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午和晚上就没有课程了,但是却有其他活动。

    学院会组织学员前往工厂、皇庄、矿山进行参观,参观生产的同时,学员们可以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小组是什么?

    就是研究各种东西呗!

    仅仅开学不到一个星期,农业课题小组就在徐光启的牵头下成立了三个,一个是小麦育种,一个是红薯育种,一个是农作物施肥试验。

    什么杂交、嫁接等等概念,还有农作物所需肥料是氮磷钾三种元素,这些皇帝提出来的东西,都还要进行验证才知道是不是真的。

    没过多久,学院里又增加了生物学,并且调来了几台刚制造出来的显微镜,这是琉璃制造厂的新产品。

    琉璃制造厂制造的订单中,除了显微镜,还有天文望远镜。

    最先配备天文望远镜的是宫内的钦天监,钦天监是宫内非常重要的部门,时刻观测着一个国家的风水气运。

    风水自古以来,便是为权贵服务的东西。普通老百姓不相信,那是没统治者没必要让他们相信。

    宫内钦天监的水平还是很高的,和民间风水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天文方面。民间风水师基本上只懂峦头,而不懂理气。宫内风水师,而宫廷风水师则两皆知。

    这主要就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是禁止民间私学天文的,抓到是要砍头的,民间风水师不懂理气也是正常。

    皇家科技学院却是可以接触天文学的,朱由校很快也给皇家科技学院配备了两架天文望远镜。

    皇家科技学院尽管没有什么讲师,但绝对不是一个沉闷的地方。学员们一个个都仿佛进入了一个新天地,在这里总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他们一边学习,同时也在一边验证。例如力学三大定律(牛顿定律),例如元素周期表,例如各种物理公式、化学反应公式。

    以及诸如植物细胞、植物所需养料为氮磷钾这些知识,他们学到之后,便会成立课题小组进行验证,验证成功过后,便会着手研究如同进行生产应用。

    皇家科技学院,基本上就是一边学习,一边验证,一边实验的一个地方。

    张进和其他学员很快就发现,皇家科技学院的这些知识,简直就是一座座宝藏,因为他们看到了《专利法》。

    学院的课题研究经费是由皇室提供的,专利六成收益归皇室,四成收益归研究人员,可谓极为大方。

    之所以只要六成,主要是保障皇室能自由使用这些专利,其他都不是很要紧。四成的专利所有权,能极大的激励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这四成专利分到课题小组的学员头上,每个人也只是一部分。但是课题研究成功,皇室还会给他们丰厚的奖金。

    与此同时,只要是学院提出的课题,参与进去都能拿到一笔丰厚的工资。一个月的工资起码是一百元起跳,如此丰厚的待遇,让一群出身寒门的学员激动不已,但要想参与到这些课题当中,对数理化、生物这些基础学科都有相应的要求,好在皇家科技学院并不要求他们全能全才,偏科完全没问题,只要偏得足够优秀,反正研究的时候可以进行合作。

    为什么明代官员和皇帝的关系一直显得貌合神离?皇帝形成一派,官员形成一派,互相博弈。

    朱由校穿越后思考了很久,又对比了宋代的经济制度后,发现了本质的问题,那就是俸禄问题。

    宋代是官营经济占主导地位,那时候的文人只要给皇帝打工,就能获得社会地位、物质财富,因而宋代的官员和皇帝的关系并不紧张,因为双方有着共同利益。

    明代则是私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皇帝给官员的俸禄又低得很。在民代前期,因为社会风气朴素,没有什么奢华之风,大家都平平淡淡的过日子,也没什么不好的。那时候的官员,还是比较不错的。

    可是到了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人的壮大导致了社会奢华之风的持续蔓延。这个时候廉洁的官员的生活质量被商人比下去不说,社会地位还受到影响。

    说白了,在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里,穷就是原罪啊!

    既然皇帝没办法给予官员享受高品质生活的俸禄,还影响到了他们的社会地位,那官员心里自然就不平衡了。

    老子寒窗苦读二十年,凭什么到头来还不如商人过得好?

    如此一想,对皇帝就懒得对付了,反正皇帝又不给他们钱,还不如自己想办法捞点银子,皇帝那边应付一番就是了。

    朱由校如今正在发展官营资本,具体点说则是皇家资本,同时打压民间资本。手里有了银子,同样可以学习宋代的模式,对官员高薪养廉。

    高薪养廉之下,就算会出现贪污,起码还是团结在皇帝的利益战车上的。哪像现在的官员,即贪污又疯狂挖国家墙角。p:第二更到!求下票票和收藏,星期五就要上架了,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

    。。。

第110章:黄河决口() 
皇家科技学院的成立,意味着日后的各种研究工作,不再需要朱由校亲自出马了。

    秋收已经快要到了,济民粮行抽调了大量资金,开始在南方抓紧布局,从而垄断官府折粮的收购。

    南方的折粮价格极为便宜,每石只要三四钱。只要能收购个一千万石,扣除各种费用,五百万两白银的利润是妥妥的。

    为了收购这些折粮,运输方面朱由校召来曹金玉和钱万元,一起商议出了一个方案出来。此时皇家海运公司,以及浅胖子的恒昌海运公司,目前还没几艘海船。不过并不代表没有船,长江水运体系中就有许多大船。

    只是这些大船一般不走海陆,因为海陆存在一定风险。

    在大量资金砸下去之后,江淮等地的造船厂,同样也接到了订单。同时还在购买旧船,基本上只需要半年时间,船队规模就能初见规模。到时候再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或者一些粮食就在南方进行销售,都是可行的方案。

    这一票干下来,利润巨大。

    朱由校除了给予曹金玉收购折粮的特权,同时还说道:“朕会让厂卫进行配合,哪个县官敢将折粮卖给其他粮商,立即逮捕问罪。”

    北方倒是不需要这么搞,可是南方却是必须进行震慑了。

    此时的南方基本上处于高度自治的状态,朱由校的政令未必能在南方彻底通行,这也是很多东西他没办法把手伸到南方的原因。

    南方士族、财阀的力量盘根错节,实在让人头疼。

    这次朱由校染指折粮利益,自然也是会遭遇阻力的。尽管这利益原本是朝廷的,只是被有权贵背景的商人挖了墙角。

    锦衣卫和东厂是必然需要进行配合的。

    “陛下,除了收购折粮,微臣以为还可以在南方收购一些低价粮,济民粮行同样可以在南方那些大城市开设粮铺。”曹金玉建议道。

    “这个可以缓一缓,不要打草惊蛇了。”朱由校摇头道,这和他的策略是不符合的。因为南方士族和财阀的力量有些太大,只要表现在舆论掌控能力和财力方面,所以朱由校并不打算立即和他们撕破脸。

    所以一直以来,朱由校的动作大部分都是在长江以北地区。对南方的征税什么的,都还没有一点苗头,只是在北方征了商业税。

    这个架势对于那些南方士族和财阀来说,只要还没有具体威胁到他们,他们最多也就是嘴上喊一喊,不会有太大的动作出来,双方起码还没撕破脸。

    毕竟皇家资本此时还在孵化之中,并没有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资本集团,这个时候撕破脸了,很容易遭到南方财阀的商业围剿,尽管皇家资本有官方力量作为依仗,南方财阀也有政治关系。

    扯到最后,实际上又是党争的问题。

    “我们只在南方收购粮食,暂时不要去碰南方的粮食零售,这是那些财阀控制的主要产业之一。”朱由校补充道,相比于北方各省,南方的财阀已经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商业垄断,这种商业垄断虽然很多是卡特尔模式,但是中国的卡特尔垄断模式,往往很有效果。

    所谓卡特尔,就是竞争对手之间约定各自的市场份额,以及商品价格,从而进行联合垄断。

    中国商人,往往比西方人更注重信誉。

    在明末这个资本萌芽阶段,明末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基本上都是采用卡特尔模式,辛迪加则基本上不可能出现,毕竟中国这么大,商人那么多,辛迪加完全没有出现的可能。

    至于托拉斯模式,江南财阀就更不可能搞出来了。

    在垄断模式上,卡特尔是最低级的,只能孕育资本小怪兽。辛迪加则相对高级,可以孕育出资本大怪兽。托拉斯是最高级的垄断方式,则会孕育出资本超级怪兽。

    后世的英国发展出的就是卡特尔模式,德国人发展出的则是辛迪加模式,因此德国人具备了挑战英国的实力,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成功将英国从世界霸主的宝座上拽了下来。

    美国发展的则是托拉斯垄断模式,资本力量最为恐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便开始高调起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那么我们看看皇家资本,实际上皇家资本的垄断模式,就是究极的‘托拉斯’模式。只要皇家资本成功孵化出来,江南财阀算什么,就算不用强权抄家,通过资本的运作和市场的争夺,就能轻松吞掉他们。

    资本的孵化需要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动荡会产生损失,所以暂时还是不要和江南财阀撕破脸的好。

    曹金玉显然对局势并没有太深入的认识,毕竟他并没有站到这个高度去思考问题,也不需要他来思考财团战略。朱由校不让他染指南方零售市场,他也只能无奈作罢。

    就在朱由校和曹金玉他们商定了粮食收购的问题后,李朝庆急匆匆的跑进了养心殿。

    “皇上,不好了,黄河决口了。”李朝庆将一封奏折呈了上来,朱由校心中一惊,连忙一把拿过奏折看了起来。

    天启元年秋九月,黄河在灵壁、黄铺一带决口,由永姬湖出白洋小河口,仍与黄会,故道遂湮涸。

    这次决口,淹了两个县。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黄河入海口没有变道,依旧好是夺淮入海的格局。

    “死了多少人?有多少人受灾?”朱由校发现奏章上竟然没有这些信息,李朝庆连忙摇头,显然也不知道。

    “你妹啊!”朱由校气得把奏章丢到一边,下面的官员办事实在不靠谱,这么重要的数据都不统计上来。

    左右走了几步,朱由校思考了片刻,内帑还有银元万左右,赈灾是完全没问题的。不过这黄河是个隐患,肯定是要进行治理的。

    过去黄河的治理,每年黄河两岸居民枯水期是要用人力进行清淤的,如今显然没这事了。之前明王朝任命潘季驯治理黄河,采用束水攻沙的方法,倒是把黄河治理得稳定了下来,但因为淹了皇陵,潘季驯被削了职。

    如果再不投入资金治理黄河,决堤、决口定然会时有发生。到时候,灾民一多,问题就来了。

    “马上从内帑调拨万元进行赈灾,再拨款万元加固黄河中下游堤坝,在被淹当地招募难民做工。”朱由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