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1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辽东半岛的家庭,要么是资本家,要么就是工人。要么就是官方编制。这样的模式下,个人产值的提升比较简单。主要的优点就是抗灾能力强,而且对于当前朱由校制定的税收模式来说,这种模式能征收到更多的商业税。

    行政方面,自然是按照北直隶那一套来。

    一场胜仗过后,要做的事情显然太多了。对耕地、林区的登记造册,对矿产的勘探,对港口、城镇、官道的修建,对行政的铺设。以及招募移民等等工作,都要在紧张忙碌的进行。

    移民到辽东半岛的工作相对简单,首先逃回关内的辽民不少,这些辽民如果愿意回到辽东,都可以安排到辽东工作。

    另外北方各省也不缺想要移民的,而且移民到辽东半岛可以坐船走海陆,从天津出发的话,几天时间就到了,路程也比较近。

    为了开发辽东半岛,朱由校很快就安排人到民生比较困难的地区招募移民。例如陕北地区。还有人口众多的河南、山东。

    能干得动活的只要肯去辽东,保证能找到每月工资不低于3元的工作,这样的工资确实是十分低的。但对于这年头很多无法温饱的家庭来说,却是非常愿意从事的。另外朝廷负责出路费,而且家属也可以一起去。

    每月3元的工资,在北直隶都没有。毕竟北直隶人多,没有用工荒。而辽东半岛要开发,显然会有一些用工荒。

    北直隶的工钱还提不上去,主要还是遭到了周边各省人口涌入的冲击。随着天启三年把北直隶户籍制度紧缩之后,涌入的人口倒是减少了很多,但来到北直隶的工人却依旧不少。

    如今要获得北直隶的户籍。要在北直隶工作五年才行。

    面对去辽东做工的‘高工资’,朱由校派出去的招工队轻松的招到了大批工人。大部分还是拖家带口的,一起移民过去倒是省去了很多很多麻烦。省的这些工人日后还要来回折腾。

    在辽东半岛率先开工的自然是官方,朝廷对辽东半岛重新派遣了各级公务人员,大批的财政调拨下来,用于建设港口、官道、城镇。因为战乱的破坏,很多东西都要修复,大量基础设施要建设。

    这些基础设施所需的资金,一是由资产拍卖获得,二是由皇家银行贷款,日后用当地税收还款。

    开发辽东半岛肯定是稳赚不赔的,贷款主要是用于先期启动。

    城镇都经过重新规划,不过辽东半岛的大部分城镇不再修建城墙,只有靠近前线,有可能被建奴袭扰的城镇才会修建城墙。城镇街道也规划得比较宽,排水系统也有进行规划。

    至于建设得多大,那就是有多少人建设多大。

    先期民房都是简单搭盖,用于安置移民。物资方面的供应则比较轻松,毕竟最先开发的是沿海地区,海运成本比较低,供应速度也比较快。

    朝廷和皇家财团都随着辽东半岛的收复而忙碌运转起来,也展现出了越来越强大的组织能力。很多工作都已经有充足的经验,安排起来没有出什么乱子,同时保障了足够的效率。

    那些移民到辽东半岛,或者只是只身前往辽东半岛打工的工人,自然都能轻松的找到工作。

    官方建设项目在启动,而对资源的拍卖也在陆续进行。

    辽东开发公司上市半个月后,也筹集到了将近三百万元的民间资金,然后投入到了辽东半岛的资源开发行列。

    皇家财团、民间企业同样也在行动,各种融资活动频繁上演。

    辽东半岛的开发,基本上都是在砸钱,这对资源的开发无疑是比较有效率的,同时也确保移民能够拥有较好的适应环境,风险也都在商人身上。

    中央军在太子河一带的防线也在建设,不过这道防线倒是比较容易修建。这些防御工事并不需要修得太夸张。只要确保建奴在短时间内攻不进去就行,毕竟中央军在野外能够击败建奴,所以这道防线的意义就在于建奴袭击的时候,有足够的时间拖到援军到来就行,所以工程量倒不是很大。

    毛文龙在这次收复辽东半岛的作战中,因为被调去协助赵彦干预朝鲜,所以没有参与。辽东半岛全面收复之后,东江镇显然也到了需要转移的时候。毛文龙回到东江镇之后,直接将东江镇全军转移到了叆阳、宽甸等地,基本上是全面转入山区。同时在后方建立了补给通道、仓库等等。

    毛文龙很快就盯上了牛毛寨,这个地方是建奴在山区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通过牛毛寨,建奴可以进攻宽甸等地,同时还能进攻朝鲜。

    并且牛毛寨是一个通往野猪皮老巢赫图阿拉的重要通道。

    天启三年五月,毛文龙帅兵两万,派遣前军袭击了牛毛寨,在火炮的轰击下,牛毛寨的寨墙被轻松轰破,明军成功杀入牛毛寨,击杀了两百多名建奴,成功夺取了这个重要据点。

    牛毛寨被东江军攻取后,明军就不用担心野猪皮从山区进犯了,并且在山区作战中变得更加主动。

    辽东局势的稳定已是必然,回到沈阳的野猪皮,这个时候显得极为被动,除了疯狂的抓捕生女真之外,也没想到什么打破僵局的办法,建奴主力被明军牵制在辽河防线及太子河防线上无所作为。

    建奴也无力阻挡明廷在辽东半岛上恢复行政体系。

    这次胜利同样也给予了前线军民巨大的鼓舞,因为这场大胜,各镇明军士气极高。特别是朝廷的赏赐下来后,各级将士更加士气高涨。

    而在大明,因为《大明日报》的不断鼓吹,投资者对辽东半岛的开发也信心较大,纷纷把银子投了进去。

    当然辽东半岛作为战区,这个时候肯投资,投资回报率都会比一般投资的回报率要高。

    时间匆匆到了五月,各省夏收再度来临。

    从三月起,各省就开始统计夏粮受灾情况,夏收来临前进行了全面上报。内阁就受灾地区进行了一到三年的田赋减免,并对灾区进行赈济,这一点倒是做得很熟练。

    今年内阁还在田赋征收上有了新的动作,那就是正式从京师派遣吏员到北方各省各州县,监察田赋的现场征收,该交多少斤粮就是多少斤。

    “今年北方夏粮的收入将全部用于赈济,同时该减免的灾区都予以了减免。”沈潅对朱由校报告了一番夏收前的准备。

    “民政局在各省设立下去了吗?”朱由校对沈潅问道。

    “已经设立了,正在向各州县覆盖,预计再过两个月就能全面完成。”沈潅回答道。朱由校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心里顿时轻松多了。

    民政局设立到北方各省去了,当然在北直隶之外的省份是不管理户籍的。但朱由校设立民政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救济没饭吃的百姓。

    没饭吃的百姓只要进了民政局,都可以吃到一口饱饭,领到一件棉衣。同时民政局还会根据救济目标的不同区别,进行不同的安排。老人孩子什么的,安排到敬老院和孤儿院去。有劳动能力的,安排他们移民、找工作。

    民政局到底能赈济多少走投无路的百姓,朱由校也拿不准。不过总的是让老百姓有个新的出路,不至于走投无路的时候被逼落草。

    这一年夏收,却是有个喜事,那就是皇家科技学院设计制造的第一台手摇式畜力收割机投入了应用。

第240章:手摇式畜力收割机() 
随着夏收的到来,各地又开始忙碌了起来。在京师郊外一处皇庄的麦田里,却是围着一大群人。

    一群是锦衣卫,一群是皇庄里的农民,还有一群是皇帝和官员,还有皇家科技学院的学生以及《大明日报》的记者。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一辆崭新的收割机上。

    这辆收割机由两匹马作为牵引动力,上面坐着三个工人,两边是两个很大的收割装置,和后世的联合收割机那种在最前面滚动的卷筒完全没有什么原理上的区别。

    而在这辆收割机另一边,则是三十名手持镰刀,跃跃欲试的青壮男子。

    “陛下,两边都准备好了。”徐光启亢奋的对朱由校身边说道,朱由校看着眼前这个大家伙,神色中流露出了巨大的期待,挥手道:“开始吧!”

    “预备……开始!”徐光启跑到两队人中间,手上的旗子使劲一挥,正式宣布比赛开始。

    没错,这就是一场比赛。

    一场传统人工收割与最新研制的收割机之间的效率比赛,所有人都目不转睛的盯着眼前的两队人马。

    徐光启的话音一落,两边都以最快的速度开始收割。

    传统人工队那边反应更快上一拍,三十名工人手持镰刀直接冲上前去,弯下腰埋头收割起小麦。

    一个个都是体力充沛的庄稼汉,而且每个人都拼了命一般的,用自己最快的速度用镰刀收割着麦子,一把把秸秆被割断,然后整齐的堆在地上。

    收割机那边的三名工人则慢了一拍。

    “驾!”收割机上的马夫手中的缰绳一扬,然后向下一压。两匹马儿便缓缓的向前,将这架收割机带动了起来。

    另外两名工人则开始抓着摇杆使劲摇了起来。前面用来收割小麦的滚筒顿时滚动了起来。

    运转的钢制滚筒,将沿途的小麦全部压了进去,在滚动中切断了秸秆。麦穗连带秸秆都被卷进了机器内。

    随着两名工人不断的转动摇杆,被卷进机器的小麦成功的和麦穗脱离。然后沙沙有声的被分离到了一个容器之内。

    两匹役用马匹以均衡的速度缓缓前进,很快就收割了一大片麦子。

    在场的人们纷纷惊讶的看着依旧在前进的收割机,这样快速的效率着实让人吃惊,那边三十个青壮劳动力,貌似也只收了这么些地方的麦子吧!

    这种手摇式畜力收割机,和后世的收割机实际上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无非就是用畜力取代内燃机,从而获得带动收割机移动的动力。而人力手摇。则为收割装置提供了动力。在工人的手摇之下,收割机内部不断运转,这么一辆收割机,所过之处四米宽的麦地里被收割得一干二净。

    不过很快收割机这边就停了下来,因为车上的麦斗装满了。车上的工人拿出麻袋,一个将袋子套在麦斗下方,一个打开麦斗。只见麦斗中的麦子哗啦啦的倾泻进了麻袋之中。

    装满的时候,那名工人将麦斗一关,然后两人一起将麻袋的口子绑上。接着将麻袋往边上一丢。然后再次催动马匹,收割机又运转了起来。

    收割持续进行。赶马的工人不断轮换车上的工人,以让其中一名工人可以获得休息的时间。

    在三名工人的密切协作下,十亩麦子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已经收割完毕。反观人工队那边。十亩小麦仅仅收割了一大半。

    朱由校当即鼓掌,振奋的喊道:“干得漂亮。”

    在场众人也纷纷热烈鼓掌,为收割机的成功而喝彩。

    “快,实在太快了。”

    “皇家科技学院这个发明实在绝了。”

    “从双方收割的小麦来看,收割机这边一个人就能当成二十个人用。”

    “不止呢!那边人工队的麦子还没脱穗呢!收割机那边都已经脱穗装袋了,直接运走就行了。”

    众人惊叹的议论起来,人工队和收割队这边只是简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