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劫-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小七说,你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还教了你们一些玩意,你们就表演给娘娘看看,要是真有用的话娘以后就准你们出去玩。”
“真的呀,娘。好,我们马上就表演。”几兄弟欣喜若狂,立即生龙活虎地表演了起来。
佘太君是越看越惊讶,因为以她的武学修为,自然看出了这些技巧虽然简单,但在争斗中却是非常适用的。
“不错,你们这个朋友居然肯把这么好的武技教给你们,那他有没有要你们教他什么呀,比如说我们杨家的枪法。”
“没有。”三兄弟异口同声地说。
“那你们以后可以去找他玩,他教你们的你们也要认真学,回来之后要教给其他的哥哥们,知道吗?”佘太君想不通那个小孩为什么会教给自己的儿子这些,只好不去想了。
“真的,谢谢母亲。”
从这以后,他们每天都会到这园子里来和潘豹等人比武打架。以前,双方还是互有胜负,但自从赵宸出现以后,潘豹他们就再也没有赢过了。
尽管其中他们也还找来过不少的帮手,但是赵宸一方在学习了他教的一些现代武技知识后,结合他们自己的武学基础,已经不怕潘豹他们人多势众了。
赵宸的那些现代武技慢慢地差不多都教给了杨七郎他们,而自己也在和他们的比武练习中学到了杨家、岳家、呼延家、宗家和韩家的家传武学,更让赵宸的化气篇有了大的进步和提高。
同时,赵宸也把一部分杨七郎他们可以接受的现代体育中煅炼人的身体素质的科学方法教给了他们,相信等以后他们长大领兵以后会用得着的。这也算是他提前布下的一点局吧。

第三十三章 科举取士(1)

再说苏洵等一批翰林院学士奉圣命到各处组织秋试的考试,少不了忙一段时间。
在中国古代考试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无论是学校考试、科举考试,还是铨选考试,都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很多考试制度被后代所继承。
宋代的学校主要有中央官学、地方州县学以及书院等。中央官学主要有国子监、太学、武学、律学及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宋初设国子监,为全国最高学府,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
宋代科举考试比学校考试更具特色,也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宋代科举主要有贡举(指科举中的“常科”)、制举(指科举中的“特科”)、武举、童子举等。其中贡举实行时间最长,取士数量最多,社会影响也最大。
宋太祖创立殿始制度,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宋太祖之所以创立殿试制度,一方面是为了取士公平,防止势家垄断科举;更主要的是,在收兵权之后,将取士大权也收到皇帝手中,变“恩归有司”为“恩由主上”,使贡举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从而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现在苏洵他们主持的就是省试,由各个州县考试之后选择出来的优秀士人,统一参加由圣上亲派的主考官监督的省一级考试。
在山西省的驿站中,苏洵受到了来自山西各州县长吏的欢迎,接风洗尘之后,他才好好地休息了一晚。
每二天,他在省里官员的陪同下,来到了省试的考场所在地省学学宫。省学宫里的负责人向他呈上了今年乡试通过的士人名单。
苏洵找开一看,名列榜首的居然有两个名字司马光和赵鼎,而且成绩远超其他士子。王安石,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
“大人请看,这是名列榜首的两个士子的考卷,大人过目。”
苏洵一一打开慢慢地细细地看了看,又互相对比了一番,这才说:“此二子论文才倒是赵鼎要略胜一筹,但在思想性上则是司马光更高一等。二人同列榜首,也是可以的。”
“大人评得有理。”
“此二人可有出身?”那时的出身是指家中是否为宦官之家。
“均不是,他们二人的家中都极为贫寒,生活较为艰难。”
“自苦寒家多良才,此言不虚呀。”苏洵感叹道,困为他自己的家境以前也不富裕,“还是再看看他们省试的表现吧。”
“启禀大人,这司马光在陕州可是远近闻名的。”
“因何如此呀?”
“陕州百姓中流传说,这司马光幼年的时候,有一次和邻家的小朋友在一起玩。邻家的小孩子不小心掉进了一口装满水的大缸里,其他的小孩子都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有的大声地叫了起来,有的跑出找大人,有的还想去拉那个溺水者出来。只有司马光不慌不忙,从地上抱起一块大石头,‘啪’地一声把水缸给砸破了一个大口子,水流出来了,那个溺水的小孩子也得救了。于是,当地的人们就传诵着他的故事,慢慢地全州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小孩子了。”
“妙啊,此子果然反应敏捷,沉着冷静。”
两天之后,便是省试的日子,各地经过乡试的才子们纷纷踏进了这个让他们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学宫里。
宋代的考试不像随唐时那样,由白天一直考到晚上,还要发蜡烛给考生,也就造成了许多作弊的机会。

第三十四章 科举取士(2)

宋代的考试是完全在白天进行的,而且由京城派来的学士和其他翰林院执事负责监考,一般说来是无法作弊的。
一天的紧张考试之后,除了有两三个考生没有完成答卷外,其余考生均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好了文章。
文章当即进行了密封保存,然后送到了监考学士苏洵的住处由专门的士兵看守,除了钦派的学士外,无人可以直接接触这些文章。
当然,尽职尽责的苏洵更是守着这些文章寸步不离。
第二天,众多负责阅卷的官员到达以后,苏洵才下令打开封条,把所有考生的文章共六十三篇悉数拿了出来。
阅卷采取的是密封的形式,每一份考卷由三个负责官员分别阅读后打上成绩,最后再由翰林院学士苏洵定论。
紧张的阅卷工作很快就过去了,这些阅卷者也不时为出现的一些好文章而拍案叫绝。
最终,有两篇文章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这也是大家一致的看法。一篇文章名为《策论》,另一篇文章名叫《国略》。
当最后打开封条一看,果然没有出乎大家的意料,这两篇文章正是司马光和赵鼎的考卷。
其中司马光的是《策论》,他在文章中主要阐明了自己对个人修养之论,即用仁、明、武三种品德修练自己。在治国方略上,司马光主张取贤任能,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而赵鼎则在他的文章《国略》中把“修德”作为最重要的治国方略,所谓“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正下无之”、“吏不善,政虽善不行”
“后生可畏也。将来的朝廷必是这些年轻人的天下了。”苏洵感叹道。
两天后张榜公布省试的成绩时,百姓观者如潮,一时时人人称赞,说是考试公正,选出的都是真正的人才。
而苏洵也召见了司马光和赵鼎两人,两人听闻学士大人召见,纷纷恭恭敬敬地前来聆听教诲。
“学生司马光拜见学士大人。”
“学生赵鼎拜见学士大人。”
“两位勿用拘礼,相信不久以后大家就能同殿为臣。我是先识两位的大作,这才有今日相见,只为先认识认识两位青年才俊。”
“大人过奖了,学士大人的《六国论》,让学生万分佩服。”司马光恭敬地说。
“是呀,老师的见解独树一帜,发古今先人未发之言,让学生们钦佩。”赵鼎也连忙拉近关系。
“谬奖了。来,两位坐下说话。读了两位的考卷,我也是感触颇多。对两位的才思和抱负,让我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呀。”
“我们这些后辈,还是应该多学习大人们的风范和学识的。”
“以后还望大人多多提携,我们感激不尽。”
两位年轻人的态度让苏洵很是喜欢,不由得留下他们彻夜长谈,增进了不少的感情。
三个月后,各省才子纷纷云集京都汴京城里,完成他们人生中的一次最大的考试。
人们常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道出了古董代这些士子们的无尽凄凉之情。
有的读书人苦读一生,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得到,更有像范进那些的读书人,潦到不通事务,到得老来才中了举人,高兴过度而发疯发狂了的。
司马光和赵鼎因为是同一个省出来的,所以他们在驿馆中分到了同一间客房,二人也是早就相识,彼此惺惺相惜,互相钦佩。
“这次殿试司马兄定是手到擒来,名列榜首了。愚弟在此提前祝贺了。”赵鼎在见到司马光时对他如此说。
“岂敢岂敢,天下贤才倍出,在下如何能够独占鳌头?其实就是赵兄的文章才华也是不逊小弟的,在我看来,赵兄才是这次殿试的热门人选吧。”司马光也谦逊地回复。
“咚”“咚”“咚”,二人正在互相推崇之时,外面传来了敲门声。
赵鼎连忙打开门一看,原来是苏洵在外面笑吟吟地望着他们。

第三十五章 科举取士(3)

“原来是学士大人,学生们还没有登门拜访,劳动大人前来,实在愧疚于心呀。”二人忙不安地说。
苏洵步入屋中,四处看了看,见到他们都正在温习功课,不由得点了点头。
“两位怕是初到京城吧,此处还住得习惯吗?”
“有劳大人费心了,学生们觉得还可以。”
“嗯,今天你们刚来京城,人特意给你们准备了酒宴为你们接风洗尘,另有几位大人也想见见你们。”
“大人爱护之心,学生们感激不尽。”
“走吧,就在外面的‘琼英楼’上,他们还等着呢。”
三人一同出门,离开驿站来到了位于驿站对面的京城名楼“琼英楼”在苏洵的带领下,三人直上三楼,到了一间名为“雅风”的包厢前。
房门打开,屋中已经坐了三位大人,其中两位已经年近四十,别一位才三十左右。
“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等到三人坐定之后,苏洵站起来说道,“这三位分别是翰林院学士李格非大人、朱孝先大人和王安石大人;这两位就是我跟你们提起过的山西省青年才子司马光和赵鼎。”
当苏洵介绍到三位大人时,三人都微笑着示意;介绍到司马光和赵鼎时,他们都连忙站了起来向三位大人行礼。
而司马光和王安石这两位在历史上有名的政敌也开始了他们宿命般地相会,只是此时他们谁也想不到以后会以生些什么事情。
“早就听苏大人说起两位老弟的大名了,在下是久仰了。今日一见,果然是仪表非凡呀。”王安石笑着说。
“听苏兄说起两位的考卷,那是赞不绝口,让我们心中遗憾不已呀。”李格非和朱孝先也同时说道。
“各位大人谬赞了,学生们初出茅屋,对于政事一窍不通,以后还要向大人们多多学习才是。”司马光站起来向几位团团一揖。
“是呀,我们年轻识浅,以后若有做得不到的地方,还请各位大人多多指教,学生感激不尽。”赵鼎也彬彬有礼地行了一礼。
于是,几人相谈甚欢。司马光和赵鼎开始时还不能放开,但酒过三巡之后,他们也觉得几位大人比较容易相处,慢慢地就开始和他们高谈阔论了起来,并充地展示出了自己的一些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让几位大人也是称赞不已。
几天后的殿试中,司马光和赵鼎临场果然发挥突出,得到了徽宗皇帝和众大臣的赞赏,分别获得了状元和榜眼。
而探花则是一个名叫秦桧的人,但是他的文采和才思并不出众,只是据说他是当朝秦贵妃的远房亲戚。
而在同科进士中还有许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