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煮清王朝-第2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有人说就是因为有了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谒语,所以杀戮越重的地方,佛寺就越多,僧人的地位越高。可是,事实却是杀人者总希望报应来临之前,擦干嘴边吃人的血迹,然后把自己打扮成顿悟者或者受蒙蔽者地样子,以便寻找下一次抽刀的机会。所以,慈悲,应当是将恶人斩尽杀绝,而不应当是有妇人之仁,免得使得更多的无辜之人受苦!……”胤祥说道。
    “……这是什么人给你说的?此人该下拔舌地狱!”胤禛先是一怔,接着厉声喝道。
    “这是……是我听于将军他对蓝理老将军他们说的!”胤祥小声答道。
    “于中!?”胤禛又是一怔。
    “四哥,这话是不是错了?可……可我怎么总觉有这话还有些道理?”胤祥问道。
    “……禅闲一叶水,云在卧眠中。月点空山响,缺圆人不同。我心即我佛,故佛有千面。万物皆灵,当常存感恩之心。……老十三,你听于将军所说的,不是佛徒,而是诈称佛徒的恶人,我想,于将军所说的那些,不过是说要谨防宵小,不可为其所乘罢了!”胤禛想了想,答道。
    “谨防宵小,不可为其所乘?四哥,这我也明白,你就没有别的可说地了吗?这话也太浅薄了点儿吧?”胤祥抬头,看着胤禛问道。
    “浅薄即是不浅薄!大道至简,人生亦不过尔尔,哪里有什么繁杂的?我也说不出别的来了,如果你想弄个清楚,就去找皇阿玛问吧。”胤镇挥挥手,又推着胤祥出了门外。然后,“哐啷”,一声把门就关上了。
    “谨防宵小?这么简单的道理用得着专门弄那么复杂讲给蓝理那些老头听吗?”胤祥咀嚼着这四个字,又看看胤禛已经关了舱门,只得摸摸头走了。
    “谨防宵小?于中用得着专门把这么简单的道理弄得那么繁杂讲给蓝理他们听吗?放下屠刀?谁又能比得上他们杀人多?亦或是他的意思是刀应当永远握在手中?”胤祥走了,胤禛却依然在舱内暗暗咀嚼着于中的意思。
    第三卷 物华天宝 第二百六十九章 知心话?
     更新时间:2008…12…29 13:07:32 本章字数:5048
    李毓昌一案历经三年,在马德手里不到半个月就结了案。
    淮安知府王伸汉谋害皇差,贿赂官员,又意图杀害原告,判斩立决!苏州知府王彀,胆大妄为,贪污受贿,包庇罪犯,又欺压百姓,强买强卖,判绞刑!江宁同知林永升,贪贿包庇罪犯,又行贿通融,判革职,遣戍乌里雅苏台;江苏按察使徐祖荫,贪污受贿,包庇罪犯,又意图从中不轨,掘墓换尸,判革职,全家流放,遣戍北海道;江宁将军苏努,包庇罪犯,无事生非,贪污受贿,纵容下属搅乱江宁府治安,判革职,回京交部议处!此外,还有九名与李毓昌一起赴山阳县查赈的进士,如今有的任翰林院编修,有的任各地知县,全部革职查办;另有其余帮凶绂贰杂职者,判流徙或杖责者三十有七。江苏巡抚宋荤,失职不察,虽事出有因,亦记大过一次,吏部考功薄上记为,“劣”字!……李林氏为夫伸冤,历经艰辛,嘱当地官员为其立节烈之碑,告状所耗家财,嘱江南总督马德由查抄犯官家资之中为其补足。
    因为此案,马德终于像当初震慑安徽一般,暂时震慑住了江苏官场,得以顺利入驻。
    而康熙的圣旨并不是只有这一道。
    除了下旨处置那些犯官之外,康熙不久又下达了另一道圣旨。
    令内阁中书,山东济宁道张伯行接任江苏按察使,并令翰林院掌院学士韩出任江苏学政,主持今年的江南会试,另,圣驾驻跸江苏,江苏百姓迎驾所耗不菲,其心可嘉,特免江苏全省半年钱粮!
    ……
    圣旨一到,江苏上上下下立即就把李毓昌一案的事情差不多忘了个干干净净!
    士子们最关心的是什么?科举!康熙四十二年恰好是大比之年。事关自己未来的仕途。谁还会理会别人是冤还是不冤?
    百姓们最关心的是什么?生活!本来康熙南巡,江苏本地的不少百姓都被压着多拿钱粮,康熙这一道圣旨,也立即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了开去,转而称诵起康熙的仁德来。
    至于官员们,一来头上顶着个三只眼地,“马王爷”,二来江苏又即将有两个新来的大员,他们在弄清楚状况之前。自然不敢乱来。不过,就算等他们弄清楚状况,恐怕也不太敢有所动作。
    张伯行,现年五十三岁,号称,“于成龙第二”,河南开封府仪封人(今兰考县东),家庭富裕。康熙二十四年,他进京考试,获殿试三甲八十名,获赐进士出身。经考核。授予内阁中书。又改授中书科中书。中书科的职责是缮写册文、诰敕等事宜。这是直接为皇帝办文、宣谕的机关之一。康熙三十八年六月,连续下暴雨,迅猛的洪水冲开了仪封城北关堤坝。咆哮而出,向城内袭来。人们惊惶失措,乱作一团,是时,张伯行正在家中为父丧守制,在此危难时刻,他挺身而出,召募当地百姓,亲自督率,找来布袋装沙填塞住决口。从而避免了一场即将发生的惨剧。这件事使得他很快受到重视,康熙帝下达谕旨,命他以原衔赴河工之任,督修黄河南岸堤二百余里及马家巷、东坝、高家堰诸地的水利工程。他悉心于河务,苦干三年,劳绩显著,在今年年初被授予山东济宁道。他上任山东济宁道时,适值山东闹饥荒。他急灾民之所急,不等朝廷采取措施。便慷慨捐出河南家中的钱、粮、棉衣,分装数船,运往灾区,分发给运河标兵和灾民”“倾资广惠,众赖以济”。这时,朝廷下达旨意,指令当地官员开仓赈济。张伯行奉命赈济汶上、阳谷等县,先后动用仓谷二万二千六百余石。事后,布政使司指控他专擅,上疏弹劾。张伯行毫不畏服,据理申辩:“奉旨赈济,不发仓谷,坐视各州县之百姓流离死亡而不救,仓有余粟,野有饿殍,本道之罪,其可逍乎?”又写道:“今本道以擅动仓谷被参,理应顺受。第恐将来山东各官,以本道为戒,视仓谷为重,民命为轻,一任鹄面鸠形,辗转沟壑,害有不可言者矣。”张伯行驳斥得有理,朝廷没有追究,此事即作罢论。
    可是,又有谁能想得到,事隔不过数月,康熙居然又一下子把这个人提拔到了江苏按察使地位子上呢?虽然以四品升至三品并无不可,可张伯行仅仅才作了几个月的济宁道而已。
    不过,康熙的决定既然已经明旨下发,自然是没有人能够反对。
    而相对于张伯行,翰林院掌院学士韩爽的到来就更加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了。这个韩爽,字元少,别字慕庐,苏州人。康熙十二癸丑科会元、状元。历日讲起居注官、右赞善、侍讲、侍读,翰林院掌院学士,颇受康熙器重,赞其文章,“文章古雅、旷古少见,“亲赐”笃志经学,润色鸿业“匾额。可是,虽然是江苏本地人,江苏的学子们对他也觉得亲近,可韩爽却是徐乾学的门生,莫忘了,上任江苏学政徐元文(前面的徐文元是错的)是徐乾学的弟弟,正是被马德给弹劾下去的。
    不过,虽然很多人都感以迷惑不解,更多地江苏学子却是高兴。因为既然是江苏出身地主考官,那么,出于同乡的情结,这次会试江苏学子被取中的可能性将更大一些。
    而这一切,也正符合了康熙和马德地心思。
    李毓昌一案本来在许多人看来是很容易对康熙脸上进行抹黑的,就算马德刚刚上任,康熙不好将其罢黜,也肯定会因此而受到责难。可是,区区两道圣旨,居然就把这一切都解决了。这让许多人心慰,也让许多人大为不甘。可是,这个时候出头闹事,那可就是真真正正的给康熙蹬鼻子上脸了,不知道有谁能有这个胆子。
    而此案之后,马德便把迎驾之责交给宋荤,自己继续办自己的事情。康熙的御驾也继续南行。一路欢迎欢送依然。
    一行人,三个老头儿,十几个壮汉,一辆马车,外带着几匹马,悠悠哉哉地走在江苏到安徽的官道上,大道平坦通畅,走得倒也不费劲儿。骑在头里的那个老头儿大约也就五十出头。偏瘦,留了点儿小胡子,两眼有神,边走边四处洒摸,还不忘和跟在他身边的两个老头交谈交谈。至于其他人,则在一个大约三十来岁汉子的指挥下,不时警惕的看着四周。
    “我说廷玉啊,你用不着这么谨慎吧?弄得大家都紧张兮兮地!”
    左边儿一个眉眼之间略带些狡黠的老头说道,正是高士奇。
    原来,康熙自从接到马德的奏折。下了圣旨解决了李毓昌一案。又给江苏安排了按察使和学政之后,觉得老窝在龙舟上也有些憋的慌,突然动了心思想来安徽瞧一瞧。于是。也不管马齐和张廷玉的反对,把御驾一行都交给了四阿哥胤禛管理,嘱咐他不得泄密,便带着几个亲信臣子和一队御前侍卫偷偷下了船,顺着江苏和安徽的官道向西进发。只是,一路上张廷玉老是不忘嘱咐那些侍卫小心在意,高士奇觉得他有些过于小心,这才忍不住提了出来。
    “高帐房,老爷出来一趟,我等身为臣子。岂能怠慢!何况,这里是两省交界之处,是贼人最经常出没的地方。”张廷玉听到高士奇的话,不紧不慢地答道。
    “我知道。不过,你也犯不着这么谨慎吧?这世上虽然有贼,也还没到了如此猖獗地地步。再者说了,你看看脚下地官道,修的不比奉天的差不少。马德肯下这么大功夫修路,肯定是因为人来人往的多。所以啊,我看你防贼防的过了。”高士奇说道。
    “万无一失,不如时时小心!”张廷玉答道。
    “得!老爷,您看咱们‘请,来的这位西席先生都快成护院的了?”高士奇朝骑马走在前面的康熙摊了摊手,无奈道。他们来时分配的角色,就是康熙是老爷,马齐是管家,高士奇长得精明,是帐房,至于张廷玉,怎么看都成不了别地角色,就被高士奇安排成了请来地教书先生。
    “哈哈,老高你就随他吧。反正廷玉他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康熙在前笑了笑,没有在意。高士奇看康熙这么说,也就不再管,继续一边跟康熙聊着天,一边向前赶路。
    一行人就这么不紧不慢的赶着路,时间大约到了中午的时候,到了一个小村子。康熙觉得有点饿,在马上手搭凉棚,见前面村口正好有一座乡村小店,店后临河,店前靠路,店门两旁栽着一溜杨柳,一湾河水东流,店前老槐树旁地,长竹竿上挑着个幌子,上头龙飞凤舞写着两行大字:
    太白闻香下马刘伶知味停车。
    “有意思,这乡间小店儿居然也知道刘伶知味儿!有趣有趣……”(魏晋时的“竹林七贤”其中号称醉仙的酒老大刘伶)康熙骑在马上,一边走,一边笑着对高士奇问道:“老高啊,看来这安徽也不比江苏差不多少嘛。这民间也有不少识书之人,你说对不对啊?”
    “呵呵,老爷这话可就问错了人了。这话您得问廷玉!他才是安徽本地人啊!”高士奇笑道。
    “不错不错,该问廷玉!哈哈哈……”康熙畅快地笑道。
    “乡村小店却开得如此有韵,还是小心些好!”马齐不冷不热的插了一句。他一直反对康熙离开御驾,相对于张廷玉的小心,他实际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小心嘛!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