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1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档穆⒍稀!鄙驖偹档溃岸揖┯衷谟芯鸥鍪Γ度爰父鍪Φ侥戏阶ヒ蛔ニ窖危⑺媸弊急刚蜓鼓切┭紊蹋戏礁魇⊙嗡爸灰苁丈侠矗⒉普湍艽蟠罂碓A恕!

    “撤销江淮盐场可以搞。稽查江南私盐,交给江南各地官府去做。”朱由校露出一丝笑意,沈潅不解的问道:“这是为何?”

    “爱卿你想啊!地方官府抓私盐,自然是把那些小喽啰抓了。那些大盐商的官盐因为遭到北直隶盐业的冲击,同等价格下他们未必能占优势。这个时候他们必然会铤而走险,去做私盐生意。嘿嘿!抓住把柄就能把他们一网打尽。”朱由校一脸阴险的笑容,沈潅瞠目结舌了半天,然后无言以对。

    又是养猪啊!

    不过扬州盐商那群猪可够肥的。想想就可怕,那是多么庞大的财产啊!尽管把私盐的稽查交给各地官府去做,肯定是乱七糟的。但若是能将那些扬州盐商查抄了,那完全就是成百上千倍的弄回来。

    “另外第二季度,北直隶外销商品达到万元,其中食盐还是最大宗的商品,其次是钢铁制品、煤炭、玻璃。瓷器和纺织享有外销补贴后,销售也有了明显的增长。以当前的形势发展下去,外销商品还会越来越多,不过还是有很多外销商品在南方卖不动。在北方各省的销量倒是不错。”沈潅继续汇报道。

    “大明的生意不好做啊!”朱由校叹了口气,南方的制造业明显要比北方发达,北直隶制造业的商品要想大量外销,很多必须要有外销补贴才行。想到这里,朱由校不由想到了做外贸出口。

    此时的欧洲人有南美殖民地,那里有大量的银子。欧洲人的制造业明显不如大明,技术比大明落后多了。

    显然欧洲人的生意要好做得多,不过要想插手海洋贸易,得先有海军才行,如今大明只有水师。相当于是一支‘海军陆战队’,却没有战舰。看来战舰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不过这样的外销量,加上大明赋税。足以支撑北直隶的经济不崩盘了。”沈潅说道,朱由校点了点头,崩盘显然是不可能。只不过大量的皇庄建设活动,银行要给农户们承担一笔利息,但是把经济拉动起来,这点利息都是小问题。经济繁荣了。税收自然多了。

    “人口方面增长形势如何?”朱由校又问道,人口问题还是很关心的。北直隶人口越多,意味着未来经济总量将越高,商品市场也越大。因此北直隶当前万人口是远远不能满足朱由校的胃口的,也无法满足当前北直隶的建设活动。

    最重要的是,人口多了,粮食就能卖得出价钱,这次皇庄建设可是花未来的钱。皇庄模式下,北直隶的粮食产量是有明显增加的,养活这原先万人明显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多出来的粮食要是卖不出去,价格就无法维持当前水平,到时候农民没钱赚,投入皇庄建设的这笔银子,农民就还不起,最后就可能导致经济崩盘。

    “人口方面,第二季度再度增加了万,目前北直隶人口已经打到了万人,而且数量还在增长,增长速度也因为北直隶的用工荒而明显加快。”沈潅汇报道。

    “人口增长是好事,一定要做好保障工作。我们要让其他省活不下去的百姓,来北直隶都有一口饭吃,就算是伤病的百姓,以及孤寡老人和儿童,来北直隶也要能得到救助,以释放其他省份的人口压力。另外防疫检查以及户籍登记要做好,不要因为人口的流动而爆发瘟疫。”朱由校交代道。

    “臣谨记。”

    这些人口都是财富,只要组织起来就可以进行生产建设。当前只有北直隶在进行改革,北直隶的农业资源进行整合之后,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同时还能从南方运粮到北直隶,因此北直隶人口就算增长到四五千万,都是可以养活的。最主要的是,当前从南方运粮变成走海路,粮食运输效率高,损耗也极大的降低了。

    这样的政策显然是有极大好处的,其他北方省份活不下去的人口来北直隶谋生,也可以减少其他省份发生动乱的概率,更加释放了地方上的矛盾,可谓是一举多得。

    实际的发展方向,倒也如同朱由校计划的那般。因为北直隶的用工荒,大量人口开始向北直隶迁徙。有的是青壮劳动力结伴前来务工,家小还在老家。有的熟悉了北直隶的环境后。则是把全家都接到北直隶生活。当然也有过不下去的,直接拖家带口到了北直隶。

    相比商人来说,普通百姓要移民到北直隶,过程还是非常简单的。

    通过关口的时候。先会安排这些外省百姓去进行检疫,没有传染病的即可去办理户籍,如果是工籍,则不需要缴纳赋税,也不用出徭役了。刚到北直隶如果吃不起饭。还可以向民政局申请救助,吃饭和保暖还是不成问题的。然后就可以找个工作去上工了,赚到了钱自然也就解决温饱问题了。

    这样的安置政策,还是极大的帮助了刚迁移到北直隶的百姓融入环境。

    对于外省那些不得不离开家乡,前往北直隶谋生的贫民来说,北直隶虽然称不上是天堂,但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

    普通工人不需要缴纳赋税,也不用出徭役。而且到处都是工地可以去上工赚工钱,这些工钱拿到手,吃饭是肯定不成问题的。时不时的也还能吃上一顿肉。只不过最近北直隶肉价不断上涨,实在是蛋肉方面跟不上经济发展。但北直隶的养殖公司还是成立了不少,到处都是在建的养殖场。皇庄的养猪场,还有农户养鸡,也都是比较多的,最多再过半年,肉价就能恢复正常水平。

    最让外省贫民安心的,还是北直隶的保障措施做得越来越到位。

    六月底,朱由校乘坐着车架,在锦衣卫和京营的保护下出了京师。前往天津检阅登莱水师。

    天津巡抚高邦佐,带着一群官员在天津城外十里进行迎接。

    “臣高邦佐,叩见陛下。”高邦佐今年四十多岁,算是官员中的少壮了。此次皇上前来天津,高邦佐自然是很高兴的。此时的天津,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特别是天津工业区,已经出现了不少工厂。

    “众爱卿平身。”朱由校微笑着出声道。

    “谢陛下。”高邦佐和一群官员站起身,然后将朱由校迎入天津城。沿途朱由校看到。天津城内的百姓,和京城的百姓差不多,脸上的气色看上去好了许多。不像他刚穿越过来那会,满大街都能看到不少面黄肌瘦的身影。

    这说明民生改善了不少,这让朱由校心情大好。

    接着朱由校又在高邦佐的安排下,在天津城住了下来。第二天,朱由校便穿上便装,带着一群保镖到工业区参观去了。

    来到了天津工业区。通往工业区的道路,全是宽敞的砂石路,一辆辆皇家军工厂生产的重型马车在工业区进进出出,往返于大沽码头等地。

    进入工业区,能看到很多纺织厂和窑厂,天津工业区主要是集中了纺织和瓷器生产,之所以能如此快速的涌现出一大批工厂,主要是因为北直隶的市场的繁荣,在关税保护之下,这个人口将近万的市场,全都将由北直隶的企业所瓜分。

    工业区里非常热闹,不断有原材料运入,又有商品运出。

    除了做北直隶的市场,这些商品还有一部分要进行外销,从而带动了大量就业。

    朱由校到处逛了一圈,也没进工厂去打扰他们生产,然后便回去了。工业区的发展情况,他还是比较清楚的,毕竟里面很多工厂都是皇家资本与民间商人合资成立的。他只是来看一看,这个时代的景象。

    第二天,朱由校正式前往大沽口码头,在一群天津官员的陪同之下,检阅了登莱水师。不久前登莱水师以微弱的代价,歼灭了建奴水师,可见这是一支精锐之师。到现场检阅之后,朱由校看到的全是中国式的战船。

    这支水师的装备和京营差不多,全是皇家军工厂制造的。这确确实实是一支海军陆战队,即可在海上与敌人进行接舷战,也可以在陆地上和敌人交战。

    尽管没有西方人那种风帆战舰,但这种传统水师还是非常有必要发展的。

    在对孙义国等官兵进行了一番封赏之后,朱由校对孙义国说道:“孙爱卿,朕决定扩大水师规模,五千水师还是太少了一些,扩编为两万人吧!你回去登莱,和袁总督拿个方案递到内阁。”

    “臣遵旨。”孙义国兴高采烈的跪在地上。

    朱由校检阅一遍水师之后,心里对建设海军的事情也有谱了。只要再制造发展出一批炮舰,加上这些‘海军陆战队’,大明就能拥有一支作战方式做多样化,兵种最为齐备的海军。

    七月初,朱由校回到了京师,立即开始谋划炮舰的建造事宜,给袁可立去信商议,一来是商议水师扩编的问题,二来是商议炮舰的制造。

    袁可立上奏称,当前水师已经可以应付海上局面,但扩编之后,可以变成一支随时可以支援金州和东江,以及辽东三镇的登陆部队,所以袁可立还是支持的,唯一的问题就是军费。朱由校倒是很干脆的拨了万元给水师,除了扩编水师士兵外,让袁可立再造一些吨位更大的战船,最好是能上三千料以上的,并且催促袁可立,尽快组建一支可以开到福建的水师部队。

    袁可立想的是水师支援辽东战场,朱由校想的却是,水师可以用于海洋权益的扩张。

    之所以这么急,主要是因为不久前朱由校收到了一封奏章,荷兰人于五月进犯澎湖,已经将澎湖占领。

    再等下去,台湾都要被荷兰人给占了,一旦让荷兰人在台湾修建起堡垒,对付起来可就麻烦多了。

    “必须趁荷兰人立足未稳,先把台湾纳入大明行政范围。”朱由校想来想去,很快又给袁可立发了一道圣旨,让袁可立先派以一些水师前往台湾进行考察。

    好在朱由校对荷兰人侵占台湾的过程还是记得比较牢的,于是在地图上标注了后世台南市这块区域,让水师先考察该地区哪里适合建筑堡垒。(。)

    p:第一更

    。。。

第190章:厉兵秣马() 
京城,位于郊外的军营中,朱由校正在进行对新编的九个步兵师展开检阅。

    在响彻的战鼓声中,各个京营步兵师随着鼓点的节奏,顺利的完成了各种变阵,孙传庭欣喜的对朱由校说道:“皇上,看来京营已经是初步具备战斗力了。”

    “不错,不错。”朱由校微笑颔首道,看着眼前这支军队已经有了战斗力,心情极为愉悦,对孙传庭说道:“接下来的军事制度改革也可以展开了。”

    孙传庭点了点头,朱由校说的改革,实际上就是成立‘最高统帅部’的事情,‘最高统帅部’成立之后,军事方面的事情将不在朝堂上进行议论,全部由统帅部内部进行处理,并且列为机密,不再如同当前这样,重大的军事决议公然在一群文武百官面前商议,只要有人出钱收买一两个官员,军事决议马上泄露给野猪皮。

    于是在天启二年七月中旬,大明‘最高统帅部’成立,朱由校担任统帅部司令,下设参谋部,孙传庭出任参谋长。

    军饷的发放、武官的任命、军队的调动、指挥,全部归于‘最高统帅部’,最高统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