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此时并不能从源头上杜绝私盐,煮盐虽然效率不高,但是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低。而且煮盐比较隐蔽,只要是海边的居民都可以从事。

    如果下定决心,要打击私盐也是很容易的,毕竟食盐是大宗商品,又不是后世的毒品。只要把军队开出去打击私盐,私盐还是可以从源头杜绝的。

    只是朱由校目前的食盐销售渠道,以及生产方面还没有完成布局,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到蛋。

    而且一番剧烈打击下去,很容易引发既得利益群体的抱团反抗。

    所以朱由校决定采用温水煮青蛙的方法,先逐一控制市场销售渠道。等晒盐规模扩大了,以及运输、销售渠道铺设开之后,再从源头全面打击私盐。

    朱由校首先瞄上了京城的食盐销售,京城人口200多万,每年需要消耗的食盐起码超过2000千万斤,除了日常摄入,还有腌制食物等等也要用到盐。

    真快朱由校就将京城的官方食盐销售点,全部并入大明盐业公司,并且从长芦盐场调来食盐。

    这批调来的食盐还是采用煮盐的方式生产出来的,每斤的成本达到3文左右,但没有参入沙土,质量非常合格。

    每斤食盐定价25文,扣除成本,还有20文的盈利。

    但是京城还有很多盐商,朱由校要想垄断市场,先要把这些盐商排挤出去。

    这天一大早,锦衣卫和东厂特务就开始在京城到处乱跑,他们的目标就是京城里的那些盐商。

    一番彻查下来,查封了大批私盐,直接抄没归公,并封了店铺。至于那些有盐引的官盐商铺,锦衣卫也在盐铺外面打上了封条,这些也盐一律不许卖了。盐倒是没有归公,依旧可以运出京城处理,反正怎么处理朝廷不管,只要不再京城城内处理就悉听尊便。

    京城所有城门,全是锦衣卫和东厂的特务,对过往货物一律严查,禁止私盐进入城内。

    一番鸡飞狗跳之后,搞得一群盐商怨声载道,很快东林党官员们也上蹿下跳,抗议皇帝不和他们商量就改革盐政。

    对此朱由校根本不予理会,文官集团反对征收商税皇帝确实没办法,毕竟征税要靠文官来执行。

    然而一旦皇帝绕开文官,靠其他群体去办事,这些文官同样也没办法。东林党毕竟没有军权,他们只能暗中把皇帝弄死,才能人亡政息。可惜的是,朱由校时刻都防备着。

    至于那些盐商,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一番骂娘之后毫无办法。朱由校尽管得知了京城盐商,然而北方盐商的势力实际上是较为分散的。其他城镇的盐商,此时基本上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再则,朱由校此番的动作,尽管垄断了京城的食盐销售,然而城外却是不在这个垄断范围之内。

    大明盐业公司那边,晒盐技术以及开垦盐田方面是由徐光启负责。不过市场经营方面,则是专门聘请了经验丰富的掌柜。明末商品经济泛滥,这方面的人才还是不少的。在朱由校的高薪聘用下,还是挖到了不少人才。

    负责运营管理的掌柜叫林举升,有秀才功名,后来考不上科举,就给人当掌柜去了。四十多岁的林举升以前在一家盐铺当大掌柜,非常有经验。

    “皇上,按照每斤盐盈利20文来计算,每年在京城就能赚到六十万两白银,而且可能更多。”林举升把账算了一番,得出了一个十分利好的消息。

    朱由校的敛财行动,已经初见成效了。

    在各城门向商旅征收过路商税,一年下来预计有五十万两白银的收入。还有盐铺,每年能有六十万两以上的收入。

    仅仅在京城,每年就有上百万两白银的收入。

    不过这相比国家开支来说,还是杯水车薪。每年辽东军费,起码要三百万两以上,甚至需要五百万两。登莱也需要一百万两白银的军费,才能在海上其到一定的牵制作用。

    京城的食盐销售模式,显然是成功的。

    只要官盐能够在北方覆盖上千万人口的市场,仅仅是这方面的收入,就足够支撑军费的开支了。

    “继续向北方各城镇扩张市场,我会让东厂和锦衣卫配合你。”朱由校对林举升说道,林举升脸上一喜,有东厂和锦衣卫的配合,拿下北方盐业市场还不是轻轻松松?作为大明盐业公司的大掌柜,林举升是有抽成的。朱由校给了他百分之一的股份分红,如果盈利上千万两,意味着他能抽成十万两。

    随即朱由校把田尔耕和李进忠叫了过来,又是进行了一番安排。

    “你和田尔耕马上暗中调查北方盐商,把那些贩卖私盐的找出来,不过不要打草惊蛇了。另外去张家口,把那些和后金做交易的晋商也给朕调查清楚。”朱由校对李进忠吩咐道,“另外从东厂和锦衣卫抽调人手,成立一个‘税务局’,专门负责征收商税,只要盐铺开到哪里,商税就收到哪里,以配合商业扩张。”

    田尔耕和李进忠两人应诺,随即按照朱由校的指示,成立了一个由锦衣卫和东厂共同管理、监督的税务局。

    同时东厂和锦衣卫很快就行动了起来,开始在北方各省构建完善的情报网络,并开始调查北方晋商,以及私盐商人。

    北方的盐商,主要也就是晋商,但也不全是晋商。

    京城的食盐垄断还是非常顺利的,在锦衣卫和东厂的严查下,城内只剩下了官方盐铺,不管是勋贵还是老百姓,都只能在官方盐铺购买食盐。

    不过让老百姓感到意外的是,官方盐铺的食盐质量不仅很好,而且价钱也比以前下降了很多,每斤盐只要25文钱,比以前便宜了将近一半。

    得到实惠的老百姓,自然是不可能闹事。

    官方的食盐很快就开始在城外开设盐铺,明代的城墙外也是有很多居民的。这些居民就把房子建在城墙很近的地方,在军事上造成了不小的隐患,明末农民军攻城的时候,经常是利用城外的民房进行掩护。

    锦衣卫和东厂在城外同样是严查私盐,那些有盐引的盐商倒是能在城外卖盐,但是他们在价格上和大明盐业公司的盐铺相比,却没有竞争优势了。大明盐业公司的盐铺,还是受到了城外百姓的欢迎。

第047章:衰弱的北方经济() 
京城,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街头响起,一家高档酒楼开业了,酒楼当天推出了宫廷御膳,在京城引起了轰动。

    很多勋贵、富商,纷纷前往该酒楼消费。

    与此同时,典当铺、旅馆、运输队,这些东西在一个月内就出现了好几家,这些商业活动的背后,无一不是大明皇家银行的在进行投资的结果。

    大明皇家银行选择与民间商人合股经营,从而涉入这些行业之中。

    与大明皇家银行合作开设酒楼的老板,获得了十几道宫廷御膳菜谱,同时用上最好的地段、装修,以及最好的大厨,生意火爆得不行。

    典当铺、旅馆算是较为一般的行业,前者盈利实际上比较大,值十两银子的东西抵押给五两白银,还不起钱就把东西卖了,还得起钱就收利息。典当铺相当于是大明皇家银行的一个放贷补充部分,比较容易发放小额抵押贷款。

    旅馆利润并不是那么高,但是银行却是向各行各业进行扩张。而且大明皇家银行投资的旅馆,不愁没有生意。就是皇帝组建的这个商业圈内部人员出差办公之类的,都有不少人员流动。

    相当于是一个官方招待所,就算不赚钱,自己内部也能用得到。

    运输队则合股成立了好几个,这些运输队使用皇家军工厂制造出来的马车,以及自己投资建造船只,负责运输经营。生意也不愁,粮行、官盐,都是需要运输的大宗货物。几个运输队相互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毕竟都是同一个幕后老板,自然不可能形成恶性竞争。

    这些产业背后都出现了一个保驾护航的存在——税务局!

    这个部门很快成为京城‘臭名昭著’的存在,这个由东厂、锦衣卫联合成立的税收机构,实际上是一个为皇家产业实现垄断经营的打手。

    税务局一方面征收进城商税,一方面阻挡其他食盐进入京城,还开始对京城的高档酒楼、典当铺、钱庄、粮行征收营业税、个人所得税。

    征税名目一个接着一个,目的只有一个,那就压缩竞争对手的利润空间,一旦这些竞争对手提高价格、收费,那么就将逐渐失去市场。

    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税务局并未全面征收商税,而是盯着皇家资本涉及的行业,纯属是打击对手用的,顺便收点银子。

    皇家资本所控股的商业活动,也一样交税,但大明皇家银行却有补贴政策,和没有交税是一个样的。

    税务局因为锦衣卫很东厂人员相互监督、制约,加上朱由校制定了监督、举报制度,权力还是得到了制约,没有出现捞过界的问题。

    皇家资本与税务局,完全就是官商勾结的典范。

    并且在京城进行试点运作,迅速积累了足够了的合作经验,官商勾结的活动愈加熟练,各公司和税务局的协调能力正在不断加强。

    京城不少商人直接倒了血霉,一个个锦衣卫、东厂特务上门‘勒索’征税,这生意没法做了。

    顿时又是一片哀鸿,而市井一时间谣言四起。

    皇帝残暴、贪财之名开始在市井中流传,与此同时,李进忠也出名了。李进忠此时是皇帝的重要爪牙,散播谣言的幕后黑手很显然就是东林党,李进忠就是东林党的眼中钉肉中刺,都希望除之而后快。

    不久之后,客氏与皇帝有染的传闻也开始四处流传。

    尽管王安被朱由校干掉了,一时半会东林党拿皇帝没办法。然而那一小戳东林党人正在积极寻找突破口。

    负责服侍皇帝起居的客氏,无疑就是东林党瞄准的突破口。先把客氏从皇帝身边赶走,没有用钱办不了的事情,只要慢慢渗透,总有一天能够渗透到皇帝身边。

    这些谣言自然是传入了宫内,面对这样的谣言,朱由校马上明白,这肯定是东林党在背后大肆造谣。

    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予理会。

    “当前最大的问题还是财政,以及稳定北方。”朱由校在宫内仔细思考了一整夜,发现当前的局势,只能以北方为根基。

    南方已经成为自治王国了,百姓生活倒也问题不大,毕竟南方一来自然资源丰富,就算是受灾了,吃草根也饿不死。而且南方商品经济极为泛滥,农业不行还能给人做工,总的是饿不死的。南方还有地方福利体系,对破产者有安置方法。所以南方百姓尽管也在贫富差距悬殊的环境下水深火热,但起码日子还能过,朱由校暂时不用太担心南方百姓,北方百姓的处境则已经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了。

    北方因为水利年久失修,天灾频发,以及人口不断增长之下,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状态了。

    “最大的问题,还是北方太穷了,没有南方那么多的产业。导致财富不断向南方流失,以至于无法从南方购买粮食调剂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问题。以前靠中央税收,倒还是可以调剂一下,不过中央税收流失严重,调剂失衡就出问题了。”朱由校很快就找到了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北方缺乏赚钱的产业,以至于越来越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