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政道风流-第7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道申瞅了一眼姚志铭,道:

    “西原市委推荐副局长杨立志出任,省厅的意见是由省厅政治部主任何明阳出任。”

    “马书记的意见呢?”

    周书明意识到问题的关节,自从上次马新忠在地市领导班子的调整上来了一番仙人跳,好处吃了,却是一抹嘴便溜到一边看热闹了,让他的一番筹划没有完全达到目的。

    周书明也意识到了一些东西,陆政东来了,很多事情不能再按照杨凌峰在的时候那么办了,对马新忠姿还是可以拿出一点姿态,胡萝卜也还是要给一点。

    “由于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所以我还没有向新忠书记汇报。”

    金道申说道。

    周书明心下叹了一口气,难怪马新忠会那般,金道申虽然忠心方面是没有什么问题,在能力上还是欠缺了一点,可是在怎么做人,怎么沟通协调上却是有些欠缺,有些看不清阵头,这样的事情和马新忠商量了,他周书明就会怀疑他的忠心了?

    他有些后悔当初力荐担任组织部长了,如果由秘书长来担任这一角,哪会出现如此局面?

    该拿主意的却是不敢拿主意,罗善政态度强硬不假,难道他就能无视省厅意见?无视省委组织部意见,西原市局局长是省管干部,必须要由省委来决定,作为厅级干部考察甄选的职能单位是省委组织部不是西原市委,西原市委固然有推荐权,但是没有决定权,这一点轻重本末要分清楚,而作为组织部你更应该积极协调省公安厅和西原市委来就这个人选达成一致意见,而在邱忠浩方面,金道申的沟通肯定也没啥进展,显然是感到有陆政东的支持,有些畏惧,总之金道申在这方面并没有完全做到位。从姚志铭满脸阴霾就能感觉得到。

    关键的事情前怕狼后怕虎,你当这个组织部长难道是吃素的?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决断力和意见,而在马新忠的事情上。却又是相反,倒是很干脆的直接不商量就报到他这里来。完全是把主次颠倒了。

    想到这儿周书明心里就一阵冒火,这个金道申,究竟是在搞些什么,就一个西原市局的局长任选也弄得这般,现在外边传言也多,马新忠意见也很大,弄得自己也相当被动。

    周书明知道生气也没用,作为一个高级领导干部。必须要学会养气,姚志铭显然不希望让西原市里的人担任此职务,罗善政希望在这个重要的位置上能用一个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的人来担当的心思也是心知肚明,这也符合西原市里的心思,西原市里希望在西原市干部的人选问题上西原市委依然能保持一定的主动权,这可以理解,但是省委才拥有最终决定权,而邱忠浩显然也对西原局局长这个位置有些他自己的想法,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金道申协调能力差了一点。加上组织部内部也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所以就有点力拙的感觉,周书明心里生出一种说不出的烦躁。或许自己确实是要真正把常委分工进行调整了,组织部长这个位置很关键,很多时候能够起到坚实的支撑作用,如果可以的话,自己应当让秘书长来担任组织部长,至于金道申,也许真该考虑让他分管其他比较条块一点的东西了,或者就要考虑让金道申离开安原,当然这中间肯定也是充满各种变数的。

    周书明强压住这些的心思。缓声说道:

    “你们组织部里边要综合研究省委、政法委和西原市委的意见,他们的意见可以作为重要参考。但是参考就是参考,关键还是要你们组圞织部自己拿出意见来!”

    周书明语气变得有些重了:

    “公*安队伍是稳定的定海神针。西原现在也是憋足一口气想要打翻身仗,公安系统的保驾护航至关重要,选出一个好的领头者这就显得尤为重要。”

    金道申听出周书明话语里的一些不满意,而姚志铭心里则是一黯,从周书记这话语的意思,他能够体会出,这个人选既要能为他所接受,能要能为西原市委接受——周书记这是打算妥协了?

    周书明确实也是为这事有点烦,从内心来讲,他很不喜欢这样的妥协,可是他也能够感受到陆政东正在一点一点的开始发力。

    陆政东现在对政法系统的影响力有限,也就开得很开,所以也就乐得便宜罗善政,巴不得罗善政和姚志铭掐起来,一步一步把罗善政从中立拖向其阵营。

    虽然罗善政也不会因为一个公*安局长和他怎么样,可问题是这样下去,罗善政必然会有想法。

    周书明到现在看清了陆政东一些比较隐秘的套路了,陆政东看似偶尔会在重大事情上表达一下不同意见,表示他的存在,这不过是障眼法,最后还是会回归到他的大思路上来。

    比如省城的新城区规划,陆政东最后还是做出了一些妥协,把原来前期预算较低的资金进行了调整,实际上也就是回到他短时间要增速,要总量上来,安新的上港交所创业板块也是如此,对明年全省基础建设进度也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总之,这些措施还是按照他的大思路再走。

    不过周书明真正所采取的策略是一步步的蚕食,小步快跑,积小胜为大胜,这一时之间是看不出什么的,难怪詹继东在安新会吃那么大的亏,一旦有时间也许就会量变到质量,到时候等到醒悟过来的时候,陆政东已经是拥有强大的力量了。

    这引起了他的重视,所以在策略上也必须要进行一些调整,像马新忠、罗善政这样的副书记和常委该团结还是要团结,别给陆政东太多的可乘之机。

    而且陆政东既然在经济发展上面归于了他的主要思路,它也不能不有所表示,陆政东才上任不久,不着急出成绩,要是他没所表示,陆政东即便是已经修正了那些东西,一样可以有办法让其按照原来的节奏走。

    在这一点上,周书明通过对陆政东的观察,他也不得不承认,陆政东在经济方面完全就是成精了,不说陆政东所做的这些就一定会让经济高速发展,因为这现在还不能完全看得出来,至少陆政东对经济十分熟悉,完全有能力做到把他修正过来的东西又修正回去,还能让外界根本就看不出来,所以为了能够在明年经济总量一定超越前面的山秦省,他也有必要做出一些策略上的调整……

第六十九章 深思() 
陆政东放下了电话,电话是马新忠打来的,马新忠在电话里透露了一些情况,常委会上可能要讨论一些人事问题,省委组织部正在进行积极的研究,包括西原市局局长、东河市、天化市都会有一些厅级干部的调整,调整范围不算大。

    组织部列出的西原市局局长首选人选是辛安市的政法委书记兼任市局局长杜海涛,这个人陆政东是有所了解的,

    这个人是从农村村支书起步,历任乡镇级书记、县长、县委书记,以身作则,坚守清正廉洁,更重要的是还非常有能力,在各个位置上都干得很是不错。

    至于转行进入公安系统也很偶然,当年辛安治安形势恶化,而辛安公安队伍和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千丝万缕,急需一个有原则、能力强的外来者来领导,杜海涛在县委书记任上不但其他工作做得好,全县治安工作也是全市做得最好的,由此进入市委的视野,杜海涛也不负众望,上任一年大力整肃公*安队伍,采取了一系列打击违法犯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辛安成为贝湖治安情况最好的城市之一。

    这样一个人选,姚志铭和罗善政都可以接受,陆政东也觉得比较合适。

    不过对此,陆政东并没有对此有想象中的高兴,一来,这是他意料之中的事情,对于周书明把控的人事权他需要一步步的挤牙膏一般慢慢争取,二来搬开石中军只是一个开始,有利于对石中军进行调查,但这也仅仅是一个开始,后续该如何进行,还是破费思量的。

    而更让他没有太过高兴的是由发现的公*安系统的问题。不由就想到了今后十年中政法系统出现的那些惊天动地的事情,让他也想到了依法治国的迫切性,这些天他专门找来了大量关于法治治国的各种文件以及学术著作。

    而眼下似乎却是走上了弯路,现在的公*安系统权力越来越大。政法系统也是权力越来越大,特别是政法委以及书记兼任公*安首脑也是有争议的。

    政法委到现在如此集权也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

    政法委从建国就有,当年全国政协通过《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该法第5条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检察署,即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检察署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分支机构。在这一制度框架下,政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联合发布《关于省以上政府建立政法委员会的指示》,此后,中央、省级、地区三级政府内都设立了政法委员会。这个“政法委员会”是在《共同纲领》体制下设立的政府机构。而非党的机构,算是政法委的前身。

    一九五四年宪法生效后,政权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它由集权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制变成了宪政分权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政务院变成了国*务院,法院、检察院不再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分支,而是独立的司法部门。这一宪政分权的制度与此前的公检法集权的政法委员会制度格格不入,因此政府的政法委员会制度一度消失。

    现行的党委政法委员会制度直接发端于一九五六年的“中央法律委员会”,规定的**中央法律委员会的任务是**中央交办的工作。主要是关于法律工作方针政策和各部门的分工等问题,并不主管有关部门的具体案件。当时公检法各部门都设立党组,各有关机构的党组直接向中央负责。向中央请示报告工作,并不向**中央法律委员会报告工作,这表明其只是一个秘书性质的机构,而且只设在中央一级,**中央法律委员会与法治国家并不存在矛盾。《共同纲领》体制下集权的政府政法委员会向**中央法律委员会的转变,表明了一种法治的倾向,起码在地方上,法院、检察院是独立的司法机关。

    但是两年后事情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大*跃进中成立的中央政法小组成为一个集中决策权(立法政策)与执行(司法)权的机构。这是一个高居于宪法设立的公检法之上的不受约束的组织。

    从此,开始形成了党政不分的一元化体制。从这开始,县以上各级党委都成立了政法小组。政法小组不仅“协调”公检法的关系,而且逐渐形成了重大案件要由党委审批的习惯。

    而在一九六零年,最高法、最高检和公*安部合署办公,并由公*安部统一领导,这两个措施无疑与十年动乱存在因果关系,文*革期间,党委被踢开,政法机关被砸,中央政法小组自身也难免其祸。中央政法小组在名存实亡了数年后,它就连形式都不存在了。

    历史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央批准成立中央政法小组,协助中央处理最高法、最高检察、公*安部、民政部四个部门的一些政策方针问题。而在文件中明确规定新成立的政法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工作中带有方针、政策性的重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