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农村的死法-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村上时也不过三十余岁,前面还有六位体格健壮的男人呢?村上的人如是说,八成是把男人搞死的,不然不会那么快,十余年的时间,六个男人,一个接一个地来,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够吓人的了。   
  那工人的死去,那工人的儿女,儿媳一次又一次登门造访。这,在工人在世时是不曾有过的。   
  为什么工人的死去,工人的儿女、儿媳会一次又一次登门造访呢?想知道原因也很容易,稍微开动一下脑筋便知道了:其一,拿回父亲的工资,不能白白地让克夫的女人拿走了;其二,父亲的死,死得不明不白,得讨个说法,让人信服;其三,当父亲的死了,作儿女的,当儿媳的不去办理后事于人情也是不合情理的。所以简单的原由,充分的理由,工人的儿女、儿媳把她——他们的后妈当作了众矢之的。   
  父亲的钱拿来。   
  父亲的钱拿来,有好多拿好多,若是不拿出来,门都没有。   
  一分也没有。   
  没有?   
  就是没有,老不死的一天吃三天的药,有钱都吃药去了。   
  鬼才信你这妖婆的话,把钱拿出来。   
  工人的儿子儿媳一天又一天地追讨,可她就是不想把钱交出来,所以趁其不备嫁了。神不知鬼不觉地居然嫁得很远,很远,村上没一个人知道她嫁到何方去了。   
  没办法,工人的儿子儿媳发怒了,把李家的三间瓦房拆了,卖了,屋里的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卖了,有一两千块钱,虽是消了口气。但是问题是她的神不知鬼不觉地嫁了还留下了两个子女。大的虽然外出打工了,但小的还在家还得在家活着。没办法,只得靠着院子里的人的救济了,也只得住在张家的房屋里了。   
  半个月后,或许不到半个月,那女人居然趁着黑夜把女儿也带走了。谁也不知道。至此,她与我们村,与李家便没有任何关系了。   
  真是来得快,又勾搭上了新的男人。谁敢不信呢?谁也不得不信,因为她有姿色,而男人又大多是花心的,好色的。      
九、幺公的死因再探讨   
  1   
  那年,建明哥正在G中学上初三。幺公的死他事先也不知道,因为五爹没有告诉他。再说那时也不方便,村上没一家安装了电话,而且即使有,也无法打给建明哥,因为那时的G中学的学生宿舍也与现在差不多,未安电话。   
  建明哥是在幺公下葬的那天的那个时刻的前几分钟赶回家看着幺公,他的公的最后一眼的——没有亲见——吉时快到了,且不能违背习俗。   
  建明哥算是有运气的,幺公也算是有福气的。他——幺公的最小的孙子居然赶上了安葬的时间。五爹忙叫人回家拿了根孝帕,给建明哥戴上。建明哥流眼泪了,因为幺公是看着他长大的,幺公在世时很疼爱他。   
  院子里的人说,“建明那孩子也真有运气,还好赶上他公的葬日。”   
  幺公安葬的那天,是星期三,没有放假,我知道,但没有回去。不过,他们说建明哥很伤心——幺公是没有白疼他的,我认为,现在,之后,过去。   
  2   
  在这儿我得随便提示一下,大概在前文我便说了,在我们村上王姓是一大姓,所以这儿要写的就不是前面所写的幺婆的搭配了。   
  幺公死的时候已上了七十,而且七十已过半了。照理说,这样的年龄,不知哪一天会死去也很正常。   
  幺公是怎么死的呢?外人都不清楚,连左邻右舍的族人也不清楚。死就死了,不就是祭奠一下么,又不是什么大事,因此谁也没有关心过。   
  但没有关心不表示不怀疑,尤其是幺公在死之前还精神得很,和左邻右舍还有说有笑的,谁也没有想过他会死去。   
  幺公是喝药死的,而且是他自己下的药。   
  小孩子的知道什么,别乱说,幺公是老掉的。大人们不准许小孩子乱说,但童言无忌,而且也有八九分的可信。   
  在农村,小孩子的胆子是不小的。而因为胆子不小,所以在知道幺公死了后,飞一般地去看死人了。   
  幺公的死状很不好看,而且有股特殊的气味,孩子们看了,又飞一般地跑了,玩去了。   
  二爹、三爹、四爹。五爹最后才从会龙赶回来,是五哥赶车通知他的。   
  院子里的人知道幺公死了,在幺公死后不久便因二爹、三爹、四爹的叩头而得到了证实。   
  在我们那儿,家里死了人得由死人的最亲的亲属去请左邻右舍。如果死人的亲属不去请,那么左邻右舍的人即使与死者有莫大的姻缘也未必会主动登门造访——在死者的灵位前烧一炷高香。   
  习俗归习俗,反正俗不同于礼,《礼记》上所记载的丧礼也不等于俗,尤其是在我们那儿。《礼记》上说,“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也就是说当邻里有殡丧之事时,就应该默舂,不在巷中歌唱,以示同哀之心。习俗也差不多,但幺公死的那年,俗也没有俗到礼上来。   
  关于礼与俗的差异与联系,我在这儿不便多说,而且我的知力也不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这便是:圣人因俗以制礼。礼循理而作。   
  3   
  幺爸昨天上午都好好的,他还叫我走他那去,怎么今天就死了呢?   
  幺公的死的确让院子里的某些人诧异过,听到他死的消息,谁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见到了死人,也真的相信了。   
  幺公前几天是回光返照,他精神格外好,便是最好的说明。不明事情真相的人说。   
  回光返照的事例也是有着的。人在死之前的精神奕奕便是回光返照的征兆,但是幺公在死前的精神决不是回光返照,因为他的精神本就那么好,村上的很多人都认为他至少可以活上八十岁。   
  但是他还是在没有到八十岁便死去了。七十几岁死去,而且死因还值得探讨。我想,这也便是我写此文的原因之一了。   
  不是二爹、三爹、四爹、五爹他们不孝顺,所以幺公就气得要去寻死。二爹他们对幺公很好,幺公能活到哪年他们便会保证幺公在死之前衣食无忧。   
  然而,幺公为什么要去死呢?他死前与邻居的谈话或许能告知我们他想死的目的。   
  人活久了,即使死不了,也不觉得在世上稀罕,幺婆都死了三十来年,我还活着,真的没什么意思。   
  幺公是为幺婆死去的么?院子里的人相信是这么回事。幺公死得很安详,即使他的死状不太好看,但是对他来说是没有苦痛的,他没有挣扎。二爹、三爹、四爹、五爹他们都知道幺公的死是十分奚巧的,也大概知道幺公的死是为了幺婆——是对幺婆的思念。他到了阴朝地府大概是可以和幺婆相见的,然而真的有阴朝地府么?幺婆会在阴朝地府等他么?幺公那样地死去的确不值——于他也还是值得的,因为他深信他与幺婆的爱。   
  爸也真是的,咋就这么封建,走了呢?   
  幺公生前,在死前几天,在五爹那小住了十来天,五爹说,爸也常在他面前提起妈的事,可我就没放在心上。谁能想到爸会那么做呢?五爹有深深的歉意,他在刚接到幺公死的消息时,几乎昏倒过去。   
  爸辛苦了一辈子,我们四弟兄也该好好地孝顺下他老人家。二爹、三爹、四爹、五爹商量好主意,给幺公作了五天的道场,请人扎了个很好很漂亮的灵房——不过,二爹、三爹、四爹、五爹他们是出于真心的,不像前头所写的“大孝顺”,孝顺到头来也还是喜气的多。   
  入乡都得随俗,在乡更是要随俗了。我们那儿的习俗,死了人,请上道士,做一两天的道场,找几个人扎个灵房,说句实在话也不能叫什么封建迷信,相反,我倒以为现在某些地方,尤其是在城市所倡导的火葬、殡葬制度更为封建、迷信。因为从始到终,那些所谓的现代化的殡葬制度都是“帝王心态”的延续。而且浪费得很,从中抽取的油水的人也很多。   
  五天的道场,幺公的至亲——二爹、三爹、四爹、五爹他们都在,都在尽孝。   
  而这,院子里的人也没有说他们的不对,如果说幺公的死曾经让他们吃惊过,诧异过,那么五天下来,待知道幺公是自寻短见之后,也不得不说幺公死得值得了。早晚不都得死么?只要死得坦然,怎么样死去倒也没什么样的差别,院子里的人说。   
  4   
  幺公死后的第二天,我放假回家了,一回到家也就知道了他已经死了。   
  幺公的死,或者对我的影响幷不大,至少在那时我还没有觉得他死得可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见到死去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慢慢地发觉人的生命是何等地短暂,而且我的同龄也有了离去的念头,我开始慢慢地为身边死去的人感到叹惜了,人就那么容易死去么?   
  在开始写这《农村的死法》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与“死”有关的黑字,黑字是与白纸相对应的。丧服为白色,似乎白色的纸只有配上黑色的字才有使人泪下的情趣,然而,可能么?   
  幺公已经死去了,一回家到我便接受了他死的真实。晚上,闲得没事,我又去守夜了,是第二次,也像是记忆中的最后一次。同样是陪伴着道士,同样是陪伴着他们——二爹、三爹、四爹、五爹及哥哥姐姐们,同样也是在午夜时刻吃午夜饭,也同样是在一更天之前便有了睡觉的欲望,但最终就还是陪伴着他们走下了一夜又一夜,计两个夜晚。   
  我可能会在以后还要继续守夜的经历,但以后的经历定会使我泪如泉涌,至亲的会一个一个地先我而去,或者也包括我现在的朋友,我有理由不为他们守夜么?   
  幺公的死,他自己心满意足,他选择自结性命,我有必要去探讨吗?   
  有些时候的爱,难道就真的难以割舍吗?幺婆早幺公三十多年而去了。三十多年过去了,幺公还是选择了与幺婆的阴魂在阴间及早地相见,迷信么?封建么?祥林嫂的思绪错乱,旁人的不甚理解,她在除夕夜竟然死掉了。这又能为现在的某些现象作见证么?不可能的,幺公的选择不是祥林嫂的无奈与凄苦。   
  幺公已经死了多年,他的容貌,我早已不清楚了,模糊了。他走路的背影至今仍是三只脚的摇摇晃晃,生命缺少了什么?个人的生活也失去平衡的砝码。      
十、吃饭、睡觉、干活死去的真实例证   
  1   
  我在这儿及在这之后所写的共三部分,与前面的九部分是大有区别的。如果说前面的九部分,我都在为个人的死法立传,那么在这之后的三部分我则是在给部分人写合传了。   
  我没有去调查村上的人的死去,以至于在现在这个时刻我都只有把他们的名字忘去,把死的年岁忘去,把死的具体时间忘去,甚而至于把死的原因也忘去。在这之后的三部分,我分作了三大类型的死法,而这死法在村上,或者在农村的某个角落又确实存在着。我大致虚构了一些,原因也很简单,我没有作调查的能力,仅以我的所见所闻来写这之后的三部分,我想,困难的难以攻克是足以让我退却的,但是考虑到此三部分对《农村的死法》的重要性,我仅能够咬紧牙关了。   
  刚才我从外面的旧书摊看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