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1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刂髦校煞莼旧厦挥屑父瞿艹2的,进入董事会的那几个股东,实际上就是摆着看的,皇家银行在董事会中占有绝对优势,北直隶农业公司的决策权依旧被皇家资本牢牢掌控。。。

    p:第一更到!

第188章:引爆经济() 
天启二年的北直隶,绝对可以说是社会最为‘动荡’的一年,将近千万亩土地上的农民,有的秋收后将离开土地,进入城镇成为工人。本文由 。。 首发有的则将迁入皇庄之中,成为皇庄的佃农。

    新的皇庄建设,已经不再是采取之前的模式。之前是有大批没有生产活动的流民开垦土地,所以皇庄还未建好,就可以进行分配,然后对皇庄进行建设。

    如今这千万亩土地上的农民,一个个都要等秋收之后才能进行安排。因此皇庄的建设,只能雇工进行。

    皇庄的建设,显然并不怎么妨碍农业生产。

    丈量了土地,调查了土地情况,然后按照三千亩耕地,外加一百亩菜地,以及皇庄占地进行划分皇庄。

    此时每户还增加了一亩菜地,用不完这么多菜地,则可以用来种植果树。

    等于说皇庄中,粮油蛋肉、蔬菜、水果都能大部分自给自足了,日常生活中,只有煤炭、盐、酒、布、种子、农具、棉被,以及厨具、洗浴用品之类的东西需要购买。这些商品的购买,则靠输出商品粮来获得。

    北直隶农业公司,成为一家专门生产商品粮的公司。

    每户三十亩的土地,实际上还不能太完全的释放一个劳动力的产值,但如果采取精耕细作一些的方式,还是可以的,输出商品粮的效率也比较高。

    皇庄选址确定之后,则直接由工人将大瓦房盖好,佃农落户皇庄后,将承担这些瓦房的贷款。如果不想的话,可以成为工人。

    这一年夏收因为皇庄有完善的水利设施,以及充分的农业技术指导。使得皇庄农户获得了大丰收,家家户户的收入都有了巨大的提高,这让皇庄外的农民都看在眼里。因此大部分佃农都愿意到皇庄当佃户。

    至于他们原本的房子,大部分佃农都不富裕。自然没有皇庄中那些宽敞舒适的大瓦房好,到了皇庄就住进大瓦房,这种好事哪里找。尽管要偿还贷款,但皇庄中的收入是有保障的,碰上天灾、伤病甚至可以免除贷款,保障措施非常好。

    实际上最吸引那些佃农的,还是保障措施,以及无息贷款。给那些地主种地的佃农。很多都欠了一屁股债,利滚利之下,有些甚至把下辈子都欠进去了。进入皇庄,谁还认这玩意。以至于那些地主拿这些欠债佃农也没办法了。老子泥腿子就是没钱,还能杀了老子不成?等皇帝把他们分配到皇庄,那些欠款上皇庄要去。那些地主真敢上皇庄要债,显得得被打得满地找牙,皇庄可是保甲制,庄子里每个户主都是民兵。

    当普通农民的,有的时候碰上不好的年景。吃了上顿没下顿,哪里有人管,只能向地主借粮。如果地主不借。囤货居奇的话,那就是卖儿卖女、家破人亡的节奏。进了皇庄,就算是伤病,家里失去劳动力,起码皇帝都会给他们口饭吃,该免的租子免了。

    只要成了皇庄的人,肯干活就吃穿不愁。

    这对这个时代的农民来说,吃饱肚子,有个大瓦房住。就是最大的梦想了。进入皇庄就一步到位,如何没有吸引力?

    因此在得知可以进入皇庄当佃农后。那些佃农,甚至是自耕农都是兴高采烈的。丝毫没有因为要搬家而不满。

    顿时在北直隶,一座座皇庄拔地而起。在大量工人的施工下,这些规格相同的皇庄,被迅速建设了起来,秋收之后大部分都能住进去了。

    工人也是现成的,大量就近招供,每一个皇庄周围,都有大量农民,农闲时都可以去上工,每天工钱20文。

    皇庄建设成本,是银行贷款出资。皇庄房屋分配后,再落实到每一户农民头上。

    大量的建设活动,又是大肆撒钱。

    在建皇庄1。6万个,每个皇庄的建设成本,主要是那些瓦房,一个皇庄的瓦房造价就达到5000元,1。6万个皇庄加在一起,成本投入就是8000万元,而接下来修缮水利,则将采用徭役制度,但也要大量砖石等材料,同时还需要水车、钻井,这部分的花费,这将分成两部分摊到北直隶农业公司和其他农业公司头上。有关大河流的水利工程花费,直接摊到各个农业公司,按照亩数平均摊派。而皇庄范围内的沟渠、水塘、水车、打井则由北直隶农业公司承担,也是向银行贷款。

    总体搞下来,1。6万个皇庄,撒到市场上的资金,高达9000万元左右。

    皇家银行放出9000万贷款还是很轻松的,因为100元钱,如果在高度发达的资本社会中,可以贷出将近上万元。因为100块钱贷款出去,人们产生经济活动后,钱又会存回来。可能会收回95元,然后95元又贷出去,有收回90元……如此不断贷下去,100块钱实际上可以轻松贷出几千块钱。

    此时北直隶的皇家银行已经开遍全省城镇,因为小额存款利率比较高,所以几乎有余钱的百姓,家家户户都办了户头。而那些商家,更是非常愿意把钱放在银行吃利息。尽管此时普通利率降低到楽1%,但总归是有的。而且商家之间的交易,到银行转账显然更加方便,不用怕钱财在外遗失。

    相当于大部分钱在贷出去之后,还是会回到银行的。

    只不过银行贷出去的钱越多,市面上流通的钱也就越多,取钱的业务也就比较多,所以必须维持一定水平的银根,目前皇家银行的银根已经下降到了13%,采取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只不过暂时没有发行纸币,所以还是实打实的用银子。不过当前皇家银行,随时可以从各个山西票号拆借大批银元。

    9000万元的工程,不仅仅是工地上的工钱,还直接带动了伐木、采石、制砖(瓦)、运输。各个行业的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活动。同样也刺激了经济。而大量的工人拿到了工钱之后,对各种商品又产生了需求。

    北直隶的经济,很快就繁荣到几乎要爆炸的地步。

    不管是农村还是乡镇。到处都是招工。北直隶的1500万人口根本就不够用。要知道修路方面,朱由校还投入了上千万元资金。而且是直接内帑拨款。

    “招工,招工,到北直隶做工,每天工钱30文。”

    “招工了,每天工钱30文了。”

    在山东、河南、山西这三个和北直隶挨边的省份,经常能看到有人招工,全部都是去北直隶的。

    再看看北直隶劳动市场。

    一个体格健壮的小伙刚走进劳动市场,马上就被一群人拉来扯去。

    “小伙子。小伙子,就是你。去码头抗大包,每天40文干不干?干就直接跟我走。”一个装卸公司的招工人员喊道。

    “抗大包多累,来我的烧砖厂,比抗大包轻松多了,35文一天。”

    “你娘的别瞎忽悠,搬砖不累啊?”

    此时的北直隶,苦力活的工钱上涨了很多,最低都上涨到了30文一天,实在是缺人。把一群商人都急上火了。

    现在北直隶经济像是被引爆了一般,消费市场极为繁荣。加上关税形成了壁垒保护,让北直隶商人随便办个厂子就是坐等数钱的节奏。

    基建在到处招工。商人同样也在到处招工。

    普通妇女一天的工钱,也都上涨到了20文。在中国,女人干活也是很普遍的现象,毕竟对于社会底层来说,吃饱饭都是问题,女人不干活还能怎么办?

    这样的工资水平,很快因为山东、山西、河南等省的农民工涌入北直隶而被稳定了下来,但是要降下去,却不是那么容易。其他省份吃不饱饭的农民。纷纷往北直隶涌来,很多还是拖家带口的前来北直隶。

    这显然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北直隶人多了,粮食才卖得出去。粮食卖出去了。皇庄农户才还得起贷款。

    显然这次皇庄的建设,是在花未来的钱。

    如果经济出问题,那么银行就要倒闭。

    而真正要让银行能收回这些贷款,重点在于涌入北直隶的人口都能持续的保持就业,这就必须依托于商品外销了。如果把北直隶形容成国中之国的话,那么就是出口量要多,要发展出口产业,要有足够的商品出口换取到银子,才能确保就业,否则经济秩序就会崩溃。

    北直隶当前的外销产品还是不少的,钢铁制品、玻璃制品,还有食盐、煤炭,都是畅销的大宗商品。另外瓷器和纺织,则因为朱由校让内阁出台了外销补贴政策,在价格上获得了足够的竞争力。皇家控股的汉花、飘香、合香所推出的牙膏、洗发水、香胰子等产品也开始行销各省。

    到了天启二年六月,朱由校把京营大量派遣到了北方各省,开始了大规模的私盐稽查活动。而北直隶的食盐,则以15文的价格,大量向其他省份销售。买一百斤也给盐引,买十万斤一样也给盐引,直接打破了盐引被少部分盐商所垄断的局面。

    在北方各省中,除了陕西、甘肃因为有内陆盐产出外,在其他省份基本上都变成了北直隶官盐的市场。

    山东、山西、河南、辽东,几乎清一色都是北直隶官盐,实在是京营抓私盐抓得十分严格,加上北直隶官盐价格降低,让私盐不是那么暴利,以至于只要被抓住一次,就是劳改到死的节奏,犯罪成本实在太高,贩卖私盐的人也就逐渐少了。

    而海路卖出的北直隶官盐同样不少,对长江流域各省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第189章:荷兰人来了() 
ra;“启禀皇上,我们第二个季度,一共向外省销售了官盐将近一亿三千万斤,创造产值正万元。不过外销额已经不怎么上涨了,主要是北方各省差不多已经被北直隶官盐占领,南方则还有苏北官盐,同时私盐也极为猖獗。”

    六月底,沈潅将统计上来的数据对朱由校做了一番报告。此时北直隶,重点还是在于创造多少产值,能从外省吸过来多少银子。有了银子,就能保障就业。保障就业就能保障农产品价格,银行贷款就能收回。

    “盐业绝非这些利益,爱卿以为当如何整顿?”朱由校问道。

    “臣以为,北方地区,应将甘肃等地的池盐纳入皇家盐业公司的经营范围,从而开拓出陕西、甘肃市场,从而彻底将北方盐业垄断。而在南方,则应撤销江淮煮盐,将灶丁安置到其他岗位上去,我们北直隶长芦盐场,只要再开一些盐田,就足大明所有百姓之用。”沈潅说道:“就算北直隶地区的盐田不足以用,山东也是淤泥滩涂众多,盐田根本不缺。”

    盐田的产量确实高,轻轻松松就能上一吨,天气好的时候还可能上两吨的产量。以这个年代人们的食盐消费量,三四十万亩盐田就足够几亿人吃的了。要知道西北地区还有池盐,四川还有井盐,江苏也有井盐,只不过没开采罢了。

    “而且现在是时候对付扬州盐商了,我们只要取消定额盐引制度,将盐开放出来,谁都能拿到盐引,很快就能够打破扬州盐商对南方各省的盐业的垄断。”沈潅说道,“而且京营现在有九个师,投入几个师到南方抓一抓私盐,并随时准备镇压那些盐商,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