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是,你不觉得这里就好比一个小潘王领地吗?虽然是穷了些,偏僻了些。可那边荒漠之地,南蛮之乡,也不一样有什么土司,首领吗?他们想的就是这一点呢。”郑度冷笑道。

    人啊,一旦在某个地方经营的时间长了,搞些鬼上头又没发现,就会生出这里是自己的野心了,何况这里有些人已经经营了几辈子,只怕早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家的后花园呢。完全忘记了主子还好好的,正呆在上面看着他们呢。

    要是上次章炎来运粮,能安全的离开,安王也不会生出连根拔了他们的心。可惜啊,他们空长了一颗野心,却看不清时局,自以为是。这要是再精明一些,他们这一趟就还真是有的磨了。不过,芦苇村之事,也正好给了一个他们更加深入的机会。这回可真得连根拔了,连小枝小桠都不留。

    丁西三人是谢管家的老熟人了,把他们三人派过去保护芦苇村,谢管家是非常满意的。跟着丁西去的有十人,一位是大夫,看上去四十多岁,丢在人群中也毫不出奇,要是大家不说,谢管家根本就不知道他是个很厉害的大夫,前面他和这位大夫可打过不少交道呢。看来,这位大夫完全是隐藏了自己的身份。

    多了丁西三人,芦苇村的大部分可以安心劳作了,只留了几人轮流跟着丁西三人保护村子。总不能完全指望外人,而且安修远也没有那么多人手派过来。再说了,芦苇村的付出相对来也真算不上什么,人家总不能把大部分人力都拿来保护小小的芦苇村吧?

    作者有话要说:  昨天晚上,看到小区几位老人家在跳舞,那种节奏感非常明快的,斗牛舞等。看着他们飞快的踏步,旋转,真令人惊叹,这些人都70+了,还体力充沛,活力十足,跳的也非常好。

    好羡慕啊。

 第137章 落户

    三月; 安王继位的消息传遍了大江南北,也传到了清源县。清源县原先还有些心不甘的人; 这下子彻底安静下来了。再加上安修远一直以来的严厉打击,整个清源县已经变得十分安静宁和了; 老百姓的日子也恢复了正常。

    芦苇村的日子; 也就恢复了平静。别说现在有丁西三人呆在这里,就算没有他们,也没有人想来搞事了。

    正在春耕时节; 芦苇村的人; 哪里顾得上什么大事; 一头埋在地里忙得很呢。安王顺利登基; 改号安庆元年的消息还是安修远派人送过来的。

    “可惜的是; 我们信报中,并没有提到谢公子等人之事。”来人说。这种大事; 自然是有专人送达的,不可能给谢公子等人夹带私信。

    “实在是太多谢了。”谢管家笑道。

    新皇上位如此大事; 怎么能也其他的事情搅在一起呢。不过; 安王即然当上皇帝了,谢公子他们一行人自然也会获利,所以谢老夫人等自然都非常开心。

    “你们也不用太担心,估计不久就会有好消息来了。”来人安慰道。

    谢大嫂抱着还不到二个月大的小儿子,兴奋的说:“小南,你爹他们快要回来了。”

    因为芦苇村的遭遇,谢老夫人给这个次孙取了小南这个小名; 以示他们刚经历过一个难关,往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果然,没多久就传来了这个大好的消息。

    一个月后,谢五带着一伙人回了芦苇村。

    他带来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战场上退下来的残废伤兵。这些人无处可去,又与芦苇村众人并肩作战过,有着生死之谊,又听说芦苇村能养马,断手断脚的都能胜任这个活儿,新皇就特许他们到芦苇村来养马了。

    继然要养马,皇帝自然也给了他们几匹小马,与几匹种马。这些都是精品。希望他们能好好养大这些马,并且利用这些马再培育出更多的好马来。另还有一些伤马,老马,已经无法再上战场,但却依旧能用的马,就给他们当驮运工具了。

    皇帝的算盘也打得很精,让这些人在芦苇村好好养马,过些安逸日子。同时也继续为朝庭出力,也算是给这些人安排了一条生路。既然是为国家养马的,皇上也在这群人中,封了两个低等官员,给了他们一点微薄的俸禄,让他们可以养家糊口。

    同时,让他们去找安修远,协商一些有关事情。正式在清源县成立了一个养马基地。既给残兵安排好了生活,又能为让他们发挥余热,真是一举几得。

    所以,这批人可不少,一共一百多号人,再加上部分人还有家属,总共组成了一个约两百人的大队伍,一路浩浩荡荡的来到了芦苇村。

    这些人虽然是残了,比如有人断了一条腿,有人少了半条胳膊,有的失了一只眼,等等。但他们生活都能自理,吃饭穿衣等不需要他人照顾,也能干些轻松点的活计,才能长途跋涉,到达芦苇村。这群人中,还有一名大夫相随。这是名年纪已大的军医,是来养老的。他老了,也没有亲人了,干脆就跟着这群人自己亲手救治过的人来了。

    芦苇村能替皇帝解决这么多人,并且还很有可能养出不少战马来,皇帝自然要对芦苇村大肆嘉奖。

    诸如谢老夫人本来就是上朝的诰命,自然是品阶再进一级。谢公子回京后,不愿与原先的谢府人打交道,又因其文武兼备,皇帝干脆给让他领了京城兵马司统领之职,管理整个京都的安全工作。

    而江大山获封为五品武官。谢五,谢七,王林王树四人,也由下人身份变成了低阶武官,暂居七品,跟着江大山继续在外面征战。最不好搞的要算是大郎了,他年纪太小,只得了些赏赐,暂时让他跟着江大山,又追随着章炎出征去了。

    其他的芦苇村人,统一都有赏赐,各得了些金银细软,布匹等物。其中陈家,张家等付出多的人家,当然格外丰厚一些。章炎知道大郎家里只剩下一群弟妹,谢公子江大山等人的家眷一离开,就没有人照顾他们了,还特意派了一名,以前人照顾过自己的,各方面水平都很不错的嬷嬷,前来照顾辛湖等人。

    而谢五这次回来,还有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接谢家人,谢姝儿等人上京去定居。同时也要带着江,吴二位举人上京。因为皇帝准备开恩科了,自然要先网罗一些有志之才。江吴二人,本身就是举子,自然要备战了。

    这批人来了,自然要在芦苇村大兴土木,建立马场。年前大家建立存粮处的那个小岛,就被选中为正式的养马场了,先搭建了两座木桥,岛上的芦苇林大半被挖掉,盖房子。来了这么多,住的地方不够,只能在这个地方多建些住房了。所以整个小岛就被全部开整理出来,整整齐齐的盖了不少小院落,还建立个大院子,先把大部分人安置下来了。

    谢家人等离开后空下来的房子,大多数分配给那些带家眷的人住了。单身的人就住在小岛上的新大院子里。而他们留下来的田,就归了公,由养马的人统一来种,当大家的口粮田。

    谢家本身就是芦苇村人中最庞大的一户,他们家有下人几户,还有姻亲一户,再加上谢姝儿与江大山这一户,因此,他们全部一走,村子里的人口就少了一半。

    辛湖等人一开始还有些不习惯,不过很快大家就与那些养马的人打成一片了。这些人,大多数也是普通农户出身,又经历了战场上的生死,现在有个地方住有口饭吃,就心满意足了,因此与芦苇村众人相处得很好。

    唯一的两个官员,也是章炎,谢公子等人精挑细选过的,手腕心计都不差,为人也和善。其中一名还极有文采,正好补了两位夫子的缺,接手了教书育人的工作。所以就住到原先两位夫子的家,即辛湖他们家的隔壁了。

    这位新来的夫子,姓张。是个很风趣的人,相对于江吴二位为说,多了些武人的粗旷,少了些文人的迂腐,又极会讲故事,把战场上的事情讲得惊心动魄,令人热血沸腾,很快就得到了众学生的欢心。其实他的学生也不多,就是平儿,小石头,大宝,阿毛四人而已。

    芦苇村其他的孩子,比如小初八这等年纪还小,还不到正式启蒙的年纪。所以张夫子的学生并不多,他这份兼职教书先生的工作也不累。

    张夫子,也是这群人当中,官职最高的一位,而且家眷不少,他有父母及一弟一妹,还带着新婚的妻子。

    另外还有一名专事养马的邓师父,养过几年的马,对马很有经验,张,邓二们都被封了个六品官。其他的人,就不可能封官了,但让他们来养马,自然也就只能算是吃官家饭的不入流的小吏了。

    实际上,应该说所有来养马的人,都是不入流的小吏,只是张夫子,邓师父二人是正经的六品官员,吃朝廷俸禄,其他不入流的小吏就吃地方的,归清源县拿银子出来养他们。实际上就是归安修远管理和负担了。

    但其实他们的口粮大部分还得靠自己种田,上头只会发一点银子给他们。独身一个人的,当然够吃,还有多的,一大家子的,生活就不会多好了。不过他们来时,上头已经赏赐了些金银细软给大家,因此这批人,都不算是穷人。

    养马场的建立,芦苇村自然也有些很大的改变。原先芦苇村人,开发出来的地方只不过占了整片芦苇林的十九一,二。现在,多了这些人,自然就要开发更多地方出来。而且,从此芦苇村正式更名为芦苇村战马养殖场。

    不过,这一切,对辛湖来说,没多大的影响。

    她依旧种着自己家的地,养着自己家的娃,依旧与春梅秋菊,张婶婶,胡大嫂等人,闲时在一起做做针线活,偶尔出去打打猎。

    养马的人,对于这个力气大,武艺高的女孩子,还是蛮有好感的。特别是那些吃过大郎煮的大锅饭,吃过芦苇村众人制的肉,鱼等物的人,更是对她佩服的不行。

    而芦苇村里仅剩的几匹好马,也成了养马场的公家物品,把那些伤马,老马换给大家使唤了。

    芦苇村人口大增,再加上附近的小村子人口也不少。自然而然的,对集市的需要就很迫切了。

    安修远仔细寻思了几天,干脆就在以前大郎他们说的三岔口,新建了正式的驿站,再加一个小集市。

    这个地方,连接三条道路,其中还有一条通往清源县的官道,本身就是个很重要的地方。而且以后芦苇村开始输送马匹之后,这个地方必定会热闹起来,来往的官员也不会少,所以先建立一个驿站很有必要。

    驿站的工作人员,就直接在来养马的伤兵中挑选了两户人家过来打理。集市则由芦苇村的人管理,说白了就是由辛湖管理,其实也不需要她做什么,只不过是借着芦苇村的名,让附近的村民们,敢放心大明的来这里做生意买卖而已。

    驿站的地址就选在大郎他们最初搭建的那个供自己人出行歇脚的地方,把那旧屋子推了,重新盖了一溜,而新建的官驿名,就叫芦苇村驿站。

    从此,这里有了正经的官驿,也有一些小店铺,专营杂物,比如盐,油,布,针线等,附近村民必需要去买的商品。

    逢初一,十五村民们也可以来这里自由交换物品。集市的收入只要交一点给清源县衙,当作维护集市的费用。新集市的兴建,令辛湖他们很高兴,以后他们买这些必需品就不必要出门好几天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