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逐鹿传-第3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轻松打败高棉国的梁山大军,若是发去印度,必定有很大几率统一印度。

    而伽色尼和东喀喇汗国都不是甚么强国。

    上一世,耶律大石的西辽就曾吞并了东喀喇汗国,甚至连西喀喇汗国都吞并了,并且数败伽色尼王朝。

    一旦打通这里,水泊梁山就跟辽国残存的势力接壤,然后就可以倒着打回去,再然后灭西夏,回到中原大地。

    不过——

    李衍深思熟虑过后,还是放弃了耶律大石的这一设想。

    不错,耶律大石的设想是有点意思。

    可这里有太多的侥幸了。

    首先,中南半岛这里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剩下的那些国家的实力,水泊梁山都已经摸清楚了,只要兵力足够,应该能征服它们。

    问题主要还是出在印度上。

    倒不是说,印度的那十几个小国不好打,而是印度的地理位置太讨厌了。

    印度的北面是喜马拉雅山脉,南边左面是西高止山,右面是东高止山,这几个山几乎将印度围上。

    这也就罢了,关键是,印度中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温迪亚山脉和一条东西走向的纳尔马达河,这一山一河将印度一分为二。

    另外,南印度左面的海岸线太短,根本不适合居住,只有中间和右边才适合发展,这两部分还被东高止山一分为二,不能形成统一。

    总之,一直到后世,印度也因为其特殊的地形而分成北印度、南中印度、东南印度三大政治模块,无法形成完整统一的中央集权——印度历史上的几次大一统,像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其实都只是名义上的统一了印度,并没有实际做到统一印度。

    而印度这个地方,历史上曾遭到过无法入侵,像波斯人,匈奴人,蒙古人,英国人,可是都无法彻底占领这里。

    所以,印度这里只能是殖民,不可能将其完全纳入版图。

    而印度的特殊地理环境只是李衍不赞成耶律大石设想的原因之一。

    毕竟,只要打服印度那十几个小国,甚至都不用全都打服,就可以借道去攻打伽色尼王朝和东喀喇汗国。

    李衍不同意耶律大石的设想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另外两个一个是,这么干,战线拉得实在是太长了,这往往是取败的重要国素,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大战是因为战线拉得太长而被敌人击败的,而且,梁山军虽然能打,但对后勤依赖也大,因此,一旦这么干,梁山军很可能会面临难以承受的大败。另一个是,李衍是绝不可能放弃中原大地跑来这里开疆拓土的,尤其是在有机会入主中原的情况之下。

    所以,李衍听完耶律大石的长篇战略构想之后,道“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如今中南半岛都尚未完全属于咱们水泊梁山,咱们怎么能去图谋西天诸国?爱卿想得太远了。”,然后就示意耶律大石暂且退下,换别人发言。

    见此,耶律大石的眼中闪过一丝不甘,随即又变得坚定起来,然后老老实实的退下了……

    ……

    。

第六百章 再次出兵南下(求订阅!)() 


    散朝了之后,李衍本想回文德殿继续批阅奏折。

    可还没等李衍走出大殿,内侍就来禀报,王则贞求见。

    李衍这次西行,真是为打通商路而来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水泊梁山真正强盛起来。

    因此,李衍很重视商人,尤其是这些海商。

    为此,李衍甚至准备再去临幸一下王则贞的两个女儿,然后给她们升升地位,以示对王则贞等海商的鼓励。

    基于此,李衍让王则贞来偏殿见自己。

    不多时,王则贞便来到偏殿拜见李衍。

    王则贞知道李衍忙,不可能在他这样的小人物身上浪费太多时间,所以直奔主题,为李衍引荐徐德荣。

    听王则贞说,徐德荣仅用十几年时间,就凭海上国际贸易赚了两亿贯,李衍对徐德荣有些感兴趣了,因此,让王则贞将徐德荣带进来。

    徐德荣对目前的印度和阿拉伯世界的情况的确很了解。

    在徐德荣的介绍之下,李衍对南亚、中亚、西亚目前的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的初步了解。

    李衍当即就给徐德荣封了一个御史之职。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当中,徐德荣每天都给李衍介绍南亚、中亚、西亚以及西方目前的形势。

    等李衍将南亚、中亚、西亚以及西方目前的形势完全搞清楚了之后,李衍任命徐德荣为国信使、任命席长实为副使,带着水泊梁山的特产出使印度诸国,商谈海上国际贸易一事。

    为了彰显郑重和实力,李衍命童威带着两艘宝船和二十艘大海船以及一营水军和相应的水手、命上官义带着五百第一营的骑兵同徐德荣一块出使印度诸国……

    ……

    尽管完颜宗望已经代表大金与大宋达成了停战协定,并从大宋境内撤出了东路金军,但是,西路金军仍拒绝撤出河东地区,太原城仍在金军的四面包围之中。

    指挥西路金军的是完颜银术可与完颜娄室,他们分工明确,一个负责围太原城,一个负责打援。

    靠着这样的战术,宋将仲师中以十万大军来解救太原之围,被完颜娄室、完颜活女父子战败,仲师中被斩于熊岭战阵,又败姚古六万救援之师于榆次。

    六月初,赵桓越过宣抚使李纲直接给刘鞈、解潜、折彦质、张灏等前线将领下达诏令,要求他们立即出兵,解围太原。

    赵桓实在是丢不起太原城。

    太原城若丢,河东的防线就有可能全面崩溃。

    这样一来,黄河以北就再没有险阻不说,宋朝的帝陵巩县也将暴露在金人的铁蹄之下。

    巩县的永安诸陵,有宋朝七位皇帝葬于此,加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宏殷的墓也由开封迁于此,故有七帝八陵之说。

    八陵依次为:宣祖赵弘殷永安陵、太祖赵匡胤永昌陵、太宗赵光义永熙陵,真宗赵恒永定陵、仁宗赵祯永昭陵、英宗赵曙永厚陵、神宗赵顼永裕陵、哲宗赵煦永泰陵。

    帝陵旁还有后妃、皇室、皇族和未成年子孙墓以及功臣墓,共有三百多座,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皇陵区。

    宋朝首都在开封,而帝陵区却设在巩县,远离京师,这是为什么呢?

    这主要还是与风水有关。

    永安帝陵区南有嵩岳少室,北有黄河天险,可谓“头枕黄河,足蹬嵩岳”,而且东依青龙山,西靠白虎滩,从堪舆学角度看,这里的确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如果赵桓将祖陵都丢了,那他不仅人丢到家了,统治地位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所以,赵桓才不顾一切救援太原城。

    诸将见赵桓诏令的语气如此严厉,谁也不敢怠慢,分别组织出兵——刘鞈从平定军出发,真定府总管、都统制王渊从辽州出发,解潜与折彦质从威胜军出发,张灏与折可求从汾州出发。四路军分别从东、南、西南三个方向,向太原进军。

    可金军先是示弱,然后欺宋军没有统一的指挥,一一诱敌深入,之后各个击破,大败宋军。

    随后,宋将张思正收揽了不少宋军溃军,又招募了大量的义勇,凑出了十几万大军,再次救援太原城,可是却被三千金军骑兵击败。

    至此,赵桓彻底绝了与金军再战的念头,转而义无反顾的主张议和,并派李若水为使求和,想要跟他爹赵佶一样,用钱买下太原、河间、中山三府之地。

    可赵桓所不知道的是,因为屡败宋军,尤其是击败了种师中、姚古等名将所率领的西军,原本不准备再南下攻宋的金人,又开始商量起再次南下的事了。

    金人之所以准备再次南下,不仅仅是因为赵桓君臣在军事和政治上无比白痴,让金人认定宋国极为软弱可欺,还因为赵桓君臣在这个关键时刻又出了一个大昏招。

    赵桓竟然企图,通过金使萧仲恭策反金将耶律余睹,让耶律余睹举起复活辽国的大旗,然后与大宋里应外合,共同灭金。

    如果说在内政和军事上,赵桓缺乏审时度势的洞察力,那么在外交问题上,赵桓简直就是弱智。

    外事无小事,应当慎而又慎,可赵桓竟将外交大事视同儿戏,派金使策反金人!

    世间还有比这更蠢的人吗?

    有人可能会说,这全是宰执大臣的问题,赵桓只是经验不足,被大臣所误。

    屁话!

    赵桓身边并不是没有能臣,也并不是没有能看清形势之臣,李纲、种师道都给赵桓出过良策,而且不只一两策,可赵桓就是不采纳,只信李邦彦、耿南仲这些人的,这又有何解?

    萧仲恭一回到燕京,就第一时间将赵桓写给耶律余睹的蜡丸密信上交给了完颜宗望。

    完颜宗望看过之后,极为震惊,当即派快马将蜡丸送到西京交给完颜宗翰——耶律余睹目前在完颜宗翰手下担任西路军监军。

    完颜宗翰看之后立即派人速去上京,将蜡丸密信呈交给完颜吴乞买。

    同时呈给完颜吴乞买的,还有另一封密信,是赵桓写给李衍的,内容是联合举兵共同灭金。

    不幸的是,这封密信在传送途中也被完颜宗翰属下截获。

    完颜吴乞买看了赵桓写的这两封密信尤其是写给李衍的信之后,大惊,当即下令,彻查水泊梁山是否有联合大宋共同出兵之意?

    等到金人得到准确的消息,李衍目前还在中南半岛,并于不久前在中南半岛连灭数国,短时间内不可能回来之后,完颜吴乞买立即召集会议讨论怎样惩罚宋国。

    经过商议,完颜吴乞买最后决定,再次出兵南下讨伐宋国……

    ……

第六百零一章 矫矫虎臣(求订阅!)() 


    金军南下,第一站就是金军一直未能攻破的太原城。

    坚守在太原城内的张孝纯和王禀,并不知道金军已大举进攻,也不知道救援太原的宋军诸路兵马都已陆续失败。

    在金军发动总攻前,张孝纯遣人缒城而下,向宋朝廷呈上最后一封求救信:

    “太原被围,今已八月余日。城中居民死亡十之,守御之卒糇粮己绝,以铠甲充食者已二十余日。士卒多疲病,贼人知之攻势甚盛,诸道援兵杳无踪迹,城中危急朝不保夕。臣深感责任重大,反侧不安,虽暂且可勉强支撑,然观其事势,若援兵数日不到,必致误大计。臣将尽节效死,早已做好自断之准备。然而,今日遇陛下不世出之主,臣不得参与群臣之列,而上无补宗庙万分之一,下不能全阖城忠义之民,望阙忍死,死不瞑目!望朝廷博谋广访,长思深虑,为社稷天下之计,不胜幸甚!”

    信写完后,张孝纯感到意犹未尽,于是又用贴黄补充道:

    “臣窃闻宣抚制置使等诸道聚兵,恐是计出万全,不只解围太原,还将尽复失地。但因本府形势已危,决难等待,臣已向宣抚制置等申报。如王师并进,如已战胜,即请指挥诸将不以太原存亡为念,乘胜前来。臣等尚死守,尚觊觎王师之来。”

    不久,完颜宗翰领兵来到太原城外元帅府,下令发动总攻。

    这次,完颜宗翰做了极为充裕的准备,誓要彻底摧毁太原城,打通南下黄河之通道。

    为此,完颜宗翰不仅将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