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3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资产被朝廷的国有企业接管之后,进行了评估和处理。优良资产全部留下,而那些不太重要的资产,则是逐步的进行出售处理。

    朱由校在紫禁城,接连下达了好几个政策。第一个就是控制舆论机器,全面取缔那些无证经营的各类报纸,特别是那些流行的手抄报。第二个就是民间报纸,要在官方监督之下发行,不得刊登一切危害国家利益的新闻消息。

    这个政策,进一步的掌控了舆论。

    第二个就是江南进行全面改革,改革内容一方面是官场上的改革,一方面也是对农业税收、商业税收的改革。

    官场的改革,最主要的也就是官员及其家属不得经商,同时严惩贪污**。这是非常关键的,民间百姓对朝廷的仇视、对立,大部分的原因都是贪污**造成的。农业税收方面的改革,一方面是保障小农的利益,佃农可以免税,佃租不得超过2成,而拥有土地不超过20亩的农户也可以免税。同时取缔其他一切免税阶级,不管是有功名也好,还是什么勋贵也罢,从此都不能再享有免税特权。土地超过300亩而采取佃租模式的地主,将被一级一级的收取越来越高的赋税。达到300亩这个量级,赋税就达到2成,但这个税将由地主出,和佃农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是达到500亩还是无脑的把土地租给佃农,那么税收将超过2成,地主还要亏本。

    这是用来遏制土地兼并的制度,同时保障普通农民的利益,同时打击特权阶级对在农业土地方面攫取的利益。

    商业税收方面,则是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这些税收一起收。

    江南地区宣布进入改革的那一刻,很多工商阶层顿时叫苦连天。但民心如铁、官法如炉,朝廷的政策已经开始逐步在江南施行。

    很多人对朝廷的改革方案,都是一脸的懵逼。这是把地主阶级、特权阶级、商业阶级都往死里得罪的一个模式,可为什么天下就是不全面揭竿而起,把这个狗皇帝直接推翻了呢?

    但实际情况却完全不一样,因为朱由校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利益集团,同时逐步的在北方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改革。北方地区现在已经是乱不起来了,南方地区就算是乱了,也不可能威胁到朝廷了。

    所以这次江南叛乱,只是大军压境就直接扫灭。很多地方的地主、特权阶级现在是有心造反也孤掌难鸣。

    朱由校根本不怕别人造反,只要已经完成改革的地区稳定下来,大不了就如同乱世一般,一个地方接一个地方的扫灭过去便是,然后再完成大一统。

    经过改革之后,不仅社会稳定,而且科技成果不断应用之下,生产力已经大幅度的提高了。

    朱由校掌控的国有资本财团,此时已经开始大举进入江南,对江南完成各个领域的收割。

    首先是那些查抄到的资产,让国有资本财团进入江南之后就掌握了丰厚的利益。同时改革,也将进一步的产生一系列的利益。这些利益全被财团收入囊中,为国家财政不断输血。

    江南的铁路,也已经开始逐步的进入施工状态。

    同时国有资本财团进入江南,也为江南的工商业带去了蒸汽机,大量的蒸汽机工厂开始出现在江南地区。大明的纺织业,开始向江南大规模的转移。这个时代,利益最丰厚的,自然还是工厂主。

    而国有资本财团现在拥有最先进的生产力,江南进入改革之后,大明这个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将很快成为朝廷的财政奶牛。同时国有资本财团,也将在江南获得丰厚的利益。

    首先在纺织业方面,国有资本财团的进入,让民资开始在纺织业方面节节败退。根本没办法和国有资本财团竞争,实在是生产力相差太大了。国有资本掌控的纺织厂不仅在动力方面采用了蒸汽机,纺织设备方面也更加先进。

    所以根本没有任何悬念,民资纺织厂开始节节败退。不管是内销还是出口,价格上都比不上国有资本控制的纺织工厂。

    至于工人减少之后,并没有影响到就业。因为朝廷和国有资本财团在江南地区大兴土木,铁路、公路,以及无线电通讯等方面的建设,以及水利设施的大规模建设,都是需要大量工人的,那些城市人口完全不够,还要从农村吸引工人。

    在很多人叫苦连天的时候,却突然发现江南的经济更加繁荣了,而且简直是充满活力,和此前有些陈旧、腐朽的风气完全不同。

    自然是完全不一样的,以前那些财阀、士族掌控财富的时候,这些资本家很多时候是不愿意把钱花出去的,或者花钱就是为了继续投资,从而垄断市场,再依靠垄断无脑盘剥。

    钱无法流动起来,大量被那些士族、财阀所攫取,经济危机自然也就出现了,市场死气沉沉的。不过大明毕竟还是一个出口型的国家,每年有大量的白银流入,倒是稍微缓解了一下。但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实际上是很难过的,因为市场上的就业机会并没有那么多。

    一方面是那些有钱有势的阶级花天酒地,一方面是那些投靠那些阶级的狗腿子嚣张跋扈,一方面是自己人冻挨饿、朝不保夕,社会问题自然也就直接出现了。

    如今那些士族、财阀一个个被朝廷扫灭,资产悉数被查抄了。一方面是朝廷和财团在江南地区不断投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的工商业资产的投资建设,马上就创造出了一大堆的就业岗位,而且工钱还给得不低。另一方面,在基本的生活物资方面,朝廷进行了充分的保障。

    粮食、蔬菜、肉类等方面,都陆续出台了政策。粮食保障是最严格的,市场价格保持稳定,价格处于老百姓只要工作就能轻松吃上饱饭的状态。同时在蔬菜、肉类的供应上,朱由校则搞了一个明朝版的‘菜篮子工程’。城市郊区大量生产蔬菜供应城市,养殖场什么的,朝廷也给予一部分的补贴。

    老百姓有事做,收入也获得提高。同时基础生活物资的价格没有上涨,基础生活成本直接就降低了很多。而且经济繁荣的背后,又产生了很多机会。特别是随着那些士族、门阀的倒台,以前的利益链条全部作废。基层一些的利益相关群体,现在也失去了原有的后台。

    朝廷还对城市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建设,对农村的水利设施则是全面投入。同时修建道路,不仅增加了就业,这些道路设施建成之后又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江南地区的财富分配也变得更加合理一些,所以普通老百姓反倒感觉日子好过了。以前踩在他们头上的特权阶级,现在也消失了一大群。

    而且朝廷的改革是比较全面的,司法等方面都跟着改革,现在就算是商人有钱,也难以靠钱来欺压普通百姓。

    朝廷则是在疯狂砸钱,不断的兴建各种基础的民用设施。这也引爆了市场就业,普通老百姓有钱了,市场经济马上就被盘活了,市场自然也就繁荣兴盛了起来。

    朱由校在紫禁城看着地图,江南已经拿下了,下一步要拿下的地方,他直接把目光瞄向了福建、广东这一带。

    这两个省份,在明代就是天高皇帝远,私盐、走私非常猖獗。

    特别是福建的私盐,几乎是公开化的。不过这也和交通问题有点关系。此前大明的海运被禁,官盐从陆路进入福建比较麻烦。福建沿海又能晒盐,尽管滩涂多是沙滩,海水会渗漏,但改造一些也是能晒盐的,所以福建基本上都是私盐的市场。

    私盐的问题也只是顺带解决的,最重要的还是福建、广东一带的海商走私非常猖獗,朱由校感觉还可以抄家一波。

    此次拿下江南,朝廷的收获实在太丰厚了。但这次抄家,获得的主要是资产,相当于是奶牛多,现金还不算太夸张,也就价值5亿两白银的规模。而那些海商走私大户,手里则是有N多的白银。

    要是拿下这些参与走私的海商,朝廷又能一波肥。

    朱由校实在控制不住这个念头,东厂和锦衣卫已经开始在福建、广东地区大规模调查富户,只要找到了把柄,接下来这两个省份一改革就可以大规模的抄家了。只要被抓住把柄,到时候直接抄了,这是朱由校消灭社会贫富差距的一个惯用手法。

    那些财富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甚至能威胁到朝廷的商人,直接用抄家的手段夺了钱粮产业,金字塔下面的富户,则用政策调控的方法,斩断他们的非法利益输送脐带,从而完成一波财富的平均。

第461章:人事变动() 
天启十四年大明的波澜不少,不过在强势的中央调控、镇压之下,让大明朝稳定的支撑了过去。

    一个很好的消息快就是,财政收入这一年突破了25亿银元。

    去年的财政收入差不多到了12亿,今年的财政收入则是直接来了一个大幅度的增长,直接增长了一倍以上。

    出现这么恐怖的财政增长,一方面是因为海外殖民的利益的扩大。朱由校派出去的黄金部队光是开采黄金,在天启十四年就开采了5000万两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南非殖民地贡献出来的。

    同时对外贸易出现了巨大的增长,特别是对印度的商品输出,更是直接从印度赚取到了大量的贵金属。

    最恐怖的还是江南抄了一波家,黄金、白银等等,换算成银元也有5。5亿元,这还不包括大量的古董、珠宝、豪宅、商铺、粮食、货物、土地,这些资产也就处理了一部分,很多资产都是直接划归到国有企业里面,并没有算钱。

    “真他娘的是赚翻了。”朱由校兴奋的看着户部呈上来的账本,这么恐怖的收入,明年财政预算就非常宽裕了。

    不过让朱由校不太高兴得起来的是,内阁首辅沈潅告老还乡的奏章又出现在了案头上。

    同时掌印太监钱国兴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朱由校想了想,最重还是批准了沈潅告老还乡,加封沈潅为太傅,位列三公。同时赏赐彩币、紫袍,并且亲自出宫给沈潅送行。

    沈潅就这么告老还乡了,尽管他本人很低调,不过朱由校却是亲自去送行,还派了上百名锦衣卫沿途护送。

    不过内阁首辅的位置,却是空着了。

    宫内掌印太监钱国兴却是也退了,朱由校赏赐了他黄金千两,并且在京城赏赐了他一座豪宅,让他安心养老。

    掌印太监则由李朝庆接任,李朝庆的秉笔太监则由杨光接任。

    此时的杨光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小太监了,跟在朱由校身边十几年,能力也锻炼出来了,而且做事懂得分寸,也是最好的人选。

    宫内的变动,倒是没有出乎人们的意料。杨光这些年一直跟在朱由校身边侍奉、跑腿,而且文笔什么也不差,正好合适当秉笔太监。李朝庆则是熬上去了,正式成为了宫内大总管。

    不过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也说不上哪个地位更高。

    一个总管宫内事务,并且负责监管玉玺。一个则是陪伴皇帝边上的文书,也就是皇帝的笔杆子。

    宫内的权力方面是掌印太监更大,但是在亲近程度上,却是秉笔太监离得更近。

    不过朱由校从来没有过于倚重哪个太监,东厂还是魏忠贤在管着,但是魏忠贤和朱由校的关系并不算是很亲密。

    锦衣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