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2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如同大明前中期,社会风气朴素,那些商人崛起后挖国家墙角也挖了不少年头,才把墙脚挖倒。

    但挖墙脚的势头一旦形成,平庸的皇帝是无力扭转局面的,只能看着一个帝国一步步的迈向灭亡。

    “这世间果然没有永恒的帝国。”朱由校最终领悟到的只有这个道理,一个帝国既然无法永恒,那么什么才是相对永恒的?

    思来想去,只剩下文明二字。

    相比永恒的帝国,永恒的文明更加靠谱。

    要想塑造一个长盛不衰的文明,这一点古代圣贤已经做得很好了。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开化程度最高的民族,即便跌入历史的冰点,但深厚的文化却让中国依旧可以重新崛起。

    作为一个穿越者来说,朱家王朝是否千秋万代,显然也不会去强求。正所谓三代积德而王,朱家王朝能否延续,主要还是看能否积德。

    朱由校若能力挽狂澜,救大厦之将倾,保全天下百姓,自是有大功德,朱家王朝自可继续延续。后面能否继续延续,就看后面的皇帝能否继续行善积德了。朱由校也只能在教育皇长子的时候多花点功夫,让他懂得这些道理。

    除了救大厦之将倾,若能兴教育、开民智,强盛中华文明,让中华文明‘千秋万代’才也是大功德。

    朱由校觉得,自己应该修正一下对外扩张政策了。

    对外扩张是要继续进行的,但是对待土著的时候,不能太过残暴不仁,免得损了阴德。

    西班牙人、英国人在殖民全球的时候,都是不积阴德,最终又如何?

    昔日秦王朝灭六国。成吉思汗横扫亚欧。结果又如何?

    德行不备。即便地域广袤,最终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并不是长久之道。大明要想外部扩张,掠夺手段要尽量温和一些。

    而且大明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制造业,大明有足够多的商品可以进行贸易,完全不需要靠武力你去粗暴掠夺,通过商品出口就可以赚取到外部资源。不需要像英国人那样,靠卖鸦片来维持贸易。

    大明不能按照西方人的那种强盗模式进行发展。强盗模式确实很爽,直接抢劫就发家致富了。但危害性却也是非常剧烈的,英国人掠夺全球的财富,两次世界大战就打了个精光,要不是战后美国撑着,早就变成三流国家了。

    美国当世界霸主的时候,也是剪全世界羊毛,甚至公然喊出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模式。吸食中国人民血汗的事情确实很爽,不用劳动就能消费。结果呢?产业空心化,制造业基本完蛋。

    这世间一切。都是祸福相依。美味诱人的糖果却会让人蛀掉一嘴牙。所以对外掠夺的手段必须要尽量温和,不能走上西方人那种粗暴殖民全球的老路子。

    此时的大明。已经走上了不断向外扩张的轨迹。

    天启五年开春后,黑龙江流域就产生了一股淘金热,因为有人在该流域发现了大量的金沙,顿时吸引了很多百姓前往黑龙江流域淘金。

    孙承宗将这一层层上报的消息上奏给了朝廷。这天早朝,朝堂上便就这一问题您行了商讨。

    “启禀陛下,黄金乃是禁止民间私采之物,朝廷应该即刻叫停,并派出人员前去主持开采。”户部尚书郭允厚出列建议道。郭允厚是一个比较正直的官员,也是一个反对东林党的急先锋,此番东林党被逐出京城后,郭允厚也被朱由校提拔为户部尚书,管理国家财政。

    黄金开采绝对是能赚到钱的,因此郭允厚主张国家开采。

    朱由校说道:“爱卿所言甚合朕意,不过这金沙、金矿在东北地区虽然只有黑龙江流域比较多,不过越往北部,金矿就越多,气候也越是寒冷。朕以为,还是专门成立一个部门,负责东北和外东北的黄金开采。”

    “启禀陛下,若是深入蛮夷寒苦之地开采金矿,非一般部门所能胜任。”沈潅出列道,“由此能力者,非厂卫、军队莫属。”

    “那便成立一个黄金部队吧!专门为朝廷勘探、开采黄金。人员就从锦衣卫和东厂,以及军中挑选。”朱由校做出了决定,直接效仿后世中国的方法,以部队的方式来开采黄金。

    外东北的黄金储量是很丰富的,后来沙俄不断向东扩张,就从外东北地区挖住了大量的黄金。

    实际上黄金这种玩意,在地球表面上都是很多的。曾经的中国也同样如同美洲一般,地表上就很容易找到黄金。

    只不过随着历代人类的活动、开采,容易开采的黄金都被人开采掉了。再加上中国历史上那些王侯将相死后都把黄金用来陪葬,这才导致了中国如今看起来黄金不多。不过民间的黄金数量实际上还是不少的。

    但是国家储备,就少得可怜了。

    这几年下来,朱由校也就攒下了十几吨黄金而已。

    而在西伯利亚这种人迹罕至的地区,黄金的数量就比较多了。当然这里不太可能走着走着就捡到黄金,因为这里虽然人迹罕至,但还是有游牧民族获游猎民族活动的,能捡走的黄金基本上都被他们捡走了。但是需要开采的黄金却是没有得到开发,所以外东北地区的黄金开采是很有前景的。

    只不过那里气候寒冷,补给也不方便,开采起来更不方便。要想在那种条件下开采黄金,必须用军队才行。

    “陛下圣明。”

    大臣们直接就同意了,没有任何人出来反对、扯皮,朝政效率高了不止一个档次啊!

    “启禀陛下,蒙古以于数日前撤出了河套阴山以南地区,并通过大使馆向我大明进行了通报,朝廷当尽快接管。”

    “内阁可有方案?”朱由校问道。

    “请陛下过目。”内阁随即将接管河套的方案呈了上去,朱由校一边看着,沈潅一边讲解道:“内阁商议后认为,应该以阴山及黄河为屏障,设立一个防止蒙古人侵掠的防线。并在该区域建造四到五座城池,以确保大明能长期占领河套。”

    阴山以南地区,也就是后世的包头、**一线,这一带地区水草丰美,不仅可以放牧,也可以耕种。

    正所谓黄河百害唯利一套,河套地区发展灌溉型农业也是没问题的。

    “就按照这个方案试行。”朱由校随即通过了这个方案,只要城池能建起来,大明就能长期占据河套。占据的同时,蒙古人可能会来劫掠,所以还需要一个防御体系。河套地区的防御体系建设,这是最高统帅部的问题,就不在朝堂上商议了。

    又解决了一个政务,接着户部给事中进行了上奏,报告称投靠大明的蒙古部落牧民,都已经分到了草场。

    “草场既然已经分下去了,朝廷接下来对牧民的扶持政策也可以开始着手实施,草原上最重要的还是羊圈的冬季保暖,争取在三年之内普及下去。”朱由校吩咐道。

    “是,陛下。”

    对牧民的扶持政策主要就是设施建设上,牧民只要提出建设需求,朝廷为其提供贷款和部分补贴,建设项目统一登记,然后招标给企业进行建设。

    这需要多方面的协同,一方面是采矿,一方面是施工,还有提供资金的银行。保证牧民的牛羊冬季不被冻死,就可以让牧民稳定下来,拥有稳定的收入并且吃饱肚子。

    天启五年开春后,朝廷就已经开始在草原上筑城了。不过倒也不是一口气就要吃成大胖子,而是分工期进行。

    城池也不是很大,就是为了让汉人在草原上有一个能够抵御游牧民族的容身之地,从而设立官府对草原地区进行管理,并在城内驻兵、囤积物资。

    这样的一个城池,以大明如今的生产力来说,成本倒也不算很高。城池建好,再架上大炮就行了。

    此次大明占领的草原,都在阴山以北。其中后世的**大草原,此时也被纳入大明的管理区域,不过这里临近漠北蒙古,因此率先开始建设防御体系。同时还有一个骑兵师驻扎在该地,防止漠北蒙古的一些部落跑来打秋风。

    毕竟投靠大明的这些蒙古部落比较分散,必须有常驻的兵力进行保护。不过蒙古部落前来打秋风的时候,要想直接抢劫到大量的牛羊,也是需要较长时间的。而这个时间里,明王朝就足以将治下的蒙古男丁动员起来,配合骑兵对来袭的蒙古骑兵进行打击,甚至是进行反扫荡。(。)

第286章:持续扩张() 
春季的草原,一片草长莺飞的景象。牧草茂盛的生长了出来,一切都显得欣欣向荣。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蒙古人的放牧也由此展开。

    那些投靠大明的蒙古牧民,在开春的时候都来到了自己的牧场。一片片牧场已经划分好了,这些蒙古部落赶着牛羊,进入了这些牧区。

    这是忙碌的一年,每户蒙古牧民都忙着搭盖帐篷、设立界桩。

    他们在草原上,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草场,并且可以安定的生活,不用再到处追逐水草。

    有些蒙古部落很穷,他们连帐篷都没有,不过问题已经解决了。过冬的时候,朝廷已经给他们提供了购买帐篷的贷款。开春的时候,有些牧民也缺少牛羊,也是贷款买的。

    在搬迁到属于自己的草场之前,这些蒙古牧民还贷款购买了许多生活用品。例如茶叶、瓷器和铁锅等等。

    这些贷款都是无息的,不用担心被利滚利。如果实在偿还不起,可以申请延期偿还。

    让这些牧民都欢天喜地,在朝廷的不断宣传下,开始坚决拥护朝廷的政策。日后他们不用再被蒙古贵族过度剥削了,或者说劳动剩余可以自己拥有。

    过去这些蒙古牧民在集体的部落环境中生活,劳动富余是不属于自己的。当然作为集体的部落制度,只要牛羊足够,饿肚子那倒是不会。蒙古人的部落社会,也有自己的一套分配制度。

    蒙古贵族平时都会尽量让部落的人吃饱,因为吃饱了才能展开军事活动。或者抵抗其他部落的攻击等等。但是劳动富余就是贵族们享受了。普通牧民是没有什么劳动富裕的。

    分配到草场之后就不同了。日后劳动富裕就属于自己了,只需要向部落的蒙古贵族缴纳一成的税收,十只羊抽一头还是可以接受的。富裕的牛羊,他们可以拿去和明人交易,换到茶叶、瓷器和铁器,以及棉布,甚至是从南方来的蔗糖。这在过去绝对是不敢想象的。

    当他们在各自的草场上安居下来的时候,充满希望的生活就此开始了。

    朝廷对他们做出了一些放牧上的规定。例如每年必须有2000亩草场处于休牧期,还有一个牧场里放养的山羊数量不能超过2只,这些规定蒙古牧民都在遵守。因为这些草场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草场被玩坏了,苦果是他们自己承受的。

    之所以限制山羊放养数量,主要是山羊吃草会连根一起吃,而绵羊吃草则不会这样。但是一个牧场又离不开山羊,因为山羊的智商更高,头羊都是由山羊担任。

    草原的牲畜中,绵羊的智商是最低的。见到人会到处跑。而牛和马则是智商比较高的,放出去就不用管。自己会找回家,其中马的智商是最高的。

    家家户户都养个两三百头绵羊,再养十几头牛和十几匹马,基本上就是当前朝廷规划的草场牧民生活状态。

    绵羊可以产出羊毛和羊皮,是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