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1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些土司也像是一群白眼狼,一旦力量壮大了就想要裂土立国。

    “这样的方略,就是耗时较长,必须做好长远的准备。非是一年半载就可平定的。”卢象升继续说道。

    “孙爱卿怎么看?”朱由校对孙传庭问道。

    “两个方案各有优略,只在于如何取舍。若是财政上还能支撑,后者更为妥当。若是财政无力支撑,则前者更为适用。”孙传庭评价道。

    朱由校思考片刻,突然问道:“朕听说安南那边分裂成南北两个小政权,就是不知这两个小政权军力如何。”

    “这个……”

    统帅部内众人顿时一片哑然。他们对安南的情况显然不是很了解。

    “这样吧!立即从贵州、广西、云南招募士兵,再组建三个步兵师,成立南方军区。组建之后投入贵州作战。同时命令秦良玉先封锁山林,待三个步兵师组建完成之后,再对叛乱土司进行全面围剿。”朱由校决定道,顿了顿继续说道:“再派人去探查一下安南的情况。”

    “陛下是想进攻安南?”孙传庭问道。

    “不错,当初安南乃是我大明领土,后来又行叛乱之举,这才分裂了出去。既然要剿灭贵州叛乱土司,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成立一支战力强悍的新军,但若是只为剿灭这些叛军就成立一支新军。实在不划算啊!总得找个添头。”朱由校笑道。

    “陛下圣明。”孙传庭显然是有些了解朱由校的尿性了,这皇帝把打仗当成一项赚钱的买卖来做。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不过这种模式也有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不会空耗国力。

    安南显然也是倒了血霉了。贵州土司叛乱竟然被皇帝给盯上了,安南如今就算是军力比较强,可终究就是一个弹丸小国。以新军的大量先进火器,安南显然不可能挡得住明军的进攻。

    此时贵州叛乱的土司就像是牛皮鲜,一时半会是解决不了的。如果用卫所兵进剿,损耗肯定比较大。秦良玉的白杆兵,主要还是用于坐镇四川,充当救火队。既然贵州土司叛乱暂时被镇压了下去,也不宜长期留在贵州作战。

    最好的办法,还是成立一支新军。

    但是新军用来对付这些叛乱土司,战争红利显然不大,成本难以收回。不过安南显然就是一个不错的目标,此时的安南,还没有后世越南的版图那么大,南部高棉地区还没有被越南吞并,同时这个时候的越南分裂成了南北两个政权,正是随便可以拿捏的软柿子。

    攻占了越南,还可以继续攻其他地区。

    实际上整个中南半岛上的国家都被朱由校给盯上了,大明不是缺粮食吗?中南半岛在这个年头绝对就是一个超级粮仓。

    毕竟这年头的小冰河时期,气温下降反倒对赤道附近的热带区域有利。那里的物产丝毫不受影响,水稻一年可以种植三季。

    中南半岛首先地盘足够大,肥沃的土地足够多,很多地区都是平原水网,非常适合种植水稻,而中南半岛的土著显然对这些土地的开发还非常低,大片肥沃的土地还处于未开发的阶段。

    只要把中南半岛攻占下来,有需要的话,开辟个几亿亩的稻田都没问题,到时候多少人养不活?

    中南半岛的那些土著国家,显然也是更好欺负的。

    不过北方士兵不一定能适应中南半岛的气候和水土,所以从中央军抽调兵力去南方作战虽然也行,但还是会有所不适应,从南方募兵,然后进攻中南半岛各国,才是比较靠谱的。

    如今大明内部矛盾重重,朱由校只能把内部矛盾变成外部矛盾,来一招祸水东引。通过扩张的方式,扩大资源总量,平息内部矛盾。

第225章:朝鲜政变() 
若要征服中南半岛诸国,必然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尽管中南半岛和中国在陆地上相连,但这年头的陆上交通却不如海运方便。到时候不论人员的派遣,还是粮食的调运,终究是要走海路才行。

    在内燃机还未出现的时代,海上交通与掠夺,才是世界的主流。只有内燃机出现后,大陆性国家才能将幅员辽阔的优势发挥出来,诞生出超级大国。

    主要还世界交通的问题。

    这个时代交通手段无非就是马车和船只,船只运输成本明显要低得多。因此发展海军,是未来的主流。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主要以海军作为体现。

    天启三年春季,皇家贸易公司旗下的皇家商行,在蒙古、西藏、朝鲜、琉球、台湾开设了分行,开始垄断与这些地区的商品贸易。

    蒙古和西藏,自然不用说了。经过对走私商人的严厉打击,加上守备混成旅的持续严防,走私贸易已经消声灭迹,就算是有一些走私活动,规模也不大。

    天启二年冬天,蒙古人因为双边贸易的大规模展开,冬天里的日子都好过了很多。各种商品充足,受灾的蒙古部落也都有粮食储备,还从大明那里获得了一批粮食援助。因此蒙古人在开春后,没有对大明边境进行骚扰和掠夺。

    蒙古林丹汗在各部落中的威望,倒是提高了很多。主要还是林丹汗能带领那些蒙古贵族发财,获得足够他们享受的奢侈品。

    因为大明的商品价格比较公道,对皮毛等商品的需求量也大,因此蒙古贵族们在开春后,很多都加大了马匹饲养规模,以及绵羊的饲养规模。改变了很多蒙古部落过去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向商品经济的方向靠拢。

    这样的商品经济,对于蒙古贵族来说自然是很有利的。但却是加大了蒙古的贫富差距。贫富对比更加明显。而且大量的奢侈品,让蒙古贵族们的野蛮意志受到了一定的消磨。

    因为双方此时是盟友。加上这样的贸易改善了双边关系。天启三年开春后,已经有第一批蒙古贵族入境,前往北京城定居。

    显然这批蒙古贵族,也是林丹汗准许过来的,也有试探的意思。

    “来了十几个蒙古贵族?好!带他们在京城好好玩上一圈,体验了一下我大明衣食荟萃之地。”朱由校听到报告,马上对下面吩咐道。

    这就像是后世美国佬对世界各国的富人有巨大吸引力一般,这个年代的大明作为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生活水平远高于欧洲,对蒙古人显然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衣、食、住、行,还有各种戏曲、杂技、舞蹈,还有京城的红灯区等等,都将对那些异族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大明就是一个有钱人的天堂,第一批蒙古贵族来了,日后肯定就会有第二批,第三批。

    只要蒙古贵族前来大明定居成为一种风尚,逐步的蒙古就会变成大明的附属。

    “还有教育、医疗,也是能吸引那些异族上层阶级的东西。是时候进行一番振兴了。”朱由校心想。

    很快朱由校便下令整顿太医院,并在全国广发告示,招募医术高超之士。只要医术过硬,都可以在太医院获得官职。

    并且下令太医院招生授课,从全国各地选拔一批有天赋的学徒,进太医院学医。

    明代的中医,已经开始出现了一种走向衰弱的趋势,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让人们没有那么多的心思去学医。所以很多人选择走捷径,去学简化过后的八纲辨证,学六经辨证的却是越来越少了。

    既然民间的从医人员开始普遍学习八纲辨证。那么就由官方培养学习六经辨证的医师。

    只要规模足够大,并且制定出行业标准。持之以恒下去,振兴中医并不是痴人说梦。

    那些考不上科举的文人跑去学医。不愿意学习六经辨证,无非就是六经辨证所需时间太长,他们又要赚钱糊口。

    那么朝廷出钱进行补贴,解决中医学徒的糊口问题。或者从小培养,招收一批年纪小的学徒,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另外一个就是提高从医者的社会地位,只要医术精湛,都可以在太医院考取官职,领取到一份俸禄,社会地位自然也就上去了。

    太医院的药方,此为京城四大笑话,可见之前太医院之前的状态是什么样了。这次整顿太医院,同样还将淘汰那些徒有虚名的医官。

    同时每三个月,在京城开一次中医科试,全国各地的中医都可以前来应试,通过科试的即可获得太医院官职。

    太医院的俸禄,也被朱由校提高了一大截,让这些医生可以安心研究学术、授课教学。

    明代太医院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给士兵、贫民就诊,医药全部免费。

    同时朱由校还开设了太医院门诊部,就当成一家后世的医院来经营,只不过诊金收得比较高。士兵、低保户则可以免费就诊。

    太医院日后还可以向其他城市开设医院,太医院的药材全部由皇家商行供应,医院的盈利主要就是诊金,药物价格就是那样,高不到哪里去。

    中医绝对不是一个暴利的行业,所以才在后世那么不受待见,不被西方人所承认。就是因为中医用的是天然药材,一旦承认了中医,病人都去看中医了,暴利的西药怎么卖?

    毕竟中药的价格,往往是取决于稀缺与否,并不是取决于是谁制造。而诊金是不好剥削的,毕竟中医是一种入门较难的医学,同时人家也不需要依靠医院的什么设备。被剥削得太惨,大不了走人,自己另起炉灶开个医馆。

    因此朝廷让太医院开设门诊部,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一来是让太医院的医师赚些门诊费,二来是给士兵、贫民免费就诊施药。做好社会保障。

    教育方面朱由校则成立了师范学院,用于培养蒙学教师,蒙学教材在语文上。还是采用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教材,不过是加入了拼音、标点符号等东西。同时在蒙学中。加入数学教材。

    医疗、教育,进行了一番筹划之后,同时在京城加强卫生防疫,并且进行一定的绿化。

    这些措施下去,大明对外部的吸引力就可以大大提升了。人都是怕死的,都想要更好的医疗。同样也想让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更希望可以居住在环境好一点的地方。

    那些蒙古贵族来到京城,果然就不想走了。一个个根本就没见过有如此天堂般的地方。能享受的花样太多了。

    在大明的热情招待下,这些蒙古贵族最后还是走了,回去向林丹汗复命去了。显然林丹汗还没有正式允许其他蒙古贵族到大明京师定居。

    林丹汗倒也不傻,他知道蒙古贵族一旦大量定居在大明,这些蒙古贵族很可能会被大明拉拢过去。

    这些蒙古贵族回到蒙古之后,林丹汗立即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前往大明定居。但是朱由校并不急,林丹汗能禁止得了一时,长久下去还是没办法的。

    皇家商行在台湾、琉球的商行都顺利展开了业务,不过琉球的贸易比较少,就是一些渔货。商行主要向水师供应物资。

    台湾的鹿皮、木材、香料产量逐渐增加,从福建招募的工人数量也增长得很快,大片的甘蔗园、稻田正在开辟。

    倒是在朝鲜的商行成立得不是很顺利。因为天启三年朝鲜发生了宫廷政变。

    朝鲜国王光海君李珲在经过一场宫廷政变后,被其侄绫阳君李倧拽下了王位,一夜之间朝鲜就换了一个皇帝。

    坐镇登莱的袁可立收到消息,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