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煮清王朝-第3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爷一句话就给压了下来。看来,这上书房大臣虽然只是一个没品没级的称号,可是,能得到这个名号的人,终究都不是普通人啊。”一直没有发话的赵申乔暗暗在心里打鼓。他也十分诧异自己会被康熙召见。面对眼前这些人。他觉得这一次自己似乎是进入了一个尽是凶神恶煞地地方。
    “皇上,如今天下整治虽然没有前明之时那么腐烂,可是。也已经到了不整不行的地步。不过,整顿吏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个时间有可能是十年,甚至是二十年……所以,臣觉得,主持这件事的人,必须是有恒心、有毅力的才行。”张廷玉自然不知道赵申乔在那里是什么心思,见尤明堂不再说话,便又向康熙说道。
    “衡臣啊,难道你认为胤禩没有毅力。亦或是恒心不够?”康熙捋了捋胡子,问道。
    “微臣不敢如此认为。四阿哥性格一向做事认真,无论是毅力还是恒心,都足够了!”张廷玉垂首答道。
    “既然如此,那张相你又为何反对由雍郡王主持整顿之事?”尤明堂或许是觉得刚才被张廷玉压得说不出话来有些失了面子,又开口问道。
    “尤大人,我说过……雍郡王的性子略嫌刚直了!”张廷玉还是那种淡淡的语气,让尤明堂颇觉难受,因为。他觉得张廷玉的语气如此淡漠,似乎是有些瞧不起自己。
    “朕明白了!还是衡臣你考虑的周全啊!”康熙突然叹道。
    “微臣不敢。皇上圣聪,自然是早就有了谋算。臣不过是替您把话明说出来罢了。”张廷玉躬身说道。
    “呵呵,你就不用谦虚了。”康熙对张廷玉笑了笑,又说道:
    “朕这次之所以叫你来,本就是因为你思虑周密,行事谨慎,可以为朕拾遗补缺。毕竟,这整顿吏治的事情涉及朝廷和天下地安稳,不能轻易动手。要不然,乱了局那可就坏了。”
    “皇上考虑地极是!”张廷玉点头道。他知道康熙确实是明白他的意思了。没错,现在的大清国贪污腐败非常严重。虽然他前面说还比不上前明那么厉害,可是,那只是说给康熙听地。实际情况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只不过现在的大清国还有个明君当家,秩序没有前时的时候那么混乱罢了。可是……吏!什么是吏?吏就是官员!负责替皇帝管理国家的人!大清国大了去了,这满天下得有多少官员?那么多的人中,清廉的有多少,贪污的又有多少?……这么多的官员,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有过贪墨的行径的,如果任用胤禩那样地眼里不揉沙子的人去负责整顿,后果会是什么样子?根本就不用问,肯定会人心大乱!……官员管理着国家的秩序,虽然目前这些官员很多都不称职,可是,如果官员们的心乱了,那么,他们就会不安心做事,而官员们不安心做事,国家的秩序就会产生波动,到时候,吃亏的还不依然是国家,是老百姓?
    “衡臣啊,那你觉得此事交由谁来主持的好?”康熙又开口问道。
    “皇上。臣愚钝,想不出合适的人选!”张廷玉垂首答道。就像是康熙说的,整顿吏治是一篇大文章,不是那么好写地。一旦下笔,就必须坚持下去。一旦中途停下来,就有很大的可能会前功尽弃。而康熙如今已经年近六旬,还不知道能在皇位上再呆多少年。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康熙驾崩之前。有很大的可能是完不成这一篇大作地。所以,为了使得这件事能继续下去,这个主持人,也极有可能就会是康熙的继承人,下一任的皇帝。这么一个人选,以他张廷玉的聪明,自然是打死也不能说出来的。何况,到目前为止,他真的是想不到哪一个皇子比较合适。而刚才反对老四出面主持此事,则是因为他十分明白康熙的心思。以那位雍郡王的性子。虽然是此次整顿吏治地事情的提议者。却绝无可能独挑大梁,毕竟,安徽的那次就是前车之鉴。无论是康熙还是谁人。都不会放心放出这么一个猛人。
    “看来,朕这一回要多费一番脑筋了!”康熙自然知道张廷玉的顾虑,所以只是笑了笑,没有再朝继续追问。不过,他也有些苦恼。因为,跟张廷玉一样,自从那三个儿子各自离开北京城之后,他的日子虽然过得舒心了许多,却也陷入了寻找接班人的困局。寻常的家庭找不出一个能继承门庭的都要为难几分,何况他还是个皇帝。
    “……”
    没有谁再说话。
    在座的人都知道。自己这一次被康熙叫来,有很大的可能是充做此次整顿吏治地主力地。对此,无论是张廷玉,还是施世纶和尤明堂都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张廷玉是经历的多了,施世纶和尤明堂也是有过了清理亏空地经验,所以都是处之泰然。可是,三人之外却还有一个赵申乔。
    “这到底叫什么事儿?”
    赵申乔偷眼看着身边几个正在沉思的人,暗暗嘀咕道。他被康熙从江苏布政使的任上调来京城,没多久就当上都察院的一把手左都御使。本还挺兴奋的。今天又受到康熙召见,更是喜得不知道该当如何是好。还以为是自己从马德那片乌云下面冲出来之后,红日当头,马上就要再次平步青云,说不定过几年连上书房大臣都有机会了……可是现在,他已经没有了那份心思。他才刚来没多久呀!可却被拉过来一起议事,而且议的还是整顿吏治这么一个敏感的话题——他有这么受康熙宠信么?事实上,他跟这位皇帝根本就不熟的呀!自打考上了进士见过一回之后,他就一直在外地做官,几十年里,加上近些日子跟康熙见过面的次数,恐怕还不够十指之数!……他当然知道,如果能加入进来,并且一起把这件整顿吏治的大事做好,他肯定会得到康熙地赞赏,并且官运亨通,可是,他更加知道,官场险恶!尤其是他自己就不是什么清廉的人,虽然这些年在马德的强力监察下,包括他在内的江南三省官员很少敢做出什么贪赃枉法的事情,可是,很少并不代表没有。那江南道御使张楷不还察出了三十多个人吗?只不过他做的那些事情还不至于让马德把他给轰下布政使的位子罢了。而且,在马德担任江南总督以前呢?
    他不照样有劣迹?他才不信如果那些官员被逼急了还会放着他的这些劣迹当作没看见。
    “要不要推荐三爷来主持此事?”
    赵申乔胡思乱想了一阵儿之后,又暗暗想道。虽然现在阿哥们的党争随着老大胤眩隙返i和老八胤禩地纷纷出局已经有些消失的迹象,可是,身为三阿哥礼郡王胤祉的门人,赵申乔却十分清楚,留在京城的阿哥们依然在暗地里较着劲儿。胤祉也曾派人去联络过他……毕竟,“正大光明”匾下面的那个座位是那么的吸引人。
    ………………
    “赵爱卿!”
    “臣……臣在!”
    康熙的声音突然再一次响起,把正在走神的赵申乔给吓了一跳。
    慌乱之中,他急忙站起来朝康熙躬身行了一礼。
    “赵爱卿,你刚才在想什么?怎么好像有些紧张啊?”康熙的脸上略略带有一丝不悦的神色。
    “臣……”赵申乔又是一阵慌张。刚才想的什么能说吗?如果说出来,恐怕立即就得滚回老家了吧!
    “赵大人,你如果有话,那就说出来,这次皇上召见,就是让我们各抒己见的。不必有所顾虑!”张廷玉见赵申乔表现不佳,微微皱眉的同时,也开口为其开脱了一下。
    “是啊!赵爱卿,你有话就说。朕不会怪罪你的。”康熙也开口说道。他喜欢在他面前表现的坦坦荡荡的臣子,就像是原先的熊赐履,现在的马齐,这样的人,就算有错,他也愿意包容。不能像这两个人,像高士奇或者张廷玉这样的也可以。虽然各自有各自的小算盘,可在任何方面上都是以他这个皇帝为重。可赵申乔的表现却让他有些不高兴。
    因为,很显然,赵申乔刚才在想着什么事情,而且恐怕不是什么好事,要不然被他叫了一声也不应该这么慌张。
    “臣……臣刚才只是在想,皇上您、您怎么会把臣也叫到这里来……”赵申乔的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被康熙几人一齐注视并不是什么让人愉悦的事情,紧张之下,赵申乔也来不及想什么别的理由,干脆把自己藏在心里的疑问给问了出来。
    “哈哈哈……原来是这件事情。朕还当你在想什么呢!真是有意思……”康熙大笑了两声,说道。
    “赵大人,皇上不叫你来又该叫谁来?你可是左都御使,负责纠察百官的!这整顿吏治的事情,少了谁,也不能少了你呀!”尤明堂也笑道。
    “可我才刚刚入京不久……”赵申乔分辩道。
    “正因为入京不久,所以赵大人你也就少了许多的关联。”施世纶接口说道:“少了关联,自然可以放开手脚,为整顿吏治出一份力!”
    “而且,赵大人你在江苏的时日不短。江南三省近些年对吏治抓得很紧,虽然不能那里已经是一片清明,可比起以前却是好了许多倍。
    这整顿吏治,自然要防着歪风邪气死灰复燃,所以,叫你来,也是想让你传授一下江苏的经验。这,自然也是为了朝廷好!”张廷玉又接着说道。自从见到赵申乔也被召来开始,他就一直在心里相着康熙这么做的原因,已经略有所得。
    “原来如此……”那你们为什么不干脆把马德或者张伯行那两个家伙叫来?比起来,这两个家伙恐怕比我更加适合参予这件事吧?再者说了,江南官风有所转变,还不是因为有那个“马大刀”镇着?那家伙可是谁都不怕,对谁都不会留情的,我哪能跟人家比?赵申乔虽然嘴是应着,可心里却是暗暗叫苦。不过,尽管如此,他也知道自己的这个想法是一厢情愿。张伯行是清官,而且是有名的清官,可是,这位兄弟是当初康熙简拔到江苏任按察使的,论资历,恐怕还不够进入中央,至于马德,那就更加不能动了。如果把那个家伙调到京城来,那非得炸窝不可!满天下的官员如果只有一半死在那家伙的手上,那都能算得上是人家手下留情了。同事这么多年,他又岂会不了解马德的脾气?
    第三卷 物华天宝 第三百四十四章 改土归流
     更新时间:2008…12…29 13:28:17 本章字数:5172
    在康熙的一连串安排下,整顿吏治的事情终于开始了。
    没有大张旗鼓,也没有什么事先的鼓吹,整件事情从一开始就很低调……康熙的打算很明白:现今朝廷的吏治已经到了不整顿不行的地步,如果在事情一开始的时候就大肆鼓吹,像当初清理亏空那样叫嚣的满天下都知道了,那非得让绝大多数的官员心乱不可。如此一来,朝局必然会产生动荡。身为皇帝,他当然不愿意看到这个场面。所以,他打算在一开始的时候,采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一声不吭的动手。而且,他还指示了张廷玉、施世纶等人不要马上一齐出面,而是先由赵申乔和尤明堂两人出马,让两人从各自的本职出发,由单个官员开始处理,渐渐的由小到大,由浅入深。这样的话,即使有官员看出了不对,等到整个朝廷都知道消息也会有一段时间了,而且,得不到准确消息的官员们也难以形成巨大的反对力量。
    当然,康熙也知道自己提起来的这个“反腐”阵营里面有一个不太值得信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