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2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像什么退伍军人、公务员、以及市井中名声较好的百姓。都可以当这个辨钞人。学

    这名煤矿工人拿着钱,先是去了粮行。

    结果顺利的买到了十几斤面粉,比用银元购买还更加优惠,同时发现粮行还挂出了牌子:三日后不收银元,请到银行将银元换成宝钞后前来购买。

    很多老百姓都惊奇的发现,市场上的很多商铺都不喜欢收银元了。

    三天时间的过渡期,让很多百姓对宝钞的有了初步的认识。老百姓很快就发现,宝钞更受商家欢迎。

    不少商家还推出了价格优惠,只要使用宝钞就能买到更优惠的商品。

    财团的影响力显然是惊人的,财团手上此时有各种资源。这些资源立即稳定了宝钞价值。

    就如粮食、钢铁、煤矿、食盐这些大宗商品,进货都要用天启宝钞。

    仅仅第一天开始,银行柜台就出现了很多兑换天启宝钞的企业。仅仅三天过后,百姓就开始接受了天启宝钞这个东西。

    财团所有企业三天之后。便不再接收任何银元了。很多百姓要买东西,都必须先去换天启宝钞。

    市面上也有人在帮忙换天启宝钞。

    天启宝钞以极快的就以京城为中心,开始在新政地区普及开来。

    天启宝钞除了有1元的面值,还有5元、10元、50元、100元以及1000元,这些钞票很快也受到了商家的欢迎,因为使用钞票比使用银子要方便多了。至于什么伪钞问题,银元也有假的啊!

    银子的成分、重量都很容易作假,反倒是纸币只要确认不是假币,就不会出问题。

    当然商家所担心的纸币贬值的问题,那肯定是贬值的,但对白银的兑换挂钩是绝对不可能贬值的。

    毕竟不可能所有钞票都对外兑换白银,普通百姓就是绝对不可能抽逃的存在。商人也不可能全部都抽逃,财团已经在行政地区占据经济主导地位。

    如今财团已经变成了国有财团,货币与白银的兑换率简直坚挺无比。

    1元以下的货币,依旧是铜钱。

    不过银行也开始回收那些劣质铜币,开始全部铸造成质量高、规格一至的天启通宝。同时如今每年和日本的贸易也能获得不少黄铜,这些黄铜基本上也都是被铸造成了铜钱。

    大明对铜钱的需求量依旧还在增加,特别是在新政地区的金融体系发生改变之后,经济必然会产生一个快速的增长,对铜钱的需求量也将进一步的提高。

    两个月后,整个行政地区都普及了纸币。中央银行发行了将近八亿元的纸币出去,这也是当前行政地区的货币量。

    这样的货币量确实不少了,但实际上还是不多。只是相比朱由校刚登基那会来说,北直隶的货币量是大大增加了。

    主要还是钢铁、盐业等产业,对外有强大的吸金能力,从而使得白银不断流入。

    银元在两个月内就在新政地区断绝了流通,大部分银元都被换成了纸币,当然还是有不少百姓和商人顽固的把银元藏着。

    不过这已经无所谓了,藏着白银只会使得财富缩水速度加快。

    毕竟钱放在银行还能拿到利息,而银元放在家里是不会下崽的,而是会随着纸币的发行量增加,财富不断的缩水。

    但是白银和纸币的兑换是进行挂钩的,纸币购买力在新征地区只会对农产品和不动产造成购买力下降,而对钢铁、煤炭等等商品的购买力是不会下降的。

    农产品价格提升是必须要的,这样能刺激生产。同时市场的需求则靠提高工人收入的方式来实现。

    相当于通膨最大的受益者,实际上是那些肯做事的普通百姓。而最大的受害者则是传统的那些坐在家里翘着脚收钱的权贵利益阶级。而那些不做事的百姓,他们虽然也受通膨的影响,但他们本身手上的钱不多,也通膨不掉多少。

    最大的好处则是,朝廷终于是不用怕没钱用了。可以通过增发钞票的方式,上马各种建设工程,从而将钱播撒到普通百姓手上。即可以解决基础设施问题,又能解决百姓吃饭问题。

    市场一下就可以盘活。

    如果说以前的大明市场有些死气沉沉的话,那么纸币出现后,经济发展节奏将越来越快,活力也越来越强。

    时间眼看到了三月,都快要入夏了,朱由校终于是坐不住了,当即以避暑为名,拖家带口的前往承德避暑。

    名为避暑,实则避难啊!

    著名的天启大爆炸也不知道哪天就炸了,还是先炮为上策。。

第298章:蒙古局势() 
皇帝要出京避暑,群臣自然是不太同意的。不过皇帝态度坚决,他们也没什么办法。只能同意让皇帝去承德避暑。

    好在皇帝出行比较节俭,排场并不大。不像隋炀帝杨广那样,出个游还要什么‘豪华游轮’,也不需要人们开凿什么运河。

    总的是不用担心皇帝出游搞得民怨沸腾、财政枯竭。

    再则此时大明的人口和生产力,也比隋代时期高很多。隋代主要是人口比较少,人均资源比较多,所以隋代粮食多得放在粮仓里烂,也和税收高有点关系,毕竟那个年代战乱不断,对平民的税收都是比较高的。

    朱由校这次去承德,唯一带得比较多的就是军队,有三个步兵师和两个骑兵师跟随他前往承德。

    文武百官当然也是要去的,基本上就是把行政中心暂时搬到了承德。

    到了承德的这个皇帝口中的所谓避暑山庄后,几乎所有官员都被惊呆了,不是太豪华了,而是太low逼了。

    那设施简陋得,只是能住而已。

    什么花园啊!亭台楼阁啊!根本没有几个。当然景色还是不错的。

    到了承德,皇帝天天打棍球(明代皇室的运动,后来被西方人学去弄成了高尔夫球)、骑马、钓鱼。还和皇后、贵妃们开了个菜地种菜,日子倒是过得悠然自得。

    当然朝政方面朱由校自然也不会荒废了,每天还是会处理朝政的。不过当前需要他处理的,也就是那些比较大的事情。

    至于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内阁就能处理了。

    “启禀陛下,蒙古大使馆前几日送来了几匹宝马给您,同时希望大明向他们重新开放武器装备方面的出售,并且愿意以更多的战马换取。”沈潅对朱由校汇报道。

    “蒙古人估计也被打怕了,他们要高价买就卖给他们吧!不过数量不要太多,每年5000具铁甲和5000把武器,这是最大的量了。”朱由校看了看地图上的蒙古。然后做出了决定。

    林丹汗确实是被打怕了,但也不得不防。要是这家伙脑子一热不好好的过日子,装备卖太多了也是个麻烦。

    而且就算是林丹汗想要安心过日子,朱由校也不想和他安心过日子。只等大明对当前所控制的草原地区彻底消化之后。就可以将这个模式彻底普及到草原地区,到时候林丹汗就要被他一脚踢开,从而彻底解决蒙古方面对关内的威胁。

    林丹汗战败已经一年多了,草原上的格局确实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莫被蒙古又脱离了林丹汗的统治,同时林丹汗还丢掉了王城。以及众多草场。在蒙古各部的威信也一落千丈。

    这个时候的林丹汗,急需对蒙古势力进行进一步的整合。

    站在林丹汗身边的则是蒙古的大贵族,相比之下,那些中小贵族则有些期盼大明能够打过去了。

    大明的对蒙政策,最大的收益者就是那些蒙古中小贵族。而林丹汗和那些大贵族的统治利益则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贵族倒是团结在了林丹汗身边。

    主要是大明的对蒙政策,没有大贵族的一席之地,一个蒙古贵族最多只能统治一千户蒙古牧民。

    而对于那些大贵族来说,哪个手下没有上万户的蒙古牧民家庭?

    林丹汗为了要想整合资源,就必须先提振一下一下武力。此前被大明击败,林丹汗的力量已经元气大伤。

    不过在工业落后的草原,大明的精良装备显然是一剂猛药,能够迅速打开局面。所以林丹汗便开始装怂,先弄到武器装备再说。

    在这样的想法之下,林丹汗要求重开武器装备上的贸易。

    不过朱由校的决定,既让林丹汗有些高兴,又有些失望。武器装备贸易虽然重新开启了,数量却是比此前减少了一半。

    当然就算是减少了一半,也能对蒙古骑兵的战斗力有很大的提升了。

    不过此时林丹汗也不敢去招惹大明。大明的骑兵战斗力实在恐怖,到现在都是心有余悸。

    用战马换装备,尽管有些饮鸩止渴,但也是没办法了。毕竟此时大明已经不需要从他们那里获取战马了。在大明治下的十几万蒙古人就能为大明提供不少战马,何况还有数个大型的军马场成立。

    林丹汗拿到武器装备之后,第一个做的就是扫荡那些不听话的中小部落,这些部落在他战败之后,已经越来越不听话了,而且还整天想着要去大明过好日子。实在忍无可忍。

    也难怪那些中小部落的贵族不羡慕,那些在大明治下的蒙古人以及蒙古贵族,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之后,日子以及过得不错了。

    普通牧民因为大明朝廷的补贴政策,建立了坚固的羊圈,并且随着草原上的煤炭开采,这些牧民都能买到煤炭在冬季为羊圈加温取暖,冬天里被冻死的牛羊大大减少。

    同时因为不用追逐水草,到处奔波的日子也结束了。一个个牧民纷纷建起了蒙古包,开始过上悠然自得的放牧生活。而且在物质上也逐渐丰富起来,特别是秋天卖掉一些牛羊和羊毛之后,他们买到了茶叶、大米、瓷器、棉布、蔗糖等等商品。

    这是以前那些蒙古牧民想都不敢想的日子,很多玩意都是只有贵族才能享有的。

    而那些蒙古贵族的日子就更好过了,一个个秋天卖了牛羊,拿了银子就涌入了京师消费去了。

    京师的红灯区在这年冬天,迎来了不少流连忘返的蒙古贵族。这些红灯区此时是吃喝玩乐一条龙,真的是花花世界。

    这仅仅是第一年,这些蒙古贵族们的钱还不是太多,加上这些蒙古人又不太懂存钱和节约花销什么的,不少蒙古贵族很快就潇洒没钱了,但却彻底的尝到了甜头。

    尝到了甜头的蒙古贵族们,开始极力拥护大明当前的对蒙统治。而普通蒙古牧民同样也拥护当前大明的政策,他们主要是尝到了战争红利和市场化的甜头。

    毕竟对蒙战争过后,草原都是抢来的。投降大明的蒙古人也不是太多,一个个蒙古牧民分到的草场可不少,人均资源上去了。同时生产方式也因为定居了下来,生产出的财富也增多了,再市场化一下,不仅牧民日子过得更好了,蒙古贵族的日子也过得更好了。

    这样的好日子主要是建立在人均资源上的,如果这些蒙古人人口不断繁衍,过不了几十年日子又不好过了,到时候养不活人又得作乱。所以朱由校制定了草场继承法,每个5000大的蒙古牧民草场,只能给继承给长子。如果儿子生多了,大明官方进行安置成工业人口什么的。

    朱由校到了承德后,又下令在草原上成立了免费给蒙古孩子上学三年的学堂,不过这些学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