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曲尽星河-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能不打陈朝?有陈朝在,也许我们”

    狄阿鸟飞快地竖起食指,制止住他,微笑着说:“孤只问你,若是打仗,你是跟着必赢的人打必输的人捞点好处,还是跟着打输的人乱跑,最后被打赢的人找到借口打?”博大鹿嗤笑道:“大王你也太高看靖康了,咱们也不是没有与他们交过手,就他们,会有必胜一说?拓跋氏是吃素的么?”

    狄阿鸟淡淡地说:“你也太小看靖康了,就孤所知,健布将军,就不止一次地击败过拓跋巍巍。还记得张怀玉么?硬抗过拓跋氏的精锐。如今靖康国势稳定,以他们的人口,你觉得他们横聚集多少兵力?”他轻声问:“据孤所知,就现在,兵力也起码不下于六十万,你认为拓跋氏稳赢?”

    博大鹿反问:“如果我们加一拳头呢?”

    狄阿鸟哈哈大笑,继而表情严肃地站起来,说:“兵力、国力悬殊。”

    他又说:“前前后后,我们从靖康获利巨大,转手卖给他们的军马之数在二十万以上,他们起码可以武装起来数万骑兵加上知耻后勇,反复训练,与拓跋氏拉锯打仗,你当真可以肯定他们是那么不堪一击么?”

    走到箱子的旁边,他又说:“大鹿。孤与皇帝有君臣之约,孤若不忠、不臣,何以号令诸臣民?”

    他低下头,冷冷地问:“博大鹿,你是孤的阿哥,也是孤的大将,孤是绝对信任你的。但是孤也不得不多问一句,倘若孤并没有失德,你因为军权在握,会不会忽然有那么一天,看淡了你与孤的君臣之义呢?”

    博大鹿“噗通”一声,把酒碗按翻了,洒了一脸,拨楞甩甩,连忙转过来,惊恐分辨道:“怎么可能呢。我不过是个奴隶,要不是阿鸟你,做梦也没有想到今天就是谁都背叛,我也不会的呀。”

    他双手颤抖,比着自己的心,喊道:“是不是今天我在大帐里不服气,说错话了,我不是不服气,是觉得丢脸?”

    狄阿鸟点了点头,蹲卧下来,摆摆手说:“孤怎么能不知道?你对孤的忠诚,孤怎么能不知道。但你想过没有,虽然孤没有明说过,没有公开承认过,可实际呢,若没有中原皇帝对孤的册封和扶持,孤又会有今日吗?若他负孤在先,那无话可说,可他不负孤,孤却反戈相向,可合道义?”

    他又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呀。他要让孤去死,孤听不听是一说,人家还没让咱死,咱就背叛了?”

    博大鹿想了一下说:“这不一样。你叫我死,我就去死。”

    他已有醉意,摇摇摆摆站起来说:“阿鸟。你说叫我去死。我现在就去,我心里只有一个主人,中原皇帝,他不配。”

    狄阿鸟一看,连忙摆手让他坐下,怒斥道:“你若是真喝醉了,就滚回去睡觉,若没醉,你要还能听孤说事情,老老实实坐下。”

    博大鹿连忙坐下,说:“其实也没太醉,我就是想证明给你看。”

    狄阿鸟挪身踹了他一脚,踹远了,又勾手让他到跟前,然后小声说:“听孤给你说,为什么孤判断朝廷胜而陈朝败。”

    他打开了箱子,让博大鹿去看。

    博大鹿伸长脖子,慢慢探过去,只见箱子里摞着蝉翼般的白绢,上面血迹斑斑,正是满心疑问,发现狄阿鸟递了个头过来,就接上,狄阿鸟示意他收,他就一分一分往怀里收,这时他看清了,全是血指纹印。狄阿鸟见他拽着,凑着眼睛看,问他:“这是西陇仓州被劫掠的几郡百姓请求孤出兵按的手印?这还只是一部分,一部分,你想过没有?这是民心?这不但是民心,这还是血和泪,这些血和泪还说明什么?拓跋氏的部众迅速腐化堕落贪婪无耻。所以,孤认为拓跋氏必败,孤出兵,乃是顺从天意,吊民伐罪。”

    博大鹿“啊”了一声,飞快地拽着看。

    正在这时,外边传来声音:“大王。渔阳八百里加急。”

    狄阿鸟沉吟了一下:“渔阳?”他回应说:“先让人歇歇。孤还有话给孤的大将军讲。”他转过来给博大鹿指指门口说:“大鹿。从渔阳来的八百里加急,如果孤没猜错的话,还是孤的家事,至于孤的家事怎么会动用八百里加急这个实不应该,不过孤可以现在就告诉你他要告诉孤的事情,孤的长子,被靖康朝廷给扣了,也许已经带往长月。”

    博大鹿不敢相信道:“那些王八犊子又不安稳?我们还要替他们打仗?”

    狄阿鸟淡淡地说:“说出来你也许不相信,这是孤故意的,孤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假装气不过,起兵向朝廷讨要儿子。但这只是一场戏,实际上孤只会在包兰坐镇,你去,不但你要带着你的人,还要将履约的诸侯军带走,顺夏州,定州一路南下,直抵上郡,表面上威胁关中你到那里,派出使者与朝廷打嘴巴官司吧,就说我们东夏原本是要出兵的,可为什么他们还扣走孤的长子,这是要干什么?既然信不过,为什么还让我们出兵,你就在那里闹。记得,行军的声势要造大,队伍行军要慢,旗帐要全部打开,就这样一路过去,说:不还孤的长子,你不但不履约,还要打进关中。如果朝廷顶不住,要送孩子,你也不答应,问他们想扣就扣,想还就还,哪有那么容易,要还也可以,一道把皇太子和皇长孙一起质押到东夏来。要让人相信,这就是孤向朝廷发难的借口。”

三十二节 杯酒为信() 
战争的弓弦越绷越紧,冲突不断的战场却逐渐沉寂下来。

    或许局外人认为,两个大个子收住互掐的双手,也许会发生一点儿转机,狄阿鸟却异常敏感地嗅到到空气飘来的一丝征尘味,那征尘混杂着统御者的决心和民众的意志,疯狂而猛烈。

    狄阿鸟已经感觉到异样的压抑。

    通过一系列的情报,迹象明显。在这种大规模的国战当中,小国总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作为巨无霸的帝国动用全身的恐怖。

    如果一生居住夜郎,你也许永远也想象不到数十万的民夫、大军涌向关中,密密麻麻向西、向北连绵进军的场面,但这是真真实实,正在发生的事情。

    在这种广泛密集的战线前,战争也许已经成了没有丝毫艺术的实力对抗。

    狄阿鸟不知那个拓跋巍巍怎么样了。他却很忧心。

    如果这等规模的人众是蜂拥向他的东夏呢?难道说杀人一万自损八千,到最后生黎涂炭?他担忧的其实不是战争的胜负,而是战火焚烧下消逝的一切。胜负重要,更重要的是双方的承受者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农田尽毁,房屋倾颓,狼烟遍地,山河破碎。如果战争竟成了这样的对抗,为帝王者何堪?

    他想,个人的荣辱是比不过万众求生的意志、这种战争之下,倘若君王硬要以一己之私,拖着百姓垂死挣扎,最后肯定会被抛弃,应该叫做逆天而行。

    正如他在高显广为宣传的那样,如果仅仅是换个帝王,岂有玉石俱焚之理呢?

    但他知道,秦纲不会这么想。

    这位皇帝已经把亿万民众的意志加身,与大棉的战争和历来对中原帝国的优越感,令中原万千民众抛弃相互之间的矛盾凝聚在一起,一致对外。

    秦纲不过是他们之中最感同身受的一个,凝聚了万众的意志,可称为顺应天意。

    他还知道,拓跋巍巍也不会这么想。

    拓跋巍巍他毕竟不是中原人。

    他感受不到中原人受下的刺激。他没有见过闹市上有人喝醉酒,突然手舞足蹈,捶头痛哭的人,他没有见过卖兵器的人哗众取宠,突然举着一把剑要十年生聚,他也不会知道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农夫晚上围坐着,忽然有人说:“我们又打败仗了。”然后一屋子的人陷入悲愤和沉默。

    拓跋巍巍想到的可能是他是拓跋神唯一的儿子,受到了拓跋神的保佑;他也能以一生的戎马做出肯定,善战者不以人数论输赢;而且这些年来,他以陈州为根基,东西开拓,整合出了大片的国土天哪,你是让一个拓跋神正保佑的君王放弃自己么?他打下广大的国土,战将如云,谋士如雨,风头正盛。

    不。

    他的尊严绝不允许,他誓死捍卫自己的尊严,不退让一步。

    而且,每当他站在人们面前,都会听到人们发出欢呼,做出要誓死捍卫他的誓言。

    狄阿鸟相信,两个帝王中会有一个,会在到了最后关头发现他受骗了,但他们这时发现,往往已经晚了。

    静下心来,观摩着这番大战,他自觉自己成长了。

    如果不是白手起家,也许穷他一生,他都难以想象勘破这一丝玄妙竟然会这么简单,而勘破了,却好像突然觉得自己擅长做帝王了。尽管他还年轻,他却打算将这种明悟传给子孙,于是调完素琴,净手恭坐,有所思而捺笔:“夫人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国不可逆人,君不违国。善于国者,君导其国,国动其民,上下一心,兆庶之所瞻仰,天下之所归往,君王之为前驱。”

    各处春雷遍地,风云变幻。

    唯有接近荒漠之包兰,上空一团宁静,晴天干雷,无所躁扰。

    直到董太师来访。

    征伐陈州的战争被秦纲亲手点燃,皇帝将手书装入箭袋,令人送往一线,战火刹那间从沧州的最东端烧到安定、又烧到陇上,最后烧到泾郡、雕阴,拓跋巍巍的战略是先打外线,从安定往西这一线下手,这些外线离京城长月远,兵力薄弱,一旦突破,便可威胁陇上,可保内线。

    而朝廷却想挨着陇上,泾郡,北地,上郡进攻,因为这些地方围绕京城,更容易集中优势兵力。

    双方的战略意图都很明显,拓跋巍巍在沧州打进来,朝廷无奈,朝廷从直州打出去,人多势众,拓跋巍巍避让而去。

    因为这种避让,陈朝打刘裕也打不下去。

    打刘裕本来就是陈朝营造的假象,勾引狄阿鸟出来,一旦他真心出兵,拓跋氏集中主力,先进行碾灭,然后再南下参战,谁都知道,在家门口打狗注定不会打出结果,既然东夏不但不如期出兵,反而找上朝廷的借口,拓跋氏对这步棋说放弃就放弃。拓跋氏退兵了,按说此时正是狄阿鸟以银川为跳板,配合上郡、北地靖康军向西进军的好时机,东夏却在朝廷边上蹦蹦跳跳,还卡住了上郡脖子找事儿。

    朝廷总有点不放心,不由在长月寻找合适出使的人选,本来秦纲都有心想请秦汾出山,沿着银川去东夏军中坐镇。

    结果,有不少大臣反对,有人跟秦纲说:“狄阿鸟本就是秦汾的心腹,一旦有贰心,陛下让皇太弟过去,不正是借给他一个旗号?”

    再加上秦汾历经磨难,心也淡了,知道避嫌,借身体不好称病,就没去成。

    但东夏的状态,朝廷实在是不放心,再作斟酌,是直到董老太师自告奋勇。

    皇帝问他这岳父:“你去了,该怎么说服狄阿鸟呢。”

    董太师直接回答:“说服啥?他不听,老夫就动手,习练一辈子武艺,挟持他还松松的。”

    皇帝愁了。

    还是健布出面替亲家说话:“若狄阿鸟有异心,暂时稳住他才是上策,别人去,均会使狄阿鸟生出戒心,他会不会提前发难呢?唯太师不问世事,跑去最恰当不过,娓娓可全,不从敢怒。何况目前东夏助我,乃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