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共和之路-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便有五家出版社争相出版,最后选中中国青年出版社,一版再版,发行百万册之多。该书后被天津一家杂志转载,使该刊发行量突破一千万大关,三座大城市七家印刷厂同时开机,仍供不应求。此期间,全国的晚报几乎同时给予连载。

    在〃海峡两岸没有开放〃之际,陈廷一又凭着他睿智的目光,及时写出《宋美龄传》,虽然耽搁了一段时间,而海峡一开放,这部书稿又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畅销书,十七次印刷,发行达二十三万册之多,据1996年年底公布的统计结果,此书为全国畅销书排行榜第十二位。

    倘若说陈廷一以写《许世友传奇》三部曲震惊国人,那么由于他《宋美龄传》的热销,遂使青岛出版社决定买断他作品的出版权,又一次轰动了文坛。接着陈廷一文思泉涌,创作出《宋霭龄全传》、《宋庆龄全传》、《孔祥熙大传》。自1994年问世以来,这三部书一年两版,深受欢迎,颇得好评。

    早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的陈廷一先生,曾参过军,十八年的军旅生涯给了他诸多的人生体验。1985年转业到地方出版社,做了十年编辑工作。这十年,正是出版业进行结构调整的时期。在众人编书赔钱的时候,他却成了出版社的〃摇钱树〃。他编辑了三百余本书,大多畅销。由此,我们不能不推想陈先生在商品大潮中作传选材的匠心和魅力。试想,一个心中无读者的作家,能被商品大潮中的出版社买断吗?〃史人〃陈廷一

    常听有人说,陈廷一的传记是小说型传记,好读好看,包括许世友将军的夫人田普同志在其作品研讨会上也如是说。质朴的语言,动情的故事,富含哲理的评说……尤其是他的后期作品,比如《许世友传奇》之后的《许世友外传》,《宋美龄全传》之后的《宋庆龄全传》、《查理·宋大传》、《孙中山大传》、《孔祥熙大传》,从文学角度讲,都是较为成功的。这与作者逐渐走向成熟有关,也是作者作品人格魅力的体现。

    陈廷一一千万字的作品,传主大都是驾驭历史的伟人。他能把伟人放在时代大背景下去写,不溢美,不隐恶。比如对许世友将军鲜明个性的描写:〃是其优点,又是其憾。是喜剧又是悲剧。人生的大舞台本来是广阔的,有时又使他拉不开架势,甚至又有几分难言之苦。〃顺着这个思路去写,还原历史的真实,活脱脱地把个许世友将军呼之欲出地写将出来,表露出作者的不凡功力。

    〃宋氏三姊妹〃都是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作家把握得分寸得当。摒弃阶级斗争为纲,有好说好,有丑说丑,同时又把其大家闺秀、宗教色彩、田园牧歌、民主教育的家教氛围写出来,以小观大,破译了〃美龄爱权,霭龄爱钱,庆龄爱国〃的民国神话。尤其是他在生活细节上的描写,也能顺应人物个性,相当传神而独特。

    陈廷一的传记文学作品不媚俗,跟随市场大潮又引导市场,正像他做人一样,走自己的路。他深刻挖掘传主的闪光点,对每位传主的传记都融入了自己深层的思考和揣摩。在他的先期作品中已有表现。他的《许世友传奇》三部曲出版后,曾获国家教委向中小学生推荐的爱国主义优秀读物。后期作品《查理·宋大传》重点写三姐妹的家教,献给〃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父母们及家教、家政学的研究者,无疑又是高人一筹。〃常人〃陈廷一

    〃鲜花的绚丽,殊不知那是昨天的腥风血雨。〃我们与陈廷一相处,知道他是一个极普通的人。生不逢时,少年丧父,母亲讨饭供其上学。同时他又是〃老三届〃,在农村经营了多年泥巴,后来入伍来到长白山麓,做了一位军营厨子。三十岁进大学时,已是儿女双全。尤其是从军十八载,长白山麓的高寒冻伤了他的双脚,大西北戈壁滩的风沙撕伤了他的面颊,内蒙古大草原的甘露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和情思。在十八年的军旅生涯中,他有过成功亦有过失败。他皆以博大的情怀泰然处之。在他告别绿色军营时,已有两部长篇问世。在人们看来,他并没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军人的〃四有〃理想给了他创作的动力;军人的〃刺刀见红〃,给了他直来直去的性格;军人的〃雷厉风行〃,给了他务实真干的作风;军人的知难而进,给了他创作的韧性和毅力。在他军人的档案里记载最多的〃缺点〃是〃马瘦如柴,安能吾拍〃?和陈廷一相处最久的战友,谈论他最多的优点是勤奋成才,有点大智若愚的意思。按理说,陈廷一最有条件走仕途之路,三十多岁就成为少校团副,有位高级首长曾亲笔点过他的将,可是他没有选择此道,而是选择了苦行僧似的创作之路。他把创作视为生命的重要部分,这就不难揭开他千万作品的谜底了。如今他又向一千五百万字冲刺,我们相信这话是真诚的,也是现实的。因为他那质朴的文风和人格力量,以及在特殊环境下养成的创作韧劲,在当代作家群中是不多见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就将两部书稿稿费捐出,设立了〃老子文学基金会〃晨光奖,每年奖励六位有成绩的新人,如今已有近百人次获得他的奖励。他的作品代表着他的人格,他的人格融进了他的作品。

 附录2:《走向共和》创作浅谈

    陈廷一

    去年11月,我在中国当代〃十大传记作家〃颁奖会上,谈到传记文学的创作体会时,首先分别引用了鲁迅先生和黑格尔的一句名言。鲁迅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中国民族的未来。〃黑格尔说:〃历史题材中有未来的东西,找到了,作品就永恒。〃应该说这亦是我多年在传记文学创作中的最大心得,曾引来一些报刊的追踪报道和探讨,同时也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因此我想就这一问题,结合《走向共和》的创作,谈一下体会,以便抛砖引玉。

    所谓传记文学,我认为就是史记与文学的联姻。换句话说,就是用文学的手段写人记事。如果说传记题材中有〃未来〃的成分,抑或〃未来〃的因子,我认为主要是哲学层面上的〃未来〃,教化意义上的〃未来〃,艺术上撼震人心的〃未来〃,唤起读者思索的〃未来〃和与时俱进中的〃未来〃。

    关于哲学层面上的〃未来〃,一般地讲,历史题材都是陈年老醋、陈谷子烂芝麻的往事,哪有什么〃未来〃和新鲜的东西?君不见这些陈年老醋的往事中就有不少〃未来〃的东西,只怕你嗅觉有障碍品不出味道来。

    著名传记作家王朝柱先生号召传记作家们,要多读一些书,尤其是马列主义的哲学书,学一点哲学。他认为,作家要有历史责任感。现在到处提与国际接轨,经济上可以接轨,文学艺术如何接轨?传统的东西要批判地继承,外国的东西要批判地借鉴,要有民族自尊心。不怕不入流,就怕老百姓不满意。其实他这里讲的老百姓满意就是〃未来〃的东西。

    从历史人物写作中挖掘〃未来〃因子,这一点最重要。我的理解,实际上是要用〃两分法〃,或是〃两点论〃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这样就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出历史题材中真正的〃未来〃和启迪。

    《走向共和》创作前,有人替我表示担心,说关于孙中山的传记不是有人写过吗?我也曾这样问过自己。但是鸟舞鱼跃,沧桑变化,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评价一个人物,应该放到长河落日中沉淀聚集。过去有人写,现在有人写,恐怕将来还会有人写。像聚焦一样,越聚越亮光(当然不是拔高)。再者,我总觉得,在人们戴着〃有色眼镜〃(即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看问题必然偏颇。还有一点看得更清,年代决定作者偏重史实,不可能有文学色彩。我认为传记文学必然是史记与文学的有机结合,从史学家的笔下走出来,适合今天的新读者群。应该说这就是史学的未来,这便是我为孙中山立传的初衷。于是书写出来后就大受读者欢迎。尤其是2001年纪念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当年发行三万册,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接下来,就上了全国畅销书的前八名。2003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优秀图书。

    另外,我理解〃未来〃就是对生命的启迪:给社会留些东西,给文明留些文字,给民族留些精粹。这主要表现在创作中对各种情节的取舍上,即是有选择有重点地写。中国有句俗语,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在文章的结构中,也是常用的。〃古为今用,喻古讽今〃就是这种意思。疏可跑马,有些历史不能回避,又不能不写,我就疏可跑马地写;有些情节能启迪后人,我就要密不透风地去写。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华章来。

    比如说,我在写该书第十六章《走向成功》的第五节〃布衣总统的称谓和来历〃时,就是想写出点新意、写出撼震人心的东西,这就需要有〃以小见大〃的眼光和敏感。

    传记不是录像机,但要胜似录像机。大要大到传主的政治视野,小要小到传主的穿衣、戴帽;大要大到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小要小到主人翁的一个发型一个手势……

    因此,我在写这节时,作了充分的材料和谋篇布局的准备,在〃布衣〃二字上做充分文章。对孙的描述多是细腻的,如他的心宽,宽如江海;心高,高于大山。重点写了他对三民主义的革命追求。但是,只写大,说明只有骨骼,没有血肉。所以还要写小,包括他的脾气、个性、爱好等等,所以我从孙中山的一张名片写起。一天,孙中山晋见清末名臣张之洞时,张先是不见,说什么〃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于是,孙遂又呈上名片,名片背面写着〃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这下却令张大为吃惊,立即吩咐迎见孙。由此可见,孙中山虽为〃布衣〃,早怀凌云大志。接下来我写了孙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的一天见闻。围绕〃布衣〃的称谓,写了五个方面:总统府简朴无华的布置;孙的着装(中山装的来历);冷水洗脸;四角早餐;然后出门视察清廷遗留炮台,被群众发现,大家一齐拥上前来,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城外警察分局局长率人赶来维持秩序,巡官拔出指挥刀挥舞,驱散人群。孙中山见状立即派护卫制止。他着急地说:〃对待老百姓不能这样!我们是人民的公仆!〃孙中山知道不能从正门进城,便决定走旁门,绕道回到总统府。南门城楼上的守城官员,只见大总统出了城去,却没见他归来,急忙分头寻问。当问到总统府号房(传达室)时,才知道总统早已回府了。这就是总统的一天。后来,此节入选了普通高中广东省中学语文课本,标题稍作变动为《布衣总统孙中山》,也收到了不少同学的来信赞扬。〃布衣〃是孙的本质。画龙点睛,应该说我点上了真睛。

    总的来说,这部书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但我没有把人们崇敬的总统当成完人去写,而是披露了总统的自然生活。也许这样会使人失望,但这部书既然是献给一生实事求是的孙中山,那么倘若一味吹捧,九泉之下的总统是要发火的!总统的经历告诉我们,他的性格是在青年时代形成的。正如我们大家熟悉的俄国一位博士说的,在这个罪恶的世界上,谁也不可能生来就长着神仙般的胡子……

    优秀的传记文学,一定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