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逐鹿传-第2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童贯道:“恁地最好,高太尉说得不无道理,朝廷又不是藏污纳垢之地,这些作奸犯科之人,安能与我等为伍,剿田虎、王庆、方腊之际,我必顺势将境内的匪寇荡涤一空,还咱们大宋一片宁静!”

    就连郑居中都道:“他们若是卖命杀敌,还则罢了,若是不尽心力,万万不能留他们祸害百姓,这世间绝不能再出第二个李衍!”

    郑居中此言正对了赵佶的心意。

    赵佶道:“郑爱卿此言不错,绝不能养虎为患。”,然后对高俅道:“高爱卿,招安宋江他们这伙贼寇之事,就由你全权负责。”

    高俅领命,道:“喏。”

    宿太尉见状,只能暗叹了口气,“吾已尽力,你们好自为之吧。”

    李纲又道:“启禀官家,如今剿灭田虎、王庆、方腊三伙贼寇已刻不容缓,还请官家启动封桩库,否则,待这三伙贼寇联合在一起,恐成难以根除的顽疾。”

    局势已经发展到了这种危急的地步,赵佶其实也动了动用封桩库中钱银的念头——如果不是有李衍那个盼头,赵佶可能已经动用封桩库中的钱银了。

    如今,却是让赵佶左右为难!

    动用封桩库中的钱银吧,先不说有违祖训,他们之前所做的努力也就算是白费了,而且还搭上了一百多优秀将校和一千个太学生!

    不动用封桩库中的钱银吧,形势又有如此危急!

    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有人禀报:“禀报官家,王黼大人、蔡攸大人、李邦彦大人回来了!”

    赵佶听言,忙道:“快宣他们进来!”

    不多时,风尘仆仆的蔡攸、王黼、李邦彦就进入大殿之中。

    见蔡攸、王黼、李邦彦如此憔悴,赵佶不禁有些心疼,道:“三位爱卿怎恁地狼狈?”

    王黼道:“我等此去汉城近五个月,知道官家必定心急如焚,所以一拿到钱银,就在第一时间回来,路上丝毫不敢耽搁,进得城中,连家都没回,便来复命。”

    听王黼说拿到钱银了,赵佶大喜,道:“你们将钱银带回来了?”

    蔡攸道:“微臣在李衍家门口连等他四日四夜,终于被微臣堵到李衍,李衍与微臣私交不错,抹不开微臣的情面,支付了一千五百万贯的琉璃和香皂。”

    赵佶皱眉道:“不是钱银?”

    李邦彦道:“虽非钱银,但亦无妨,李衍依约按市价的七成给咱们的琉璃和香皂,咱们平价拿去卖,应该很快就能将这些琉璃和香皂卖出去,另外李衍已经答应蔡大人,只要咱们将剩下的太学生、匠人、船工、龙骨和物资送过去,他就将古董和钱银送过来。”

    赵佶有些迟疑道:“这桩交易还有继续的必要?”

    李邦彦道:“若是这一千五百万贯够剿匪所用,亦或是咱们还有其它来钱的途径,可停止此桩交易,李衍也说了,他并不强求,是否继续交易,全由咱们定夺。”

    这一千五百万贯连将欠西军的响银补足都不够,怎么可能够剿匪所用?

    所以,赵佶听罢,沉默不语。

    见赵佶沉默不语,王黼道:“微臣愚见,此桩交易可以继续,李衍此人,是一个诚信之人,此次之所以拖了这么久,主要是因为他怪咱们没给他他想要的那些大臣,心中有气,否则不至于拖得这么久,蔡大人已经跟李衍谈妥,李衍同意不要咱们没给他的大臣,只是将价格变为四千五百万贯,也就是说,他只给咱们一千两百万贯钱银,不过,李衍也答应,这一千两百万贯,他全都给成色上好的铜钱和铁钱。”

    原来——

    随着纸币的顺利发行,在李衍的地盘内,铜钱和铁钱大贬值。

    百姓见铜钱和铁钱贬值得如此迅速,便拼命的抛出铜钱和铁钱,结果,越抛,铜钱和铁钱贬值的就越快。

    赵开上任了之后,见机会难得,便暗中派人低价收够铜钱和铁钱——一方面,这能防止有铜钱和铁钱的百姓恐慌。另一方面,将这些铜钱和铁钱拿到大宋或是田虎、王庆、方腊的地盘换金银,还能赚上一大笔。

    而李衍则干脆将这些铜钱和铁钱给赵佶送来。

    赵佶听罢,道:“这回李衍不能再拖四五个月了吧?”

    蔡攸道:“李衍答应微臣,只要剩下的太学生、匠人、船工、龙骨和物资到他仁川港,当场交割,绝不拖欠。”

    ……

    ……

    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单田芳老先生走了,也许用不了多少年,评书只能成为我们这代人的回忆。

    无法描绘我此时的心情,只能说一声:老先生走好。

第三百六十九章 军事改制和扩军(求订阅!)() 


    被蔡攸、王黼、李邦彦堵在家里出不去的这段时间,除了陪陪自己的一众妻妾祸害一些使女丫头享一享齐人之福、教育一下自己的一众儿女享一享天伦之乐以外,李衍主要干了一件事——军事改制和扩军。

    梁山军的编制很混乱,而且互不统属,一旦有战事,很可能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梁山军崛起的时间太短,比如梁山军中帅才较少,比如李衍的地盘比较分散,等等等等……

    而且,目前梁山军的正规军并不多,十万都不到(还包括水军),相反预备役很充足(不算岳飞等人训练的七万多新军,还有五六万预备役,并且是已经练了一两年军事技能很强的预备役。)

    总之,李衍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了军事改制和扩军。

    为此,李衍将闻焕章、朱武、乔道清、孙静、许贯忠、萧嘉穗、乐和、赵鼎、陈康伯全都叫来帮自己参谋。

    当然,这些人只有参谋权——此事非同小可,李衍必须独断。

    经过反复商议,李衍最终决定将梁山军的军衔分为四等十七阶,分别是: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士兵:上等兵、列兵。

    (宋朝武阶共有三等七级六十阶,实在是太繁琐了,李衍相信后世经过近千年锤炼的军衔一定要比宋朝的先进得多,所以直接拿来用上。)

    军队编制:

    五人为一伍(五人),设伍长。

    五伍为一什(十人),设什长。

    三什为一押(三十人),设正、副押正。

    三押为一队(九十人),设正、副队将。

    三队为一都(二百七十人),设都头、指导员、副都头。

    三都为一指挥(八百一十人),设指挥、教导员、副指挥。

    三指挥为一营(两千四百三十人),设统领、政委、副统领、营参谋。

    三营为一军(七千二百九十人),设统制、军政委、副统制、军参谋长。

    几军为厢,设都统制、厢政委、副都统制、厢参谋长。

    厢以上是正副元帅,平时不设,战时由李衍担任或是委派。

    军队人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伍、什、押一般都是固定不变的,但到了队以上,则会根据具体情况有些变动。

    一般:

    队,在一百人左右。

    都,在三百人左右。

    指挥,在一千人左右。

    营,在三千人左右。

    军,一万人左右。

    军衔分别为:

    中将:都统制、厢政委。

    少将:副都统制、厢参谋长、统制、军政委。

    上校:副统制、军参谋长、统领、政委。

    中校:副统领、指挥、教导员。

    少校:副指挥、都头、指导员。

    上尉:副都头、队将。

    中尉:副队将、押正。

    少尉:副押正、什长。

    上等兵:五长。

    列兵:普通士兵。

    ……

    改组完,梁山军只剩十二个军。

    第一军:

    统制,鲁智深。

    军政委,邓元觉。

    副统制,杨宗闵。

    其他主要军官,彭玘、杨震等。

    第二军:

    统制,林冲。

    军政委,张清。

    副统制,索超。

    其他主要军官,邹润、宣赞等。

    第三军:

    统制,呼延庆。

    军政委,胡春。

    副统制,杨林。

    其他主要军官,邹渊、樊瑞等。

    第四军:

    统制,卞祥。

    军政委,山士奇。

    副统制,竺敬。

    其他主要军官,呼延绰、闻达等。

    第五军:

    统制,曹正。

    军政委,袁朗。

    副统制,栾延玉。

    其他主要军官,李忠、单延珪等。

    第六军:

    统制,丘岳。

    军政委,周昂。

    副统制,李虎。

    其他主要军官,崔埜、雷横等。

    第七军:

    统制,石宝。

    军政委,史进。

    副统制,李猛。

    其他主要军官,桑英、关胜等。

    第八军:

    统制,邓飞。

    军政委,縻貹。

    副统制,韩滔。

    其他主要军官,杨雄、李成等。

    第九军:

    统制,武松。

    军政委,唐斌。

    副统制,李丑。

    其他主要军官,龚旺、郝思文等。

    第十军:

    统制,花荣。

    军政委,欧鹏。

    副统制,孙立。

    其他主要军官,乜恭、魏定国等。

    第十一军:

    统制,广慧。

    军政委,程子明。

    副统制,陈达。

    其他主要军官,杨春、朱仝等。

    第十二军:

    统制,杨志。

    军政委,徐宁。

    副统制,刘唐。

    其他主要军官,丁得孙、鱼得源等。

    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组成第一厢,鲁智深任都统制,林冲任厢政委,呼延庆任副都统制,王演任厢参谋长。

    第四军、第五军、第六军组成第二厢,卞祥任都统制,曹正任厢政委,丘岳任副都统制,呼延灼任厢参谋长。

    第七军、第八军、第九军组成第三厢,石宝任都统制,邓飞任厢政委,武松任副都统制,关胜任厢参谋长(暂代)。

    第十军、第十一军、第十二军组成第四厢,花荣任都统制,广慧任厢政委,杨志任副都统制,孙安任厢参谋长。

    第一厢驻地:乐浪郡与泰封的前线。

    第二厢驻地:济州郡。

    第三厢驻地:真番郡与泰封的前线。

    第四厢驻地:台湾郡。

    注:

    每军都有一个由一百个参谋(从讲武堂和战例分析堂毕业的毕业生)组成的参谋部辅助各军最高长官管理军队,还有一个由一百个通讯员组成的通讯部(养军鸽,接收、发送信息)负责上下联系,军种则根据各军驻地的具体情况配置。

    (一百个参谋和一百个通讯员,不是固定不变的,可根据具体情况上下浮动。)

    每厢三万多人。

    都统制是厢的最高主官,主管军队的日常训练和后勤等工作。

    厢政委跟都统制平级,不过主管政治方面的工作,保证军队的纯洁性,保证军队永远效忠李衍——梁山军的情况比较特殊,有政治水平的人太少,而且普遍资历不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