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清朝当皇帝-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功的例子,比如像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和明治维后的日本关绪清从中总结出了三条非常宝贵的经验,其一,是企业规模,十个零散分布的小工厂,不如一个同等规模的集团,只有大规模的集团才具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另外,大规模的工业集团往往成为一个行业技术、制度的标杆,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而比起零星建设,集中建设的大规模工业集团加能够提高人才利用的效率,避免恶性竞争导致的内耗和重复建设形成的浪费大规模的工业集团往往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集中体现,就像曾经有人说过,只要中国能打造成一个西门子、一个克虏伯,就实现了现代化这话固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说出了这一个道理
    而第二条重要的经验是国家政策大型工业集团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都是通过一步一个脚印发展而来,除了资金、人才、技术的积累,海量的订单也是其扩大规模的原动力这就离不开两大政策,一个是地区倾斜化政策,另一个是产业倾斜化政策;地区倾斜化政策很好理解,只需想一下后世邓爷爷在南海画下的那个圈,便可知一二,那就是典型的地区倾斜化政策,企业要发展就需要圈地扩大规模,需要便利的公路、铁路交通条件,需要税收、人才录用等政策上的扶持而产业倾斜化政策可以这样理解,人力有时而穷,国家也是如此,不论是资金、技术还是人才的储备,都是有一个限度,如果把他们平均分配在各个行业上,结果可能是所有行业都平平碌碌,一事无成,尤其像中国这种资金缺乏,教育条件落后,基础条件薄弱,人才储备水平低下的国家,只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将资金、人才投入到一些具备发展优势、拥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中去,在短时间内把这个行业做大做强执行产业倾斜化政策最成功的例子是日本,在明治维之前,日本同样是封闭落后,国内大量黄金被套取流失,资金、人才储备比之当时的中国还远远不如,但日本人明显懂得工业发展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根据其岛国多优良海湾的情况,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集中力量发展造船行业其国内几乎所有工业地发展都是为造船工业服务的,而资金和人才也几乎都投入到了这上面,使得日本的造船工业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从蒙昧状态一下跨越到可以建造世界先进军舰的水平;而之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汽车工业带动的第二次经济飞跃,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电子工业带动的第三次经济飞跃都是日本始终贯彻产业倾斜化政策的结果
    第三条重要的经验是经济体制这里的经济体制不是指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而是指企业和政府之间地关系地区倾斜化和产业倾斜化也并非完全没有弊病,以当年的苏联为例,因为十月革命后险恶的国际形势,当时苏联政府把工业发展重心放在了以军事工业为主的重工业领域,并因此取得了长足地进步为后来在不利条件下击败强大的德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是产业倾斜化政策的实施,势必使得政府参与到企业地运营中,就其本身而言,实际是一种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苏联的许多重工业企业在后期由于过分依赖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和领导,丧失了企业地独立性和市场自主性,导致企业运营僵化,企业员工缺乏主动性产品的研发与市场需要背道而驰,这就是由于经济体质造成的历史已经证明,在政府强力干预下,忽视人才主动性、违背市场规律地国有型企业是难以成功地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像日本历史上就是通过把官办企业进行贱卖来解决这个问题地,三菱、三井等名震后世的财团就是这样而来私有资本地注入能给企业带来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而商人逐利的本性也是企业始终跟随市场规律的保证
    对于这三条经验关绪清是十分重视的好在从一开始他就秉承着贵精不贵多的标准工部名下的十几家官办企业走的都是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不仅技术和人才在国内首屈一指而且各自都相当具有特点,像江南制造生产的产品就以精细着称,而且始终追逐国际先进的技术,而天津机器局就以粗犷、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着称,往往一个产品设计到了他们那里,便会以最简单、经济的面貌呈现出来,以光绪十一年设计的铁轨为例,江南制造局采用的是最好的螺纹钢,并采用德式接技术,其质量几乎和英、美所产的铁轨不相上下,而天津机器局用的则是最便宜的铸钢,采用的是简单的螺帽对接,同等长度,其成本不到江南制造局铁轨的三分之一,而在正常地质气候条件下,其使用寿命几乎相差不了多少其它的诸如福建船政局专攻造船、东北机器局专攻锅炉蒸汽机等动力的研究、孙德胜专攻军火冶金方面,都各自走出了自己的一条成功之路
    另外关绪清也效仿后世的日本,把大量的资金、人力投入到购入大量法国设备的造船业上希望能在海军这一领域领先世界
    而如何处理好技术和规模拓展之间的关系,维持一种良性的竞争,就需要处理好第三个问题,如何将这些深深打着官僚资本烙印的企业私有化,使他们真正回归到市场规律中来,不再是某个官员升迁的资历生产地产品也非不计成本,只是滥竽充数这个问题才真正急需解决却又难以解决的顽症,由于采取了后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办法,这个时期的官办企业并不像历史上那样虚耗无度,天怒人怨,相反在两次对外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关绪清清醒地知道这都是表面现象,或者可以说是治标不治本,这样的“公有制”企业本身具有很多弊端如企业容易受到行政干预,而非市场规律的支配;企业发展的持续性不足,容易产生一朝天子一朝臣,发展方向混乱的情况;企业员工容易产生积极性不足靠情面说话,人浮于事的情况站在关绪清所处地地位和角度,将这些企业私有化是唯一可行可靠的长远之计然而这势必要触动一批官僚的利益,尤其是在这些官办企业身上倾注了许多精力的洋务派官员他们地反弹势必极其剧烈,这绝不是一句“君子不言利”可以压得下去的
    就在关绪清准备大肆发展工业,积攒“赌本”的时候,一南一北都出了问题北边就不用多说了,俄国的频繁骚扰已经让关绪清大感头疼而南边越南、越北两省也接连出现小规模的暴乱
    北边的俄国关绪清已经派了李鸿章去跟俄国人谈判了,坦率的讲关绪清此时心中自己都没有底,如果俄国撕毁两国最划分的边界线,面对如狼似虎的沙俄还真没有想好到底是打还是不打毕竟英国在印度、马来西亚的部队对刚刚被划入大清的缅甸还是窥视已久了的
    南边的情况就要简单很多,都是一些心怀故国又不满在政府中失去地位地前越南官员所为,规模也不过是数十人、上百人在乡村间的抢掠在刘永福软硬兼施的打压下,现在越来越不成气候,至于前越南国王在醇亲王地严密监视下,倒是老实得很
    对于安南两省,关绪清其实并不是十分担心,一来这个地方,中国自古对其就有足够地影响力,比之西藏蒙古有过甚,到明朝初年,这里还是中国地一个省,而安南也创下过连续六任宰相全部是来自中国的汉人,像祖籍福建地陈家就曾连续三朝担任安南的宰相;二来从文化上讲,越人没有自己的文字,用的一直是汉字,北部许多越人和广西、云南境内的百姓根本就是同祖同源,许多人都会说汉话,而南部在法国人三十多年的殖民统治下,反抗力量都消磨得差不多了,百姓对故国的认同几乎可以说是没有而且这片土地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其基本统治制度和国内几乎如出一辙,都是采用的地方宗族制度,关绪清以这里的汉人和地方宗族作为统治基础,从他们中间选拔低级官员,从而牢牢地控制了那片土地
第一百零三章 埋头三年
    随着中德、中美、的关系日趋密切,俄国在欧洲面对着英、法的排斥和打压,也因为与中国的官许日趋恶化遭到德国、美国的排斥可以想象在刚刚割地、赔款后的俄国同时得罪世界上四个级大国和一个正在高发展的中国,日子有多么的难过
    经过几次报复性的掠夺之后,遭到了英、法、德、美的强烈谴责,并且在大清派出二十万大军分布在中俄边境线,由大清外交大臣李鸿章对俄国外交官员发布强硬的最后通牒之后俄国终于乖乖的低下了头颅,虽然不甘心但也不得不接受被中国这个十年前还可以随便蹂躏的国家割去了大量土地的事实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三年时间匆匆过去,历史的时针很快就来到了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夏天
    天津大沽港码头
    夏日高照,海风习习,波光中时而反射出刺眼的光芒,打在进出的货轮身上,晃得人一阵眼晕作为京畿乃至整个华北的门户,也是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大沽港俨然一派欣欣向荣的崭气象
    海岸山上,高达七层的灯塔已经耸立起来了,入港的航道也都放下了标识,青砖和洋灰砌成的小洋楼仿佛一夜间遍布了整个港区,在一横一竖的两条大街旁,各式各样的店铺鳞次节比,有中国人自己开的,也有洋人开的,货物从面粉、肥皂、洋布,到洋钉、螺帽、化肥不一而足远处,港区的外围还在不断建设,“咚”、“咚”的打桩声不断传来,而在冒着黑烟的大沽船厂方向,又有的厂房拔地而起,这里几乎是一天一个样子
    在港区的北面,离大沽口炮台不远的地方,是北洋舰队的军用码头北洋舰队有专门的军港旅顺和威海,大沽口并不是它们主要的基地,但因为北洋舰队实在是清廷的一块宝贝,隔三差五的就要接受检阅,所以在大沽港留了一个简单的停泊码头这里只是用简单的木栅栏与民用码头区分开,有时外地的船只都会停错了码头,这时也不过跟码头的胥吏通融一番也就卸了货物,不过今天北洋舰队的军用码头却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全部戒严了,港口的海面上还有蚊子炮船和鱼雷艇来回巡逻
    两艘涂着大清水师特有黝黑漆装的庞然大物静静地停泊在码头边,八门305毫米的粗壮炮管从装甲炮塔中伸出来,被水勇擦得一丝不苟的炮口反射着幽冷地光芒,显得狰狞而恐怖这就是亚洲第一巨舰
    不远处,德国大使海因茨注视着刚刚在大沽船厂接受完检修的“济远”号和“威远”号毫无疑问排水量达到7400吨地两舰给人的映像是极其深刻的海因茨虽然不是出身海军,但因为家族的原因,对舰艇地知识是极为丰富的,这样的一等重型铁甲舰就是强大的德意志也仅仅拥有两艘,而这个一向被西方人视为蒙昧落后地国家却拥有四艘这样的军舰,据说在上次的中英战争中,清国的海军还俘获了英国两艘加庞大的铁甲舰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只是这样一来,清国的海军实力在东亚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强大的地步,就是在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过他
    可是他并不知道,在马尾船厂已经在建造中的两艘军舰一旦下水就成为全世界火力最猛的重型铁甲舰这是关绪清倾注了全国的优秀人才和大量的金钱所打造出来的
    即便如此,海因茨还是微微产生了一些担心,这个国家恐怖的发展势头是他亲眼目睹的,一旦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