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逐鹿传-第3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又举起大刀回答:“亦乞此戮之!”

    张孝纯见状大惊,自此以后绝口不复言降事,而城中的兵权从此尽在王禀手中。

    为加强城防,弥补兵力不足,张孝纯与王禀下令,太原城内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全部编入守城之列。

    张孝纯与王禀决心与金军进行殊死拼杀,坚壁固守待援。

    张孝纯对城内军民说:“金人虽在城下,无能为害,太原自古雄藩,城坚粮足,加之兵勇,我非不欲出师,当俟金人粮尽气失,将骄兵惰,乃候援兵附近,内外相应,使胡骑匹马不归,上为朝廷报复,下保汝等血属,可乎?”,众皆唯诺。

    太原城周长仅十里,他们在土城之外挖掘了一条战壕,在土城之内又筑起了一道重城。对城内存粮实行军事管制,不分贫富,均按人头每日供应。

    张孝纯坐镇府中,统筹后勤安排,王禀则每日在城墙上督战守城,他身先士卒,每日往来驰驱,凡有告急之处,他都亲临支援,他不仅赢得了太原父老百姓的爱戴,甚至连城外的金兵,也都知道城内有一位英勇善战的王总管。

    金军轮番进攻了十几天,太原城依然巍峨耸立。

    云梯、偏桥、抛石车等各种攻城武器,都被金兵全部用遍,汾河两岸边上稍大一点的石头都被金兵用光,可每次进攻都遭到太原城军民的顽强阻击,每次都被击退。

    完颜宗翰对此很恼火,他下令在城外广筑工事,用鹿角连营把太原城围困的如同铁桶一般。

    太原城现在就像一座孤岛,完全陷入金军的四面包围之中,所有的对外联络通道都被金军彻底切断……

    ……

    ……

    ps:说两句。

    写了这本书深读了《水浒传》以后,大鸟认为《水浒传》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实至名归,甚至可以说,如果它只有上半部,它就是中国第一名著。

    当然,罗贯中补的后半部也是极有水平的,不愧文学大师。

    可罗贯中在《水浒传》中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他不该污蔑王禀——英雄王禀。

    此公乃史上一等一的大英雄,在大鸟心中,此公之辈才是汉人的脊梁。

    这样的英雄是不该被污蔑成小人的,哪怕是为了艺术创作。

    罗贯忠错了。

    他如果还活着,应该给王禀道个歉。

第五百八十章 禅位(求订阅!)() 


    虽然西路金军被王禀和张孝纯拖在太原城下,但金军还有东路军。

    占领燕京之后不久,完颜宗望就率领大军离开燕京城,然后一路向南挺进。

    此时,宋国北方边关如松亭关、韩城镇、符家口、石门镇、野狐关、古北口等,全部失守,把守这些关隘的官军都已望风而溃——经州知州郁中正,已被金人囚禁;景州知州吴震,已从海上遁逃;蓟州知州高公斡、昉曾评,已率牙队之兵往南逃奔;檀州知州徐杰倅、黄文也相继逃遁;顺州知州林良肱、倅路扩,则逃进燕山;涿州知州葛逢,此前已先逃亡;易州知州黄烈,逃跑时坠城折断左足,又不幸折断右足而死。

    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不抵抗,再加上郭药师等降将、二臣的攒落,完颜宗望才下定决心继续向南挺进,准备继续扩大战果。

    造成这样的结果,这些守臣有不可推却的责任,但更大的责任还是在宋国那些掌权之人,也就是赵佶等人。

    早在金军准备南侵之际,中山府知府詹度就曾多次上奏报警,说金人有南下入侵的迹象,提醒朝廷早做准备。

    可赵佶、童贯、蔡攸等人根本就没有将詹度的报警当回事。

    不仅詹度报过警,燕山府知府蔡靖也曾屡次密奏金人的动向,蔡靖甚至还曾使用银牌马紧急奏报朝廷,并通告各关口要隘,说金人拥大兵侵犯清化县,劫掠居民,焚毁庐舍,破坏盐场,各关口要枕戈戒备。

    然而——

    知枢密院蔡攸,在接到这些警报之后,以为这只是边境上的局部冲突。

    恰逢,此时赵佶正在东京城外南郊圜丘(天坛)举行郊礼。

    所谓的郊礼,就是天子祭拜天地的大礼,是皇帝身份的象征,是政权合法化的标志——冬至日祭天,是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的活动,是一项国家大典。

    宋朝的祭天礼仪主要表现为“三岁一亲郊制”,即每三年一次,于十一月冬至日,在东京城南郊圜丘,由皇帝亲自主持祭祀昊天。

    这郊礼其实与西周天子每年亲自举行的祭天礼仪有所区别,也与后代有司摄事祭天不同。

    “三岁一亲郊制”,据说是始于秦始皇,但宋代以前似乎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宋朝的“三岁一亲郊制”,是宋仁宗时形成定制的,此后一直流传了下来。

    不知为何,赵佶对举行大礼格外重视——赵佶在位的这二十五年间,亲自主持的大礼达十八次之多,包括南郊大礼与明堂大礼。

    赵佶的好基友蔡攸,非常清楚赵佶对于大礼的重视,因此,蔡攸压下了这些警报,怕坏了赵佶的兴致——蔡攸认为,等郊礼事毕再处理这些事也不晚。

    蔡攸不禁没跟赵佶说这些事,就连宰相白时中和李邦彦对此也不知情。

    蔡攸敢如此,也不是一点依仗都没有——蔡攸以为,河东路有童贯亲自坐镇,必万无一失;而燕山路有郭药师把守,常胜军必能与金人相抗衡。所以,不差这几天。

    后来接连五天,关报益急,白时中和李邦彦也已知情。

    白时中和李邦彦担心,一旦公开这些关报,将会引起人心大乱,遂与蔡攸共同隐匿不报。

    这几天里,蔡攸、白时中和李邦彦每天都去都堂叙议,一直到天黑才散去。

    只是,蔡攸三人所议的是何事,没有人知道。

    直到童贯从太原逃回来,金军入侵一事才浮出水面。

    而此时,金军的西路军已经在围打太原城,东路军更是已经开始南下了。

    童贯回京的第二天,金使撒卢拇和高庆裔也来到东京。

    撒卢拇和高庆裔直言,宋国要想平息这场入侵,必须割地称臣。

    这时,蔡攸、童贯等人才感觉到了情况的危急,于是将这些报告给了赵佶。

    不过,蔡攸、童贯没敢说郭药师和常胜军叛变,他们只说常胜军被围,金军开始南下。

    赵佶闻讯大震,让蔡攸、童贯等人赶紧想办法阻止这场浩劫,实在不行,就下旨任命郭药师为永清军节度使,封燕王,张令徽封郡王,将燕地割让给郭药师,让郭药师世代镇守。

    从赵佶的表现和应对上不难看出,赵佶怕了。

    完颜宗望率东路金军很快便跨过白沟河,一路之上,势如破竹,眼看就要到达黄河。

    倒不是说,东路金军就一直没有遇到过抵抗。

    事实上,金军在进攻河间、中山二府时都受挫了,遭到了宋军的坚决抵抗——中山府的守将是詹度,河间府的守将是陈遘,他们率领全城军民奋死抵抗,詹度更是用浇水成冰的方法将中山变成一座冰城,使金兵一次次无功而返。

    后来,完颜宗望欺河间、中山二府兵少将寡无法出战,也可以说完颜宗望胆大妄为,竟绕过了二府直奔东京而来。

    见完颜宗望都快打到黄河了,下一步就是过黄河而直取汴梁城,赵佶急忙命皇太子赵恒为开封牧。

    开封牧,在宋朝并不常置,宋太宗、宋真宗皆是先当开封牧,然后继任皇位。

    赵佶此时命赵桓为开封牧,其目的自然是让他留守东京抵御金军,而他自己则打算南幸淮、浙,也就是逃去南方。

    很快,赵桓入朝,赵佶令赵桓除去太子所佩金鱼,赐以排方玉带。

    按宋朝朝仪规定,排方玉带只为帝王所用。

    (这其实也是有例外的,当年王安石收复熙河,蔡京收复青唐,王黼收复燕京,也曾被皇帝赏过排方玉带。)

    赵佶此时赐给赵恒排方玉带,其用意大概是在向大臣表明,太子赵桓在留守京师期间,可以以皇帝的身份发号施令。

    随后,赵佶又赐给赵桓两位小殿直和两位宫嫔。

    这也是有前例的。

    当初,赵佶继位之时,钦圣皇后(即向太后)曾以两位侍女赐之,这两位侍女就是赵佶的两个皇后——已故的王皇后(即赵桓的生母)和现在的郑皇后。

    从赵佶的这一系列做法上不难看出,赵佶已经准备让赵桓留在东京汴梁帮他顶雷,甚至有禅位给赵桓的意思,而他老人家则准备去南边祈求神灵保佑大宋平稳渡过此劫……

    ……

    。

第五百八十一章 新君(求订阅!)() 


    除了准备将这个烂摊子交给赵桓打理他自己南幸以外,赵佶还听从宇文虚中的奏禀,罢应奉司、江浙诸路置局,罢花石纲等诸路采斫木植置造局,罢西城租课内外修造,罢讲议司,罢道官,罢大晟府,罢教乐所,罢艮岳官吏,罢延福宫宝录宫官吏,京城所琼林宜春苑所并罢,接着又下了罪己诏。

    可以说,赵佶将自己这些年所做的一切全都推翻了。

    其实,这才是赵佶所犯的最大的错误。

    如果赵佶不这么着急推翻自己,而是有担当的站出来率领整个大宋抵抗金国入侵,那么他最后未必会满盘皆输,跟着他的那些大臣最后也不会被赵桓等人清算,全都落得一个惨淡的下场。

    不久,赵佶任命宇文虚中为保和殿大学士、充河北河东宣谕使,令他立即赶赴河北、河东传达圣谕,以稳定军心和民心,任命姚古为京畿辅郡兵马制置使兼都统制,即方面军统帅,任命王蕃为宝文阁学士、充畿辅郡兵马制置副使兼都统制,令王蕃速去陕西筛选援兵。

    稍后,通直郎、陕西转运判官李邺上书,乞请成为议和使,前去与金人议和。

    赵佶大喜,立即采纳,然后下旨让李邺以给事中身份出使金军讲和。

    李邺要求携带黄万两,前去讲和。

    这让宰相白时中和李邦彦颇感为难——他们从国库中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黄金。

    赵佶于是拿出祖宗留下的金甕二个(各五千两),命书艺局立即销镕为金牌子,交给李邺带去。

    虽然赵佶对李邺有所期待,但感到金人不是那么好打发的赵佶,并没有将希望全都寄托在李邺身上。

    换而言之,这并没有打消赵佶南幸的念头。

    不过——

    此时,赵佶还有些犹豫!

    赵佶犹豫,不是要不要走,而是要不要将皇位传给赵桓。

    按照赵佶本来的打算,是想先让赵桓监国,暂时不将皇位传给赵桓。

    可给事中、直学士院兼侍读吴敏和李纲却认为,目前汴梁城中,有人主张守,有人主张和,有人主张出城迎战,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赵佶南幸,国家没有一个统一的掌权者,汴梁城必破无疑。

    赵佶毕竟执政了二十五六年,知道吴敏和李纲并不是危言耸听,当初燕京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攻而破的。

    这让赵佶动了现在就禅位的念头。

    可皇位不比其它,先不说其巨大的诱惑性,只说,一旦禅让出去,那……从古至今,失去皇位的人,大多可是都没有甚么好下场。

    所以,赵佶还下不了禅位给赵桓的决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