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过阴阳五行学,就能很简单的得出结论,要想拯救明王朝,大方向就是打击黑恶势力,让正义重新占据上风。让善良的老百姓,能大声的说话。

    如果纠集起来的这些齐楚浙宣党马仔,依旧贪张枉法,即便会做事,也只是让明王朝苟延残喘,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善问题。

    朱由校的反腐策略就是先从这些投靠他的马仔抓起,然后再扩大阵地。在这个区域内,一切贪腐行为一旦发现就必然严惩,让贪腐全部见光死,没有妥协的余地。这些官员如果能贪污不被发现,那就是他们的本事,没必要去纠结这个问题,自然规律注定了,不可能完全杜绝贪腐。

    中国官场会腐烂,历来都是从上面烂到下面。上面带头贪,下面才会跟着贪。抓好上层官员的贪腐,影响力就会逐渐扩大到中下层。

    治理国家方面,中国的传统模式可以类比为‘阳’,阳为气,更加飘渺。西方人注重细节的模式,则可视之为‘阴’,阴为质,更加具体。两者各有优劣,国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相拼之时还是中国模式占一定上风,因为阳性占主导地位。

    但是孤阳不长、孤阴不生,走极端虽可盛极一时,却无法长期维持下去。而根据阴阳五行学的规律,阴阳平衡才能‘万物生发’。因此最好的治理模式,还是进行综合。用传统国术制定大原则,用西方人的方式制定细节,国家就可以强盛。

    作为穿越者朱由校,显然在这方面优势巨大。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为了追赶西方国家,已经在细节上更加注重了,尽管没到西方人那种几乎‘走火入魔’的程度。而这个年代的明王朝,懂得用传统国术治国的官员,实际上多得很。毕竟这年头的文人,都是学过阴阳五行和周易卦的,抓大原则是他们最为擅长的东西。所以说造反的时候,文人的支持为什么那么重要?就是因为他们能提供大原则、大战略上的指导。

    没让朱由校等待多久,就让穿越者的优势,和中国传统的治国优势‘双剑合璧’了,因为内阁首辅沈潅一天之内给他连上了三道奏折,提出了许多治国方略,顿时让朱由校如获至宝。(。。)

    p:第二更到,这章可能废话多了点,不过相信大家认真看的话,还是能学到一些东西的。作者想说的是,那些抨击说让十五六岁小女孩参与治国比较儿戏的朋友消停一点吧!道理给大家阐述了,治国实际上不难,只在于有没有正确的意识罢了,这种意识实际上是比较容易培养的。

    。。。

第131章:运转的内阁() 
沈潅的这些奏折中,提出了当前局势的施政策略。&

    一是征收商税,北方逐渐扩大税务局的收税模式,在南方则暂时进行粗略的商税收取,重点征收茶叶、酒水、市舶、丝绸等方面的赋税。

    二是整顿盐业、漕运,可获巨利。盐政北直隶以当前推行制度为主,其余各省再进行整顿。漕运则可对夹带私活进行征税。

    三是整顿矿业,天下铜矿之利,多数落入私人之手,每年用于铸造铜器不计其数,可直接查封私营铜矿,并严查金、银矿产偷采。

    这是开源方面,节流方面则没什么建议了。明王朝此时基本上是把能节流都差不多节流了,皇帝都被要求节俭。至于宗室禄米什么的,这个暂时是动不得的。

    还有赈灾、水利修缮方面,沈潅也做提出了相应策略。地方灾荒当以最快速度上报,然后由地方先行赈济,随后朝廷调拨钱粮补上地方支出,并进行全面赈济。水利方面则在北方全面推行保甲制,恢复农闲徭役制度,以稳定地方局势。

    同时在地方行政上,先对贪腐梳理一遍,把地方上名声恶劣的行政官员剔除,并提拔廉洁、了解民情的基层官员主政地方,并加大对匪盗的打击力度,同时在北方可以用当年田赋征收之粮组建义仓,不再对新粮进行折色,只对每年义仓陈粮进行折色。

    朱由校仔细看了一番这些奏折,顿时甚感欣慰,终于有个脑子正常,会提出点建设性意见的官员上来了。不由对沈潅的初步印象提升了不少,之前沈潅在内阁担任次辅,实际上被叶向高压制着。也没什么施展余地。

    现在叶向高从内阁滚蛋了,内阁终于不是一个只会被动应付政务的酱油部门了。沈潅提出的这些措施让朱由校感到极为满意,于是逐一进行批复,全部通过了沈潅的建议,并且在背后加了一句:“爱卿可放手施政。”

    同时要求沈潅再商议出一个驿站的整顿方法。

    沈潅再内阁接到批复,顿时大喜。皇帝既然支持,那么接下来内阁就可以大干一场了。而对于驿站的整顿,沈潅也很快拿出了方案。

    整顿驿站的方案实际上都有现成的,那就是张居正施行的举措。当时张居正整治下的驿站,已经一改乱象。变得井然有序。只不过后面人亡政息,驿站再度迅速糜烂。

    于是沈潅将张居正的方案搬了出来,并且进行了一些补充。主要就是替换勘合信物,所谓勘合,就是一种分为两半的令牌。例如一个人要从海南前往京师,就要先到驿站购买勘合,驰驿到京,费用按照远近不同。是两还是两。然后就会给旅客一个勘合令牌。沿途只要能合得上,就可以乘坐驿站的马车。一路上吃住都有驿站负责,不用多花脑筋。即便路痴都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驿站勘合很多被驿卒当成人情送出,所以要对驿站勘合进行全面替换,并且对勘合信物的收回进行管控。

    沈潅的这个方案送到朱由校这里。朱由校又进行了一番完善。

    一是提高驿卒待遇,每月发放饷银元。二是对驿站收入进行管理,用于日常支出,已经马匹添置。三是对走私、驰报进行打击。并开设相关业务,将收入统一归入管理。

    之前的驿站,也属于那种自负盈亏的模式,每一个驿站的盈亏,被施加到这些驿卒头上。以至于驿卒被人威胁,也因为被人敲诈勒索产生亏损,进而进行货物走私,以及接揽民间快递业务。

    既然如此,那干脆把这种自负盈亏的模式,转变为由官方承担其成本。并对业务进行管理、运营。

    明代驿站是一个成熟的体系,这就是很好的资源啊!完全可以发展成为古代的快递公司和长途客运公司。而且还是独此一家,这种快递公司不仅能够经营客运,还能对货物、信息进行快递。

    这么好的资源,随便运作一下就能赚到钱的。就算是赚不到多少钱,支出也不会增加多少。而且就算成本增加,那也是给驿卒发放军饷的成本,这钱是发放给底层群众,又解决了一部分群体的苦难,并且使得这些驿卒不用挖国家墙角就能过上不错的生活,再进行一番整顿,自然也就没人会挖国家墙角了。

    驿站成本,主要就是人员和马匹的添置。马匹倒是不缺,毕竟驿站用的马匹又不是战马,各省都能进行养殖。之所以大明养不出太多的战马,主要是因为战马养殖需要比较大的场地,能让马匹无拘无束的奔跑。各省百姓那么多,土地都不够用,还有那么多地皮去养马?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也就只有大草原上,才有足够的空间让这些马匹奔驰,从而才能成为战马。

    至于驿用马匹,养出来并不困难,大明又不缺草料。

    朱由校把方案写了下来,写得非常详细,如同后世企划案一般来做。接着又发回内阁,内阁首辅沈潅仔细看完这个极为详细的方案,顿时发现这个制度上的改革方案显然十分靠谱。和这次反腐一样,也是先给钱,然后再杜绝问题。如此一来就不会导致驿卒因为走私业务遭到打击而无法维持驿站体系的收支平衡。

    朱由校甚至连驿卒的工作时间、考评规则都写得一清二楚。

    沈潅不得不佩服,不过倒也不是很惊讶。自从皇帝登基以来,就进行了很多这样的改革,改革过后都把事情做的很细致,例如税务局,就把税收制度变得细致,不像以前那样,只是进行简单的商税征收。

    沈潅随即同意了这个改革方案。

    皇上的政令自然是要内阁同意的,内阁不同意如何实行下去?所以之前朱由校是绕开文官集团,用宦官和厂卫来实行。

    但是宦官和厂卫的执行框架显然要重新搭建,不像文官的行政系统覆盖到全国地区。

    此时朱由校把东林党打压下去,把沈潅这些人提拔起来,文官系统终于是可以用了。这让朱由校实在是省心不少。

    沈潅随即开始实行这些改革方案。相比朱由校进行改革的略微激进,沈潅的风格还是更为柔和一些。

    就如狂风暴雨,往往只能下几个小时。而和风细雨,却可以下一整天。改革方式也同样如此,一旦太过激进,下级官员和百姓会感觉无所适从。毕竟节奏太快了,他们根不上这些节奏。

    毕竟一套新政措施下去,官员和百姓总得有个熟悉的过程。当改革的东西一下子太多,官员和百姓都无法消化这么大的信息量和改变的时候,就会产生混乱了。

    驿站的改革方面。实际上也是比较简单的。

    打击走私太容易了,毕竟驿站是以驿卒、驰道为运转核心,既然这种走私活动有固定的人和固定的路线。随便派点人过去就逮住了。

    中国这种国家,历来都是人治的模式。所谓的法制,秦代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至于后世的天朝,同样也没有脱离人治的传统。这还是和中国的人精太多有关系,上面有什么制度下来,如果有人看着的情况下。倒是会遵守得很好。一旦上层开始腐烂。下面也会迅速腐烂。

    所以改革驿站,只需要派几个靠谱官员前去主持。层层监察下去,对违反制度的进行惩处。用不了多久就能取得成效。

    没有成效,意味着所托非人,再换就是了。而且只要内阁用心。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廉洁官员还是很多的,识人用人的方法,在中国的传统行政体系中,也是有很多方法的。

    例如传统的看相,戚继光选拔士兵就有看相的环节,例如那些有凶死之象的,戚家军是不要的。这种人上了战场,抗风险能力很差。战场就是一个能对个人命运产生碾压的环境,能让不同命运的人死在同一天。如果己方官兵气运更加强盛,那么在战场上就有一定优势。但这种气运上的加持,就类似游戏里的buff,只是一定的状态加成或减益。如果一支军队气运比敌人强盛,但是缺乏训练,那么在战场上说不定就是走狗屎运,或者在面临绝境的时候产生哗变、逃跑、投降,进而保全性命。

    如果一支军队不仅有强大的气运,还有良好的武装和充足的训练,以及靠谱的指挥,兵力方面又不是太处于下风,那基本上就是战无不胜。

    如果是一般的军队,通常是要先上战场打上几次,把那些气运不够强的士兵如同筛子般淘汰掉,然后继续补充士兵进去,然后再死一批,再保留一批。如此反复筛选下来,才能得到一支精锐部队。

    戚家军相比那些一般的军队就不太相同了,新兵气运本身就进行把关,只要有足够的基层军官,以及良好的武装和充足的训练,走上战场的新兵也有更大的把握获得战争的胜利,并且极大的减少伤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