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逐鹿传-第2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佶送走童贯回到崇政殿刚坐下不久,内侍梁师成就送来了一份奏报,说:“李衍派大军入云,旬月之间捷报连连,应州、朔州、寰州接连被安东军攻下,并兵围云中府,不日便能占领半个云中之地。”

    赵佶听罢,倒吸了口冷气,难以置信道:“安东军这么厉害?”

    梁师成道:“薛嗣昌传回来的消息说,安东将士均悍不畏死,步军竟敢与辽国马军正面对决,是少有的劲旅,恐怕唯有金军才能与之一较高下。”

    听梁师成这么说,赵佶的心就是一堵,道:“我大宋每年在军备上花费数千万贯,为何没有这样的将士?”

    梁师成道:“咱们大宋的西军亦不弱,田虎、王庆先后均被其剿灭,这次太师和刘延庆率大军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江宁、镇江等长江沿岸重镇,扼守住了长江天险,保证了方腊那伙贼军不能北上,又连败那伙贼军数场,如今已经进驻苏州,下一步就是直指杭州城,相信用不了多久,东南之危就会彻底解决。”

    梁师成这么一安慰,赵佶的心情立即好了一些,然后问道:“李衍还未离开太原城?”

    梁师成道:“薛嗣昌说,李衍的粮草辎重、武器物资已经运走了大半,应该不会再在太原城待太久。”

    赵佶暗暗下了下决心,然后道:“替朕传旨给种师道、姚古、折可求,等安东军全部进入云地,不用再请示,在第一时间给朕封死雁门关、陈家谷、飞狐口,绝不允许安东军再回到大宋!”

    梁师成应道:“诺!”

    梁师成迟疑了一下,又道:“太师传回来消息说……方腊之所以能够发起这样大规模的暴乱,是花石纲惹出的祸,东南百姓饱受花石纲的困扰已经多年,导致百业凋敝民怨沸腾,太师已经以官家您的名义宣布:撤销苏杭应奉局、造作局以及花石纲。”

    这事赵佶其实已经知道了,谭稹早已经先童贯一步报告给他了。

    赵佶真没想到,东南这么大的祸乱竟然是因他而起。

    赵佶耳边响起了蔡京的话,“天下财富甚多,奉养陛下一人,不宜如此?”

    “不宜如此么?”赵佶现在也不知道宜不宜了。

    赵佶道:“罢免朱勔父子及其亲属的职务,给东南百姓一个交代。”

    这段时间,赵佶整夜整夜的失眠,憔悴不堪——北边的李衍和南边的方腊,让赵佶感觉到他的江山有些不稳了。

    童贯撤销苏杭应奉局、造作局以及花石纲,赵佶罢免朱勔父子及其亲属的职务,东南百姓闻得这两个喜讯后,无不拍手叫好。

    很快又传来了一份前线捷报,捷报中说:婺州观察使步军统制王禀率军浴血奋战,已收复杭州城,杭州民众敲锣打鼓走上街头,热烈欢迎王师入城。

    东南的情况似乎有一些好转。

    可赵佶刚松了一口气,梁师成就又带来了两个很不好的消息:

    第一个、李衍攻打下了云中府,还曾捉到过天祚帝,似有席卷整个云中之势。

    第二个、邓洵武死了。

    赵佶万万没想到,李衍竟然这么能打,短短一个多月时间,竟然就打下了半个云地,还要吞下另外半个云中,要知道,大宋花了一百多年都没能做到这点,这让赵佶对李衍越来越忌惮,并下定决心一定要彻底解决李衍这个后患。

    邓洵武病逝,也让赵佶非常不安!

    邓洵武是大宋的中流砥柱之一,他生前极力反对联金收复燕云十六州。

    那时,邓洵武的话,赵佶根本不愿意听。

    如今邓洵武死了,邓洵武曾经所说的话全都在赵佶耳边复又响起。

    这让赵佶开始思考:“是否应该去收复燕云十六州?”

    赵佶下旨:“拜邓洵武为少保,封莘国公。”,并对左右说:“少保病逝,大宋少了一块基石。”

    转眼间又到了杏花绽放的时节。

    延福宫杏冈上的几棵大杏树花开稀疏零零落落,这种情况,以前从没发生过。

    宫中内侍妃嫔们都在私底下嘁嘁喳喳议论纷纷,说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赵佶与安妃也听到了一些传闻。

    这天傍晚,赵佶与安妃悄悄来到杏冈上想一看究竟。

    高大的杏树上果然稀稀落落地挂着一些白色花瓣,令人一看就感到很忧郁很伤感。

    安妃姓刘,出身于一个平民家庭。

    她十岁时选美入宫,在崇恩宫服侍宋哲宗刘皇后。

    刘皇后死后,崇恩宫宫女“尽皆放归”,可刘宫女不愿再回到自己那个寒酸之家,她便寄居在一个姓何的内侍家里等待机会。

    后来,内侍总管杨戬见刘宫女面容姣好,便将她引荐给了赵佶。

    赵佶一见刘宫女就很喜欢,封她为才人,那年她二十五岁。

    刘才人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天资聪明、善解人意、心灵手巧。

    她善于烹饪,时常亲自下厨烧几道小菜给赵佶吃。

    她还会裁剪衣服,样式新颖,宫禁内外争相仿效。

    后来刘才人逐渐晋升为淑妃。

    道士林灵素见刘淑妃受宠,便曲意奉承,称她为“九华玉真安妃”。

    忽然有两朵花瓣从杏树上飘落下来,正巧落在赵佶的肩上。

    “官家,她们落在你肩上粘住不走了,似乎很有灵性哦。”安妃伸出细细的手指将花瓣捏了起来。

    “花落本无情,情人自扰之。”宋徽宗勉强的笑了笑。

    昔日洒脱的风流皇帝,终于无法再洒脱了。

    北面的李衍,露出了他的爪牙之后,赵佶才知道,他的卧榻之侧,趴伏着一只怎样的可怖凶兽。

    南面的方腊,纠集了数十万大军,竟与大宋的二十多万精锐杀得难解难分。

    一南一北,哪边出了问题,都有可能会断送了大宋的大好江山。

    赵佶怕了。

    这天中午时分,东京上空忽然发生日食。

    日食一直持续到傍晚,天空才恢复正常。

    这是“日有眚”,预示着灾难和疾苦。

    赵佶的心头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此时的人看来,日有眚出现,意味着帝王举措失当,这是上天对帝王的一种警告——严厉的警告。

    赵佶连忙颁布“罪己诏”:“人主不德,布政不均,以致天下乱贼风起。朕上仰三光之明,下不能治育群生,朕之过矣。愿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以匡朕之不逮。”

    赵佶希望,用“罪己诏”来消除人们心中的疑惑和不安。

    可是,一个不幸还是降临到了赵佶的头上。

    一天夜里,安妃忽然浑身发热寒战不止。

    赵佶急召御医察看,御医按伤寒病症开方治疗,可病情不仅不减反而加重。

    太医院立即组织御医会诊,但用尽各种手段仍然不见疗效。

    眼见安妃精神萎靡饮食俱废,赵佶心急如焚可又束手无策。

    这天,赵佶正在崇政殿与王黼议事,忽然传来安妃病危的消息。

    赵佶急忙来到会宁宫,只见安妃闭着眼静静地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呼吸微弱。

    赵佶走到床边轻轻握起安妃的手。

    赵佶的手仿佛有魔力一般,安妃的脸色竟忽然红润起来。

    安妃慢慢睁开眼,笑了笑,道:“官家来了。”

    赵佶点点头。

    安妃微微动了动身子,用力握着赵佶的手,含情脉脉,泪如泉涌:“贱妾出身寒微,今得遇圣恩,心愿足矣,虽死无憾!”

    赵佶也默默流泪。

    “妾虽埋骨九泉,然魂魄不离官家左右,切望官家常念天下生灵,以宗庙社稷为重。妾不忍离去,然命分至此,官家要保重圣体,勿过于思念……”

    安妃意犹未尽,可声音却戛然而止。

    她的脸色依然红润,手也是暖暖的,身子还软软的。

    赵佶不相信她就这样走了,他抱着安妃的身子啜泣不已。

    安妃真就这样走了,给赵佶留下了三儿一女。

    安妃就是小刘妃,继大刘妃和李师师,赵佶最爱的女人。

    赵佶下诏追封安妃为皇后,谥曰:“明节”,一连数日,茶饭不思。

    也就在这时,金使来了。

    在这个多事之秋,赵佶对于收复燕云十六州已经毫无兴趣了。

    而且,郑中居极力劝说:“官家,不要再有收复燕京之念想了,守住祖宗的社稷江山,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民,足矣。目前,李衍势大,随时都有南下的可能,东南又局势动荡不安,所以此时联金灭辽,绝非聪明之举。”

    赵佶意识到,郑中居可能是对的。

    因此,已经不想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赵佶,并不想见金使,

    王黼知道赵佶的意思,便下令登州知州王师中拖住金使。

    王师中好言相劝,好吃好喝的伺候着金使,为将金使滞留在登州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

    可王师中的意图,还是很快就被金使知道。

    金使大怒,暗中重重给赵佶君臣记了一笔,同时威胁王师中:“如果王知州不派人送我们去东京汴梁,那我们就自己走着去。”

    这次,金使可不光是为了海上之盟而来,他们大金急需知道李衍这伙人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又怎么可能在登州长期逗留?

    王师中见拦不住金使了,只好派出一辆马车载着他们上路,同时,派出快马飞驰京师报告朝廷,让朝廷好有所准备……

    ……

第四百三十九章 独断专行(求订阅!)() 


    金国这次派来的正使名叫曷鲁,副使名叫大迪乌。

    大迪乌这是第二次出使宋国。

    与第一次对宋国的良好印象相比,这次大迪乌对宋国扣留和不见他们非常恼怒。

    更恼怒的还是正使曷鲁。

    他性急如火,国子司业权彦邦天天带他们看这看那,就是不谈南北夹攻辽国之事,也不说李衍到底是怎么回事,令曷鲁急得口舌生疮鼻子窜了好几次血。

    后来,金国又派人来催促,甚至带来了完颜阿骨打的亲笔信,可赵佶就是不见金使,也不给个说法。

    对此,金人上下无不暗恨赵佶君臣。

    ……

    再说童贯率兵征讨方腊。

    其实,早在王庆投降的时候,老辣的童贯就命令刘延庆率大军南下,攻占了江宁、镇江等长江沿岸重镇,扼守住了长江天险,保证了方腊义军不能北上。

    当时,完全没想到王庆会投降的方腊,还在命大军抢占东南之地,结果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宋军攻占江宁、镇江等长江沿岸重镇,失去了长江天险。

    如此一来,方腊义军就变得处处被动。

    关键是,方腊的内部也开始出现不和谐的声音。

    当初,包康建议救援王庆,陈箍桶建议北上占徽州、睦州然后直取东京汴梁围魏救赵,娄敏中建议先夺取没有重兵把守的金陵扼守长江天险。

    可方腊全都没有采纳。

    如今证明,方腊全错。

    另外,当初方肥建议方腊,再打下州县不要将官吏全都杀了,留下一些口碑风评不错的帮忙治理所打下来的州县,可方腊不听,让义军代为管理州县。

    结果,方腊义军,尤其是混入其中的无赖地痞,拿着鸡毛当令箭,大肆为害乡里,更有甚者,奸淫掳掠无所不干,搞得生灵涂炭,怨声载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