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2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当于是其他准噶尔部贵族向统治的牧民抽税。然后哈喇忽刺再向那些蒙古贵族抽税。

    而准噶尔部的安置方案也和之前不太一样,一部分是直接分配草场,一部分则是分配土地给牧民,让他们从事棉花种植业。

    西域地区本身就非常适合展棉花种植业。加上交通不是那么方便,所以展商品粮就不太靠谱了,反倒是展牧业和种植业这些符合工业革命的农牧业生产更为合适。

    英国工业革命的时候,生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实际上就是把原本用于种植粮食的土地,变成养牛、养羊的牧场。从而产出皮革、羊毛等工业革命中所需要的工业原材料,而粮食则通过外部掠夺获取。

    工业革命的趋势又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大明的国情又和英国不一样,英国国家小,转型要比大明这种大国容易多了。英国缺乏的粮食可以大部分从海外掠夺,而大明却是不行。

    这时代大明人口这么多,而世界其他国家那么落后,又有多少东西足够抢来养活这么多人的

    因此工业革命一旦生,尽管需要足够的原材料供应,同样也要自己生产粮食。唯一可以掠夺的方式,那就是大明自己开海外。

    所以说工业革命,往往在小国家更容易成功,因为小国家有小国家的优势。然而大国一旦转型成功,那么对于那些小国家基本就是秒杀。从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格局就能看出,真正有自主主权的国家,十根手指头都数的过来,整个欧盟除了一个法国稍好一些之外,其他都是美国的傀儡。

    这个世界上,国家虽然多,但大部分国家都是打酱油的。真正能争霸世界的国家,从来也都是那么几个。什么战国七雄、春秋五霸,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可以看出这个道理了。

    如何成功转型为工业国家,这是大明未来要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工业革命的结果,必然是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同时资本家与传统地主之间的矛盾又会不断凸显,接下来的北方全面改革,实际上就是一个严重的雷区,搞不好就要大战一场。。

    地一下云。来。阁即可获得观。请访问。

    。。。

第329章:西域产业布局() 
随着春天的降临,西域的野花开得漫山遍野,那些经过鲜血浇灌的鲜花,显得格外的鲜艳。

    明军平定准噶尔,仅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

    整个准噶尔盆地在一场大战之后,再度恢复了秩序与宁静,准噶尔牧民在明廷的帮助下,逐渐开始恢复生产。

    同时关内来的农业技术人员,也开始指导这些准噶尔牧民从事棉花种植业。经过一番商议和‘分赃’,这些从事棉花种植业的牧民,归为准噶尔部首领哈喇忽刺直接管理与抽税,并给与了哈喇忽刺五万户的统治定额与棉花种植地。

    每户棉农,给与土地五十亩,哈喇忽刺相当于变成了一个拥有250万亩棉田的超级地主,当然这些土地不是哈喇忽刺的,但哈喇忽刺却能够从这些土地中抽取十分之一的税收。

    至于人口不足的问题,可以慢慢繁衍。准噶尔部尽管被打得成年男子损失惨重,但是那些十几岁的少年还是很多的,过些年人口自然能够恢复。

    让准噶尔部从事农业,也是一个消化过剩人口的好办法。再加上****的推广,再让一部分蒙古人出家当和尚,基本上也就没有什么过剩人口了。如果还有过剩人口,那就去城市当工人。

    至于其他合适种植棉花的土地,则分配给愿意移民到西域的汉民耕种,剩下的则由生产兵团进行开发。

    一个和谐的战后新秩序就这样被建立了起来,在这个新秩序之下,大明对准噶尔部的持械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刀具是可以拥有的,但是弓箭已经全部上缴,从此不能装备弓箭和长械武器。作为战败者,准噶尔部投降的时候就接受了这个条件。

    准噶尔部此时也有自知之明,见识了明军的恐怖战斗力之后,加上接下来又能过上安生的日子,再也没有任何反叛的念头。

    在接管了准噶尔部的边防之后。大明与中亚的布哈拉汗国正式接壤,布哈拉汗国和准噶尔部蒙古又有很大的不同,中亚地区被一些极端宗教渗透严重。

    朱由校作为穿越者,自然很明白。蒙古人与汉人在同一个国家内生活还是可以和平相处的。但是和那些极端宗教,却是摩擦不断。

    此时那些极端宗教已经渗透到了西域,朱由校制定的西域政策中,对待这些极端宗教的方案就是坚决打击。

    寺庙拆了,经书烧了。

    何谓极端宗教?

    就是一种具有欺骗性的宗教。把一切不可解释的东西,都归结于某个神,通过欺骗性让人产生安全感,又通过欺骗性达到染指政治的目的。

    人生来都会迷茫,我从哪里来?

    如果连自己从哪里来都没搞清楚,就更不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了。

    面对这些未知的问题,人都会感到恐惧,感到没有安全感。于是一些宗教就产生了,通过一番胡诌之后,把某种神给塑造了出来。

    相比之下。中国道家并非宗教,道家本身不具备欺骗性,所有在解释那些未知的东西时,道家是给出系统理论进行解释的。因此汉代成立的五斗米教(道教)会消亡,因为道教用的是道家的学术作为宗教核心,并不具备欺骗性。

    而佛教的修行效果与道教是差不多的,不过佛教则具备一定的欺骗性,会通过宣扬因果报应来哄着人去修行,因此佛教混得比道教好得多。当然佛教虽然具备一定欺骗性,不过佛教并不是很极端。而且通过宋代三教合流之后,佛教对世界观的解释和道家基本上差不多,只不过名词用的不太一样。

    相比道家只对悟性高的人开放来说,佛教更加平民化。不管资质愚钝还是超绝,都可以进去修行。而且对于资质不高的普通人来说,你对他们说因果本无就像是对小学生说一加一不等于二一样,人家根本理解不了,有时候哄一哄也还是可以的。

    因此如今在大明,朱由校只允许道教、佛教的存在。而佛教必须是本土化佛教。乌思藏****只允许在**、蒙古地区传播。

    那些极端宗教是要坚决剔除的,也许会造成一定的混乱,长痛不如短痛,阵痛能解决的问题,绝对不留下成为祸患。

    对于接壤的布哈拉汗国,日后也是要扫灭的对象。不过暂时没工夫去理会布哈拉汗国,所以只是先构筑国防线。

    朱由校在准噶尔平定之后,立即向西域增派了三个生产兵团。两个派遣到准噶尔盆地,一个派到吐鲁番盆地,又向甘肃河西走廊派遣了一个生产兵团。

    同时朱由校还派了四个建设兵团到西域修建公路、水利工程。

    开发西域首先是要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同时还需要一定的产业配套。

    公路和水利是必须要有的,这样才能把西域的农业资源开发出来。另外西域发展的是牧业以及棉花种植业,那么必须有商品粮输入,而甘肃河西走廊就是一个很好的商品粮基地。

    这个年头对甘肃河西走廊的开发并不是那么彻底,还有很多荒地没有开发出来。不过相比陕西来说,甘肃河西走廊的百姓生活状况是比较良好的。

    河西走廊是雪水灌溉农业,抗灾能力比较强,受干旱、水灾影响不大。因为那里本身就很少下雨,干旱与否问题不大,都是用雪水灌溉。至于水灾,根本没有好么!多下点雨也不可能造成水灾,本身就是降雨量少的地区。

    只要把甘肃河西走廊的雪水灌溉设施建设好,整个河西走廊都就能变成一个年年丰收的商品粮产区。

    农业生产兵团布置在河西走廊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这里的农业资源。

    河西走廊商品粮基地正好和西域的农业配套在一起,到时候西域负责生产棉花和羊毛、皮革,河西走廊负责生产粮食。

    到时候粮食和肉食相结合,西域地区再零零散散的种植一些粮食,基本上也就能够形成一种供给平衡了,就算是失衡了也没太大关系,可以从关内调粮进去,总的是饿不死人的。

    最终的目的,就是获得大量的棉花和羊毛、皮革。(~^~)请访问

    。。。

第330章:移民西域() 
不仅是河西走廊的农业有祁连山山脉的高山雪水的支撑,西域地区的农业同样也有天山高山雪水的保障。

    这些高山雪水受小冰河影响不会那么大,明王朝将西域地区开发出来,这里的农业受灾情况不会那么严重。

    重点还是如何引灌雪水的问题,在西域地区实际上已经有相关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是昔日汉人在西域从事农业的时候留下的技术,经过一番发展之后,已经比较成熟了。

    西域地区的水利设施主要就是坎儿井,这种井是西汉时期汉人开发西北地区发展起来的。

    汉代尤其是汉武帝的主要功绩之一是开发了广大的西北地区。当时把移民实边和修渠屯田作为抗击匈奴侵扰的组成部分,这时西北地区成为仅次于关中的水利重点地区,水利工程技术也大大提高。

    如今在吐鲁番盆地,依旧有很多坎儿井存在。叶尔羌汗国之所以拥有农业和手工业,首先就是因为与了汉人留下的灌溉设施,从而有了农业。有了农业的支撑,手工业自然而然的就也涌现了出来。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后世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而明代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倒是没那么多,有大片土地没有被发开出来。所以接下来在吐鲁番盆地的农业开发,首先就是修建大量坎儿井,将高山雪水引入地下,然后输送到各片农区进行灌溉。从而开辟出大片大片的棉田。

    西2style_txt;域的棉花产量是全国最高的地区,这里的气候非常合适棉花生长,只要保障灌溉和管理,皮棉产量突破100公斤完全是轻轻松松的。而关内各省的棉花亩产,一般都在100左右上下,主要看灌溉条件和管理。西域则是有天然气候上的独特优势。在相同的管理水平和灌溉条件下,西域的棉花产量要高出一截,而且棉花质量也最好。

    整个西域开辟个2500万亩以上的棉田完全不是问题,一户棉农经营50亩棉田来计算,需要50万户棉农。

    朱由校在紫禁城噼里啪啦一算。50万户棉农算下来,如今准噶尔部占了5万户的定额。还有45万户。

    至于这些土地,正好用来安置裁撤下来的边军,如今还有三个镇的边军没有裁撤,正好可以把这些边军安排到西域去。

    “宁夏、固原、甘肃三镇军户经过统计之后,实际拥有军户23万户,这些边军全部移民西域,每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