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事、农业、工商、科技也就是其领域内的新闻,同样可以进行各种报道、分析、评论。

    娱乐版则可以刊登一些连载,不过的三观要正,那些乱七糟的小黄文、影射朝廷的就敬谢不敏了。

    同时还可以刊登一些诗词歌赋之类的东西,中国古代的诗词,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小电影’,因为这些诗词可以向别人传达景象、境意等内容,让读者在脑海中产生一幅幅画面和情感波动。

    为什么青楼女子会把擅长写诗作词的文人奉若上宾?就是因为诗词有很高的娱乐性质。古代人没有电影,所以对诗词的鉴赏能力锻炼得是很不错的,现代人大多无法理解古代人为何对诗词会如此追捧,就是因为看惯了电影,不会把诗词当成电影来看。

    还有在新闻方面,那些耸人听闻的市井奇闻同样也是敬谢不敏,毕竟这是全国性的官方报纸,报道什么张三与李四口角,从而喋血菜市场之内的新闻是很不合适的,这种新闻都报道的话,那报道得过来吗?

    至于连载,主要是为了销量,也是蛮拼的了。

    最后就是广告了,报纸各个边边角角都可以用来刊登广告,这也是保证《大明日报》能够盈利的重要存在。

    官方性的报纸,经营成商业化,实际上也没什么不可以。但是广告必须严格审核,不能让诈骗信息跑到报纸上去。

    广告商并不缺,皇家资本经营的商业越来越多了,除了独资经营的,还有很多和民间商人合股的小产业,什么酒楼、牙行(中介)、药店、当铺等等商铺,还有皇家资本生产出的各种商品,都可以做广告。

    民资想上要在《大明日报》上做广告,还不一定肯让他们上呢!

    至于广告可以分不同城市进行招标、印刷,可以作为皇家资本的一个专用的广告渠道。例如一天的报纸确定下来,那么能在京城之外的城市,是在当地的进行印刷,从而也就可以对广告进行重新排版。所以可以在相同的报纸上,做不同的广告,也可以做相同的广告,基本上就是这个节奏。p:第一章到,今天还有一更

    。。。

第102章:强烈反响() 
“卖报,卖报,《大明日报》首日发行,只要两文钱。”

    “卖报,卖报,东江军游击作战,再斩建奴百余人。”

    这一天,京城的大街小巷上,出现了一阵阵的报童吆喝声,同时一个个卖报点也遍布京城各个商铺。

    皇家资本经营的酒楼、粮铺之类的商铺外面,都设立了一个小小的卖报点。行人纷纷赶到惊奇,大明日报?

    仔细一看,原来是报纸。

    这倒是不稀奇,民间报业在明代本就存在,而且很多都实现了盈利。只是《大明日报》作为官方报纸,却是让人们感到稀奇了,于是纷纷掏钱购买。

    只是一些文人买了之后,不由纷纷骂娘。

    “这大明日报,怎么如此排版?文字竟是从左到右?而且还是横向书写。”一些人看得极不习惯。

    “虽然不是很适应,不过这些分段符号还是颇为实用的,看起来方便不少。”一些人看过报纸后同样也发现了其中的优点,那就是标点符号。

    古代人为什么要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书写方式呢?西方人为什么又是从左到右的书写方式呢?

    这其中是有些玄机的。

    中国是以道家文化作为基础的文明,道家的主要理论是用于修仙的。人要成仙,那么就是逆水行舟,正常人出生后是从先天步入后天,而道家做的事情是从后天返回先天。

    左手代表先天,右手代表后天。

    进而形成从右到左的段落排列方式,总体来说,中国的文化是一种精英文化,不适合全民普及。

    西方人发展的则是平民文化,则是遵循人道规律,从左到右。

    朱由校采用后世的排版方式,主要是决定发展平民文化。这种平民文化的用处,基本上仅限于让老百姓识字,依旧是不如中国传统的精英文化。

    后世基本上人们都能认字,但是愚昧之人不依旧遍地都是,全世界皆是如此。本质上,后世的普通民众,就算能认字,但是和古代的文盲是没有太大的层次区别的。世界各国的统治者,都不会想让人民变得太聪明,最好是政府说什么,人民就信什么的那种。

    可是学了中国传统的精英文化之后,将形成辩证和类比的思维方式,这种人看待事物本容易看透本质,统治者想要忽悠这群人,实在是有些勉强。特别是汉代在汉武帝之前,是用道家的黄老之术进行治国,导致文化份子都快成精了。所以汉武帝开始搞独尊儒术,将儒家寄生在道家文化之上。汉武帝的尝试让后来的统治者感觉挺成功的,于是历代就继续沿用。

    发展到明代,儒家已经走火入魔了。

    朱由校现在要把儒家踹到一边,同时发展出一些平民文化,进行全民教育什么的,这文字排版自然要改,所以先再《大明日报》上进行尝试,如果不成功,大不了把排版改回去。

    然而《大明日报》的发行,还是十分顺利的。

    仅仅当天就在京城卖出了将近万余份,虽然读者对于排版有诸多吐槽,但是《大明日报》却凭借着比民间报业更加低廉的售价,以及能加丰富的内容,还有更加直白的文字,以及更加让人一目了然的标点符号,成功的抓住了读者。

    民间报纸,首先不可能做成如《大明日报》这么大的信息量,这年头尽管存在民间报业,但是普遍具有地域限制,信息量大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那么一个区域的销售上不去,那就要蚀本了,本身报业就不是什么太暴利的行业。民间报业的很多信息,实际上就是来源于朝廷官场,规模性普遍较小。

    再有一个,民代的民间报业并不是走廉价多销的模式,一份报纸最便宜也要三五文钱,版面普遍较小。而且大部分民间报纸实际上是手抄报,并非是用活字印刷技术。因为规模小,确实可以手抄。他们卖的报纸,更多的是在卖信息。

    人总会对外界有一种求知**,特别是文化人。这个时候三文钱一份报纸也好,十分钱一份报纸也好,在信息缺乏的环境下,他们都可以接受,只是说价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购买频率。

    而且明代的民间报业,实际上也不敢把规模做得太大,谁愿意被朝廷盯上?毕竟朝廷又没有相关法律,万一做得太大惹上官司,那可就不是开玩笑的了。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民间报业选择把规模做得非常大,从而进行广告盈利。

    既然手抄报能赚到钱,而且还比较安全,为什么要搞廉价报纸呢?

    结果《大明日报》一出现,仅仅首日发行量就突破了万份,因为低廉的价格,而且内容还比较多,从而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特别是那些关心政治新闻的群体,《大明日报》上面,报道的内容很多都和皇帝有关,想要了解皇帝的动向,买一份《大明日报》就行了。

    第一天的《大明日报》,并没有太多的猛料,但是信息量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对于那些谣言的驳斥,还是对舆论的引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普通老百姓,即有分辨能力,实际上也没有分辨能力,只看信息掌握在谁手上,以及传播的信息是否太离谱了。

    然而就算是比较离谱的信息,如果只要官方进行反复宣传,那也能三人成虎,谎言重复一万遍就是真理。

    《大明日报》的出现,无疑是那些官员极为关注的。当天东林党那些官员,基本上是人手一份《大明日报》,对于排版纷纷骂娘,然后又仔细的看完了报纸。

    皇帝突然办报进行舆论引导,叶向高这些人精,自然看到了皇帝的用意。不由感觉到了危机,如果皇帝与普通百姓的民意相结合,双方拧成一股绳的话,那就大大的不妙了。

    正在叶向高等人商讨对策的时候,第二天《大明日报》丢出了一枚重磅炸弹。

    《大明日报》第号刊,显目的头版版面上,抛出了‘大明税收’的报道主题,客观的分析了大明开国两百多年下来,人口繁衍生息,工商不断发展,结果税收不增反减的事实。过去朝廷每年在田赋上的收入,甚至达到三千万石以上,可如今大明的田赋规模已经下降到了两千万石。同时过去军户不仅不需要调拨军饷,反而每年还能上缴两千多万石的粮食,如今朝廷不仅失去了这部分的收入,反而每年还要向九边补贴万两军饷,同时辽东军饷已经增至万两的财政窘境。

    同时还罗列出了朝廷一年下来的财政开支项目,以及财政赤字规模,以及皇家一年用度的花费清单。

    从清单上看,朝廷一年下来,财政赤字竟高达4余万两白银。

    当天《大明日报》在京城销售量暴增到了万份,头版所报道的大明税收问题,顿时引起了民间强烈的反响和议论。

    皇帝和东林党讲不通这个道理,那和老百姓讲这个道理呢?

    p:第二更到,晚上点冲榜,还会更新一章!

    。。。

第103章:时代潮流就是要BB() 
朝廷每年的财政赤字高达将近4万两,这简直就是一个无比惊人的数字。↖,要知道一年下来,朝廷上手的白银,实际上也才五六百万两。

    “朝廷连年财政赤字,即无钱粮投入水利修缮,也无钱粮赈济受灾百姓。以至于北方农业衰弱,百姓颠沛流离。若非天家内帑每年拨款补充朝廷财政,我大明便已因为钱粮耗尽而亡国了。”

    “大明工商繁荣,可谓十分富庶。然朝廷税收却连年减少,自古以来皆未有如此怪诞之象。若是朝廷加征田赋,农户本就因为水利年久失修、天灾频繁而穷困,岂不揭竿而起,天下顷刻则乱。然若税收持续减少,朝廷更无钱粮修缮水利、赈济受灾百姓。正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方能自强不息(循环之意),人之道损不足而俸有余,则人不能天齐眉,百年则亡阳寿终。如今天下商贾坐拥巨利而不纳税,自古未有如此离奇之象,亦是损不足而俸有余也!天子即乃顺天承运,则天之道不可违也,征收商税乃是顺应天意之举,有何不妥?”

    此番言论一经见报,顿时引起民间强烈的讨论。

    一些百姓这才明白,原来大明这么多年,全是靠内帑的财政进行支撑,同样也发现朝廷真的是没钱,穷得几乎叮当响。

    其中不乏聪明人,马上就联想到,反对征收商税的,实际上是被损害了利益的商人。

    实际上当初万历皇帝征收商税,虽然反对之声不断,然而民间普通百姓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反应。

    因为民间百姓,并未受到这些商业税的影响。万历皇帝征收的商税当中,大多是奢侈税,或者是从原材料入手,从开矿方面征税。所以老百姓虽然在经济活动中会多支出一些成本,但并未直接影响到他们,而且正多奢侈品和普通老百姓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此时朱由校重新开征商业税,别看全国各省的官员纷纷上奏反对,闹得挺欢快的,然而老百姓本身是没什么反应的。而且商人富庶,本身就有很多穷苦百姓已经产生了强烈的仇富心理,反而拍手称快呢!

    民间百姓只是喜欢从昏君、明君这种角度去看待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