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御史冯三元弹劾了熊延弼,熊延弼也撂担子不干了,直接上书请辞。熊延弼此人虽有一些才干,但是脾气暴躁、意气用事,终究难成大器。

    原本朱由校还想以临阵换帅不妥当的理由来拒绝东林党的要求,设法把熊延弼继续安排在辽东经略的位置上,没想到熊延弼自己上了一道奏章,让朱由校的计划流产。

    朱由校无奈,只能批准了熊延弼的请辞奏折,再一次让东林党得逞了。

    接下来也就那样了,东林党趁机把袁应泰推举出来,让朱由校任命其为辽东经略。朱由校面无表情的同意了,心里只能叹息一声,看来沈阳不保了。

    明末只要是东林党一派经略辽东,马上就会出问题。难道东林党人都是蠢猪?当然不是,不是他们蠢,而是他们贪。

    辽东每年光是京运军饷就高达300万两以上,有时候甚至会突破500万两,再加上地方屯垦所得,这是多么庞大的支出。

    东林党人想要争这个职务,为的就是贪钱。前线士兵的军饷被贪,为了生存有时候甚至把武器装备都卖了。上行下效一番,军队马上**。这样一来,军队又如何打仗?

    而且东林党大佬们贪得差不多了,就会组织一波‘强行送温暖’活动,让一群乌合之众出城浪战,然后被野猪皮杀得大败亏输。如此一来**哈赤就不会被剿灭了,朝廷就要往辽东砸更多的银子。

    武将是养寇自重,东林党是养寇自肥。当初**哈赤实力弱小的时候,东林党先是造了一堵墙,把**哈赤隔离出去,让**哈赤安心消化地盘。等**哈赤壮大得差不多了,东林党又非常配合的把墙拆了,让**哈赤继续壮大。

    **哈赤这个强盗团伙抢到了东西,这些东林党也是有利益的。因为野猪皮要从大明购买作战物资,那么就要和晋商进行交易。晋商赚到了银子,东林党大佬们自然也有银子拿。

    辽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三角利益。

    **哈赤、东林党、晋商相互协作、掩护,最后才演变成了满清入关,东林党寒了多少将士的心,根本就数不清。例如崇祯年间的孔有德在登莱反叛,无非就是因为毛文龙不愿配合东林党人攫取利益,而投靠东林党的袁崇焕在东林党的指示下把毛文龙斩了,结果寒了孔有德等人的赤诚之心,最后才走上反叛之路。

    历史上被痛骂的吴三桂,实际上也只是东林党的棋子。历史上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被满清俘虏,之所以能够逃回来,不过是东林党和野猪皮暗中交易的结果。

    因为李自成进京后,拷问百官,仅在京城就从这些官员府邸中搜出了800万两白银,而此时的百官自然就是东林党。李自成和东林党彻底撕破脸,东林党自然是指示吴三桂倒戈,让满清入关先灭了李自成。

    只是没想到,最后玩脱了,东林党已经无法满足满清越来越大的胃口了。满清之所以能夺得天下,不是满清能征善战,汉八旗才是满清夺取天下的主力军。因为满清足够野蛮,汉八旗如同炮灰一般的上阵厮杀。加上满清可以靠抢掠来维持后勤,可以组建更多的军队,所以才让满清夺取了天下。

    **哈赤这个强盗团伙,战斗力并没有那么恐怖。只要没有内应,明军有足够的军饷、物资供应,换个靠谱点的主帅,灭掉这个强盗团伙不过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朱由校通过利益挂钩,基本上拨开了历史的迷雾,看到了本质问题。东林党已经给明王朝上了一个套索,这个套索已经越勒越紧,最后将会把明王朝绞死。一同遭殃的,还有大明的上亿子民。

    此时的朱由校还无力反抗,只能继续隐忍。

    国家财政还是要管一管的,因为太仓库亏空,朱由校这天上朝,再一次催促江南缴纳拖欠的200余万税款。

    在朱由校的再三催促下,江南地区拖欠的两百万两税款终于是慢吞吞的征收了上来,暂时弥补了太仓库的亏空。

    只是明年的财政,又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意识到危机的朱由校,加快了自己的脚步。退朝后,朱由校就忙得脚不着地。

    正在筹建的‘大明皇家银行’,已经招募到了第一批员工,其中有三个是从山西票号里挖来的掌柜,拥有充足的经验,普通员工招了十几个,都是年轻秀才,有足够的文化水平,朱由校打算把这些秀才当成骨干来进行培养。

    此时朱由校正在做人员培训方面的事情,银行如何运作,还有业务范围什么的,都是需要培训的。

    只要培训出了第一批职员,后面就不用朱由校费心劳神了。

    另一件事就是整顿兵仗局,兵仗局是宫内生产军事装备的部门,朱由校去看了一下,结果发现这只是一个作坊。

    而且兵仗局制造的兵甲,更多的是仪仗所用,质量方面还不太达标。

    “官家工匠所造军器之所以不合格,主要还是工匠待遇太低,以至于工匠们只能偷工减料,否则甚至都无法造出军器。”孙承宗为朱由校指出了问题所在。

    明代的工匠,属于贱籍,因为待遇不够高,逐渐被商人挖了墙角,很多工匠都流失了。

    工部的军事装备生产朱由校一时半会也插不上手,但是宫内二十四部门里的兵仗局却是有绝对的权力的。

    随即朱由校下了一道圣旨,召各省生产军器的工匠进京。朱由校要训练军队,兵仗局这点工匠是远远不够用的。

    朱由校决定以兵仗局的工匠作为底子,在宫外成立一个‘皇家军工厂’。

    网

第014章:皇家军工厂() 
天启元年,春节非常热闹。

    宫内的太监、宫女们都开始了各种庆祝活动,酒宴什么的都都有,宫内人员皆可入席,一时间热闹非凡。

    这是每年都有的活动。

    而今年则格外热闹,太监、宫女们脸上都有了真正的笑容。朱由校在宫内,也懒得宴请众臣。

    那些东林党有什么好宴请的,见了就心烦。

    “皇上,您从各省召来的工匠们已经到了。”李进忠对朱由校禀告道,朱由校问道:“来了多少人?”

    “一共五百人。”李进忠回答道。

    “大过年的。”朱由校随即吩咐道:“把他们安排到军工厂的宿舍去,再给每人发个红包,就给3两白银吧!”

    “是,皇上。”李进忠连忙去办。

    这段时间,李进忠一直都在负责督建军工厂,在北京城外圈了一大块地皮,在上面兴建起了厂房、宿舍。

    此时工匠也到了,朱由校初六就出宫了,前去城外巡视军工厂,这次朱由校是打着天子仪仗出宫的。

    结果到了城门口,就被一群东林党大臣拦了下来。

    “皇上,您这是往哪儿去?”杨涟出列问道,朱由校说道:“朕出城巡视军工厂,你们拦在这里,难道还不允许朕出城不成?”

    “臣岂敢,只是皇上您出城前,总得和我们个旨意,否则大臣们也不放心,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杨涟脸上却是没有什么惶恐的神色,淡定的说道。

    “朕去去就回,不用瞎操心。”朱由校挥了挥手,“还不快让开路来。”

    “臣遵旨。”杨涟等人让到一边,天子车驾这才得以出城。然而一群大臣却是跟在了后面,如同跟屁虫一般。

    朱由校回头看了一眼,索性不管他们。

    来到郊外,就看到一个被围墙围了起来的区域,入口处已经挂上了牌子,上面写着‘皇家军工厂’。

    门口还站着好几个锦衣卫,皇帝直接进去了,后面的大臣们不知道皇帝在搞什么玩意,也想进去瞧瞧,却被锦衣卫拦了下来。

    “闲人止步,此乃军事重地,不得入内。”一名锦衣卫把绣春刀抽出半截,一群大臣鼻子都被气歪了。

    杨涟直接上前,怒道:“我们乃是朝中大臣,你有本事就把我砍了。”

    锦衣卫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让开,让开。”杨涟伸手把锦衣卫推到一边,东林党圣斗士的名号可不是白叫的。锦衣卫面对东林党的撒泼,也直接无奈了。一边极力挡着,一边连忙进去禀报皇帝。

    “让他们进来吧!堂堂朝中大臣,这般撒泼成何体统嘛!”朱由校用笑话的语气说道,军工厂不过刚刚筹备起来,也没什么好看的。

    很快一群大臣就进来了,一阵左看右看。只见军工厂内,已经搭建了很多棚子,棚子里面许多工匠正在叮叮当当的敲打着,制作着各种军器。

    同时还有不少厂房还在施工,整个军工厂内可谓是热火朝天。

    朱由校正在视察工匠们的生产,很快朱由校就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这些工匠往往是一个人单独制作一件扎甲或兵器,需要的技术要求比较全面。

    “皇上,军工厂如果要生产6000具扎甲,以及6000套马甲,苏钢还需要采购一批。”负责军工厂管理的杨迁善是兵仗局的掌印太监,今年也仅有二十岁出头。

    “那就再买吧!”朱由校无奈,官营钢铁厂早就倒闭了,现在明王朝制造军器所用的钢铁完全靠买,根本没有朝廷自己生产的钢铁。

    这样的情况确实让人无奈,朱由校也意识到,自己还要兴办钢铁厂才行。否则连军工体系的基础都没有。

    “军工厂这样制造军器有些麻烦,可以拆分成各个工序,每个工匠只负责一道工序,最后再组装起来。这样对工匠的要求就不会那么高了。”朱由校接着对杨迁善说道,杨迁善回答道:“奴才已经在尝试了,有十几个工匠正在尝试分工制造军器。”

    朱由校惊讶的看了看杨迁善,随即在杨迁善的引导下来到了一个工棚,里面的十几个工匠果然正在分工制造扎甲。

    扎甲是明代比较流行的铠甲,是由一个个小铁片反复锻打、编制而成,对冷兵器的防御能力非常不错。

    朱由校仔细询问了一番,才知道这种生产方式,在明代的作坊当中已经比较常见。

    这种生产方式并非是什么流水线生产,而是叫做‘分工并行’,流水线生产是要有蒸汽机、电击传送的。

    分工并行对提高效率方面,也有一定作用,毕竟熟能生巧,不断重复一道工序,速度也就快了。不过这种效率的提高并不是太大,真正的好处是减少工匠的培养时间。一些简单的工序,普通工人培训几天就可以掌握。

    “不错,不错。”朱由校看了之后极为满意,对杨迁善说道:“尽快把分工并行的生产方法普及开来。另外还要把量尺标准化,别造得长短规格不一。”

    “是,皇上。”杨迁善看到皇帝露出满意的神色,心里顿时也激动起来,这下可算是露脸了。

    朱由校又视察了一番军工厂的管理,结果让他十分满意,他制定出的管理制度,杨迁善基本上都执行了下去。

    军工厂改变了过去官方作坊,由工匠接官方订单的粗糙管理方式,变成了由官方供应原材料,同时官方制定生产计划,工匠只负责制造的模式。工匠待遇则是每月1两白银,外加一石粮食。

    明代一石粮食是92~94公斤左右,基本上足够工匠养家糊口,如果是六口之家,一石粮食基本上也够吃,毕竟粮食消耗大的主要是青壮劳动力,干活的时候军工厂是提供伙食的。外加1两白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