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3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比之下,轻工业是彻底向民资开放的一个产业,民资进入的门槛也比较低。而重工业同样也对民资开放,但是重工业周期长、见效慢,利润又没那么高,民资通常不愿意投资。

    但是重工业的一个好处就是更稳定,不论怎么发展,重工业生产出来的东西都是值钱的,都是实打实的重资产运作。而且利润虽然没轻工业那么高,但是规模却是可以做得很大。所以这个领域主要还是国企为主力军,朝廷现在也有这个资本发展重工业。

    南方的轻工业一旦发展起来,老百姓的民生也就会进一步的得到改善。重工业主要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作用明显,而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提高生活质量更明显的还是轻工业商品。

    现阶段朱由校的经济发展思路,就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同时由朝廷出钱建设各种民用基础设施以带动就业,老百姓有了收入就能消费商品,工商业就进一步发展,工商业的发展又带动就业。

    特别是在这样年景好的时候,更应该建设民用基础设施,而不是把钱浪费在一些战争方面。

    尽管现在朱由校正在筹划对全球的殖民体系,但并不意味着朱由校会往里面投入太多的费用,在军事武器还没有发展上去的时候,大明更应该发展内部。

    同时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工业产能是会走向过剩的。因为当某一时期巨大的需求突然爆发出来的时候,必然会驱使市场建立起足以供应这个需求的产能,但工业商品很多都是耐用品,需求过了之后就会出现一个需求不足的时期,而巨大的工业产能,会让大部分行业变得做什么都不赚钱。

    产能过剩,则会引发经济问题,从而导致大量失业等等。

    当然本质的原因,也有生产力的提高,财富逐渐集中,而人民没有那么高的购买力,就是手上没钱购买那些商品。

    解决工业产能过剩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发动战争。

    因为在工业产能过剩的时候,国家或者银行是印不出票子的,因为票子印出来贷款给谁不是国家说的算,而是市场说的算。银行不可能把钱贷给那些做什么都亏本的行业,只能贷款给某一个赚钱的行业,例如资金涌入房地产。从而一大群人拿着银行的钱,跑到村口赌博,赌自己不是最后一个接盘的。

    这个阶段的货币政策已经失去效果了,继续印票子只会让银行发生大规模的破产。和产能过剩并存的还有债务问题,随着市场的繁荣,必然会有很多基础设施、商业活动是从银行贷款来完成建设的。

    一旦市场出现风险,这些债务就成了银行系统的定时炸弹。所以相比战争,银行破产这种金融灾难显然更为恐怖。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有些国家不惜铤而走险发动战争的原因。

    大明如今开始了工业化革命,接着会建立一个完善的工业体系,同时大明也会成为真正的生产型帝国,世界的中心。对于一个生产体系完善的国家来说,发生货币的恶性通胀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产能过剩的时候,通胀一旦发生,大家就会一哄而上,不管你怎么印票子,都能把某一个行业做到没有任何利润。

    所以无脑印刷钞票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死路一条。而纸币作为国家的信用支撑的东西,不到政权要完蛋的时候,是不允许发生这样的事情的,除非是内部政权混乱,被一些人操纵了。

    出现产能过剩和债务问题,只能收缩货币政策,结束某个周期,从而进入下一个周期。

    当这个周期结束之后,开启新的周期的方式也很简单。

    一方面就是战争,一方面就是提高工人收入水平,国家出面大规模建设民用基础设施,从而带动就业,从新恢复市场。

    产能过剩和债务问题是一个炸弹,很多时候不可避免,但是却可以限制其规模,让破坏性变小。

    在重工业领域主要是国有企业主导,所以控制起来比较容易。而在轻工业领域,也很容易控制,只要放缓银行贷款速度就行。不要如同西方国家的银行那样,旱的时候旱死,涝的时候涝死。只要在各领域,把控好放款的数额就行,别一股脑的把钱放出去就行。

    不过此时大明在产能建设方面的贷款政策,显然就是准备走大水漫灌的政策,这样可以最快速度的把产能建设起来。

    就像是蓄洪一样,先把产能发展到过剩。然后发动战争,消耗国内产能,把这个洪水淹到外部去。

    到时候建立了全球殖民体系,通过战争打开全世界的商品消费市场,商品销路变广了,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就暂时得到解决了。后面再限制产能的发展规模,从而完成发展模式的转型。

    这就是朱由校的经济战略计划,与全球殖民体系的建立计划是挂钩的。

    而此时的大明,正在往这个方向发展。

    不过提前还是改革,年底的时候,朱由校已经开始为西南的改革做最后的准备了。大量的行政人员储备已经基本完成,明年就可以向西南派遣大量的行政人员,这些行政人员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了,大明这些年的改革也积累了很多经验,经过专业培训的行政人员,到任后能够很明确的知道如何对行政体制进行改革。

    而在天启十五年,随着改革的深入,报禁制度已经在南方各省严格执行,原本的那些民间的报纸、手抄报全部一律禁止,特别是江南那些发展处资本主义的地区,更是执行得极为严格。

    民间如今要办报,首先得登记注册,同时接受新闻审查制之后才能进行发行。

    同时朝廷的党报、日报,还有地方政府的地方日报等等官方报纸,则是纷纷成立,并建立发型渠道。

    其中汉皇党发行了党报,而朝廷从原先的皇家日报,又增加了一个人民日报、经济日报。

    这四份报纸,是全国发行的。而地方报纸,则是在地方上发行。一省的报纸在一省发行,州县的报纸在州县内发行。

    官媒已经彻底掌握了舆论宣传渠道,而此前民间舆论几乎是完全被官僚资本所掌控。他们不仅有钱,而且随着子弟可以参加科举,也变得有文化了,搞舆论宣传简直不要太简单。

    如今官僚资本对舆论的操控手段已经遭到了朝廷全方位的打击,东林党被彻底拿下,官僚资本也被大量抄没。民间报纸,还有那些文人、书院搞的手抄报也被全面禁止。而官方报纸,则是铺天盖地。

第484章:改革转场() 
随着改革的持续,大明财政在天启十五年迎来了一次暴涨,终于是在年末的时候,超过了35亿元的规模。

    改革的顺利进行,也和军事力量的支撑有重大关系。

    朱由校发动的这场改革,本质上就是一场以军事为支撑的暴力强拆。拆除的是大明旧有的制度,建立的是一套完善的地方行政体系。大明的行政模式,也从过去的地方自治模式,变成了朝廷直接一路管理到乡镇级别,如今只剩下村级是地方自治,但行政村依旧会有朝廷任命的村委书记。

    书记这个官,都是汉皇党的党员,是委派到地方的一把手。

    在这场强拆行动中,过去那些地主、商人、权贵等阶级的利益都不同程度受损,但同时又打响了竞争的发令枪,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在新的体制下获得利益。这场改革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日后没有谁再能躺着赚钱,只有那些付出了努力和智慧的人,才能获取利益。

    对于那些有能力的群体,他们面对改革是精神振奋,一大批有能力的商人,随着改革而抓到了机遇,开始奋力的往上爬,形成了新的商业群体,而这群商人也是支持朝廷改革的群体。

    过去都是那些官僚资本无脑赚钱,那些没有出身,没有权势的商人,根本没有什么机会,要想发展就只能沦为附庸。而改革之后,生存的空间一下就变大了,机会也变多了。

    改革之后商人在官方的地方,也是有所提升。不过商人家庭出身的子弟,现在再次不能参加科举了,连普通公务员都不能当。当然要从政也没问题,只要停止经商就可以获得资格,户籍并没有定死。

    相当于朝廷给商人重新画了一条线,政治是他们永远不能碰的,只要他们依法纳税就有地位。

    当然这种地位,还是有限制的。

    朝廷对于商人的住宅、出行车驾、婚宴之类的都有限制。普通商人即便再有钱,房子依旧不能盖得太大,除非是获得民勋的商人。

    对商人的这种限制之所以没有取消,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贫富差距下商人在个人享受方面消耗过多民力,同时也是为了控制社会矛盾。

    意思就是:好好好,你有钱,但你别给我出来嘚瑟。

    商人要获得民勋,最简单粗暴的途径就是做慈善。同时做好组织生产等等活动,为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也可以获得民勋。

    改革最明显的好处,就是国有资本的扩张。之前国有资本基本上都是在北方发展,这次南方改革,国有资本也随之在南方各省发展了起来,将大量资产进行了重组、开发。

    随着改革的进行,南方各省的土地兼并也遭到了朝廷的惨痛打击。大量的地主,并没有经营农业公司的经验,很多也不知道如何提高生产力,面对朝廷严酷的税收,只能选择出让土地,那些土地在手上简直就成了烫手山芋。

    当然也有大量地主登记注册了农业公司,把佃农模式变成雇工模式,但他们如果不提高生产力,就只能面临亏损。

    有些地主注册了农业公司,却把土地给抛荒了,试图通过这样的手段来逃避税收,毕竟农业公司没有盈利的话,是不用交税的,结果因为土地抛荒,而被官府拿去强制性拍卖了。因为市面上有大量土地出售,基本上也拍卖不出什么价格。

    因为新的农业税政策,市面上出现了大量便宜的土地,倒是涌现出了大量的自耕农。因为自耕农不用缴纳田赋了,也不用再承担徭役,在南方拥有二十亩不用交税的土地,养活一家人是轻轻松松的。

    也因为新的农业税,大明的内部矛盾也消除了不少。

    在中国,一个朝代的灭亡,是因为无道而导致百姓无法养活自己的妻儿,进而有道者推翻无道者的一个循环。除了满清,中国其他各个两三百年的朝代,没有一个是奴隶制的,全都是天道体系制度。

    这次改革,朱由校也给百姓带去了生路。百姓可以选择移民,从而获得大片耕地。也可以选择当工人,从而享有朝廷的工人保障体系,也可以当一个不用交税的自耕农,自耕农还可以半农半工。

    而全民教育体系,则给普通百姓创造了上升渠道。

    改革后的大明,商人、地主可以有钱,但不能妨碍百姓生存下去的权力。任何想要依靠压榨百姓来无脑赚钱的商人、地主,都在这场改革的打击范围。商人、地主要有钱,必须得有本事能在新的制度下生存下来。

    这个本事,不是钻营的本事,而是提高自身的生产力,把蛋糕做大。只要提高生产力、节约消耗、合理充分的利用资源,才能赚取到利润,否则朝廷税收就能把他们逼到破产。

    在中国永远不缺有这种本事的人,这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