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逐鹿传-第3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赵佶还下不了禅位给赵桓的决心。

    这时,东路金军马上就要到达黄河了。

    宋国的一众大臣全都慌了,迫切需要解决目前困境的办法。

    而赵佶引咎辞职,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毕竟,金人所指责的暗纳张觉、诱天祚帝、不归还旧辽官和燕人等事,皆是赵佶搞出来的,因此,赵佶退去皇位给金人一个交代,再赔偿金人一些精神损失费甚么的,最多再割让一些土地,这事有可能就这么过去。

    可以说,这时候,绝大多数宋臣,都觉得赵佶退位,换一个新君,是解决大宋目前困境的一个好办法。

    可赵佶虽然有退位南幸的意思,却迟迟不肯下禅位的诏书。

    而金军那边马上就到黄河,可能再过个十日八日就打到东京汴梁了。

    宋国的一众大臣,全都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童贯在太原的时候,曾收到过一封金国的檄书。

    这封檄书赤果果的指责赵佶的种种罪责。

    童贯将这封檄书给白时中、李邦彦、蔡攸等人看过之后,众人都怕这封檄书刺激到赵佶,所以,他们找人润色了一下,然后将改了无数次的檄书交给赵佶。

    如今,见赵佶迟迟不肯下禅位的诏书,李邦彦建议说“不若以檄书进呈,用激圣心,令上早做决断。”

    宰执大臣们全都同意李邦彦的建议。

    于是,他们将檄书呈现给了赵佶。

    这封檄书历数了赵佶的种种罪责,主要罪责有以下几点

    一、收纳金国叛臣张觉,而且金国屡要不给,还用谎言欺骗金国。

    二、许粮不给。

    三、交付岁币不积极。

    四、违约,诱天祚帝来宋国。

    五、拒不归还辽国旧臣和燕地富民。

    另外,金人还拿赵佶和天祚帝相比,说赵佶是千古昏君,让河东、河北两地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等等……

    果然!

    看完檄书,赵佶涕下无语,最后道“休休,卿等晚间来商量。”

    当晚,赵佶等人商量过后,由吴敏写下禅位诏书,而赵佶则装病禅位。

    不过——

    这位也不是说想禅就禅的。

    因为赵桓根本不愿意当这个亡国之君。

    起初,不少人都认为,赵桓是尊古礼推让,毕竟这是新君都爱干的事。

    可慢慢的,所有人都发现,赵桓是真不想当这个顶雷的亡国之君。

    赵桓跪在赵佶身前恸哭不受命。

    童贯与李邦彦将御衣穿在赵桓身上。

    赵桓拼了命的挣脱,一点都不配合。

    赵佶见赵桓是真不想当这个皇帝,于是怒道“汝不受,则不孝矣。”

    赵桓回答说“臣若受之,是不孝矣。”

    赵佶君臣劝了好久,赵桓就是不当这个皇帝。

    赵佶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将郑皇后叫来,让郑皇后劝赵桓。

    很快郑皇后就过来了,然后劝赵桓受诏继位,说“官家老矣,吾夫妇欲以身讬汝也。”

    赵桓还是极力推辞,似下定了不当这个亡国之君的决心。

    赵佶见软的不管用,于是下令,拥(架)赵桓去福宁殿即位。

    赵桓边哭、边挣扎,因为哭得太过悲伤、挣扎的太过用力,竟然昏了过去。

    等赵桓苏醒过来,已经坐在福宁殿的龙椅上了。

    赵桓哇哇大哭,仍然不肯即位。

    一直折腾到了快天黑,赵桓仍抵死不从。

    这时,百官都已在垂拱殿上集合许久,等待面见新君。

    白时中大急,说“不等了,先出宣诏。”

    于是,白时中来宣诏说“群臣愿见新天子!”

    见木已成舟,又有赵桓最信任的耿南仲和一直保赵桓太子之位的梁师成从旁劝说,赵桓才下诏让吴敏出去说,“今天太晚了,大家先散去吧,明日再来朝见新君。”

    随后,宰执们先到宣和殿去参见赵佶,然后又回来去福宁殿参见太子赵桓。

    赵桓继位,是为宋钦宗。

    ……

    。

第五百八十二章 靖康元年(求订阅!)() 


    十二月末,东路金军攻破信德府城。

    完颜宗望等金军将领登上城楼,假惺惺地下令抚谕居民。

    其实在破城之初,完颜宗望等金军将领就已经悄悄下达密令,对各部明确划分了抢劫范围。

    最终结果是,女真人抢掠的地区,杀戮无数,而汉儿、契丹等族抢掠地区,只是稍微抢了些财物而已。

    女真人贪婪嗜杀的强盗本性,暴露无疑。

    郭药师所率之军一直在信德府城外,没有入城抢劫,所以不曾杀戮一人。

    有人问郭药师原因,郭药师道:“我辈入京,素无歹心,复来归朝。”

    有人竟然信了郭药师所说的鬼话,想要联郭药师退金兵保宋。

    说郭药师所说的是鬼话,绝对没有冤枉郭药师。

    可以说,如果没有郭药师,东路金军打到此地,就不会再前进了。

    赵佶禅位给赵桓,是完颜宗望等人所没有预料到的,加上河间和中山二府未破,后路有危险,完颜宗望等人商量是不是就此退兵还师?

    这时,郭药师建议说:“南朝未必有备。”,接着,郭药师进一步鼓动完颜宗望等人说道:“汴京富庶及宫禁中事,非燕山之比。今太子郎君兵行神速,可乘此破竹之势,急趋大河,将士必破胆,可不战而还。苟闻有备,耀兵河北,虎视南朝,以示国威,归亦未晚。”

    完颜宗望被郭药师说动,最终采纳了郭药师的建议,决意继续南侵。

    完颜宗望派遣郭药师为前锋,不过只给了郭药师一千骑兵。

    郭药师再三请求再给他增加一些兵力。

    完颜宗望才又给郭药师增加了一千骑兵。

    显然,金人根本不信郭药师这个屡叛之人。

    郭药师也知道,他的名声彻底臭了,可他并不甘心仕途就此完了,所以他极力表现自己。

    郭药师亲率两千轻骑兵从信德府出发,疾驰南下,没过多久,便抵达黄河边上……

    ……

    靖康元年,正月初一。

    赵佶正式向宋钦宗赵桓提出,他想在正元节前,前去亳州蒙城烧香,拜祭庄周,祈愿道祖老庄保佑国泰民安。

    此时,军国大权还掌握在赵佶手里,赵桓怎敢不答应?

    太史通过占卜推算了一番,建议赵佶选择正月初四辰时启行。

    可正月初三晚上,赵佶闻听金兵已渡过黄河,感觉情况急迫,于是,等不到正月初四辰时,这天晚上夜漏二鼓之时(即夜里九点到十一点之间),赵佶就悄悄的离开了龙德宫,车驾东出,直至通津门,下河乘船而去。

    这时,赵佶身边仅有蔡攸以及内侍数人扈从。

    通津门是陆路城门,南侧就是汴河东水门。

    汴河是东京城里最主要的一条水上交通干道,从外城西水门入城,流入内城水门,横穿皇宫前边的州桥、相国寺桥,然后流出内城水门,再经过外城东水门,出城朝东南方向流去。

    赵佶等人匆匆登船,沿着汴河连夜出城。

    水在夜中流,船在水上行。

    此时正值寒冬时节,汴河水位较浅,因而船速稍缓。

    赵佶觉得如此行进太慢,于是弃船上岸,改乘肩舆(即轿子)。

    可坐了一会儿肩舆,赵佶又觉得肩舆还不如船快,于是又回到河岸边,征得一条运砖瓦的船乘之。

    由于走时太过仓猝,侍从们甚至都还没来得及准备食物。

    经过这番颠簸劳顿,赵佶开始感到饥饿。

    蔡攸急忙派内侍在船上寻找食物。

    后来,内侍从舟人处得饼一枚,赵佶等人分而食之。

    一夜之间,赵佶他们竟然就逃了数百里,天亮时已抵达南都(即应天府,也就是后世的河南商丘)。

    至此,赵佶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天亮之后,也就是正月初四。

    太上皇后、太皇妃以及王子帝姬等也按照之前制定好的计划离开了汴梁城,前去追赶赵佶。

    赵桓命平凉军节度使、中太一宫使范讷,统领胜捷军扈从。

    这天,不少朝廷官员闻听赵佶已经离开京师,相继逃出了汴梁城。

    赵佶在南都并没停留多久,他们买了骏骡之后,便赶紧骑上继续向南前进。

    途中,路过一个村庄。

    赵佶走累了想歇歇脚,见一户人家竹扉半掩,遂拍门而入。

    这户人家只有一个老婆婆在家,赵佶于是与她拉起了家常。

    老婆婆问赵佶姓氏。

    赵佶回答说:“姓赵,居东京,已致仕,推荐长子自代。”

    赵佶骑着骏骡到达符离(后世安徽宿县北符离集)后,又改为乘大船继续南下。

    船行至泗州(后世江苏盱眙西北),赵佶弃船登岸,至江边集市上买鱼。

    赵佶很会买东西,他与卖鱼人讨价还价,最终得胜而归。

    买鱼归来,赵佶颇有感触,遂赋《临江仙》小词一首:过水穿山前去也,吟诗约句千余。淮波寒重雨疏疏。烟笼滩上鹭,人卖就船鱼。古寺幽房权且住,夜深宿在僧居。梦魂惊起转嗟吁。愁牵心上虑,和泪写回书。

    到达泗州后,赵佶才停住匆忙的脚步稍微休憩。

    泗州城地处淮河下游,淮河在此处与汴河相连,这里是南北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这时候,行宫副使宇文粹中以及童贯、高俅等大臣,都相继从后面追赶了上来。

    童贯本来已被赵桓任命为东京留守,但童贯闻听赵佶南幸,于是私率胜捷军亲兵倾巢而出,追赶赵佶,美其名曰“护驾”。

    童贯胆子的确很大,对于赵桓的任命他竟敢拒不从命,这也是童贯后来被定罪处死的十大罪状之一,即:不俟敕命,擅去东南;差留守,不受命。

    像童贯这样擅自离开京城,前往东南地区的官员其实还有很多。

    达贵、百姓和那些地位较低的官吏就不说了,高官自尚书而下逃遁者,如张权、卫仲达、何大圭等五十六人。

    以至于上朝的人只剩大半,不少位置都空着。

    蔡京、蔡攸与宋焕家族,千余人,无一在京师。

    而蔡京、蔡攸门下之士,弃官而逃者十之七八。

    童贯和高俅都是手握兵权的重臣,而且他们都是领兵而来——童贯领着三千胜捷兵,高俅领着三千禁卫兵。

    名义上,童贯和高俅都是来给赵佶护驾的,都要保护赵佶过淮河,去扬州。

    而实际上,童贯和高俅都是来跟着赵佶保命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加之他们本就屁股不干净,所以,他们预感到,自己若是留在汴梁城里,十有凶多吉少。

    童贯比高俅早一步到泗州,所以赵佶被童贯抢到手,保护了起来。

    童贯诈传赵佶命令,令高俅守御浮桥,不得南来。

    高俅对这道命令很怀疑,执意要面见赵佶。

    可童贯就是拦着不让高俅见。

    东路金军已于正月初七兵临汴梁城下,并开始猛烈攻城。

    赵佶闻讯,赶紧动身离开泗州,并往扬州。

    这时,高俅拒不执行童贯的命令,带领禁卫军也要跟随赵佶南下。

    童贯大怒,遂令胜捷军射杀禁卫军。

    禁卫军军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