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3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领先就意味着拥有强大竞争力。

    本质上,则是提高了生产力。在那些领域,节约了劳动力的投入。使得其他劳动力,可以从事其他领域的建设、生产活动。

    而此时使用蒸汽机的乡镇企业也越来越多,在新政各省,呈现出了轻工业遍地开花、百花齐放的格局。

    地方政府也受到朝廷重商主义的影响,对地方工商发展很是上心。地方的工商业也意味着钱袋问题,能不能征收更多的税收,就看地方工商繁荣与否,农业税方面经过一番改革之后,尽管也能收到不少税了,但却不如工商业有发展潜力。

    江南地区已经有很多商人对蒸汽机也垂涎三尺,因为他们手上没有蒸汽机,在市场竞争上节节败退,他们的工厂只能关停、倒闭。如果他们有蒸汽机,那么一切都将会不同。

    如今江南那种抗拒改革的风气,已经损害了那些工厂主、作坊主们的利益。这让江南的很多中小商人,也都变成了支持新政改革的群体。

    随着大明的纺织业繁荣发展,大量出口到海外,同时内部市场也十分巨大,商品棉生产供应也随之发展了起来,大部分是本土生产,同时吕宋和爪洼岛,以及澳洲、美洲地区的殖民地也会生产一些棉花。

    特别是金山湾地区的移民,棉花种植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黄河三角洲地带的棉花种植业发展极为迅速,规模逐年持续扩大,可以说是大明第一大棉花产区。

    紧随其后的则是西域棉花产区,天启十四年西域的棉花种植面积已经上升到了1500万亩的规模。

    第三大棉花产区则是江南地区,这里的生丝、棉花产业依旧繁荣,特别是生丝业,此时更加繁荣了。

    另外印度也成为了大明的一个棉花进口国,大明从印度购入棉花,然后生产成棉布之后再输出回去,一来一去,就赚到了工业附加值。

    大明在海外做生意,商品可谓极为齐全。

    大明的纺织品、生丝、瓷器、玻璃、钢铁制品、茶叶、香料、药材,以及各种手工艺品,以及军事装备,全都能出口。

    但是进口的东西,却基本上都是原材料,各种各样的原材料,只要是有都运回来。有时候没有足够的东西压舱,甚至运一堆贝壳回来都有可能。例如非洲一些地区的黑人拥有黄金和宝石,但却没有大宗商品,例如后世刚果地区的黑人。

    大明的商船运过去一堆不值钱的陶器什么的,都能换到不少黄金和宝石,回来的时候没什么商品压舱,很多时候甚至是运一堆木头回去,反正也没什么东西好运的,运点木头回去也能卖点钱,免得浪费了运力。

    大明的商品出口价值,远比进口的原材料和一些土特产的价值要高出许多,形成了很大的顺差。

    这样的贸易是不可持久的,因此在一些国家,大明的资本已经开始投资了。例如朝鲜和中南半岛,朝鲜在发展各种原材料开采产业,主要就是矿产、木材、渔业之类的,然后卖给大明换钱,再进口商品。

    中南半岛则是主要向大明输出大米,以及各种热带农产品及资源,然后再持续进口大明的商品。

    同时大明带回来的商品,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那就奴隶。

    在这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奴隶贸易是非常常见的,奴隶制度在世界各地也是广泛存在的,即便是一些封建王朝里面也有奴隶。

    对于这些奴隶,大明带回来基本上都是当包身工用,雇主包吃住,会给一点零花钱和略微的自由。这些奴隶,都是运到矿山或者棉花种植园里工作。

    大明此时需要大量的棉花,纺织业正逐渐成为最为主要的出口大宗商品。毕竟纺织品是人人都需要的一种商品,大明的纺织品不论在哪个国家都吃的开。

    印度劳工则在海外殖民地的棉花生产中发挥出了作用,因为孟加拉地区涌入的印度人比较多,所以造成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而大明在很多殖民地都需要工人,特别是棉花种植园和牧场。

    这些印度劳工虽然有点懒,不过放放羊、摘摘棉花,种点甘蔗还是没问题的,而且很多印度人还比较熟练。

    除了印度劳工,朝鲜劳工则更早走出朝鲜,到大明各地工作。

    这些劳工是集体雇佣,都是劳动力过来,工作一定年限之后再送回去,日常管理比较严格,避免出现社会治安问题。

    大明这些行为,也是在掠夺世界人口红利。

第455章 暗流涌动() 
横风呼啸的冬季再度来临,天启十四年冬,江南地区显得有些萧索,往日那些趾高气昂的权贵、门阀子弟,好似兴致不高,很多人整天都是板着个脸,闷闷不乐的样子。

    但是有那么少数一些,却是脸上带着兴奋的神采。

    无他,只因为他们榜上了皇帝的大腿,投靠了国有资本财团,被收编成了财团的外围成员。

    眼看江南统治阶级大厦将倾,能下这条破船自然是极为让人高兴的喜事。

    但在看似平静的局势中,一场密谋却正在酝酿,一群江南士族和门阀展开了一场秘密集会活动。

    能参与进去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天启小儿都快要把手伸到江南来了,一旦江南完成了改革,这不是要革我们的命吗?”

    “不错,到时候收税就要收到我们头上,而且是做什么都要交税,简直是横征暴敛。”

    “这样的昏君,我们要推翻他。”

    “推翻这个昏君。”

    一群人细数朱由校‘七罪宗’,喊了半天口号,结果有人发现,他们喊了口号,貌似也没什么实质性内容和决定啊!

    这些人反对朱由校推行的新政改革,实际上就是税收问题。

    人类历史,实际上可以看成一个税收史。中国同样也是如此,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税收各有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状况。

    明王朝估计是历朝历代中税收最低的一个朝代了,这样的宽松政策养出了一群资本家,他们已经吃饱喝足,钱对他们来说已经变成了一堆的数字,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了。

    所以他们除了幻想着能长生不老之外,就是掌控政治。

    在这个封建王朝思想盛行的年代,在这个还没有发生过资本主义革命的年代,更没有共产主义的年代。

    公然喊出资本主义革命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他们做的就是向政治上展开渗透。【△网。。】原本形势一片大好,结果朱由校跳出来把他们在朝堂上的力量扫荡一空,现在也就剩下地方政治势力残存在那些未改革的省份中。

    江南就是他们的大本营。

    改革都快改到大本营来了,接下来将会面临惨重打击的,除了他们的资本,还有就是政治势力。

    “如今局势,唯有民变方有可能挽回。”有人沉吟道,众人顿时一阵沉默。

    ……

    江南地区,此时酝酿着一场民变,而朱由校带领的汉皇党则酝酿着改革江南,这个冬季的江南可谓暗流汹涌,然而这些汹涌的暗流正在酝酿的时候,朱由校已经得到内部消息了。

    江南的士族、资本势力山头太多了,密谋已经泄密了出来。

    “他们既然要搞民乱,又是一波抄家的大节奏啊!”朱由校心想,对于这场正在策划的民乱,实际上一点也不担心。

    江南地区教化好,大部分百姓都很守法,民乱又能乱到什么程度?又有几个愿意出来搞民乱的。

    江南不是没有出现过民乱,但都是小规模的。民乱过后,自动平息,该出来自首背锅的出来背锅。

    只能说这些江南士族和资本势力太天真,或者说已经被比的走投无路了,只能出此下策。

    毕竟这些人手上要军权没军权的,中央政治势力又被清理了个干净。想要武力反抗改革又不现实,那么只能搞民调了。

    最直接的民调表示就是民乱,希望寄托于此来改变中央改革政策,但这可能吗?

    这次朱由校是铁了心要改革江南,谁来都没用。当即下令锦衣卫和东厂,做好提前布控。

    同时一大批官员、公务员提拔名单正在选定,这些官员和公务员将在明年抽调到江南主持改革活动。

    在一群官员的名单中,朱由校发现了一个名字——史可法!

    天启八年进士,被分配到了河南当县令,八年之中表现良好,如今已经官至开封府知府。

    此次提拔名单中,史可法更是排名前列。

    史可法是顺天府的,京城脚下的北方文人,与南方资本财阀、士族没有什么关系,而且加入了汉皇党,也是骨干成员。

    “就这个史可法了,安排他主持江南改革大局。”朱由校当即做出了决定,对沈潅说道。

    “是,陛下。”沈潅应道,然后顿了顿,对朱由校说到:“陛下,老臣近来感觉年老体衰,估计无法为陛下再效力多久了。陛下还应尽早确定首辅人选。”

    沈潅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给朱由校打工也十四年了,当了十一年的首辅,算是少有的了。

    “朕知道了,爱卿先保重身体,再撑一段时日。”朱由校知道沈潅想退休回家安度晚年,这个要求却是不好拒绝。

    不过沈潅这一退下来,他还真没有考虑好让谁接替上来。这事情确实也是要考虑了,不然日后手忙脚乱的。

    天启十四年,朝廷基本上没有什么军事活动,主要精力都是放在了内部改革之上,以及发展海洋贸易。

    明军主力此时大量集中在长江以北地区,全力给改革保驾护航。不过中亚地区的蒙古人,以及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的建奴残余势力,都是未来要扫平的对象。

    因此开发西北,在天启十四年一整年下来也是如火如荼的展开。铁路是修到西域去了,年末的时候已经把铁路已经快修到巴尔喀什湖地区,不过冬季是要停工了。

    明天把铁路修到中亚腹地,一点问题都没有,所以最高统帅部在年底确定了明年的军事计划,即扫荡中亚游牧民族,并占领、移民。

    天启十四年在湖广、淮河流域的改革,已经充分收到了成效,移民人口大大增加,东北地区增加了120万移民人口,而西域增加了60万移民人口,蒙古地区则成功移民了10万人过去。

    商品粮生产规模再度提升,东北地区的耕地开发面积已经达到了两亿亩,东北商品粮产区成为了北方商品粮的供应支柱。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人口再度增加,不过增速却是放缓了。

    因为经济在刹车。

    建设项目,主要以基础公共设施,以及铁路、水利为主。轻工业大规模生产进程还是发展得很快的,尽管有一些民资商人因为银行不放贷出来而破产,不过市场还算是可以的,特别是对于那些使用了蒸汽机设备进行轻工业商品大规模生产的商人来说。

    铁路的建设,扩大了商品市场规模,让他们充分享受到了发展的福利。很多生产轻工业商品的商人都赚了钱,经过改革的各个省份,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统一市场,尽管百姓收入也受到这波经济刹车影响,但是通过那些建设活动,老百姓的生存还是能够保证的,特别是那些正在踏实做事的百姓,基本上不受什么影响。

    对于地方商人来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