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成佛-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他的样子,街道上不少路人都忍不住的看向他。

    目光里面露出来古怪而疑惑的神情。

    但这个时候,慧觉似乎根本已经不在意他们的目光了,他只是走着,吃着,哭着。

    不知道何时,他停下了自己的脚步。

    他手上的馒头和蒸糕,已经吃完了。

    剩下的,只有一张薄薄的油纸。25

第二百一十章 发愿三境() 
看着手上薄薄的油纸,慧觉却是忽然笑了起来。

    他仰天大笑,笑得开心。

    他的笑声,甚至将周围的路人都吓了一跳。

    他们一个个都是用有些惊慌和不知所措的眼神看向慧觉。

    但慧觉并不在意。

    他只是将油纸小心翼翼的折好,然后收进了自己的衣袖里面。

    慧觉曾经很多次想过。

    自己的母亲到底在做什么。

    她是不是健在。

    她是不是过着幸福的生活。

    那个辜负她的男人到底有没有回来找她。

    亦或者,她现在已经像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所叙说的乐师一样,已经被某个官宦富商买下,成为了别人的妾室。

    或许,还有着什么更加悲惨的遭遇。

    现在,这个答案他得到了。

    这样,就足够了。

    斩断了六根,明见了本性。

    如果说,离开邙山的慧觉是走上了一个起点的话。

    那么现在的慧觉,就是从那个起点,走到了终点,同时又回到了起点。

    求佛,求佛,佛在何处。

    灵山又在何处。

    明我见性之时,佛又何须再求。

    因为,我便是佛,佛便是我。

    灵山,只在我心中。

    立志三境界,求、修、给。

    发愿三境界,发愿、行愿、无愿。

    如果说,立志,便是走入心宗的佛门,心中有了渴望普渡众生的心愿。

    那么发愿,便是在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

    然后让自己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而行愿,便是这个努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之中,不知不觉的,其实便等于在渡救众生,同时也是在历练自己。

    无愿,并不是说没有了大愿。

    而是说,在行愿的过程之中,已经没有了迷惑,明悟了自己的本心。

    达到了明了的境界。

    所谓明我见性。

    此时此刻,慧觉便就是已经走到了无愿的境界。

    用简单的话来说,他终于,开窍了。

    这是一个终点。

    而这同时,又是一个起点。

    他在明悟无愿境界的同时,也站在了精进的境界上。

    而且,这一刻,慧觉忽然也明白了。

    自己以前,将心宗四大行,对等于四果境界,是错误的。

    四果的境界,只是用来衡量佛法和神通的境界。

    却并不适用于心灵的修为。

    四大行,就是四大行。

    神通是神通,不可并列而论。

    大笑之后,慧觉重新回复平和的目光朝着周围看了看,然后双掌合十,念了一声佛号,

    “阿弥陀佛。”

    “小僧失礼了。”

    话语落下,他的身影便从原地凭空消失了。

    “没了?!”

    “真的没了?!”

    “和尚不见了!”

    街上的行人和路边的商户看着消失的慧觉,一个个顿时全部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

    他们的目光忍不住的四处寻觅,却哪里能够找到慧觉的身影。

    慧觉的身影凭空消失,再出现的时候,他已经来到了原县县衙的大门口。

    原县县衙大门敞开。

    两个差役守着大门,大门的右边,放着一口登闻鼓。

    这一面登闻鼓,就是用来给百姓击鼓鸣冤。

    只不过登闻鼓,不是随便可以敲的。

    前周朝,就有规定。

    衙门的登闻鼓,不得擅自敲响。

    但是鼓声一响,不管县令在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立刻身着官服,进行升堂。

    只不过,前朝规定,敲击登闻鼓者,不管有理无理,首先杖责三十。

    皇宫之中,同样也有一口登闻鼓。

    登闻鼓一响,天子都得立刻上朝。

    但敲击登闻鼓,只有敌军围城,或者太子薨没,这样的情况,才可以敲击。

    若是有大臣死谏,同样也可以敲击登闻鼓。

    但鼓声一响,不管天子听不听从你的谏言,敲击登闻鼓的大臣,都只有以死谢罪。

    这也算是前朝比较不仁道的地方。

    相比于前朝,律法严苛的大秦,反而在这方面没有那么严苛。

    大秦百姓,府衙之外,敲击登闻鼓者,若是有冤情诉者,无罪。若是无事狭戏者,杖八十,充没为奴。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大秦律法,在这一点上面,反而显得有些人性化。

    而在朝廷之中,却是取消了登闻鼓。

    只是在咸阳帝宫之中,上朝的麒麟宫外,有一口麒麟钟。

    这一口麒麟钟也不是凡物。

    传闻这麒麟钟的钟声一响,可以遍传咸阳全城。

    始皇帝有规定,后事皇帝,除非重病,外训、亲征,否则的话,必须日日临朝。

    麒麟钟敲两次。

    第一次敲,乃是在寅时,和早上开城门的时间是一样的。

    麒麟钟敲第一声,便意味着皇帝和上朝的大臣,必须起来,准备上朝了。

    麒麟钟敲第二声,是在卯时。

    这一声钟敲响,早朝就正式开始了。

    同时会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点卯。

    查看是否有官员缺席、迟到、病假。

    这些都是要记录在案的。

    大秦律法,相比于前周朝的律法,却是严苛了很多。

    这种严格,不仅仅只是体现在针对百姓。

    包括作为上位接阶级的皇帝、大臣们统统都受到了严格的制约。

    慧觉看了看登闻鼓,目光随即又收了回来。

    他虽然有要事求见原县县令,却也没有必要敲击登闻鼓。

    事实上,在慧觉来到原县县衙门口的时候,站在大门口值守的两个差役,也早已经留意到了慧觉的到来。

    “敢问小师傅可是有事?”

    门口两个差役之中的一人朝着慧觉抱拳问道。

    “正是。”

    慧觉点点头。

    “小僧慧觉,奉州府之命而来,求见原县县令大人。”

    “州府来人?!”

    听到慧觉的话语,两个差役微微一惊,立时相互对视一眼,随后之前开口的那人再次朝着慧觉说道,

    “师傅请稍等片刻,在下立刻前进通传!”

    这一次,他说话的语气,都明显恭敬了起来。

    这么说着,他旋即赶紧转身跑进了县衙之中。

    此人进去之后,剩下的一名差役也是朝着慧觉拱手一礼,然后说道,

    “师傅莫怪,来人通传,这是县衙的规矩,我们两兄弟不敢做主,还望师傅不要怪罪。”

    “哪里的话。”

    慧觉微微颔首,这样说道。

    在原县县衙的门口,慧觉并没有等太久,很快的,之前进入县衙的差役就回来了。

    和他一起出来的,还有一群人。

    他们匆匆忙忙出来,其中为首的一人,身着县令官服,显然不正是原县县令!71

第二百一十一章 灭门奇案() 
原县县令是个清瘦的中年人。

    和一般的读书人不同,他虽然身着县令官服,但骨子里面,却是透露出一股朴实的匠人气息。

    他的皮肤黝黑,双掌粗糙,上面遍布着老茧和伤痕。

    看样子,平常似乎多有从事匠作。

    这不奇怪。

    大秦举仕,并非全部录用儒家、法家这些书生士子。

    一些墨家、农家出生的匠人,同样能够做官。

    慧觉说明来意之后,他便邀请慧觉进入县衙了。

    看样子,似乎自己来原县的事情,州府那儿,早有传书给他。

    “小师父的来意,荀某已经知晓。”

    “事实上,此事却也事关我原县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一众人带着慧觉进县衙,路上原县县令便已经有些迫不及待的说道。

    “阿弥陀佛。”

    “施主请讲。”

    慧觉点头示意。

    “事情是这样的……”

    得到慧觉的答复,清瘦的原县县令忙不迭的继续说道,

    “这一件事,大概得从十年前说起。”

    “十年前,原县尚且不是荀某任职,而是荀某的前任,洛县令任职。”

    “在洛县令任期将末的时候,原县前车镇发生一起命案,前车镇首富翟员外一家七十四口人,几乎全部被人残忍杀害。”

    “尸体全部横陈暴死,死法皆是开膛破肚、掏心挖肺,甚至是大卸八块,被生撕活剥。”

    “有的尸体实在死的太惨,以至于我们辨认县衙派去的仵作辨认尸首,都花了很长的时间。”

    “而在这一桩命案之中,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

    “他就是翟员外的亲生儿子,翟家独苗,翟瑛。”

    “并且,他自己承认,家里面所有的人,都是他杀的。”

    听到这儿,慧觉不由眉头微皱,

    “阿弥陀佛,他杀了自己全家?”

    “不是!”

    荀县令摇摇头,忍不住苦笑道,

    “若是这么简单,倒也罢了。”

    “尽管翟瑛自己承认,所有人都是他杀的,但是我们调查之后,却是发现,真凶根本不是他。”

    “而是翟瑛的书童,白宽。”

    “白家是翟家的佃户,白家租种翟家的田地,同时白家的儿子,白宽从小进翟家,给翟瑛当伴读的书童。”

    “两家原本关系算是和睦。”

    “但不知道为什么,在翟家命案发生之前,白家全家统统失踪,然后白宽的冤魂报复,杀了翟家全家。”

    “我们猜测,白家人的失踪,可能和翟家脱不了干系。”

    荀县令的话语落下,慧觉微微颔首,

    “荀施主的意思是,翟家杀了白家全家,而白宽心中怨气不散,化作厉鬼报复,又杀了翟家全家?”

    “正是如此。”

    荀县令点点头。

    继而他又继续说道,

    “但实际上,不仅仅只是如此。”

    “那白宽杀了翟家全家之后,怨气不散,依旧盘踞在前车镇外的伊河之中。”

    “他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两天,就会在伊河之中兴风作浪,凡是有人胆敢在这两天渡河,不管什么人,老人、孩童、孕妇统统都被他害了性命。”

    “至今,根据我们记录,已有一千六百余人死在他的手上,并且从十年前开始,我们这儿的百姓,别说是渡河了,便是靠近都不敢靠近了。”

    “这么猖狂?”

    慧觉眼眸之中有些愠怒,

    “十年来,难道县府就没有派人对付他吗?”

    这么说着,慧觉忍不住问道。

    伊河算是一条比较有名的河流了。

    大秦国土广阔。

    天下共有七条大河。

    名曰:河川、赤水、辽水、黑水、大江、淮河、沧澜。

    这七条皆是横贯数州之地,乃至贯穿十州的大河。

    而伊河,便是七条大河之一的河川的支流。

    河川发源于大秦西北,顺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