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逐鹿传-第3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是从基层干起,逐步被提拔到中央朝廷的。

    宣和元年五月,东京城遭暴水淹没,情况十分危急,时任户部侍郎的唐恪临危受命治水。

    有人建议决南堤,以纾解宫城之水患。

    唐恪反对这种害民之举,他说“水涨堤坏,淹没居民,此无可奈何,今决而浸之,是鱼鳖吾民也。”

    唐恪不顾个人安危,乘坐小舟,现场勘察暴水实情,以求因势利导。

    最后决金堤,将暴水注之黄河。

    不到半月,京城水退,赵佶对唐恪大为称赞“宗庙社稷获安,卿之力也。”

    此次治水,显示出唐恪具有一定的解决危机事件的魄力与能力。

    金军第一次兵临东京时,唐恪在杭州任知州。

    李邦彦举荐他回京,任同知枢密院事,希望他能参与军事决策。

    他回京后,赵桓决定重用,直接任命他为中书侍郎。

    当时,大臣们都热衷于讨论宣和年间政事,致力于揭批“六贼”,希望改革时弊,拨乱反正。

    唐恪对此不以为然,他对赵桓说“改革时弊应逐渐进行,今日边事甚急,应先讨论边事。言者不顾大体,纠缠于从前之事,以快一时之愤,岂不伤太上道君之心哉?蔡京、蔡攸、王黼、童贯之徒,既已贬斥在外,姑且可已矣。他日边事既定,然后告知道君,请下一诏书,与天下共弃之,其谁曰不可?”

    可以说,唐恪这时看得还是很准确的。

    赵桓也觉得唐恪很有见识,于是,在免去徐处仁、吴敏宰相后,拜唐恪为少宰。

    赵桓对唐恪寄予厚望,期望他能像当年治水那样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挽救时局。

    朝廷于是组成了以唐恪为宰相的新班子,班子其他成员为何栗任中书侍郎、耿南仲为尚书左丞、陈过庭为尚书右丞、李纲知枢密院事(仅挂名而已)、聂昌(赵桓给聂山改的名)同知枢密院事。

    以唐恪为宰相的新班子,对此时局势的判断与对策仍然分歧很大,仍然争论不休。

    聂昌刚上任时反对割地议和,对战胜金人很有信心,赵桓于是命聂昌全面负责军事工作,并可便宜行事。然而时间不长,聂昌见河东官军屡战屡败,于是改变看法,转而赞同议和。

    深得赵桓信任的耿南仲,自始至终力主议和。他主张效仿澶渊之役的办法,以三镇赋税来赎三镇土地,以换取两国和平。如果金人不同意,则必须忍痛割地求和。在他看来,战则必亡。

    以扳倒王黼而闻名于朝野的何栗,则坚决反对割地求和,他说“三镇,国之根本,奈何一旦弃之?况金人变诈罔测,安能保其必信?割亦来,不割亦来!”

    唐恪审时度势之后,最终也选择了议和。

    而赵桓则还是老样子,战和不定,一会战,一会和。

    在这个危急时刻,宋国上下竟然还无法形成统一,如此一来,搞得整个宋国更加乱七八糟。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就算有心做事,也难以做事。

    就以李纲为例。

    李纲被吴敏等人排挤出朝廷之后,本欲练支精兵与金军决战。

    可朝廷隔过李纲直接指挥各军将领让他们出战,然后战败,令李纲心灰意冷!

    李纲消极地滞留在怀州,按兵不动,每天与幕僚邹柄、张牧高谈阔论。

    诸将若要向李纲汇报事情,需先请示邹柄和张牧。

    将士们因此对李纲颇有怨言。

    后来,吴敏被罢免,朝廷中的人都说,吴敏是蔡氏党羽,是蔡攸安插在朝廷的心腹。

    这让李纲无法接受。

    李纲认为,这一定是唐恪、耿南仲、聂昌这帮人捏造事实颠倒黑白,蒙骗了赵桓。

    同时,李纲也忽然产生了一种不详的预感,他觉得不久之后,自己也很可能步吴敏的后尘。

    因此,早已经意兴阑珊了的李纲,去意已定。

    李纲在朝廷时,就不仅与唐恪、耿南仲、聂昌等宰执大臣道不相同,而且在许多方面他们都格格不入。

    所以,与其被勒令罢官,还不如自己主动辞官。

    然而,对于李纲的请辞,赵桓皆不批。

    李纲并不死心,他连续上奏,反复诉说自己才力不能胜任,还说自己最近得了一种昏愦之病,若不罢职,肯定会耽误国事。

    李纲在奏章中还特别提及赵桓的榻前之语。

    当初,李纲本不想当河东宣抚使领兵去救援太原,因为他觉得自己不知兵,胜任不了这个职务。

    可赵桓非让李纲当,非让李纲去,而当时从主战派倒向主和派的吴敏也想将主战的李纲踢出朝廷。

    所以,李纲在不情愿之下,接受了河东宣抚使之职。

    不过临离京之前,李纲和赵桓有个约定。

    赵桓为让李纲出任河东宣抚使,领兵前去解围太原,曾将李纲招至榻前,向李纲承诺“卿替朕巡视完边防,就可回朝。”

    李纲则请求说“万一朝廷决议不坚定,则臣应请求去职,陛下应明察臣之忠心,以保持君臣之情义。”

    现在,朝廷对金国外交方针已由抗战又转变为议和。

    当初李纲所担心的“决议不坚定”之情况,已经出现。

    赵桓理亏,只好答应李纲的请求,命种师道以同知枢密院事身份巡边,前去怀阳,与李纲交割宣抚司职事,同时,命李纲回京赴阙,并让他沿黄河岸边巡视防守之准备情况。

    李纲接到诏令后便离开怀阳,启程回京。

    可李纲刚走到封邱(后世河南封丘),忽然得到尚书省劄子,说皇上有旨,任命他为观文殿学士、知扬州,令他不必回京,可直接前往扬州赴任。

    赵桓突然改变主意不让李纲回京,是有原因的。

    因为目前的大宋已经乱成一团,而且政令、指责混乱,以至于,太原城都丢了一个来月,赵桓才知道消息。

    赵桓认为,这是李纲救援不利造成的,而且李纲还不及时上报。

    墙倒众人推,加上李纲一系又都倒台,再加上屡战失利,战已经不太现实了,所以,开始有人弹劾主战的李纲。

    中书舍人刘珏说李纲,轻脱寡谋,强执自任,前后败师覆将非一,数有败衄,以致士气益沮丧,金人益嚣张,且耗财疲民,难道可不加黜责以示惩戒乎?

    如果说刘珏说得还有那么一点点道理,那么另一个大臣所奏,则显然是歪曲事实另有图谋。

    那个大臣在奏疏中历数李纲十大罪状,直接掀起了一场揭批李纲的浪潮。

    简单一点说,那人指责李纲,无才,是蔡门党羽,贪功让姚平仲出战,鼓动太学生上书逼宫,担任守御使时滥赏,包庇蔡攸,为蔡京抱打不平,排斥同僚,以蜡书付金使妄结耶律余睹,抗命不去担任宣抚使,救援太原不利。

    那人所说的事,不少都是赵桓所主张的,有些甚至跟李纲一点关系都没有,结果全都扣到李纲头上。

    赵桓对此其实很清楚,可他还是下旨免去李纲知扬州一职,令其前往杭州,以观文殿学士身份提举杭州洞霄宫。

    可宋国的那些大臣们还不满意,继续揭批李纲。

    实话实说,对李纲的这些指责,不少其实还是有点事实根据的。

    可有些情况并不是李纲能左右的。

    无论从战略部署来看,还是从战场指挥来看,宋国目前在军事上都是一片混乱,一塌糊涂,乱七八糟。

    现在,宋国的那些大臣们将这种混乱的责任一股脑的全都推到了李纲身上,似有让李纲背下所有黑锅之意。

    赵桓知道李纲冤,可赵桓见弹劾李纲的人太多,加上李纲的确救援太原不利,还是下旨免去李纲的一切职务,只提举杭州洞霄宫;邹柄、张牧也一同免职,差往别处。

    然而,宋国的那些大臣们对此仍不满意。

    他们继续揭批李纲,而且又重新网罗了李纲十大罪状,非要给李纲治罪不可,非要将李纲批倒、批臭不可。

    赵桓又一次妥协,下旨责授李纲保静军节度副使,安置到建昌军(今江西南城)。

    李纲不服,上书辨雪,又遭到臣僚们的猛烈攻击。

    赵桓再下旨,将李纲安置到更远一点的宁江军今重庆奉节。

    ……

    。

第六百零三章 打李衍脸?(求订阅!)() 


    安南、占城、真腊、曼谷、普及五郡发展的很顺利,尤其是在王伦等人从宋国和水泊梁山的各个地区移来了两百多万民众之后。

    对于这五个郡,以及中南半岛,李衍看得非常重。

    李衍计划,未来再移三百万人口过来这五郡,如果有一天自己能问鼎中原,至少再移一千万人口过来,李衍誓要将这里彻底变成中国的。

    李衍的野心很大。

    不过——

    目前阶段,李衍只想安稳的拿下中南半岛,甚至短时间内李衍只想稳定安南、占城、真腊、曼谷、普及五郡,准备等这五郡彻底安稳了再吞并中南半岛上的其它国家,再远,短时间内,李衍真是顾及不上,也真是不想再打了。

    要知道,目前金军已经南下,离北宋灭亡已经没几个月了,李衍准备让军队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带大军回去逐鹿中原。

    可有些事真就是事与愿违。

    被李衍寄予厚望的徐德荣,刚到印度半岛,竟然就被扣下了。

    不仅徐德荣被扣下了,就连童威所率领的舰队和上官义所率领的五百第一营将士也被扣下了。

    起初,李衍并不知道这件事,还在巴巴的等着徐德荣凯旋。

    可两个月后,席长实和两个侍卫突然驾着一艘小舢板回来,然后跟李衍说,李衍派去朱罗国的使团被朱罗国的大军给扣下了。

    这朱罗国,又名注辇,它是目前印度半岛上最大的一个国家,它征服了印度半岛南部,吞并了斯里兰卡,并占领了马尔代夫,甚至还成功地入侵了马来群岛(马来西亚以上国家的全部地区),它的领土,南到马尔代夫群岛,最北到安得拉邦的达戈达瓦里河沿岸。

    朱罗国都城有七重,城高七尺,非常雄伟,仅次于吴哥城。

    朱罗国好战,畜养战象六万头,每头战象都高七八尺,上面背驮小屋,战士用弓箭远战,近距离用长矛格杀。

    朱罗国的战士英勇善战,视死如归,战胜者会得到奖旗表功。

    朱罗国统治了一千四百八十多万个居民,在统治人口上,甚至超过高棉国,比水泊梁山也没差太多。

    这个时代,在东南亚和南亚这里,最强大的国家无疑是高锦国,其次就是这个朱罗国。

    而且,不久之前,朱罗国还跟东遮娄其王朝合并,现在名叫朱罗…遮娄其王国,国力大增。

    李衍搞海上国际贸易,最大的对象,其实就是这个朱罗…遮娄其王国,简称朱罗国。

    以前,宋国的海商,一般都是将宋国的货物运到朱罗国,然后卖给印度商人,印度商人再将货物分销到整个印度半岛或是将货物转卖给阿拉伯商人。

    当然,也有宋商越过印度商人直接跟阿拉伯商人贸易——印度商人的组织结构比较差,因此,会被宋商和阿拉伯商人钻空子。

    如果水泊梁山搞海上国际贸易,那朱罗国就一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

    所以,李衍让徐德荣最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