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1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廉价、合法的食盐支撑,就更别提什么远洋渔业了,就算是能开到茫茫大海上捕鱼,没运回来鱼都臭了。

    所以要发展渔业,一是要有大船。以及海洋定位技术。大船现在大明有,六分仪也能很好的定位位置。二来要有盐,大明如今食盐产量过剩,理论上是有足够的食盐支撑渔业。三是要有市场。大量的腌鱼出现在市场上能不能卖得掉呢?百姓要是不喜欢吃怎么办?中国可没有什么欧洲人那样斋戒日只能吃鱼的宗教习俗。

    朱由校考虑了一会,突然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无他,盐水尔!

    立即让人召见沈潅。正在内阁处理政务的沈潅,只得放下手头的事情来到乾清宫。

    “陛下。召臣觐见可是有什么要事?”沈潅对皇帝问道,朱由校微道:“爱卿所料不错,如今我大明南北皆缺粮。朕思来想去,近海渔业和远洋渔业皆大有可为。”

    随即朱由校将想法说了出来,“海洋中渔产无数,虽不能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以当代的捕捞手法,却是取之不尽的。若是我大明能从海中获得大量渔产,就可以活人无数,粮食不足的问题便能大大的解决。”

    “陛下。这海中有鱼不假,但鱼还没运回来就臭了、烂了。”沈潅有些哭笑不得,皇帝的思维还真是跳脱。

    “可以用食盐腌制。”

    “若是市面上出现大量腌鱼,那盐税必然受到影响。”沈潅说道,朱由校微笑道:“盐税虽受影响,盐税虽然重要,但百姓吃饱肚子更为重要。我们先算一笔账,看看朝廷是亏了还是赚了。”

    沈潅顿时洗耳恭听,朱由校说道:“如今食盐是二十文一斤,腌制一斤鱼肉用盐二两。一斤腌鱼肉如果售价是5文钱。那么朝廷还是赚了,我们用大船在近海渔汛时期捕捞鱼群的成本就非常低。因为腌鱼虽然在带咸的情况下会受到百姓欢迎,但盐税并不会遭到太大的冲击,该用盐的地方还是得用盐。就算是有影响。朝廷也能从渔业上赚回来。这些腌鱼的成本不会超过2文一斤,就算是卖5文钱一斤,我们还有3文钱可赚,足以弥补盐税的损失,何况盐税在百姓富裕后,并不会因此而减少。反而还会继续上升。”

    “最主要的是,发展渔业非常划算。可以带动大量就业,因为我们发展渔业需要大量渔船,就需要更多的造船工人、伐木工人。而渔业的产出,足以补充这些造船工和伐木工所消耗的粮食,并且还有大量的盈余。同时发展渔业可以让我们大明向外大量移民。移民之后不仅可以开发渔业,同样可以开发牧业、农业,还可以带动各种海洋贸易。”朱由校这笔账算下来,沈潅有些目瞪口呆,“而且大量的渔产可以让我大明养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如今天灾频发,首先考虑的还是如何养活百姓。”

    “那,那陛下可能保证一定能捕捞到便宜的渔获呢?”沈潅听了这笔账之后也十分心动,不过他对海洋并不是太了解。

    “就我大明近海,渤海湾、舟山等地,每年都会有渔汛,大量鱼群成群结队,只需改良船只、网具,便可大量捕捞,一个渔民一个渔汛季节下来,其收获是耕种所获的十多倍。而在海外蛮夷之地,还有更多丰饶的渔场。我大明如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生产力最高的国家。只要把资源投入到海洋之中,完全有能力征服那些蛮夷之地。”

    “陛下圣明,若要发展渔业,渔民依旧无法承受盐税,朝廷必须特批低价盐给他们使用才行。”沈潅服了,尽管他对到处欺负弱小民族持保留意见,但对于皇帝想出来的这个用渔业养活大明百姓的方法却是彻底服了。

    朱由校说道:“朕决定以渔业公司为主力来发展渔业,那些渔民缺乏资金,没办法建造大型捕鱼船。朕要内阁以最快速度出台法案对全国的渔民、渔业公司形成管理。主要目的就是在大明近海渔场,对大型渔船的捕捞采取配额捕捞制度,避免渔场因为过度捕捞而被毁灭。普通渔民如果要拥有大型渔船,也必须让他们成立渔业公司。同时还要明确休渔期……”

    配额制这种制度是非常超前的,在没有出现拖网船之前,基本上不可能将近海的渔场捕捞枯竭。

    但等拖网船出现后,再搞配额制必然是在渔业资源大幅度减少的请款下。而且到时候要采取配额制又损害渔业从业者的利益。

    所以朱由校决定在发展大规模渔业之前就制定捕捞配额,使得配额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另外要在拖网船出现之前,将休渔期这个制度普及开来。

    这个年头虽然没有官方的休渔期之说,不过因为航海技术和捕捞成本的限制。所以捕捞是错开了渔种产卵期的。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终有一天会变成全年都可出海捕捞的状态。

    休渔期也可以先行出台,当然渔民的小渔船可以不在限制之内,但拥有大吨位渔船的渔业公司必须限制。

    沈潅在乾清宫待了将近一个时辰之后这才出来。不久之后内阁就制定出了《大明渔业法案》,并成立了一个渔业部。

    该法案规定,沿海一切超过五百料(150吨左右)的渔船,必须到渔业部登记造册,并成立渔业公司。

    渔业公司在大明各渔场。施行配额制捕捞,具体多少配额才是最佳,还在求证之中。但并不妨碍先制定配额,渤海湾渔场的配额制定为每年15万吨,舟山渔场每年配额定为20万吨。

    同时内阁发出政令,朝廷将向渔业公司特批食盐,价格为1文钱2斤。同时规定了渔业公司的成立标准,必须具备至少一艘吨位超过150的渔船,注册资金为3000元。

    《大明渔业法案》还规定,捕鲸必须获得朝廷特批牌照。未获得捕鲸牌照的渔业公司不得捕杀误入港口之外的鲸鱼。

    之所以颁布这样的捕鲸限制,主要是考虑到民间捕鲸船一旦尝到了捕鲸的甜头,肯定在捕鲸的过程中只要鲸油,而不要鲸肉。会如同近代西方人捕鲸那样,把鲸肉丢回海中,以追求一次出航捕鲸能获得更多的鲸油。

    如果由皇家财团捕鲸,则可以将鲸肉都切割下来腌制,然后运回大明,从而避免浪费资源。而且和鲸油相比,鲸肉才是大明能让普通老百姓填饱肚子的东西。

    《大明渔业法案》出台后。在《大明日报》的报道下,很快整个大明的商人都意识到了海洋渔业所蕴藏的巨大利润。

    渔船完全不是问题,这两年官方和皇家财团都在大量订购船只,民间造船厂都接到了很多订单。大明的造船业这两年发展十分迅猛。特别是皇家资本所投资的造船厂,在辽东收复之后,更是在辽东湾地区投资了两个规模巨大的造船厂。

    保鲜也不是问题,朝廷有特价盐批下来。

    顿时很多商人都躁动了,纷纷开始联系造船厂订购渔船。特别是北直隶商人,渔业成为了一个新的投资亮点。

    皇家财团自然是少不了的。皇家财团首先是加大了造船业上的投入,大明需要更多的军舰、商船、渔船。

    同时皇家财团开始成立渔业公司,并且打造捕鲸船队。大明确实对捕鲸比较陌生,但很快问题就彻底解决了,因为荷兰人会。

    皇家海军当中如今有大量的荷兰雇员,这些荷兰人都是被之前的海战中被俘的,因为赎金要价太高,荷兰人放弃了赎回这些荷兰人的想法。所以这些被俘虏的荷兰人为了不被丢进矿洞里挖矿,只能选择给大明海军服务。

    这年头的荷兰人在捕鲸方面有很大的投入,一个捕鲸船队往往有上万名的荷兰士兵跟随。被俘的荷兰军官和士兵,不少都接触过捕鲸业,所以很快就解决了大明捕鲸业面临的业务不熟的问题。

    除了捕鲸业民间资本进入受限之外,其他渔业捕捞民间资本都可以进入,不过沿海渔场的捕捞配额要花钱购买。当购买配额数量超出朝廷制定的配额量时,则朝廷再考虑增加捕捞配额。一旦渔场产量下降,则将减少捕捞配额,以保护渔业资源。

    皇家财团除了会在渔业丰富的近海渔场购买配额,并进行捕捞之外。主要的捕捞海域还是海外的渔产捕捞,北海道渔场显然就成为了率先被盯上的地区,这里不仅有大量的鱼群,还有大量的鲸鱼。

    皇家海军在年底也做出了相应的配合计划,将在明年开春后护送三万移民前往北海道,为该海域的渔业捕捞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并且将向北海道派遣海军陆战队一千人,朝廷官方也将在北海道建立行政区。

    同时在天启四年,海军将以北海道据点为补给点,向北美阿拉斯加区域进行探索。(。)

第263章:刁民又造反了() 
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天启四年正月,大明各省都在一片喜庆的春节氛围之中。不过这年头很多普通百姓在春节的时候并不是很开心,正所有有钱天天过年,没钱度日如年。贫富差距的问题依旧困扰着那些身无立锥之地的普通百姓。

    相比之下,北直隶地区和辽东地区的百姓这个年过得则比较开心,北直隶普通百姓因为有足够的保障,加上经济发展迅猛,普通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了。

    至于天启三年冬季没有下雪的问题,北直隶的农民倒是不太担心。因为他们的土地基本上都已经旱涝保收,基本上每家每户的田间地头都是水井,实在干旱的话,可以通过这些小小的井口抽取地下水来进行灌溉。

    北直隶农业公司下面的农庄,此时依靠徭役制度,很多都已经把水利、道路、学堂都修起来了。

    这些公用设施修建起来之后,这些农庄里的农民就不需要再服徭役了,可以在农闲的时候自由进入附近城镇的工厂、作坊、工地中务工。

    辽东地区的百姓,则因为分到了土地,或者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个春节也充满了希望。

    义务兵征召也在春节前就结束了,北方各省报名应征的年轻小伙非常多,很快就招满了名额。

    收复辽东之后,因为赏赐丰厚,所以入伍从军也被看做是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特别是如今的义务兵制度,只需要服役五年。就算是五年后没有立功受赏,退伍转业却有朝廷的帮助。

    这对于那些没有读过书,又是农村出身,正值十七八岁的年轻小伙子来说,在军中他们不仅可以学会一些技能,还能学习到基本的文化,更能增长见识,认识到来自天南地北的战友,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绝对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能立下军功,那么说不定就能当上军官,或者获得丰厚的土地封赏。

    加上此时北方各省很多百姓家里不太富裕,一些这么大的小伙子又是饭量最大的时候。加上还没有创下家业。所以很多也是奔着参军能吃饱饭去的,于是各省的义务兵报名非常火爆,年前就招完了名额。

    这些新兵都是先进入新兵营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训练,三个月的训练之中将掌握队列、实弹射击等项目,同时进行负重越野、跑步等等方面的体能训练。

    三个月之后。再确定是调入中央军还是地方生产兵团。其中训练成绩好的,将被调入中央军,而训练成绩一般的,自然则是调入生产兵团。

    十五个生产兵团,每个生产兵团为两万人的规模。开春之后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