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游击队死的人也多,能有那运气的毕竟只是少数,还是安心当我们的正规军吧!反正建奴正面也但不过我们。”

    “建奴兵力比我们多啊!”

    “比人多,我们大明又是多少人啊?过两年皇上再李练一批京营出来,还不两下把建奴摁死啊!”

    “可惜了,都是军功啊!到时候竞争对手岂不是太多了。”

    士兵们私下兴奋的聊着军功的事情,心头都是一片火热。对于他们这些没有机会通过科举出人头地,又没有什么经商天赋的大头兵来说,显然只有靠军功出人头地了。

    如今京营和东江军的制度,都越来越酷似秦代的模式,都是丰厚的战功奖励加上严酷的军法。不过仅仅只是军队类似。国家制度并不相同。秦代的法制模式。比较缺乏变通。地方小的时候还适合,地方大了就不行了,刘邦那些人反秦,很多都是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而触犯了律法,按律要被杀头,那还不如干脆反了。

    皇家农业公司很快就派出了大批人员,前往金州丈量土地、组织开垦、水利修缮及耕种。不过这一次皇家农业公司在辽东采取的经营方式又有不同。不再是按照每户三十亩分给佃农耕种,而是采用雇工制进行农业生产。

    辽东显然可以建设成一个商品粮生产基地。既然是生产商品粮,那自然效率越高越好。

    加上辽东经过战乱之后已经人口锐减,那些被救出来的百姓,此时大部分已经安置到北直隶当工人去了,皇家资本旗下的各个公司,开始优先招募这些从辽东撤下来的百姓。

    再加上这种雇工模式下,负责生产的工人的风险比较低,只要干活就能拿到钱,不用考虑天灾等因素。

    在北直隶等地开垦荒地分给佃农,一来是开垦成本比较高。所以需要佃农的劳动力。再则目的是为了安民,所以才把土地分下去给他们耕种。辽东的耕地很多都是随便开垦一下就可以耕种的。加上又没有什么百姓需要安民了,自然不用采取之前的模式进行生产,雇工制显然是最为合适的。

    至于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个实际上并不难。

    历来官场、国企什么的会腐烂,都是从上面烂到下面。上面抓好了,层层往下抓。如果最上层有这个反**的意识,再加上基层的举报,很容易杜绝腐烂的问题。

    最要命的就是金字塔顶端率先贪污,就会掀起国有资产瓜分浪潮。例如发生几百万国有企业和和几百万家集体企业集体倒闭,然后出现大量下岗职工。吃倒了之后还能低价买走资产,美名曰帮助国家承接负担,甚至国家还要倒贴钱给这些人。相比之下,英国对于那些经营有问题的国有资产,态度完全是相反的,出了问题的国家资产反而不能乱甩。

    朱由校的皇家资本显然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因为皇家资本从一开始就属于皇帝的私人财产。本来就是自己的,自然不需要挖自己的墙角。在他有生之年,皇家资本显然不可能出现经营不善的问题。后面的子孙什么的,只要脑子还算正常,也不可能出现太大问题。

    皇家农业公司此时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说是大明最为先进的了。民间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被皇家农业公司大量吸纳,而皇家科技学院则开始研究很多农业生产课题,从育种到农用工具的设计发明,都涵括了进去。

    生产技术先进,加上雇工制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劳动力,农忙的时候再招募一些临时工。实在没有临时工,也能把军队调去抢收庄稼。这个时候只要不是过量生产农产品,或是遇到大规模的灾害,根本不可能亏本。

    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皇家农业公司显然会越来越庞大,到时候每年做好生产计划,就可以规避过量生产的问题。而且一两年过量生产是没问题的,粮食太多可以存起来当储备粮,第二年减少一些粮食的种植面积,多一些棉花之类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马上就解决问题。

    天灾实际上也并不可怕,天灾不可能年年持续。皇家农业公司产生盈利显然是必然的结果。

    至于辽东的林地、矿产,显然在收复之后,都将交给皇家资本进行处理。当前内帑和国库的财政支出明显处于一个算不清楚的混乱状态,也分不清什么国家和私人。所以这些资产交给皇家资本处理的时候,皇家资本甚至不用花钱。

    战争给明军将士带来了红利,同样也给朱由校带来了红利。辽东的土地、森林、矿产等等,全都在向朱由校招手。(。。)

    p:第二更到!

    。。。

第149章:北方改革措施() 
天启二年,自沈潅上台,成为内阁首辅,内阁开始在北方各省持续的进行人员调整,大量拥有基层行政经验的官员被提拔了起来,同时开始在北方各省推广保甲制,并对徭役进行了整顿和改革。▲∴,

    正月,内阁出台《徭役法案》,规定徭役的征调只限于百里之内,出工至多不得超过二十天。,超过百里距离的徭役,建设项目必须申报朝廷进行审批,避免百姓长途跋涉之苦。

    徭役通常要百姓长途跋涉,所以说明王朝尽管农业税不高,但是徭役却是比较重,这也是那么多百姓隐匿户籍的原因。

    同时还规定,百姓原则上都必须赴役,但实在抽不开身的,也可以交钱不去,但是折钱却提高到了每日二十文。地方官府拿到钱,必须再另行雇工补上缺额。

    徭役制度之所以崩溃,主要是百姓交了钱就可以不去,而且有的地方只要交个二三十文钱就可以不去了。有人这么干了,其他老百姓看了也就不平衡了,他们交这么点钱就能不去,那咱们为什么不交点钱不去?

    那么点钱,官府拿到之后又能做成什么事情?最后这些钱大多不都是被贪污了。在没有官方徭役组织百姓修缮水利的情况下,北方各省的水利自然就越来越差,抛荒的土地也就越来越多了。

    现在都必须要去,不去的话,能交得起那么多钱,自然都可以不去。二十文钱一天的折算,官府也能雇得起工人。

    最后一条就是规定。百姓徭役过程中出现工伤、死亡事故。官府也必须给予赔偿。所需钱粮。从田赋中支取。

    此次内阁出台《徭役法案》,就是针对当前的问题进行的改革。

    内阁接着又改革了官员考核标准,将水利修缮、保甲推广力度纳入主要的考核项目。此时北方的本质问题就是水利年久失修,能把地方水利修好,能推行保甲防范匪盗的官员就是有用之才。

    同时还改革了京查,从原本六年一查变为三年。每逢巳、亥、寅、申之年京查一次,新增的寅申京查为小查,原本的巳亥京查为大查。小查即地方上有功绩的官员。先记录在案,一般不进行职务调动,避免流官现象太过严重,导致地方行政反复无常。而有过官员则进行撤职。巳亥大查,则是对庸碌无为的官员进行撤职外,还将对有功官员进行提拔。

    明代京查放在巳亥之年,是比较有深意的。因为巳亥相冲,为驿马之年。如果一个人的字中,四个生肖中有其中一个生肖,那么碰上另外一个就会相冲。冲动则意味着变动。

    寅申同样也是驿马年,与巳亥同为‘四长生’。是为木长生于寅,火长生于巳,金长生于申,水长生于亥。

    巳亥相冲、寅申相冲,冲则动。

    命理中的规律就是,碰上相冲之年,一般都会产生一些变动,例如出远门、搬家,同样也包括官场的升降变动。

    在这种动荡之年进行京查,运气衰的官员绝对是倒了血霉。但过去只有‘巳、亥’京查,有些官员的字里没有巳、亥,京查对他们的冲动力度并不大。可是内阁突然搞出一个‘寅、申’京查,顿时让一些官员叫苦不迭,同时也让一些官员兴奋不已。

    这些官员多少也懂得一些命理,自然知道‘寅申’京查的威力,有些运气衰的官员,自然是感觉完蛋了。而那些碰上寅申之年运气不错的官员,自然是十分高兴,只要努力做点政绩,到时候升官可能性极大。

    小查和大查的区分,更多是对地方行政的一把手设立的制度,中国自古以来便是‘流官制’国家,这种制度有一定好处,但同样也有恶劣的地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同样也是流官制。流官制的恶劣之处,二十一世纪同样也普遍存在。例如这个领导主政地方的时候,都会提出一个大大的口号和目标,从而以求做出政绩。结果政策实施下去不到几年,这个领导调走了,换了一个领导上来。结果新领导一上台就把过去的政策给否定了,又提出了另一种发展策略。

    结果折腾来折腾去,搞出很多虎头蛇尾的玩意,简直劳民伤财。

    新的京查制度尽管是三年一次,但是地方一把手只要做得不错,一般都将会干满六年再行升迁,避免流官过于严重。

    沈潅的改革得到了朱由校的大力支持,这天沈潅将第一批官场人员的变动名单呈交给了朱由校。

    名单中,北方各省不作为的主政官员几乎被撤了大半,也不是削职,而是被调到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职务上。同时提拔起来的官员,几乎全是有基层行政经验的县令。

    这样的名单放在朱由校面前,朱由校见变动较大,于是让锦衣卫和东厂分别去核实了一部分。

    魏忠贤过了几天就汇报称,“皇上,奴婢让东厂查了一下,沈首辅的名单中,并未发现有什么问题。”

    魏忠贤和沈潅关系不错,朱由校自然也不会听信一面之词。田尔耕那边的汇报就慢了五六天,显然做了更为深入的调查。

    “启禀陛下,微臣派人调查之后。那些调职的地方官员,基本上都是没什么作为的。而沈首辅提拔的基层县令,在地方上大多颇有名望,受地方百姓称赞。”田尔耕上报道。

    “好,辛苦爱卿了。”朱由校得到锦衣卫的调查结果,顿时放心了下来。确定沈潅不是在通过官员的升降来结党营私,朱由校于是立即通过了沈潅的这份人事调动名单。

    明末的官场尽管贪腐严重,但也不是没有愿意为百姓做事的官员。任何时期,都会有一群想要为老百姓做点实事的官员,这种情怀是一些官员天生就有的,这涉及到性格问题。尽管这些官员,很可能也贪污,但是他们存在于这种贪腐严重的大环境中,要彻底干净那自然是不可能,只是他们同样也对地方管理比较上心。

    另外这个时期毕竟是儒家文化流行的时代,儒家文人尽管出了不少书读得太多,变成反动派的。但也有不少文官,还是有一定的休养和情怀的。

    要想发现这些官员也很简单,到地方上找老百姓聊聊天就行了。对于那些基层官员来说,显然不可能像李三才那样欺世盗名,因为没那个资本。他们在地上乱搞就必然会有民怨,而为老百姓办了实事,也必然会有一定的好名声。

    这些身上正能量为主的官员提拔上去,效果绝对是立竿见影的。正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碰上一个认真做事的上官,下面的官员也不敢糊弄了事。(。。)

    p:第一更!

    。。。

第150章:三省总督() 
内阁在北方各省的改革措施,简直让那些正直廉洁的勤政官员如久旱逢甘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