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2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改革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军权成为了改革的有力保障。如此明军兵力上百万,随时可以拉上战场镇压叛乱。

    在这样的军事高压之下,哪个还敢造反。

    官场之上随即掀起了一场新的纠察之风,但凡是商人家庭的官员与公务员,都开始面临着两个选择。

    一个是卷铺盖滚蛋,一个是让家人或家族放弃经商。

    一是一时之间,有的官员辞职。有的官员选择了家族分家。有的则选择放弃商业经营。

    一番纠察下来,新政地区的官员离职了将近五分之一,不过此时公务员和官员数量缺少问题已经得到了改善。特别是公务员考试,如今每年在全国展开,正好纠察的时候,天启十年的公务员考试又在各省开始了。

    不断有新鲜血液被吸收到新政体系之中,新政地区的行政体系开始充满活力,腐朽陈旧的气氛已经消失不见。那些吃着朝廷的饭,还要砸朝廷饭碗的官员,也开始随着新鲜血液的注入而被朝廷裁汰出局。

    士绅一体纳税也受到了新政各省的百姓支持,朱由校的威望进一步提高。官僚士子倒是没怎么闹,皇帝都开始纳税了,这样的大势碾压下来,根本阻挡不住,也明智的选择了接受。

    汉皇党官员则是支持士绅一体纳税的主力,汉皇党这几年发展迅猛,党员已经发展到了三十多万人。

    士农工商皆可入党,随着汉皇党垄断朝堂,以及称霸新政地区的官场,党内资源变得非常丰富。

    如今在新政地区的潜规则就是,升官的前提条件就是加入汉皇党,这是皇帝组建的政党。皇帝已经不允许其他党派再出现在朝堂之上,毕竟天下归一才不会混乱,整天党争不断,管理国家根本没有效率,只会产生严重的内耗。

    当然,党内也会出现拉帮结派的现象,但那是接受了汉皇党统一原则下的拉帮结派,起码理念不会南辕北辙。

    很多时候,讲道理是不能说服对方的。

    有些人就是不根你讲道理,如果讲道理有用的话,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争斗了。政治上同样也是如此,为了各自利益,政客们可以颠倒黑白,明明很有道理的事,他们也不愿意接受,就是要对着干。

    这个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只有把这些搅屎棍清理干净了,把他们一脚踹出局,才能耳目清净,才能专心做事,不至于每天心烦意乱的争论不休。

    汉皇党如今就是公然排斥其他党派,而对于那些无党派不愿意加入汉皇党的官员,全都乖乖在基层待着。升职虽然也有可能,但却要苦熬才能出头。不似加入汉皇党的官员,只要有能力就提拔上去。

    对于那些廉洁的官员来说,加入汉皇党并没有什么好排斥的,愿意为百姓做事的官员,同样也乐意加入汉皇党,这就是党派宗旨。

    汉皇党如今才发展了三十多万党员,已经是严格把关之下的结果了。若是没有严格把关,早就突破几百万人了。毕竟这年头投机份子也是很多的,看到加入汉皇党有利可图,一个个都削减了脑袋想要往里面钻。

    汉皇党的党风、党纪也抓得很严格,经常开会学习中央精神,提倡这个,那个。这种会议也许比较冗长沉闷,但却能给出一个中央的风向,把该有的意识普及下去。聪明的官员自然会按照上面的风向来做事,只要能做好事情,不管人品如何,只要没有被抓到贪污受贿的把柄就能得到提拔。

    对于中下层官员,都是对事不对人。只有上升到了朝堂一品大员和内阁成员的时候,才会把人品考量进去,避免从上层建筑腐烂,影响中下层建筑。(。)

第393章:火车() 
士绅一体纳税在整个大明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那些未改革的省份的利益阶级得知这一政策,纷纷感到不妙。  ‘

    矛盾已经被公开化了,有点脑子的都知道,也许用不了多久,其他省份都会6续被改革。

    那些利益群体的利益必然受到损害。

    但是朱由校敢公开矛盾,自然是有他的底气。只要北方各省新政省份不乱,谁跳弄死谁呗!

    就看谁先沉不住到处蹦跶了。

    以如今北方各省改革的成果,朝廷财政收入大量增加,北方民心稳定,还真不怕谁敢造反。

    而且南方省份基本上也不可能造反,毕竟社会文化氛围不错,经济也比较达,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动刀动枪的。小规模的暴动还能煽动一下,但要叛乱就比较难了,社会大部分人是不会造反的。

    那些大资本商人想要造反,在南方实际上也有些缺乏条件。

    因此朱由校对于公开矛盾并不担心什么,过去势单力薄才要和那些东林党虚与委蛇,与江南那些大资本商人保持固有格局。

    如今却是不用再看那些大资本商人的脸色,国有资本财团如今对北方商品市场已经实现了基本上的消化,战略重心已经开始向南转移。

    所以现在是围剿那些大资本商人的时候,那些大资本商人想要抵挡朝廷的被资本围剿并不是那么容易。

    国有资本财团有很多政治牌可以打,在政治上占据了上风。同时还有军事上的支持,这是江南那些大资本商人所不具备的。同时还有商品上产技术上的优势,多数领域已经足以碾压那些大资本商人。只不过旧有的行政制度,让这些大资本商人还有较大的生存空间。

    改革意味着这些大资本商人的利益脐带将被剪断,反抗也是非常正常的,但还没把他们彻底逼到墙角,造反也不太可能,毕竟那些大资本商人没有军权,京城的政治触手已经被斩断。此时也就剩下南京地区的政治体系被渗透得非常厉害。

    ……

    时间转眼到了夏季,炎炎夏日里,朱由校吃着冰镇西瓜,一便听着厂卫的一些报告。

    “启禀圣上。士绅一体纳税政策施行之后,各地士绅倒是没有什么闹腾,而那些国公们也很安分,那些藩王、郡王们倒是有些怨言,但也不敢不交税。就是英国公病重的厉害。 ‘可能命不久矣。”田尔耕对朱由校汇报道。

    “哦?英国公病了?”朱由校想了想,对边上的杨光吩咐道:“一会让御医过去给他看看。”

    “是,皇上。”杨光领旨道。

    总体上,在新政各省,士绅一体纳税制度的正式立法已经没有人胆敢违抗,此时朝廷经过一番改革之后,对地方控制力大大增强,加上皇帝军权在手,那些王公贵族们也没傻到跳出来反对的程度。

    英国公张惟贤病种,原本朱由校还没怎么在意。只是让御医去看看。结果没过几天,张惟贤就病逝了。倒是让朱由校愕然了好一阵,又挂了一个?

    张惟贤在那几个国公里面,算是地位比价稳固的一个,朱由校施行改革以来,没给朱由校找过什么麻烦,朱由校也没找他麻烦,算是比较本分的国公。

    既然过世了,朱由校自然是要有所表示的,于是让司礼监把该走的程序都走了一边。

    同时把英国公继承人确定了下来。由张惟贤的长子张之继承英国公的爵位,不过张之极年纪也挺大了,人已经将近五十了,而且沉迷酒色。说不定也当不了几年国公也要嗝屁。

    没过几天,突然传来紧急军情,孙承宗进宫对朱由校报告道:“陛下,西南急报,贵州土官再度叛乱,应该是此前的叛贼余孽。”

    朱由校有些无奈。说道:“让秦良玉率部镇压吧!”

    “臣以为,西南土官屡次叛乱,也并非是这些土官完全不服教化,恐与地方官员贪鄙有关。”孙承宗说道,“进剿只能稳住一时势态,无力改变根本问题。”

    “朕何尝不知。可是被打到云贵之地做官之人,又有几个不是想着捞一票走人,激起地方矛盾也是正常。”朱由校点头道,土司不服教化也许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地方矛盾太剧烈,否则那些土官哪里那么容易造反。

    要说西南那些少数民族,也就属壮族比较安分。那些壮族狼兵作战勇猛,曾经在抗倭战争中大显身手。

    少数民族叛乱不断,这个问题却是不得不重视起来。不过却也很棘手,毕竟远在边陲之地,天高皇帝远的,那些官员到任后基本上都是放羊的节奏。

    最高统帅部很快就叛乱问题下达了作战指令,命令秦良玉率部进剿,此时秦良玉所部已经成为了稳定西南的重要军事力量,朝廷给了秦良玉所部最好的装备,军饷也都给足了,兵力维持在三万的规模。

    这支部队有朝廷派遣的政委与指导员维护军纪、宣扬忠君思想,加上待遇不错,秦良玉也对朝廷忠心耿耿,朱由校也对这支军队比较信任。

    这三万大军的士兵也不完全出自石柱,也从西南各省招募了兵员编入其中。战斗力十分强悍,对于西南地形非常适应。

    有这支军队存在,朝廷要剿灭叛乱土司是没什么问题的。所以尽管西南地区官场比较混乱,但起码朝廷还控制得住局势。

    不过没完没了的进剿也始终不是办法,朱由校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便提出了这个问题。

    “诸位爱卿,西南土司叛乱,终日进剿也不是长久之计,诸位爱卿有何良策?”朱由校对诸位大臣问道。

    户部尚书郭允厚出列说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当前朝廷主要精力还是改革关内主要省份,西南之地交通不便,朝廷若要改革西南,可谓时机未到,力所不及。”

    作为户部尚书,郭允厚是知道朝廷改革的步骤的。当前北方刚完成改革,还未彻底消化。而西南之地确实交通不便。一时半会改革不过去。先改革西南地区的话也不是不行,但改革效果相对改革江南、湖广之类的省份来说要差,并不能使朝廷税收迅增长,同样也无法使国有资本财团的市场扩大多少。

    总的来说。当前改革西南,既不符合朝廷的利益,也不符合国有资本的利益。

    “郭大人所言甚是,不过全然不管也不是办法。不若派遣几名大员统筹地方,再加大西南官场反腐力度。减缓与各族的矛盾冲突,先稳

    定局势再说。”沈潅出列说道,倒也是老成之言。

    朱由校想了想,现在改革西南确实不太符合局势所需,朝廷暂时没那个精力去彻底整顿西南。

    “那就依爱卿之言,派几名大员过去统筹一番,都察院再派人到西南盯着点。”朱由校随即决定道。

    “陛下圣明。”群臣高呼,却是没人出来扯皮、唱反调,议事效率极高。

    “启禀陛下,今年夏收已经顺利完成。多地喜获丰收,唯有陕西持续干旱,河南遭了些蝗灾。”

    这个时候农业部将夏收的奏疏呈递了上来,朱由校打开奏疏看了起来。

    天启十年陕西又生了干旱,陕北乃是重灾区。好在朝廷这两年不断的在陕北地区移民、招工,当地人口已经大幅度下降,大部分农村人口都出来做工和移民了。这次旱灾倒是没有造成了什么饥荒,朝廷甚至都不用开仓放粮,灾民自然有其出路。

    不过赈济还是要做的。

    干旱导致陕西北部的今年的冬小麦几乎绝收,而河南也闹了小规模的蝗灾。虽然有所减产,但河南的夏收还算是可以。

    各省夏收相比前几年来说,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