋,目的便是广泛搜集中原文化典籍。

    所以,东京城破了之后,其余金人皆争抢财物,而他只对图书感兴趣。

    在完颜宗宪的主持之下,无数珍贵典籍甚至是孤本落到金人的手上,就连赵佶的珍藏都没能幸免。

    作为一个酷爱文学的人,李氏很想看看那些书籍,要是能欣赏一下那些字画就更好了。

    李氏心道:“金人这次大败而归,连这些重宝都没能带走,想必那些书画也带不走,也不知这位新皇帝有没有将那些书画好好收集起来,有没有好好保管……”

    ……

    在驿馆休息了一夜。

    次日一早,李氏一行人早早的便起了,然后向汴梁城行去。

    这一路之上,李氏与其说是在赶路,不如说是在游山玩水。

    良好的治安环境,让李氏格外放松,因此,路过的任何风景秀丽之地或是名胜古迹,李氏都要停下来看看——李氏觉得,她此生恐怕只有这一次游历的机会,所以她格外珍惜她能看到的所有地方。

    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李氏一路创作出来了十几首佳作,收获不菲。

    车队行至下午,路过一大片无边无际的荒地时,李氏突然听见前面有纷乱的声音传来。

    李氏探出头向外看去,就见前面黑压压的一片最少两三万大兵正在开垦荒地。

    这让李氏很好奇,“怎么会有这么多当兵的在垦荒?再说,现在也不是春种的时候啊。”

    带着这样的好奇,以及一点提心吊胆,李氏一路观察着这些大兵的动态。

    走了一阵,李氏就知道,自己又是虚惊一场。

    虽然周围都是大兵,可无一人上前打扰他们这些行人赶路。

    不仅如此,还有专门的人帮他们这些行人维持秩序。

    阵队走了不知多久,李氏的脸上突然露出差异之色——不远处的一片田地里竟然有一指挥女兵!

    迟疑了一下,李氏叫停了车队,然后下了马车,再然后独自一人朝那指挥女兵走去。

    没等李氏接近那些女兵,就有两个女骑纵马向李氏驰来。

    离得很远,其中一个女兵就道:“来人止步,再往前,我们就要开弓射箭了!”

    李氏听言,一惊,赶紧止住脚步,道:“我姓‘李’,夫家姓‘赵’,号易安居士,我并无恶意,就是有些好奇你们在种甚么,所以过来看看。”

    这时,从后面又上来了一个女骑,正好听见李氏的自我介绍。

    后来之人,上下打量了李氏好一会,才对先到来的两个女骑挥挥手,示意她们继续巡逻去。

    两个女骑走后,后来之人翻身下马,然后牵马来到李氏面前,道:“你可是那《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的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恨不得去李家拜访当时还未出阁的李清照。

    李清照也因此诗而名声大噪,“易安居士”之名也天下尽之。

    顺便说一句,刚刚见那两个女骑气势汹汹的打马过来,李清照有些后悔自己的冒失,才报上自己的大名自保。

    见后来之人也就十六七岁的样子,样貌很是清秀,不似坏人,虽然跨刀背着弓箭,可李清照的戒心还是放下了一些。

    又见后来之人认识自己,李清照更加放心。

    李清照冲后来之人施了一礼,道:“将军知道我的微名?”

    后来之人听言,一喜,道:“真是李大家?我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李清照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后来之人又道:“我很喜欢李大家的诗,像《点绛唇》、《减字木兰花》、《醉花阴》,我都会背诵。”

    李清照听言,更加笃定这是自己的粉丝,进而心下更是放松,道:“那妹妹最喜欢我哪首诗?”

    听李清照管她叫妹妹,后来之人更加开心,道:“当然是姐姐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听,就是会心一笑,心道:“她这个年纪的女孩子喜欢《一剪梅》倒也正常。”

    后来之人张口就背诵了《一剪梅》,让李清照的心完全放了下来,道:“还没请教妹妹芳名?”

    后来之人一拍自己的额头,道:“忘记跟姐姐介绍我自己了,我姓“折”,名“月秀”。”

    ……

第七百一十二章 与众不同(求订阅!)() 


    “忘记跟姐姐介绍我自己了,我姓“折”,名“月秀”。”

    李清照一怔,道:“姓“折”?你是府州折家的人?”

    折月秀道:“姐姐知道我家?”

    李清照道:“为中原守了几百年门户的第一将门折家,我又怎能不知道?”

    迟疑了一下,李清照又道:“妹妹怎么会在这里?”

    折月秀道:“我折氏现已归顺朝廷,我被派来给一个大人物当侍卫。”

    李清照听罢,不禁暗道:“就连府州折氏都投了大中,难道,大宋真的要亡了,难道这天下真的要姓“李”么?”

    见自己说完“我折氏现已归顺朝廷”,李清照就不说话了,折月秀赶紧解释道:“我府州不久前被夏国和金国团团包围在其中,不得援军,势必灭族,而赵宋又放弃了长江以北,自顾尚且不暇,又怎么能救我府州,再者,陛下的威名和贤名皆远播,又致力驱逐胡人,收复中原全境,我折氏断无不尊从之理。”

    李清照一听,就听出来了,这丫头很崇拜那位新皇帝。

    李清照默默的想道:“也不怪这丫头崇拜那位新皇帝,收复燕云,灭辽,灭高丽,灭日本,据说还灭了中南半岛上的安南、占婆、高棉等国和西天的朱罗国,他做到了连汉武唐宗都没做到的事,入主中原之后,又将入侵的金军剿灭,连两个罪魁祸首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都诛杀了,单以武功论,他兴许能成为千古第一帝也不一定……只是有些穷兵黩武的嫌疑,好的皇帝应该是致力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不是打下多大的疆土……”

    对于府州折家也投了大中,脑中多多少少有些儒家思想的李清照,多少有些腻味,可她又不好当众说出来,毕竟,这里前后左右有数万中军。

    所以,李清照转移话题道:“你们在这里做甚么,开荒吗?”

    此事并不是秘密,而且宣传部还要大力宣传此事,所以,折月秀照实答道:“嗯,开垦试验田。”

    “试验田?”

    李清照有些差异道:“甚么是实验田?”

    折月秀解释道:“陛下不久前跨海南征,最远打到了西天的遮娄其王朝,一路之上,陛下都在派人寻找高产农作物,后来马六甲海峡的关卡守卫从一只西方船队上找到了两种神奇的食物,一种后来被陛下命名为“玉米”,另一种后来被陛下命名为“红薯”,听说(其实折月秀是听李衍说的)玉米和红薯原本是生长在遥远的美洲的,那些西方人是从一艘不知在海上漂了多久的鬼船上得到的那些玉米和红薯,然后把它们当成食物带在船上,陛下得知此事之后,派亲军去将那些玉米和红薯全都取回来,然后亲自参与培育,陛下说如果能将玉米和红薯移植成功,中国人将不会再挨饿。”

    李衍这话其实有些夸张了。

    玉米虽然是全世界最高产和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

    红薯也是一种高产而且适应性很强的粮食作物。

    但想单单凭这两种还没有改良过的农作物就让中国人不再挨饿,是不可能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真能将玉米和红薯移植成功,那么以这两种农作物的超强产量和超强适应性,中国人挨饿的情况必定能大大改善,然后李衍再鼓励农业研究发展,让中国人不再挨饿,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李清照道:“玉米和红薯有这么神奇?还有美州在哪?”

    折月秀其实也说不太清楚,只能按照李衍所说的,道:“听说,只要玉米和红薯能成功移植,保守估计,粮食的总产量,在五年内,最少能达到从前的三五倍,至于美州在哪,我也不知道,听说是在大洋彼岸,需要航海很久很久很久才能到达。”

    对于折月秀所说的,李清照有些怀疑,“大洋彼岸真有一个叫‘美洲’的地方?还有,这玉米和红薯真有那么高的产量?”

    虽然心中有所怀疑,可李清照并没有说出来,而是道:“这么大一片土地都种玉米和红薯吗?”

    折月秀笑道:“哪有这么多种子和秧苗。”,然后折月秀一指远处一块看着就很肥沃的土地道:“只有那里和另外两块地种玉米和红薯,其余地方全都种棉花。”

    棉花,饱读诗书的李清照,倒是知道一点。

    据李清照所知,棉花的原产地是天竺国和大食国,早在南北朝或者更久便已经传入中国了,只不过,棉花多在边疆种植,并没有传入内地。

    不过

    李清照虽然知道棉花,却不太清楚棉花的作用,所以问道:“种棉花做甚么,充填枕褥?”

    折月秀道:“姐姐说的是木棉,不是棉花,棉花不仅可以充填枕褥,还可以织布,大量种植棉花可以解决百姓的穿衣问题。”

    李清照奇道:“棉花还能织布?”

    折月秀指着她自己身上的棉甲,道:“我这棉甲外面的布就是用棉花织的,姐姐摸摸看,它虽然不如丝绸华美,但穿着很舒服。”

    李清照听言,伸手摸了摸折月秀的棉甲,发现这布果然跟折月秀所说的差不多,进而大奇!

    折月秀又道:“棉花能制成多种规格的织物,从轻盈透明的纱到厚实的帆布和厚平绒都可以,这些织物坚牢耐磨,能够洗涤和在高温下熨烫,我大中的棉织工艺其实已经很成熟了,只是一直没有在中原推广,陛下这次让人在中原种一些棉花以作范例,稍后再从其它地区运一些棉织品来中原售卖,再辅以经济的手段推广一下,不需几年,中原百姓就会主动种植棉花,进而大大改善中原百姓的穿衣情况。”

    听折月秀这么说,李清照发现,她可能错了,那位新皇帝好像不仅仅懂打仗,还很懂治国和发展民生。

    另外,李清照发现,折月秀好像知道很多有关于那位新皇帝的事。

    出于女人的好奇心,李清照开始跟折月秀攀谈起来。

    这一谈,李清照才知道,那位新皇帝到底有多了不起,进而对那位新皇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动了见一见那位新皇帝看他是否长着三头六臂的念头。

    折月秀很健谈,而李清照又很愿意听有关那位新皇帝的事。

    两人一说一听,不知不觉间,就快夕阳西下了。

    这时,一个女兵跑过来找到折月秀,道:“小姐,官……老爷要回去了。”

    折月秀听言,扭头一看,才发现一大群人已经从地里走出来了。

    折月秀一折自己的脑门,道:“耽误大事了。”,然后赶紧跟李清照告辞道:“姐姐,我还有要事,咱们下次再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