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如果来生还能遇见你-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我们班主任已经回家了,老师,您老能不能先给我安排了,我明天给你把通知书补上,您看行不行?”

    “不行,安排不了,你说是新生就是新生啊,我能知道你是干什么的,行了行了,出去吧!”

    “我还能忍,我还能忍”我在心里默默的一遍一遍说着。

    “走吧走吧,我们先去吃饭。”小波过来拉着我走出了宿舍楼。

    “别管他,把行李拿来直接搬进去住不就行了么,走,我和你搬行李去,在哪儿放着呢?”

    “在家,我们打车回去,走。”虽然心里超级不爽,但是还是觉得小波这个狗头军师想法不错。

    “你家是呼市的?”小波伸长他那三厘米的脖子问到,好像恨不得钻到我心里探个究竟。

    “我家现在在呼市,老家是在集宁,已经来呼市十多年了,也属于呼漂一族。”

报道风云(3)续外加普及历史(1)() 
从学校东门出来打车十五分钟左右就到了我的家了,

    以呼市南二环往南十公里为直径画圆,这个呼市四分之一的周长跨度,我们家全,带小波回家的时候,那是我们第四次搬家,当然以后还有第五次,第六次,,,

    具体位置是在一个叫前巧报的一个村子里。说到呼市的地名,这里必须的给大家普及一下历史,

    呼和浩特是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名城,原分为新、旧两城。旧城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相传是土默特蒙古部首领俺答汗及其夫人三娘子所建,初时谓之库库和屯,明廷命名为“归化”。新城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命名为归绥县。民国十七年(18年)建绥远省,设归绥市。

    1954年,撤销绥远狮制,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故有“青城”之称。因其历史上召庙较多,又称“召城”。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境。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兴起,其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盛乐经济园区西。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明隆庆六年(1572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即俺答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

    万历九年(1581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蒙古语为库库和屯。明王朝赐名为“归化”。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焚毁。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围了原城东、南、西三面。后又在距旧城东北2。5千米处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命名为“绥远城”。新城(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旧城(归化城)内则聚居着居民。清朝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合并,称归绥。

    1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梳。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日寇投降后,复称归绥市。

    1949年9月19日,时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的国民党将领董其武,接受中国**和平解决绥远问题的主张,率部起义,绥远拾梳归绥获得和平解放。

    1950年1月20日,成立归绥市人民政府。

    1954年3月5日,内蒙古人民政府、绥远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绥远军政委员会、绥远树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在归绥市联合召开扩大会议,绥远狮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时撤销,原绥远省辖区并入内蒙古自治区,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

    同时,从1954年4月25日起,将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1960年原属乌兰察布盟的土默特旗(驻察素齐)划归呼和浩特市领导。1963年将土默特旗划归乌兰察布盟。

    1970年乌兰察布盟所属土默特左旗(驻察素齐)、托克托县划归呼和浩特市。

    1995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1996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

    2000年5月14日,国务院(国函'2000'42号)批准:

    (1)调整呼和浩特市市辖区行政区划,郊区更名为赛罕区。

    (2)调整后各市辖区的行政区域如下:

    1新城区:辖锡林郭勒北路、新城东街、新城西街、海拉尔东路4个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健康街以北、呼伦贝尔南路以西的部分,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和迎新路街道办事处位于东风路以北的部分,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毫沁营、保合少、小井3个乡,巴彦镇的塔利、生盖营、讨思浩、榆树沟、姚家湾、古路板、甲兰板、野马图8个村委会,巧报乡的府兴营、麻花板、新城、三合村4个村委会。区人民政府驻新城西街。

    2回民区:辖通道街、中山西路、环河街、新华西路、光明路、海拉尔西路6个街道办事处,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彼彼板乡,西菜园乡的金龙居委会和青山、厂汉板、倘不浪、西龙王庙、四合兴、什拉门更、挟、塔布板、孔家营9个村委会。区人民政府驻通道南街。

    3玉泉区:辖小召、大南街、兴隆巷、长和廊、石羊桥东路5个街道办事处,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桃花、汹河2个乡,西菜园乡的西霞园、巴彦乌素、芦花园、落雁、辛兴5个居委会和范家营、西瓦窑、五里营、南八里庄、西菜园、南茶坊、碱滩、大围困、南营子、西水磨、辛辛板、汹河、沟子板13个村委会。区人民政府驻公园西路。

    4赛罕区:辖原郊区的太平庄、西把栅、章盖营3个乡和榆林、金河、黄合少3个镇,巧报乡的东瓦窑、后巧报、双树、小台什、帅家营、大台什、桥靠、前巧报8个村委会,巴彦镇的商业街居委会和黑土凹、后罗家营、乔家营、郭家营、坝堰、膝家营、罗家营7个村委会,以及从新城区划入的人民路、大学西路2个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健康街、乌兰察布西路以南的部分,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和迎新路街道办事处位于东风路以南的部分。区人民政府驻巧报乡。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呼和浩特市总人口23895人。其中:新城区409629人、回民区284676人、玉泉区266888人、赛罕区445762人、土默特左旗340606人、托克托县185582人、和林格尔县176474人、清水河县125748人、武川县157530人。

    全市辖9个旗县区,20个街道、96个乡镇,412个居委会和1095个村委会。?年,呼和浩特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1个旗,25个街道、18个镇、59个乡。

    三娘子创建青城呼和浩特市:在蒙古民族历史上,除成吉思汗、忽必烈等顶天立地、威振四方的英雄汉外,还有一位文武兼备、运筹帷幄、称雄蒙古草原30余年的巾帼英雄。她,就是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女首领三娘子。

报道风云(3)续外加普及历史(2)() 
三娘子(1550—1612),史称“钟金哈屯”、“也儿克兔哈屯”、“克兔哈屯”等。。。明代蒙古瓦剌奇喇古特(土尔扈特)部哲恒阿噶之女。俺答汗出征瓦剌时,与奇喇古特部联姻,遂嫁与俺答汗为妻。

    俺答汗是明代后期蒙古土默特部首领,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使土默特部称雄于全蒙古,成为当时蒙古的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三娘子是一位聪明、美丽,颇具才华,为人豪爽不羁的蒙古族妇女,深得俺答汗的**。

    明隆庆二年(1568),随俺答汗再征瓦剌。

    五年(1571),力促俺答汗与明朝达成通贡互市协议。

    万历六年(1578),随俺答汗赴青海仰华寺谒见三世**喇嘛索南嘉措,皈依藏传佛教,被称为“多罗菩萨之化身阿利雅达喇”。九年,协助俺答汗扩建库库河屯(今呼和浩特)。因她此地,故此城又称“三娘子城”。

    俺答汗晚年多病,事无巨细,多任凭三娘子裁决。她也竞所能,积极辅佐丈夫,发挥了巨大作用。俺答汗去世后,深谙文韬武略的三娘子主政务,掌兵权,约束蒙古各部,保持了与明朝的和平通贡互市关系。

    特别是万历十九年(1591),她竭力劝说、督促俺答汗孙撦力克从青海撤军东归,避免了蒙古和明军之间的大规模冲突。为表彰三娘子的功绩,

    明朝于万历十五年(1587),封三娘子为一品“忠顺夫人”。

    万历四十年(1612)六月二十六日三娘子病逝,明朝亦遣使给予赐祭七坛的隆重祭礼。三娘子是我国历史上蒙古民族的一位有远见的女政治家,又是呼和浩特古城的创建者,祁孝龙则是呼和浩特新城的创建者。

    三娘子名叫钟金,是明代漠南蒙古土默特部首领、杰出的政治家阿勒坦汗的妻子。生于1550年,卒于1612年。三娘子首先就是一位民族英雄。她不仅容貌非凡,性格豪放不羁,擅长歌舞骑射,而且具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指挥才能。她所处的年代,正是明朝与蒙古族战争频繁的时代。三娘子执掌军政实权达四十年,始终坚持和平互利的政治原则,既米分碎了明廷的经济封锁,又使蒙古各部统一起来,因此,她在蒙古草原上享有极高的威望,受到蒙汉人民的敬重。三娘子收纳并重用汉人,引进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手工业,促进了本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娘子又是一个维护民族团结的巾帼英雄。她维护民族利益,处处顾全大局,妥善地处理了许多边事纠纷。1585年的青海之乱,十万蒙军既与当地土著居民发生冲突,又与明军发生冲突,三娘子临危不惧解除了战争危机,恢复了和平安定的局面。

    1581年,三娘子亲自主持监修了呼和浩特城。它使土默特部由“逐水草而迁徙”进而定居下来。这是三娘子对蒙古社会的又一贡献。人们对三娘子的怀念是长久而深沉的。美岱召的“太后庙”(即三娘子庙),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设供祭祀,这种纪念活动,一直延续到1933年。

    在民间,直到今天,人们还在追忆、传颂她的许多生动贻闻,怀念她的英雄业绩。作为封建时代的女性,三娘子以难以想像的毅力,坚定地执行了俺答汗的各项政策,使俺答汗的事业得以延续,维护了土默特部的统一和繁荣。她主政的30多年,是明代蒙古最为安定的30多年,是长期战乱后人民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宝贵30多年。

    正因为如此,她的名字,她的业绩在蒙、藏、汉各民族中久久传诵,人们敬仰她,怀念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