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歃血大隋-第4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老生飞快的往上爬,上面的人也是飞快的往上拉!
    李世民其实是想射绳子的,他早就听说过萧守仁的神射了,他父亲李渊的箭法也很好,他也想看看自己的箭法怎么样。
    结果可想而知,惨不忍睹。
    可是李世民就是这么个不认输的人,他一箭没有射中,又拿起另一支箭,他又开始射了。
    李世民已经射了三支箭了,可是就是没有射中宋老生,虽是没有射中,可是也快要把宋老生吓死了,因为每次都射在他身边,宋老生真的是很悲愤。
    李世民身后的刘弘基叹了口气,躲在李世民身后眼看宋老生就要爬山去了,他忍不住了,偷偷搭了一支箭,射了出去。
    李世民直觉耳边风声一紧,再一看,咦?宋老生已经是中箭了!双手一松开,直接掉下城楼摔死了!
    李世民身边的马屁精都是高喊敦煌公神射!
    李世民的脸上笑容稍微有些不自然。
    李渊听到李世民射死宋老生的消息之后是赞不绝口啊,把攻城的任务就交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让人把宋老生的头颅砍了下来,然后挂在旗杆上面示众!
    城楼上的守城士兵都是心有戚戚。
    傍晚时分,李世民让大家吃饱了饭之后就开始攻城。
    一场血战之后,柴绍充分发挥他的本事,把城门开了!
    这下子不得了了,李世民第一个冲进了霍邑城!
    霍邑城破了!
    李渊的被子都还没有焐热就有人告诉他说霍邑城破了!
    李渊大喜!
    胜利了,接下来的事情自然便是犒赏三军了!
    李元吉不在这,自然没他什么事,只是犒赏左右两军!
    这是这下子问题来了。
    问题就出现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
    两兄弟争了个面红耳赤!
    李世民觉得有功就要赏!
    李建成觉得奴隶不能赏!下贱的兵士不能赏!赏只需要赏校尉啊正常出身的兵户!
    这下子闹翻天了。
    李渊不得不出面。
    最后李渊拿定了主意,他听从了李世民的意见,李渊认为只要立了功,就应该一律平等对待。
    以前杨广就总是凭着自己的脾气,经常有功不赏,以至于军队缺乏团结一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李渊不想向杨广学习。
    为此,李渊还特别起草了一份通知和告示,命左右告知全军将士,人人平等,只要有功,不论出身,都一律按规定奖赏和授勋。
    第二天李渊接见的霍邑城内的文武官员及其家属,推心置腹的说:“只诛首恶,既然宋老生已经死了,你们我就不予追究了。
    这下子大家都放心了,李渊的人气也是暴涨!
    为了进一步收买人心,李渊把宋老生厚葬了。
    这让李渊的口碑又好了不止俩个台阶。
    投靠李渊的人越来越多了,李渊封出去的官也越来越多了,都是些口头上的官职,没有打下天下那就都是假的,可是大家都喜欢,李渊也喜欢。
    李渊用官职把大家的凝聚力达到了最高。
    处理好霍邑的事情之后李渊又要开始新的征程了。
    革命尚为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攻陷霍邑,就等于进了临汾的大门,李渊大军以破竹之势,乘胜继续南下,一路狂胜。
    三天后进入临汾,两天后,到达绛郡,前面又是一大关,这一关的老鬼,却有一个白面书生,难道书生也来打仗?
    镇守绛郡的是两个人,一个是绛郡通守陈叔达,一个是正平县令李安远。
    陈叔达兄弟,是当年陈朝陈宣帝的第十六个儿子,颇有才学,在南陈时,被封为义阳王,据说此人,很有才学,十多岁时,有一次吃饭,即兴作诗十首,挥笔而就,被人们赞为奇才,争相传颂。
    隋灭陈后,陈叔达郁郁不得志,直至大业年间,被一向以天下文采第一自诩的杨广看中,让他做了中书舍人,后来又让他做绛郡通守,直到今日。
    李安远是隋云州刺使李彻之子,少年时,是个纨绔子弟,和李渊有些交情,后来继承了老爸的爵位,为城阳公。
    李安远是想投降的,可是很无奈,陈叔达掌权,他想投降也没用啊,他只好装病,窝在家里不出来。
    陈叔达虽说和杨广的父亲杨坚有家仇国恨,可是他也是个读书人,受儒家君君臣臣的思想毒害太深,杨广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仍是想着报效杨广,他想为杨广站好最后一班岗!
    李渊给陈叔达写了两封劝降书,陈叔达看了看之后撕掉了,李渊也不是那么好说话的人,既然你看不起我,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李渊聚集重兵攻城!
    结果可想而知,三下五除二,李渊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绛郡拿了下来,李渊进城后,先去看望了老朋友李安远,封他为正平县公,陈叔达被五花大绑的押来,吓得浑身直打摆子。
    就在陈叔达以为李渊要杀自己的时候,李渊笑着蹲下去替陈叔达把绳子解了,还说一些道歉的话,这下子陈叔达真的是肝脑涂地啊,一个劲地说要为李渊拼死效忠,李渊看到达到了目的之后便授予他为大将军府主薄,封爵汉东郡公,令他与秘书温大雅同掌机密。
    李渊之所以这么对陈叔达,那是因为听说陈叔达是个大才子,李渊觉得陈叔达还有用!
    陈叔达归顺李渊之后,这唐军全军上下的军书、教令和文告很多都是出自陈叔达之手,陈叔达成了李渊的笔杆子。
    攻占绛郡后,李渊率义军折后西进,几天的时间,李渊到达龙门,前面就是黄河了。
    李渊准备强渡黄河,可是如何渡河,也是个大问题,因为河东还有一头猛虎,在张着血盆大嘴,虎视眈眈的盯着自己呢,那头猛虎便是屈突通!
    李渊怕屈突通乘他渡河之机进行袭扰,于是派出间谍,四处活动,搜集情报,李渊发现屈突通并没有轻举妄动的意思,立即让李建成抢先渡河,在河对岸做好接应工作。
    左右统军王长谐、刘弘基,左领军长史陈寅寿,金紫光禄大夫史大奈等人,先率六千人,从梁山过河,占据黄河西岸,等待和接应主力部队。
    屈突通是长安人,父亲在北周时做过邛州刺史,屈突通年轻的时候做过先帝杨坚的亲卫大都督,也就是杨坚的禁卫军统领!
    杨坚曾派屈突通去陇右检察军马,做审计工作,他将当地官吏隐瞒的两万匹马,没有上报,杨坚知道后大怒,认为私藏军马是要谋反,准备将大小养马的官员,以及各级监察官共一千五百人,全部通通砍头,屈突通劝道:“人命关天,死不能复生,陛下怎么可以因为几只畜生的缘故,就要杀掉这么多人呢?”
    杨坚斥责屈突通多嘴,但他仍是力谏不已,并说:“我宁愿以死谢罪,来换取这一千多人的性命!”
    杨坚知道屈突通是个忠臣,就问起他原因,屈突通说:“陇右养马,每年的情况很不稳定,年景好的时候,水草也多,产马自然多,年景不好的时候,水草不好,产马自然就少,可是国家规定产马多时就赏,产马少时就要罚,养马的官员,平时藏些马匹,为灾年顶数,也是常情,况且这里条件艰苦,有人私藏了一点马来换钱,也不是什么不可饶恕的大罪,怎么可以认为养了马,就是要谋反呢?”
    杨坚是很讲道理的人,听了屈突通的解释,就赦免了这一千多名官员,改用其它惩罚,后来,屈突通做了右武侯车骑将军,克己奉公,不徇私情,与兄弟屈突盖,同样以敢于秉公执法、不徇私情而出名,由此成为很多贪官污吏的大克星。
    当时的贪官污吏中有这这样一种说法,说是:“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杨广上台后,提升屈突通,做了左骁卫大将军,镇压了安定人刘伽伦的十余万农民起义军。
    屈突通的才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王世充和宇文述也是知道的,所以他们虽然把杨广弄死了,搞了个傀儡在上面,可是却把屈突通留在在长安辅助杨侑镇守,可见王世充和宇文述对他也是很器重的,如今李渊要来打长安了,杨侑派屈突通守在河东,就像是一头随时要出击的猎豹,叫李渊怎能安心?
    屈突通获得李渊已经渡河的情报,决定变被动为主动,策划了一个大胆的军事行动,这就是派虎贲牙郎将桑显和率精骑数千人,借着夜色,对刚刚过河王长谐,发动突然袭击!
    无奈道高一丈,魔高一尺。
    更有头脑的李渊,已想到了屈突通来这么一招,早在营寨周围设好埋伏,造了一个大口袋,等着桑显和来钻。
    夜深,寂静。
    突然,杀声四起,桑显和大叫不好,知道中了埋伏,可是已无能为力,被杀得人仰马翻,最后打得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像个叫花子一样的逃回河东。
    屈突通好没面子,也不打主动出击的主意了,而只是固门自守,做好防御的一切准备,随时等待李渊来攻城——李渊,你就来吧!
    李渊率大军把屈突通,围困在河东城,屈突通这头猛虎,也似乎成了关在动物园里的一只乖乖虎了。
    与此同时,李渊又派刘弘基长孙顺德等人,率军直趋潼关,打开进入长安的大门,并且切退屈突通的退路,同时,与屈突通却始终僵持着。
    河西诸郡,听说李渊准备进取关中,都争着抢着来归附,各路豪杰,争相加入李渊的义军,渡河入关的时机已经成熟,可这只锁在笼子里的老虎,降又不降,那就只有打了。
    李渊也想打下河东后,再渡河入关,他派李建成、李世民和裴寂,各自领兵围城,将河东城一角团团围住,自己则登上城东的高地,观察敌情。
    李渊想看看屈突通是不是还依旧那么勇猛,他先只派了一千多人,在城南发起攻击,将士们得令,不顾生死,冒着箭雨,冲了上去,眼看就要登上城头了,不料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一场暴雨。
    李渊急忙鸣金收兵,待撤下来时,军中又增添了不少烈士和伤兵,将士们不理解,问怎么又收兵不战?
    李渊解释说:“屈突通最善于守城,我军常胜,必有轻敌之心,今日只是示示威而已,还没到攻城的时候。”
    此时此刻,李渊心里也没底,又召集领导班子开会,下一步该怎么办?又有两派发生了争执,这两派,裴寂和李世民两人是总代表。
    这是进军长安的路上,第二次发生军事策略上的分歧!
    老狐狸裴寂认为屈突通拥有大批的军队,凭借着坚固的城池,时刻对唐军形成威胁,如果舍他而去,直接进攻长安,要是长安打不下来,退兵又必然受到屈突通的拦截,这样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情况就相当危险了!不如先设法攻占河东,然后挥师入关,长安之所以有本钱与唐军对抗,还不是仗着有屈突通这支主力部队?如果消灭了屈突通,长安守军必然丧失斗志,要拿下长安,也就不在话下了!
    可是军中新生力量李世民却不是这么认为,他和裴寂的态度有偏差,他觉得兵贵神速,唐军连续获胜,士气正旺,威名远扬,所以才有这么多人来投靠。唐军应当乘着这股屡战屡胜的军威和气势,大张旗鼓的向西进军,长安守军必定措手不及,胆战心惊。只要他们有智慧来不及谋划,有勇气来不及决断,搞定长安,那还不是如同摇落树上的枯叶一般容易?要是唐军留在这里久攻不克,把时间耗费在这该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